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背景下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产物。这些地方高校进行办学目标定位时,应注意务实性和客观性要求,应立足于为地方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定位;务实性
国家教育部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已连续三年召开全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研讨会把地方高校发展定位问题看成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事。然而,有些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问题上还是出现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专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失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影响高等学校的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科学地设计办学定位,对于地方高校明晰办学思路、修正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惠州学院发展定位的SWOT分析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校长柯亨先生在我国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因此,地方高校能否抓住机遇,科学定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办学模式,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课题。笔者尝试对惠州学院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以期研究同类高校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惠州学院概况
惠州学院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之一,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是广东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本科大学。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校园青山环抱,浓荫匝地,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占地总面积160.6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21万平方米。学院拥有丰湖、金山湖两个校区。丰湖校区座落于惠州西湖丰湖半岛,素有“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美誉。学院是由惠阳师专和惠州教育学院以及西北纺织工业学院惠州分院3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地方高校,200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38人,成人类学生5815人。现有教职工881人,专任教师629人,其中教授(正高)71人,副教授(副高)175人,博士89人,硕士316人,高级职称的教师246人。
目前惠州学院的发展定位是: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师资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办学类型上,坚持以教学型为主,同时加强和扶持科研创新;重点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2、对惠州学院发展现状的分析
第一,惠州学院发展的成功之处。国家教育部在批准惠州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时明确指出:惠州学院是省属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从近几年惠州学院的运作情况看,其发展基础一直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表现在: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重点培养适应本地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学科性质方面,学科和专业设置与惠州四大支柱产业(电力、石化、数码、旅游)密切相关。同时,惠州学院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在TCL电子数码、南海化工资源开发利用,在海水鱼类加工、梅菜栽培、亚热带水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有自己独到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例如,惠州市企业科技研发项目的80%以上都是来源于惠州学院。2001年以来,学院共有“梅菜的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及开发”、“观音菜的驯化与开发研究”、“惠州海水鱼类寄生虫研究与防治”等15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验收。并被有效地运用到惠州市的农业、渔业和林业等方面,为惠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学院围绕惠州市经济发展需求已建立石油化工、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科研所、室12个,实验分室57个,专兼职科研人员38人,其中研究人员21人。学院已建立和健全了1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正在筹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已成为惠州市从事各种层次科技工作的重要基地。因此,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惠州学院科学定位的成功之处。
第二,惠州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首先,惠州学院在发展定位中对学校双重身份和当地经济条件对学校发展造成的限制考虑不足。惠州学院属“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高校,有时高等教育经费渠道难以厘定,投入长期不足。由于社会、企事业单位效益较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乡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低,造成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支持力度不够大。惠州学院办学经费紧张,学院除了维持正常运转外,不能给教学方面特别是实验室建设、科研和仪器设备更新以应有的投入。除此,不断扩大招生也导致生均办学条件的标准下降。其次,优良师资不密集。一方面,惠州学院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力量不足。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我国高校现有专任教师107246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286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2%,副高级职称的316376人,占29.5%;具有博士学位的943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8%,硕士学位353912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3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惠州学院师资中除博士、硕士比例略高外,其它师资数据指标与我国高校的平均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作为地方高校的惠州学院毗邻东莞、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学院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日趋明显,难以吸引高学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而且本校培养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安心工作,造成人才流失的问题一直难题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都是惠州学院在进一步实现其战略定位过程中不得不首先面对的问题。
第三,惠州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惠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高校,地域性资源是学院应该认真去发掘和利用的。惠州这个城市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索有“东坡故里”之称,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2)人口资源丰富,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该市现已有人口321,63万。人口众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由一个传统农业城市发展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城市,引进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余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有17家落户惠州,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国际化程度全国领先,具有了较强的对外竞争力。据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撰写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惠州在开 放竞争力这一项上,在全国200个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4)惠州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民营经济活跃,多元经济是其主要特征;(5)惠州地处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由此培育了惠卅I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体现了惠州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惠州学院应珍视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采取“人无我有”的战略,努力培育学院“开放、多元”的办学特色。
二、惠州学院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科学定位
高校发展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博士的忠告或许能给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以较大的启发,他说:“高等学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类型,结果造成学校水平下降甚至更糟,就那样没有灵魂而苟延残喘。每所高等学校都应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属类型高校的佼佼者。”因此,地方高校应该立足现实,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具体来说,惠州学院在发展定位的过程中在较好地处理了以下几种关系。
1、在发展方向定位上,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协作精神
惠州学院升本以来已同博罗、龙门、大亚湾等5个县、区以及TCL、南海石化等30家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进入实质性合作。就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来看,一是开展教育合作,包括招生就业、实习基地、培训轮训急需人才等具体内容。学院已在政府机关、企业、中学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德育基地及社会实践基地;并且根据现实需要开展了急需人才培训;与各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二是开展文化合作,利用学院人才优势,围绕区域文化、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围绕人文素质教育和实施惠州西湖旅游文化的建设,成立了“苏东坡寓惠文化研究所”、“东江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研究机构。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包括联合建立科研基地,联合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开展科技服务与协同攻关等。根据惠州市委提出的“实施跨越式发展目标,将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支持和推动”的指示精神,学院分别与大进制衣长、真维丝集团、旭日集团、博罗先锋制药厂、德赛电子等23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接受委托和联合开发“牛仔裤生产线的优化设计”、“一种隔热添加剂”、“介质谐振器材料微波测试仪”、“材料科学中的介电谱技术”等180多种产品或技术。这些产品或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给惠州市的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给学院的科研赢得了发展的契机。
2、在办学层次和水平上,以教学型为主,同时加强和扶持科研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大学科研的重心应移到研究型大学中。而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非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重心应切实转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完成高度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任务。惠州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教学是学校和教师的中心工作。学院在2006年出台的《惠州学院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任教师每学年授课时数不少于320节。未完成规定工作量的,扣发当年岗位津贴。并且,学院积极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2004年上半年,学院开始在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国际贸易等专业进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调整了内部教学管理,修订了指导性课程计划和推荐性课程计划,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及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程、听课方式、任课教师的权利,实行个性化培养。此外,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借鉴ISOg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学院在2005年建立了教学PDCA循环,并通过成立学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组,制定出学生、同行和院系领导综合课程评价制度,以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各种教学信息。
3、在人才培养类型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迎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惠州学院作为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立足于服务“南海石化、数码名城”等惠州特色经济产业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选择。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原则,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行业背景及其发展需要,不断建设新型的应用性专业。学院先后设置普通应用性本科专业48个、国际合作项目9个,覆盖经济、法、文、理、工、管理六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经过6年的探索,学院基本形成了“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一年级按大类招生培养,二年级按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培养,三、四年级按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培养。特别是在专业方向方面,学院兼顾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经济的特点,突破按学科设置专业方向的传统思维,走与区域经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创造性地按就业来设置专业方向,即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珠三角市场的特点来设置专业方向,并随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更新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根据南海壳牌石油落户惠州和大亚湾、仲恺等新经济开发区的兴建,积极强化石油化工、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惠州学院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反思
根据以上分析,惠州学院基本遵循了服务地方的定位原则,对于自身所处的发展环境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够“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其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虽然经验表明地方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大学的目的所在。大学应有自己发展的主导方向,而不是盲目迎合社会短期利益的需要。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前瞻性,否则就会使高校成为一种泛化的大众学习和培训的机构或载体,而大学本身就会在这种泛化过程中消失。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惠州学院应考虑如何处理服务地方和避免沦为“职业培训所”之间的关系?比如,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具理性主义的重围和重压之下是否会走向偏狭?作为一种整全的大学教育是否会分化或演变为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大学的“德性取向”是否会转变为“知性取向”和“工具取向”?再如,学院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总之,这些问题还需要惠州学院在发展定位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改进,当然,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地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她的发展都是一个和地方经济互动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惠州学院将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朱振林.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析[N].光明日报,2005-4-12(3).
[2]惠州学院.学院简介[EB/OL].http://www.hzu.edu.cn/xykg.asp.
[3]教育部.2006年教育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4]柳锦州.以开放姿态融入珠三角经济圈[EB/OL].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rn/news).
[5]吴 玫.英国高等教育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启示[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1(3):35.
关键词:地方高校;发展定位;务实性
国家教育部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已连续三年召开全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研讨会把地方高校发展定位问题看成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事。然而,有些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问题上还是出现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专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失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影响高等学校的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科学地设计办学定位,对于地方高校明晰办学思路、修正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惠州学院发展定位的SWOT分析
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校长柯亨先生在我国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时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因此,地方高校能否抓住机遇,科学定位,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办学模式,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课题。笔者尝试对惠州学院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以期研究同类高校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惠州学院概况
惠州学院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之一,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是广东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本科大学。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校园青山环抱,浓荫匝地,现代建筑错落有致。占地总面积160.6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21万平方米。学院拥有丰湖、金山湖两个校区。丰湖校区座落于惠州西湖丰湖半岛,素有“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美誉。学院是由惠阳师专和惠州教育学院以及西北纺织工业学院惠州分院3所学校合并而成的地方高校,200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38人,成人类学生5815人。现有教职工881人,专任教师629人,其中教授(正高)71人,副教授(副高)175人,博士89人,硕士316人,高级职称的教师246人。
目前惠州学院的发展定位是: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师资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把学院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在办学类型上,坚持以教学型为主,同时加强和扶持科研创新;重点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
2、对惠州学院发展现状的分析
第一,惠州学院发展的成功之处。国家教育部在批准惠州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时明确指出:惠州学院是省属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从近几年惠州学院的运作情况看,其发展基础一直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表现在: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重点培养适应本地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学科性质方面,学科和专业设置与惠州四大支柱产业(电力、石化、数码、旅游)密切相关。同时,惠州学院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在TCL电子数码、南海化工资源开发利用,在海水鱼类加工、梅菜栽培、亚热带水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有自己独到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例如,惠州市企业科技研发项目的80%以上都是来源于惠州学院。2001年以来,学院共有“梅菜的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及开发”、“观音菜的驯化与开发研究”、“惠州海水鱼类寄生虫研究与防治”等15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验收。并被有效地运用到惠州市的农业、渔业和林业等方面,为惠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学院围绕惠州市经济发展需求已建立石油化工、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科研所、室12个,实验分室57个,专兼职科研人员38人,其中研究人员21人。学院已建立和健全了12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正在筹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已成为惠州市从事各种层次科技工作的重要基地。因此,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惠州学院科学定位的成功之处。
第二,惠州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首先,惠州学院在发展定位中对学校双重身份和当地经济条件对学校发展造成的限制考虑不足。惠州学院属“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高校,有时高等教育经费渠道难以厘定,投入长期不足。由于社会、企事业单位效益较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乡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低,造成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支持力度不够大。惠州学院办学经费紧张,学院除了维持正常运转外,不能给教学方面特别是实验室建设、科研和仪器设备更新以应有的投入。除此,不断扩大招生也导致生均办学条件的标准下降。其次,优良师资不密集。一方面,惠州学院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力量不足。据2008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我国高校现有专任教师1072463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286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12%,副高级职称的316376人,占29.5%;具有博士学位的9437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8%,硕士学位353912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3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惠州学院师资中除博士、硕士比例略高外,其它师资数据指标与我国高校的平均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作为地方高校的惠州学院毗邻东莞、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学院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日趋明显,难以吸引高学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而且本校培养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安心工作,造成人才流失的问题一直难题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都是惠州学院在进一步实现其战略定位过程中不得不首先面对的问题。
第三,惠州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
惠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高校,地域性资源是学院应该认真去发掘和利用的。惠州这个城市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索有“东坡故里”之称,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2)人口资源丰富,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该市现已有人口321,63万。人口众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坚定不移地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由一个传统农业城市发展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城市,引进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余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有17家落户惠州,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国际化程度全国领先,具有了较强的对外竞争力。据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撰写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惠州在开 放竞争力这一项上,在全国200个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4)惠州各种经济成分并存,民营经济活跃,多元经济是其主要特征;(5)惠州地处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由此培育了惠卅I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和兼容性,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体现了惠州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惠州学院应珍视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采取“人无我有”的战略,努力培育学院“开放、多元”的办学特色。
二、惠州学院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科学定位
高校发展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博士的忠告或许能给地方高校发展定位以较大的启发,他说:“高等学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类型,结果造成学校水平下降甚至更糟,就那样没有灵魂而苟延残喘。每所高等学校都应清楚自己的使命,并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属类型高校的佼佼者。”因此,地方高校应该立足现实,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具体来说,惠州学院在发展定位的过程中在较好地处理了以下几种关系。
1、在发展方向定位上,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协作精神
惠州学院升本以来已同博罗、龙门、大亚湾等5个县、区以及TCL、南海石化等30家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并进入实质性合作。就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来看,一是开展教育合作,包括招生就业、实习基地、培训轮训急需人才等具体内容。学院已在政府机关、企业、中学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德育基地及社会实践基地;并且根据现实需要开展了急需人才培训;与各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二是开展文化合作,利用学院人才优势,围绕区域文化、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围绕人文素质教育和实施惠州西湖旅游文化的建设,成立了“苏东坡寓惠文化研究所”、“东江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研究机构。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包括联合建立科研基地,联合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开展科技服务与协同攻关等。根据惠州市委提出的“实施跨越式发展目标,将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支持和推动”的指示精神,学院分别与大进制衣长、真维丝集团、旭日集团、博罗先锋制药厂、德赛电子等23个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接受委托和联合开发“牛仔裤生产线的优化设计”、“一种隔热添加剂”、“介质谐振器材料微波测试仪”、“材料科学中的介电谱技术”等180多种产品或技术。这些产品或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给惠州市的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给学院的科研赢得了发展的契机。
2、在办学层次和水平上,以教学型为主,同时加强和扶持科研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大学科研的重心应移到研究型大学中。而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非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重心应切实转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完成高度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任务。惠州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教学是学校和教师的中心工作。学院在2006年出台的《惠州学院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任教师每学年授课时数不少于320节。未完成规定工作量的,扣发当年岗位津贴。并且,学院积极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2004年上半年,学院开始在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国际贸易等专业进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调整了内部教学管理,修订了指导性课程计划和推荐性课程计划,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及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程、听课方式、任课教师的权利,实行个性化培养。此外,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借鉴ISOg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学院在2005年建立了教学PDCA循环,并通过成立学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组,制定出学生、同行和院系领导综合课程评价制度,以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反馈各种教学信息。
3、在人才培养类型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迎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惠州学院作为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立足于服务“南海石化、数码名城”等惠州特色经济产业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选择。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原则,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行业背景及其发展需要,不断建设新型的应用性专业。学院先后设置普通应用性本科专业48个、国际合作项目9个,覆盖经济、法、文、理、工、管理六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经过6年的探索,学院基本形成了“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一年级按大类招生培养,二年级按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培养,三、四年级按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培养。特别是在专业方向方面,学院兼顾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经济的特点,突破按学科设置专业方向的传统思维,走与区域经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创造性地按就业来设置专业方向,即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珠三角市场的特点来设置专业方向,并随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更新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根据南海壳牌石油落户惠州和大亚湾、仲恺等新经济开发区的兴建,积极强化石油化工、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惠州学院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反思
根据以上分析,惠州学院基本遵循了服务地方的定位原则,对于自身所处的发展环境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够“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其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虽然经验表明地方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大学的目的所在。大学应有自己发展的主导方向,而不是盲目迎合社会短期利益的需要。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前瞻性,否则就会使高校成为一种泛化的大众学习和培训的机构或载体,而大学本身就会在这种泛化过程中消失。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惠州学院应考虑如何处理服务地方和避免沦为“职业培训所”之间的关系?比如,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具理性主义的重围和重压之下是否会走向偏狭?作为一种整全的大学教育是否会分化或演变为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大学的“德性取向”是否会转变为“知性取向”和“工具取向”?再如,学院应如何处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总之,这些问题还需要惠州学院在发展定位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改进,当然,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地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她的发展都是一个和地方经济互动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惠州学院将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朱振林.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析[N].光明日报,2005-4-12(3).
[2]惠州学院.学院简介[EB/OL].http://www.hzu.edu.cn/xykg.asp.
[3]教育部.2006年教育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4]柳锦州.以开放姿态融入珠三角经济圈[EB/OL].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rn/news).
[5]吴 玫.英国高等教育学术性和职业性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启示[J].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