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安,一个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由于地处江西腹地,山区面积大,吉安市分布有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4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区县和661个贫困村,扶贫工作面临的是点多面广的复杂状况。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大多数贫困家庭中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就是孩子。”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扶贫先扶智,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吉安人以教育公平为主抓手,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发扬井冈山精神,在锦绣庐陵谱写出一篇瑰丽的教育扶贫新诗篇。
山林深处也有好学校
越过山丘,穿过丛林,记者一行最终来到四面盘山的遂川县盘珠乡共同小学,说是小学,实际只是一个教学点,3个年级、31个学生、两位老师和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外加一个院子,构成学校的全部。这是一个曾一度撤消、现如今恢复的教学点。
2003年前后,在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原共同小学教学点被撤并,当地山民的孩子都要到中心小学上课,山高路远,异常艰辛。
“光就路程来说,学校撤并后,住得近点的孩子要走4公里,最远的要走10公里,孩子们独自上下学不安全,大多需要家长接送,非常影响生产生活。”盘珠乡党委书记说,村民都强烈反映要恢复教学点。
百姓的呼声与期盼,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2013年,遂川县教育局挂点盘珠乡,随即便开始筹备恢复教学点的事宜。
“从选址到建设,反复论证,同时教育局还帮我们争取到县财政70多万元资金的支持,2014年9月1日,新的共同小学投入使用。” 遂川县上海警备区希望小学校长肖海平介绍(共同小学现为其下属教学点),“最重要的还是师资,为此我们为共同小学配了两名业务能力强的公办教师,这两年教学成绩在县里的村小中可是数一数二。”
如共同小学一般,曾经消失,再度重生的村小,在吉安市还有很多。
由于历史原因,之前在吉安市的农村,为追求优质教育,不少农村家庭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将孩子送到县城学校,有的甚至在县城租房子陪读,加重了家庭负担。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吉安教育系统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于2013年制订了《吉安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经调研论证提出要恢复村小、教学点159个。为推动工作落实,市政府办公室于2014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村小和教学点恢复进程。2015年7月中旬,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7个督查组,对全市农村教学点恢复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通过这一系列有力举措,目前,吉安市已恢复办学的村小、教学点有103个,恢复率为64.8%;全市“普九”成果得到巩固,适龄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
“不仅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还要有质量,以此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认为,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如何让农村教师扎得住根,安心教学,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吉安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初夏的乡村,稻香阵阵,琅琅读书声从吉州区樟山镇赤塘小学传出。“现在,我们乡村学校的老师不愿去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老师不愿进城,连每个教学点都覆盖了班班通,硬件和城里相差不大,还享受到不少特殊关怀。”2014年考入该校任教的章琦说,局里不仅为学校建起了食堂,还聘请了做饭的工友,“每个月平均下来能比城里多1000多元收入,加上现在农村的路都修得很好,我虽然家住城里,还是能安心在这儿教书,不想再考进城了。”
“我们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5年来,教育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财政增长的速度。”吉州区教育局局长杨虎先介绍,光学校标准化建设,区里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当然,城鄉的教育资源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为了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不仅需要完善农村的标准化建设,更需要稳定农村教师。”杨虎先说。为此吉州区给出五剂“安心贴”,凝聚了一批“不走的农村教师”:发放边远山区教师专项津贴;以公租房项目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问题;在村小建设劳动基地,既解决学生劳技课实验场地,又解决教师伙食问题;规定新提拔的校长,必须有农村工作3年以上经验;职称评聘优先向农村教师倾斜,不仅给待遇,更给干事创业的平台。
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吉州区财政每年拿出“五个一百万”来关心鼓励教师,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师倾斜:每年用100万元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德艺双馨的名校长、名教师,每年安排100余万元用于全区教师体检,每年安排131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区教师培训,每年用197万元发放农村边远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筹集资金100万元成立困难教职工帮扶站和困难教职工帮扶基金,为困难教职工排忧解难。吉州区还在全省率先出台文件,从2015年开始在教师津补贴的基础上,提高补贴标准,增设班主任津贴和农村教师学生晚自习、晚就寝值班津贴。
在小而精致的文石小学,教师周转房、食堂一应俱全。“在农村也能干一番事业。”“90后”校长王庆财告诉记者,这所只有155个学生的村小现在有10位教师,平均年龄32岁,王庆财的妻子也和他在一个学校,学校地处偏远山区,他们夫妻俩每月比在城里教书能多出2000多元,“虽然学校位置偏,但感谢区里的好政策,还是有成长的压力和动力。”王庆财说经常有教研员、特级教师督学到学校随堂听课,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同时区里还通过奖励、培训等各项措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便利。
据了解,近年来吉州区通过均衡发展,全区城区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测试都处于“优秀”行列,农村小学包括村小、教学点与城区小学差距进一步缩小,三分之一的乡镇农村小学包括村小、教学点质量测试达到城区小学的中等水平。全区城区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学发展势头迅猛,部分农村中学某些学科和素质教育成果已超越城区中学,领跑全区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助力梦想
“因为从小喜欢旅游。2010年9月,中考失利的我来到井冈山旅游中专,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希望。”现在井冈山茨坪景区做导游的林娟说。在学校的3年,她不仅接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还获得许多外出学习实践的机会,从一个一和生人说话就脸红的小女孩变成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姑娘。“同时,通过学习,我加强了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更为家乡的红土地及青山绿水而自豪。”如今,留在家乡工作的林娟,年薪近10万,她家庭的条件也因此改善了许多,“原来家里住的是时不时会漏水的小土房,现在已经是三层楼的大洋房了,父母觉得很欣慰。我要更加努力做一名井冈山优秀导游。”林娟补充道。
位于井冈新区旁的井冈山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服务当地经济,打造旅游服务品牌专业,辐射其他专业发展的公办职业院校。学校特别注重毕业生的就业与安置工作。学校领导在市政府与教育局的支持和协调下主动跑市场,关注用工信息,积极主动与市内及省内外的各类企业联络,并组织专门人员一方面赴北京、上海、南京、海口、深圳、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到企业和酒店登门拜访,谈判签约;另一方面分别与井冈山迎宾馆、井冈山中国旅行社、连城广告公司、井冈山市映山红瓷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就该校学生进行见习、实习以及推荐就业等事宜,进行了对接,为毕业生就业寻找广阔的出路,也为毕业生的择业去向铺设了更多的空间。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这已成为吉安教育人的共识,吉安市各级领导把职业教育摆在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吉安市政府要求所辖各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与本地主导产业相衔接的达标中等职业学校,并在校园建设、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生源数量和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作出达标的明确规定,重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提出了要求。近3年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5万多名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坐落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处处都是庐陵风格的建筑,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所2014年挂牌的高等职校,占地1098亩,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9.8亿元。学院在办学之初就攀上了高职教育的制高点,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办学关系。
据介绍,吉安市人民政府提供办学的所有保障条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遴选在职领导和专家组成管理团队赴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院长、副院长等关键职务,全面负责学院的管理、教学工作。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定期派教师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对于长时间学习的吉安职院教师,深圳职院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每个教师由一名深圳职院教师教授指导,内容涉及教学、科研等系统的专业辅导,每个新教师都要接受由深圳职院资深教师讲授的岗前培训。深圳职院图书、电子及实训设备等所有的资源,全天候对吉安职院教师开放。每学期开学前,每个教师的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及考核方案、教案等教学材料需提前准备好统一交至教务处,由各专业主任进行审核修改,确保教学自始至终按照科学正确的轨迹进行。
“专业均按吉安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采用与各产业相关的一线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钟江生表示,学院将进一步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举办面向社会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培训,打造吉安现代产业发展的实践培训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开发、咨询、转移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并做好庐陵文化传承的引领者。
不让“少数”学生生活角落里
即使在周末、假期,井冈山中学校长李海鹰的手机也是响个不停,为了方便及时解决问题,他的号码是向全校公开的。“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是他对全校学子的承诺。曾同学家庭贫困,学校在减免学费的同时还争取到一位爱心人士的资助。这个学期,曾同学辍学到外地打工,但没过多久,他拨通了李海鹰的电话,告诉校长想回学校继续念书。
李海鹰在继续为该生提供减免学费的同时,再次找到资助他的爱心人士说明情况。爱心人士被学校的责任心感动,不仅给曾同学提供往返路费,还承诺继续资助其上大學或高职院校。鉴于曾同学辍学近一学期,学校还组织老师、同学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帮他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
如曾同学一般家境贫寒的学生,在革命老区井冈山还很多。“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为此,井冈山将教育帮扶作为全市精准扶贫六大帮扶政策之一,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除了着力构建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教育发展的倾斜扶持工作机制,井冈山市教育局还优先保障贫困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井冈山市教育局资助中心主任黄育全介绍,“除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对‘红卡户’(建档立卡户)子女高中阶段学费、书本费全免,并每年给予2500元补助;对‘蓝卡户’子女高中阶段亦予以优先保障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考入职业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我市分别按每年4000元和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连续补助两年”。同时,井冈山市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2015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中招“三定向”的加20分录取。从2016年起,井冈山市切出30%的中招“三定向”招生指标,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并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情况确定具体加分标准。到2016年,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方面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教育精准扶贫到人,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
“我们吉安老区,特别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在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的同时,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举例说,“公办幼儿园、村小附属幼儿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减半;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由当地财政每人每年增加500元;每个县(市、区)都要各招收1~2个初中、高中的励志班,择优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励志班上学。励志班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由当地财政每人每学年再给予生活补助1000元,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由当地财政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元;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不仅如此,吉安市还创新资助模式,不让“少数”学生生活在角落里。
“我校有3000多学生,其中90%以上是住校生。”在占地150亩的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余弋介绍说,由于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将工业园北边560亩地规划用来做职教园。“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除了来自中心城区的学生,其他学生也不仅能同样享受免学费的政策,还能享受各种助学补贴,现在可以说在我们吉州区,只要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就不存在读不起书的情况。”
“国家政策是很好的,而我们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新情况。”余弋发现,到学校就读的城镇学生实际比农村学生更困难,“因为缺少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家里没田没地的他们更是‘弱势群体’。”为此学校对家庭困难的中心城区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摸底、核实,随后向吉州区区政府、扶贫办、劳动局、人社局等机构申请扶贫支持,不仅为他们争取到免学费的政策,还让他们参加劳动局提供的就业培训,以确保每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心中有爱,步步向前”
用心做教育,以爱育爱,行走红土地吉安,记者总被一个又一个故事感动着。
走进吉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时,正逢该校师生为即将到来的儿童节排练节目。在学校工作了十几年的曾玲芝老师忙着指导学生跟上节拍,示范一些舞蹈动作。因曾老师能歌善舞,2010年吉安县城关小学想请她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考虑再三,曾老师还是选择留在这些聋哑孩子身边。
舞蹈是听障学生非常喜爱的文艺活动。曾老师说,学生无声的世界,很难体会到舞蹈的韵味。为了让这些孩子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舞蹈之美,曾老师可谓煞费苦心。通过寻找正常人与聋哑人在基本功练习方面的异同,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曾老师每教一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做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不停纠正,循环往复。为了让孩子们在跳舞时富于表情、绽放笑脸,曾老师使出浑身力气,在前面指挥着、比划着,右手数节奏,左手竖起大拇指根据节奏在自己脸颊上按,提醒听障学生注意表情,经常不知不觉把自己的脸给按肿了……
为了这群特殊学生的笑脸,更为了让这些学生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吉安县特殊教育学校还注重让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校按年级、残疾类别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简单居家技能培养。如带学生到超市购物,培养理财能力;到十字路口认斑马线,识红绿灯;到医院就诊……在高年级开设擦皮鞋、缝纫、美甲、理发、烹饪、电脑、摄影、绘画等课程。
《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红楼群芳》……一幅幅十字绣栩栩如生,有人愿出高价购买,有的被拍成照片在刊物上发表。对将要毕业的学生,学校实行厂校联合、校企挂钩的办学模式,定期安排学生到工厂参加实践操作培训,掌握就业技能。
占地30亩的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各种多功能教室、康复教室、康复游乐场、篮球场、羽毛球场、200米跑道一应俱全。这所含听障、智障学生,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在校生201人,教职工54人,其中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5%,特教出身的教师们,对教育有自己更深的理解。
“要有爱,并且是专业的爱。”该校徐虹老师深情地说。近来随着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学校接收的狂躁、自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总是控制不住地对老师和同学施暴,不少老师都被他们打过。老师不仅要用专业的方式与这些学生沟通,更需要继续怀揣着爱心和耐心教导需要更多帮助与关照的孩子。
“由于学生大多出生农家,学校展开种植课程,实行分片包干,各班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挖地、刨坑、播种、洒水、采摘等劳动。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改善了学生的膳食。”校长宋红梅介绍说,为了让学生日后更好地立足社会,学校扬长避短地设置了不少职业课程,如听障学生视觉敏锐、心灵手巧、抗干扰的能力强,于是在启音职高开设计算机、美容、中式面点等课程。在启智部开设烘焙、耳机半成品加工、家政等课程,契合智障学生的特点及需要。“2014年学校开设烘焙制作课,没有专业教师,徐虹老师便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自我转型;没有美容技师,学校寻求社会资源,与可诺丹婷合作开设美容美体专业课程。”宋红梅补充说。
20岁的刘同学,现在是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初三学生,患有智力障礙,因住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入学时便与同班同学有着几岁的年龄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同学变得越来越不自信。2015年,她选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宋红梅得知情况后,趁刘同学回家休息之际,坐车赶到刘同学远在峡江县山区的老家,告诉她学校即将开设美容职业教育,心灵手巧的她既可以在学校完成学业,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
有感于学校良苦用心的刘同学最终返校复课,将感激之情化为能吃苦、肯钻研的韧劲。如今,刘同学已经通过合作美容连锁机构严格的专业考核,专业的指法和自如的指压技术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如刘同学般通过学校教育,掌握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学生还很多。
目前,吉安市一共有10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些特殊群体,大多家境贫困,我们的特教学校就是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立足社会。”吉安市教育局罗建园介绍说。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大多数贫困家庭中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就是孩子。”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说。扶贫先扶智,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吉安人以教育公平为主抓手,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发扬井冈山精神,在锦绣庐陵谱写出一篇瑰丽的教育扶贫新诗篇。
山林深处也有好学校
越过山丘,穿过丛林,记者一行最终来到四面盘山的遂川县盘珠乡共同小学,说是小学,实际只是一个教学点,3个年级、31个学生、两位老师和一栋两层的教学楼外加一个院子,构成学校的全部。这是一个曾一度撤消、现如今恢复的教学点。
2003年前后,在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撤点并校的浪潮中,原共同小学教学点被撤并,当地山民的孩子都要到中心小学上课,山高路远,异常艰辛。
“光就路程来说,学校撤并后,住得近点的孩子要走4公里,最远的要走10公里,孩子们独自上下学不安全,大多需要家长接送,非常影响生产生活。”盘珠乡党委书记说,村民都强烈反映要恢复教学点。
百姓的呼声与期盼,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2013年,遂川县教育局挂点盘珠乡,随即便开始筹备恢复教学点的事宜。
“从选址到建设,反复论证,同时教育局还帮我们争取到县财政70多万元资金的支持,2014年9月1日,新的共同小学投入使用。” 遂川县上海警备区希望小学校长肖海平介绍(共同小学现为其下属教学点),“最重要的还是师资,为此我们为共同小学配了两名业务能力强的公办教师,这两年教学成绩在县里的村小中可是数一数二。”
如共同小学一般,曾经消失,再度重生的村小,在吉安市还有很多。
由于历史原因,之前在吉安市的农村,为追求优质教育,不少农村家庭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将孩子送到县城学校,有的甚至在县城租房子陪读,加重了家庭负担。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吉安教育系统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于2013年制订了《吉安市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经调研论证提出要恢复村小、教学点159个。为推动工作落实,市政府办公室于2014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村小和教学点恢复进程。2015年7月中旬,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教育局等部门组成7个督查组,对全市农村教学点恢复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通过这一系列有力举措,目前,吉安市已恢复办学的村小、教学点有103个,恢复率为64.8%;全市“普九”成果得到巩固,适龄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
“不仅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还要有质量,以此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认为,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如何让农村教师扎得住根,安心教学,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吉安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初夏的乡村,稻香阵阵,琅琅读书声从吉州区樟山镇赤塘小学传出。“现在,我们乡村学校的老师不愿去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的老师不愿进城,连每个教学点都覆盖了班班通,硬件和城里相差不大,还享受到不少特殊关怀。”2014年考入该校任教的章琦说,局里不仅为学校建起了食堂,还聘请了做饭的工友,“每个月平均下来能比城里多1000多元收入,加上现在农村的路都修得很好,我虽然家住城里,还是能安心在这儿教书,不想再考进城了。”
“我们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5年来,教育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财政增长的速度。”吉州区教育局局长杨虎先介绍,光学校标准化建设,区里每年投入1亿元以上。“当然,城鄉的教育资源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为了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不仅需要完善农村的标准化建设,更需要稳定农村教师。”杨虎先说。为此吉州区给出五剂“安心贴”,凝聚了一批“不走的农村教师”:发放边远山区教师专项津贴;以公租房项目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问题;在村小建设劳动基地,既解决学生劳技课实验场地,又解决教师伙食问题;规定新提拔的校长,必须有农村工作3年以上经验;职称评聘优先向农村教师倾斜,不仅给待遇,更给干事创业的平台。
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吉州区财政每年拿出“五个一百万”来关心鼓励教师,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师倾斜:每年用100万元教育奖励基金奖励德艺双馨的名校长、名教师,每年安排100余万元用于全区教师体检,每年安排131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区教师培训,每年用197万元发放农村边远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筹集资金100万元成立困难教职工帮扶站和困难教职工帮扶基金,为困难教职工排忧解难。吉州区还在全省率先出台文件,从2015年开始在教师津补贴的基础上,提高补贴标准,增设班主任津贴和农村教师学生晚自习、晚就寝值班津贴。
在小而精致的文石小学,教师周转房、食堂一应俱全。“在农村也能干一番事业。”“90后”校长王庆财告诉记者,这所只有155个学生的村小现在有10位教师,平均年龄32岁,王庆财的妻子也和他在一个学校,学校地处偏远山区,他们夫妻俩每月比在城里教书能多出2000多元,“虽然学校位置偏,但感谢区里的好政策,还是有成长的压力和动力。”王庆财说经常有教研员、特级教师督学到学校随堂听课,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同时区里还通过奖励、培训等各项措施,为教师成长提供便利。
据了解,近年来吉州区通过均衡发展,全区城区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测试都处于“优秀”行列,农村小学包括村小、教学点与城区小学差距进一步缩小,三分之一的乡镇农村小学包括村小、教学点质量测试达到城区小学的中等水平。全区城区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学发展势头迅猛,部分农村中学某些学科和素质教育成果已超越城区中学,领跑全区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助力梦想
“因为从小喜欢旅游。2010年9月,中考失利的我来到井冈山旅游中专,从此开启了人生新的希望。”现在井冈山茨坪景区做导游的林娟说。在学校的3年,她不仅接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还获得许多外出学习实践的机会,从一个一和生人说话就脸红的小女孩变成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姑娘。“同时,通过学习,我加强了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更为家乡的红土地及青山绿水而自豪。”如今,留在家乡工作的林娟,年薪近10万,她家庭的条件也因此改善了许多,“原来家里住的是时不时会漏水的小土房,现在已经是三层楼的大洋房了,父母觉得很欣慰。我要更加努力做一名井冈山优秀导游。”林娟补充道。
位于井冈新区旁的井冈山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服务当地经济,打造旅游服务品牌专业,辐射其他专业发展的公办职业院校。学校特别注重毕业生的就业与安置工作。学校领导在市政府与教育局的支持和协调下主动跑市场,关注用工信息,积极主动与市内及省内外的各类企业联络,并组织专门人员一方面赴北京、上海、南京、海口、深圳、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到企业和酒店登门拜访,谈判签约;另一方面分别与井冈山迎宾馆、井冈山中国旅行社、连城广告公司、井冈山市映山红瓷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就该校学生进行见习、实习以及推荐就业等事宜,进行了对接,为毕业生就业寻找广阔的出路,也为毕业生的择业去向铺设了更多的空间。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这已成为吉安教育人的共识,吉安市各级领导把职业教育摆在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吉安市政府要求所辖各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与本地主导产业相衔接的达标中等职业学校,并在校园建设、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生源数量和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作出达标的明确规定,重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提出了要求。近3年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5万多名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坐落于吉安市中心城区的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处处都是庐陵风格的建筑,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这所2014年挂牌的高等职校,占地1098亩,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9.8亿元。学院在办学之初就攀上了高职教育的制高点,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办学关系。
据介绍,吉安市人民政府提供办学的所有保障条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遴选在职领导和专家组成管理团队赴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院长、副院长等关键职务,全面负责学院的管理、教学工作。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定期派教师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对于长时间学习的吉安职院教师,深圳职院采取一对一的模式,每个教师由一名深圳职院教师教授指导,内容涉及教学、科研等系统的专业辅导,每个新教师都要接受由深圳职院资深教师讲授的岗前培训。深圳职院图书、电子及实训设备等所有的资源,全天候对吉安职院教师开放。每学期开学前,每个教师的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及考核方案、教案等教学材料需提前准备好统一交至教务处,由各专业主任进行审核修改,确保教学自始至终按照科学正确的轨迹进行。
“专业均按吉安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采用与各产业相关的一线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钟江生表示,学院将进一步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举办面向社会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培训,打造吉安现代产业发展的实践培训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开发、咨询、转移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并做好庐陵文化传承的引领者。
不让“少数”学生生活角落里
即使在周末、假期,井冈山中学校长李海鹰的手机也是响个不停,为了方便及时解决问题,他的号码是向全校公开的。“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是他对全校学子的承诺。曾同学家庭贫困,学校在减免学费的同时还争取到一位爱心人士的资助。这个学期,曾同学辍学到外地打工,但没过多久,他拨通了李海鹰的电话,告诉校长想回学校继续念书。
李海鹰在继续为该生提供减免学费的同时,再次找到资助他的爱心人士说明情况。爱心人士被学校的责任心感动,不仅给曾同学提供往返路费,还承诺继续资助其上大學或高职院校。鉴于曾同学辍学近一学期,学校还组织老师、同学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帮他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
如曾同学一般家境贫寒的学生,在革命老区井冈山还很多。“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为此,井冈山将教育帮扶作为全市精准扶贫六大帮扶政策之一,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除了着力构建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教育发展的倾斜扶持工作机制,井冈山市教育局还优先保障贫困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井冈山市教育局资助中心主任黄育全介绍,“除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对‘红卡户’(建档立卡户)子女高中阶段学费、书本费全免,并每年给予2500元补助;对‘蓝卡户’子女高中阶段亦予以优先保障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考入职业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我市分别按每年4000元和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连续补助两年”。同时,井冈山市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2015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中招“三定向”的加20分录取。从2016年起,井冈山市切出30%的中招“三定向”招生指标,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并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情况确定具体加分标准。到2016年,在生源地助学贷款方面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教育精准扶贫到人,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
“我们吉安老区,特别重视对贫困生的资助,在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的同时,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举例说,“公办幼儿园、村小附属幼儿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减半;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由当地财政每人每年增加500元;每个县(市、区)都要各招收1~2个初中、高中的励志班,择优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励志班上学。励志班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由当地财政每人每学年再给予生活补助1000元,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由当地财政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元;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不仅如此,吉安市还创新资助模式,不让“少数”学生生活在角落里。
“我校有3000多学生,其中90%以上是住校生。”在占地150亩的吉安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余弋介绍说,由于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将工业园北边560亩地规划用来做职教园。“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除了来自中心城区的学生,其他学生也不仅能同样享受免学费的政策,还能享受各种助学补贴,现在可以说在我们吉州区,只要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就不存在读不起书的情况。”
“国家政策是很好的,而我们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新情况。”余弋发现,到学校就读的城镇学生实际比农村学生更困难,“因为缺少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家里没田没地的他们更是‘弱势群体’。”为此学校对家庭困难的中心城区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摸底、核实,随后向吉州区区政府、扶贫办、劳动局、人社局等机构申请扶贫支持,不仅为他们争取到免学费的政策,还让他们参加劳动局提供的就业培训,以确保每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心中有爱,步步向前”
用心做教育,以爱育爱,行走红土地吉安,记者总被一个又一个故事感动着。
走进吉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时,正逢该校师生为即将到来的儿童节排练节目。在学校工作了十几年的曾玲芝老师忙着指导学生跟上节拍,示范一些舞蹈动作。因曾老师能歌善舞,2010年吉安县城关小学想请她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考虑再三,曾老师还是选择留在这些聋哑孩子身边。
舞蹈是听障学生非常喜爱的文艺活动。曾老师说,学生无声的世界,很难体会到舞蹈的韵味。为了让这些孩子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舞蹈之美,曾老师可谓煞费苦心。通过寻找正常人与聋哑人在基本功练习方面的异同,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曾老师每教一个动作都不厌其烦地做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不停纠正,循环往复。为了让孩子们在跳舞时富于表情、绽放笑脸,曾老师使出浑身力气,在前面指挥着、比划着,右手数节奏,左手竖起大拇指根据节奏在自己脸颊上按,提醒听障学生注意表情,经常不知不觉把自己的脸给按肿了……
为了这群特殊学生的笑脸,更为了让这些学生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吉安县特殊教育学校还注重让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学校按年级、残疾类别对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简单居家技能培养。如带学生到超市购物,培养理财能力;到十字路口认斑马线,识红绿灯;到医院就诊……在高年级开设擦皮鞋、缝纫、美甲、理发、烹饪、电脑、摄影、绘画等课程。
《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红楼群芳》……一幅幅十字绣栩栩如生,有人愿出高价购买,有的被拍成照片在刊物上发表。对将要毕业的学生,学校实行厂校联合、校企挂钩的办学模式,定期安排学生到工厂参加实践操作培训,掌握就业技能。
占地30亩的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各种多功能教室、康复教室、康复游乐场、篮球场、羽毛球场、200米跑道一应俱全。这所含听障、智障学生,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在校生201人,教职工54人,其中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5%,特教出身的教师们,对教育有自己更深的理解。
“要有爱,并且是专业的爱。”该校徐虹老师深情地说。近来随着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学校接收的狂躁、自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总是控制不住地对老师和同学施暴,不少老师都被他们打过。老师不仅要用专业的方式与这些学生沟通,更需要继续怀揣着爱心和耐心教导需要更多帮助与关照的孩子。
“由于学生大多出生农家,学校展开种植课程,实行分片包干,各班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挖地、刨坑、播种、洒水、采摘等劳动。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改善了学生的膳食。”校长宋红梅介绍说,为了让学生日后更好地立足社会,学校扬长避短地设置了不少职业课程,如听障学生视觉敏锐、心灵手巧、抗干扰的能力强,于是在启音职高开设计算机、美容、中式面点等课程。在启智部开设烘焙、耳机半成品加工、家政等课程,契合智障学生的特点及需要。“2014年学校开设烘焙制作课,没有专业教师,徐虹老师便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自我转型;没有美容技师,学校寻求社会资源,与可诺丹婷合作开设美容美体专业课程。”宋红梅补充说。
20岁的刘同学,现在是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初三学生,患有智力障礙,因住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入学时便与同班同学有着几岁的年龄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同学变得越来越不自信。2015年,她选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宋红梅得知情况后,趁刘同学回家休息之际,坐车赶到刘同学远在峡江县山区的老家,告诉她学校即将开设美容职业教育,心灵手巧的她既可以在学校完成学业,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
有感于学校良苦用心的刘同学最终返校复课,将感激之情化为能吃苦、肯钻研的韧劲。如今,刘同学已经通过合作美容连锁机构严格的专业考核,专业的指法和自如的指压技术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如刘同学般通过学校教育,掌握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学生还很多。
目前,吉安市一共有10所特殊教育学校。“这些特殊群体,大多家境贫困,我们的特教学校就是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地立足社会。”吉安市教育局罗建园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