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生活的限制,考生在高考作文中的取材范围较为狭窄。他们熟悉的对象往往是亲人、朋友、老师、同学、接触过的普通人等,所写的事也往往是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社会见闻等。要想突破这个圈子,必须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和一定的虚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具备的。如果能就常见的素材,通过改造与创新,写出别开生面的文章,倒不失之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依托原有素材,细化过程,形成波澜,化平淡为跌宕。如写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通常会用到老师不厌其烦地答疑、带病讲解或者上门辅导等素材。这种素材往往了无新意,但只要表现其过程的独特性,文章就会呈现不同的面貌,人物就能鲜活起来。
《我的老师》就是如此:
第一天开学,开罗尔就告诉我:“你是外国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我会帮助你的。”当天晚上,我就抱着几本讲义,敲开了开罗尔的宿舍。她知道我是因为听不懂科技英语而发愁,想想说:“我来给你讲。”她怕我仍然听不懂她的英语,又楼上楼下地跑,找来两个新加坡学生做翻译。她翻开讲义,一页一页,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讲下去,她尽可能不通过翻译,因为“这样做对你没有好处”。统计学里老有“average”这个词儿,她就告诉我:“有几个数,用它们的和除以个数,你就得到average。”我恍然大悟:“噢,平均值!”新加坡同学对我点点头说:“对了,对了!”这真是一种新奇的教学。新加坡同学的中文也不是很好,有时候遇到一个词,难以解释,开罗尔着急,我也着急,大家都着急。开罗尔很倔,她宁可麻烦,费很大劲,也一定要让我懂。那天晚上,我们一直干了四五个小时,才算基本解决。我和新加坡同学都松了一口气,开罗尔却皱皱眉头:“这样做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在语言方面花去整个晚上不值得。”我问她:“那怎么办呢?”她想了想,一摆手说:“OK,你先去休息吧。”
过了两天,两位美国同学交给我一卷纸,印着上课常用的词汇。事后知道,是开罗尔嘱咐他们把这些词编了一个简单的字典给我。当时我除了深深的感激,还对开罗尔油然而生敬意。
文章选用的就是看起来极其老套的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的素材,但并不平淡乏味。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老师帮助她的全过程,把老师的执拗劲儿以及负责精神表现得非常具体,开罗尔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令老套的素材重新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细化过程并不是一味罗列事件的所有进程,越细越好。细化要注意选择性,要选择能凸现人物性格特点、价值取向、思想境界的典型过程和细节。如著名作家魏巍《我的老师》,写的是他的老师蔡芸芝,文章详写了老师满含爱意的惩罚、充满快乐的课外活动、老师爱诗并教我们读诗的情景以及我从睡梦中爬起来寻找老师的事件。这篇文章所选取的事例无疑都经过了精心选择,所有事件都为了突出老师的温柔、美丽、纯真、富有文学修养的特点以及她的行事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因此蔡老师的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不加选择,为细化而细化,文章就会变为“流水账”。
第二,扩展素材范畴,力避类型化,变“扁平人物”为“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性格类型化,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性格缺乏变化;而“圆形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高考作文中,“扁平人物”比较常见:提到农民,必然写其勤劳;提到老师,必然写其奉献;提到修车师傅,必然写其乐于助人;提到清洁工,必然写其卑微、尽职……几乎是提到什么人就有什么样的固化素材与其对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要想避免这种类型化的倾向,必须扩展原有素材的范畴,考虑到人内在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创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他们》中写到的一个女环卫工:
她穿着橙色工作服,穿行在繁华的人潮之间……
这里是卖化妆品的,是年轻女子的聚集地,而她,却突兀地出现于此。她很紧张地抿着嘴,似乎要将皱纹舒展开似的,好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些,更“合群”些。
以前从来没有看见环卫工人们出现于此,怕是我忽略他们了吧。印象中他们都是最辛苦的,哪有时间逛化妆品店?只见她战战兢兢地拿起促销的化妆品样品,对着镜子,抹了起来。
是啊,她和我们一样,会羞涩,会自爱,只是普通的生命。
这里有常见的素材的运用,女环卫工的形象是“扁平”的,她们身份卑微,自觉不如别的女性,所以她战战兢兢。但作者扩展了素材范畴,添加了她照镜子、抹化妆品的细节,女环卫工的形象就丰满了,由“扁平人物”变成了“圆形人物”。原来女环卫工也像别的女性一样有爱美的天性,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在观察与描写中所忽略的。
如何扩展素材范畴呢?有两种基本方法:
①辐射法。对人物进行全面探究,列出相关素材,然后择优运用。如写农民工,可列出以下素材:常见的——辛勤劳作,有家庭责任感,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扩展的——有的对自己的工号被刻在建成的大桥纪念碑上感到自豪,有的倾其所有建“打工者书屋”,有的发展自己的爱好终有所成等。这样就能发现亮点,突破类型化。
②逆向法。运用逆向思维,从现有素材的反向思考,表现人物性格的两极,使人物更具立体感。我国古典文学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与“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清高自傲”与“孤独自卑”等。运用这个方法,寻找出人物性格对立的方面。例如,创业者的常见素材——追逐利润,不择手段,反向素材——裸捐资产,回馈社会;艺术家的常见素材——高调自傲,目中无人,反向素材——醉驾入狱,现身说法;普通人的常见素材——谨小慎微,平凡低调,反向素材——小有成就,得意忘形。通过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表现人物的多个侧面。
第三,从常见素材出发,引出另一素材,在交叉渗透中,深化文章主题。如《难题》一文,先写有个学生特别惧怕速度类的难题,再写学校评四星高中,老师在镜头前帮这位学生讲解一道速度类难题,老师越讲,学生越糊涂,而老师偏偏要学生带着微笑大声回答“我懂了,谢谢老师!”学生内心非常困惑,试了几次,怎么也做不好,表演成了难题。这篇文章的素材运用得十分巧妙,前者是常用素材,如果整篇文章就讲解数学难题,那立意无疑是肤浅的。作者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止于此,而是由前者出发,引导出后者的表演难题,把二者交叉起来描写,文章立意更上一层楼,具有深刻的针砭现实的意义。 交叉法的实现有两种基本方式:①两个素材是同一关系,如前面提到的《难题》,一个是数学难题,一个是表演难题,两者在“难题”这个概念上具有同一性,但两者有主次,前者是引入,后者是升华。②两个素材是相对关系,如《教养的芬芳》写公交车上的农民工,常见的素材处理法是农民工没有什么教养,但他却懂得让座,令人另眼相看,作者也这样做了,但这样的立意并不能算深刻,由此引入一个看似有教养的老人,在农民工给其让座后,他竟然先拿出餐巾纸擦座位,然后才坐下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教养与教育往往是不成正比的。这里的两个素材不分主次,在二者的对比中,孰是孰非,异常分明。
第四,在原有素材中融入时代因素,赋予人物崭新的时代特质。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考生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并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现出来,才能塑造出新形象。例如,写40岁左右的母亲,一般都会写其辛勤地操持家务、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或者写家庭变故中的担当等,行文往往非常严肃、沉重,如果换一种写法会如何呢?以下是《从这里开始》一文的节选:
清晨,在我挣扎着从床上起来的时候,客厅里传来了电视的声响,只见妈妈对着电视做着奇怪的动作。
“妈妈,你这是在做什么?”
“你不知道呀?每天早上电视上都有瑜伽节目呢,我锻炼锻炼。”妈妈一边压腿一边神采飞扬地说。
就这样,我和爸爸逐渐习惯了在早晨推开房门之后看见一个或舒展或紧绷的身影。
晚上,我正在房里写作业,妈妈冷不丁地推开房门说:“丫头啊,妈妈今天看到一首诗写得特别好,是那个仓央嘉措写的,你有空看看吧。”
我愕然,太不正常了,妈妈居然还读诗!
第二天早上,我忍不住问妈妈那件毛衣打算什么时候织完。
妈妈笑着说:“不织了,不织了,我现在很忙的,在做‘绿色生活’宣传的志愿者,毛衣可以买嘛!”
我感叹了一句:“妈妈,最近你都不像你咯,唠叨少了,活动多了,还读诗。”
妈妈顿了顿,说:“这十几年来,我不是为了你就是为了你爸操心。我也想明白了,该是为自己活的时候了。我呀,想越活越年轻呢!”说完,便笑了起来。
我终于明白,一个四十岁的女人的青春也可以从这里开始。
母亲本来是个勤快、顾家、爱唠叨的家庭主妇,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这里作者捕捉到了“变化”这个点,用了错位法、对比法,表现了母亲行为、生活信条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精神状态的变化。作者选取的素材融入了时代色彩,实现了对传统意义的母亲形象的超越,全文节奏轻松、明快。
当然,素材中时代因素的融入,并不是一味的赶时髦,而是要表现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理念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如:网上救助、绿色生活理念、网络创业、民族文化的传播……考虑到这些新的变化因素,就能把握住社会的脉搏,从而塑造出时代气息浓郁的人物形象。
在写作中,对于常见的、不甚新鲜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改造、巧为运用,就会使其重新焕发出光彩,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
第一,依托原有素材,细化过程,形成波澜,化平淡为跌宕。如写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通常会用到老师不厌其烦地答疑、带病讲解或者上门辅导等素材。这种素材往往了无新意,但只要表现其过程的独特性,文章就会呈现不同的面貌,人物就能鲜活起来。
《我的老师》就是如此:
第一天开学,开罗尔就告诉我:“你是外国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我会帮助你的。”当天晚上,我就抱着几本讲义,敲开了开罗尔的宿舍。她知道我是因为听不懂科技英语而发愁,想想说:“我来给你讲。”她怕我仍然听不懂她的英语,又楼上楼下地跑,找来两个新加坡学生做翻译。她翻开讲义,一页一页,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讲下去,她尽可能不通过翻译,因为“这样做对你没有好处”。统计学里老有“average”这个词儿,她就告诉我:“有几个数,用它们的和除以个数,你就得到average。”我恍然大悟:“噢,平均值!”新加坡同学对我点点头说:“对了,对了!”这真是一种新奇的教学。新加坡同学的中文也不是很好,有时候遇到一个词,难以解释,开罗尔着急,我也着急,大家都着急。开罗尔很倔,她宁可麻烦,费很大劲,也一定要让我懂。那天晚上,我们一直干了四五个小时,才算基本解决。我和新加坡同学都松了一口气,开罗尔却皱皱眉头:“这样做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在语言方面花去整个晚上不值得。”我问她:“那怎么办呢?”她想了想,一摆手说:“OK,你先去休息吧。”
过了两天,两位美国同学交给我一卷纸,印着上课常用的词汇。事后知道,是开罗尔嘱咐他们把这些词编了一个简单的字典给我。当时我除了深深的感激,还对开罗尔油然而生敬意。
文章选用的就是看起来极其老套的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的素材,但并不平淡乏味。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老师帮助她的全过程,把老师的执拗劲儿以及负责精神表现得非常具体,开罗尔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令老套的素材重新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细化过程并不是一味罗列事件的所有进程,越细越好。细化要注意选择性,要选择能凸现人物性格特点、价值取向、思想境界的典型过程和细节。如著名作家魏巍《我的老师》,写的是他的老师蔡芸芝,文章详写了老师满含爱意的惩罚、充满快乐的课外活动、老师爱诗并教我们读诗的情景以及我从睡梦中爬起来寻找老师的事件。这篇文章所选取的事例无疑都经过了精心选择,所有事件都为了突出老师的温柔、美丽、纯真、富有文学修养的特点以及她的行事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因此蔡老师的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不加选择,为细化而细化,文章就会变为“流水账”。
第二,扩展素材范畴,力避类型化,变“扁平人物”为“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性格类型化,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性格缺乏变化;而“圆形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现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高考作文中,“扁平人物”比较常见:提到农民,必然写其勤劳;提到老师,必然写其奉献;提到修车师傅,必然写其乐于助人;提到清洁工,必然写其卑微、尽职……几乎是提到什么人就有什么样的固化素材与其对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要想避免这种类型化的倾向,必须扩展原有素材的范畴,考虑到人内在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创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他们》中写到的一个女环卫工:
她穿着橙色工作服,穿行在繁华的人潮之间……
这里是卖化妆品的,是年轻女子的聚集地,而她,却突兀地出现于此。她很紧张地抿着嘴,似乎要将皱纹舒展开似的,好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些,更“合群”些。
以前从来没有看见环卫工人们出现于此,怕是我忽略他们了吧。印象中他们都是最辛苦的,哪有时间逛化妆品店?只见她战战兢兢地拿起促销的化妆品样品,对着镜子,抹了起来。
是啊,她和我们一样,会羞涩,会自爱,只是普通的生命。
这里有常见的素材的运用,女环卫工的形象是“扁平”的,她们身份卑微,自觉不如别的女性,所以她战战兢兢。但作者扩展了素材范畴,添加了她照镜子、抹化妆品的细节,女环卫工的形象就丰满了,由“扁平人物”变成了“圆形人物”。原来女环卫工也像别的女性一样有爱美的天性,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在观察与描写中所忽略的。
如何扩展素材范畴呢?有两种基本方法:
①辐射法。对人物进行全面探究,列出相关素材,然后择优运用。如写农民工,可列出以下素材:常见的——辛勤劳作,有家庭责任感,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扩展的——有的对自己的工号被刻在建成的大桥纪念碑上感到自豪,有的倾其所有建“打工者书屋”,有的发展自己的爱好终有所成等。这样就能发现亮点,突破类型化。
②逆向法。运用逆向思维,从现有素材的反向思考,表现人物性格的两极,使人物更具立体感。我国古典文学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与“细”,《红楼梦》中林黛玉“清高自傲”与“孤独自卑”等。运用这个方法,寻找出人物性格对立的方面。例如,创业者的常见素材——追逐利润,不择手段,反向素材——裸捐资产,回馈社会;艺术家的常见素材——高调自傲,目中无人,反向素材——醉驾入狱,现身说法;普通人的常见素材——谨小慎微,平凡低调,反向素材——小有成就,得意忘形。通过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表现人物的多个侧面。
第三,从常见素材出发,引出另一素材,在交叉渗透中,深化文章主题。如《难题》一文,先写有个学生特别惧怕速度类的难题,再写学校评四星高中,老师在镜头前帮这位学生讲解一道速度类难题,老师越讲,学生越糊涂,而老师偏偏要学生带着微笑大声回答“我懂了,谢谢老师!”学生内心非常困惑,试了几次,怎么也做不好,表演成了难题。这篇文章的素材运用得十分巧妙,前者是常用素材,如果整篇文章就讲解数学难题,那立意无疑是肤浅的。作者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止于此,而是由前者出发,引导出后者的表演难题,把二者交叉起来描写,文章立意更上一层楼,具有深刻的针砭现实的意义。 交叉法的实现有两种基本方式:①两个素材是同一关系,如前面提到的《难题》,一个是数学难题,一个是表演难题,两者在“难题”这个概念上具有同一性,但两者有主次,前者是引入,后者是升华。②两个素材是相对关系,如《教养的芬芳》写公交车上的农民工,常见的素材处理法是农民工没有什么教养,但他却懂得让座,令人另眼相看,作者也这样做了,但这样的立意并不能算深刻,由此引入一个看似有教养的老人,在农民工给其让座后,他竟然先拿出餐巾纸擦座位,然后才坐下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教养与教育往往是不成正比的。这里的两个素材不分主次,在二者的对比中,孰是孰非,异常分明。
第四,在原有素材中融入时代因素,赋予人物崭新的时代特质。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考生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并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现出来,才能塑造出新形象。例如,写40岁左右的母亲,一般都会写其辛勤地操持家务、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或者写家庭变故中的担当等,行文往往非常严肃、沉重,如果换一种写法会如何呢?以下是《从这里开始》一文的节选:
清晨,在我挣扎着从床上起来的时候,客厅里传来了电视的声响,只见妈妈对着电视做着奇怪的动作。
“妈妈,你这是在做什么?”
“你不知道呀?每天早上电视上都有瑜伽节目呢,我锻炼锻炼。”妈妈一边压腿一边神采飞扬地说。
就这样,我和爸爸逐渐习惯了在早晨推开房门之后看见一个或舒展或紧绷的身影。
晚上,我正在房里写作业,妈妈冷不丁地推开房门说:“丫头啊,妈妈今天看到一首诗写得特别好,是那个仓央嘉措写的,你有空看看吧。”
我愕然,太不正常了,妈妈居然还读诗!
第二天早上,我忍不住问妈妈那件毛衣打算什么时候织完。
妈妈笑着说:“不织了,不织了,我现在很忙的,在做‘绿色生活’宣传的志愿者,毛衣可以买嘛!”
我感叹了一句:“妈妈,最近你都不像你咯,唠叨少了,活动多了,还读诗。”
妈妈顿了顿,说:“这十几年来,我不是为了你就是为了你爸操心。我也想明白了,该是为自己活的时候了。我呀,想越活越年轻呢!”说完,便笑了起来。
我终于明白,一个四十岁的女人的青春也可以从这里开始。
母亲本来是个勤快、顾家、爱唠叨的家庭主妇,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这里作者捕捉到了“变化”这个点,用了错位法、对比法,表现了母亲行为、生活信条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精神状态的变化。作者选取的素材融入了时代色彩,实现了对传统意义的母亲形象的超越,全文节奏轻松、明快。
当然,素材中时代因素的融入,并不是一味的赶时髦,而是要表现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理念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如:网上救助、绿色生活理念、网络创业、民族文化的传播……考虑到这些新的变化因素,就能把握住社会的脉搏,从而塑造出时代气息浓郁的人物形象。
在写作中,对于常见的、不甚新鲜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改造、巧为运用,就会使其重新焕发出光彩,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