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文题 放飞思绪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x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即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窗户,它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课文大门的钥匙,引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是引导学生迈向课文殿堂的第一级阶梯。在文题的世界里,想像如花绽放着灿烂,如灯点缀着思维,如鸟张开了翅膀,尽情地翱翔,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情趣。可以说,文题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兴奋点。
  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语文教学呢?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文题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人物感想,激活想像力
  
  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有的人复杂,有的人单纯,有的人美丽,有的人丑陋,有的人自由地活着,有的人却被束缚着,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命运坎坷。人物的命运,与其所处的时代、所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物本身的性格也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如何由文题去想像那个人呢,先要激活想像力。
  如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的题目挺有趣,这时学生就想啊,是什么人呢?是被别人装在套子了还是自己走进套子里的,那又是为什么呢?这是个怎样的套子,怎么能把一个人容进去呢?谁创造了这样的套子呢?看了文章的题目,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有了很多的疑问,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这套子是巨大的,用金属做成,专用来关那些犯了大错的人,让他们在套子里面反省;有的说有一个人觉得世界太喧闹了,但又找不到宁静的世外桃源,于是自己造了一个套子,想享受宁静的时候就钻进套子里;有的说……学了课文,他们才知道主人公是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统治时代的一个可恶、可憎、可悲又可怜的人,而套子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真正的套子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哦,对“套子”一词原来可以这样理解啊,课文的内容跟他们的想像可以说是相距甚远,原来思想也可以成为“套子”,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套子呢,通过想像,学习课文,再想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层了,不再处于表面。想像力变得丰富了,能往深层方面想了,能跟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联系了,就能走出课文,跟现实联系了。
  
  二、景物遐想,展开想像力
  
  景物是指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各种风景、各种事物,在学生十几年的生活阅历中也见过不少,因此,展开想像力并不难。
  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文章题目很明显是讲秋天的,关于秋天学生的看法也是不同的,乐观一点的,说秋是收获的季节,觉得课文讲的是收获;悲观一点呢,就说秋来了,树叶纷纷落地,放眼看去一片萧瑟的情景,树叶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很快的其生命便走向了尽头,觉得课文讲的是秋的悲凉;还有的说是讲故都这个地方的秋天,是对秋天进行描写,树叶落地,果实成熟是这个季节特有的现象,没有什么特别悲伤或特别高兴的。关于“秋”,学生从山川、草木、河流、人等来谈,他们也注意到了“故都”一词,明白了“故”为“旧,已去的”意思,“都”能理解为“都城”之意,但具体是指哪个城市,这个城市还在不在,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也无从想起。当提示“故都”即现在的“北京”,也曾叫“北平”时,学生的想像又再度展开。有的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古都之一;有的说北京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长城、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有的说天安门是北京的象征。北京,很多学生都没去过,但关于北京的历史文化等却听说过不少,这方面的电视和书看过不少,因而他们可熟悉了,明白是讲北京的秋后他们都来劲了。有的说北京的香山红叶在秋天特别美丽,有的说秋天的长城魅力无限,有的说秋天漫步街头,映入眼帘的是具有秋韵的繁华,学生们各抒己见,关于秋,关于北京的秋便充溢着课堂。为什么不用“北京的秋”或是“北平的秋”作题目,是他们感到不解的,这秋跟他们想像中的是否一样,或是差距有多大,这也是他们想知道的,这时候他们就带着自己的想像和某些困惑来听课。通过学习明白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也懂得了“故都”一词在此文的意义,理解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解答了在他们的想像中出现的困惑,延伸了他们的想像力,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想像空间。
  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这篇课文,文章题目主要是两个词:泪珠,珍珠。根据文章题目展开想像力,他们想像了泪珠的形状、珍珠的形状以及流泪的原因。而关于泪珠与珍珠的关系,有的认为它们的形状相似,有的认为它们看起来都晶莹剔透,有的认为珍珠很贵很美,得到并不容易,而人的眼泪却是常能看到的,觉得它们之间没什么联系,认为文章题目取得不好。那么文章的题目取得好还是不好?学生的想像发生了碰撞,激烈的辩论由此展开,这样的辩论为课文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想像力。
  
  三、事情感悟,放飞想像力
  
  事情,其义之一指的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事情,有人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有人却让悲剧重演;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事情有大有小,有悲有喜,有人活在充实快乐中,有人活在悲伤忧郁中,有人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有人在踏踏实实中走过。学会用眼睛看生活,用耳朵听生活,用脑子想生活,用自己的想像力阐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章。
  如鲁迅的《祝福》。看到“祝福”一词,大家想到了许多祝福的情景,如祝朋友生日快乐,祝新婚的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祝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等。这些祝福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温馨的、幸福的,不管是祝福者还是被祝福者,这个时候心里都是非常温暖,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自己也得到了快乐。这时大家都处在热烈的交流和被祝福一词的温暖所笼罩中,认为祝福中的人是快乐的。那在祝福的时节里有没有不快乐的人呢?这么一问,大家先是一愣,很快就说道:“那些没有得到祝福的人、无家可归的人、穷困潦倒的人、孤独寂寞的人,这些人最渴望得到祝福却得不到,是可怜的人,也是在别人的祝福声中不快乐的人。”那鲁迅的《祝福》指的是什么祝福呢?是生日祝福、新婚祝福,还是升迁祝福、除夕祝福,或是其他的祝福呢?在这祝福里有什么人出现,有什么事情发生,跟我们现在讲的祝福是否相同?看了文章题目,想像了祝福的热闹情景,再带着想像中的问题进入课文,便能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被旧中国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的,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文章中讲的“祝福”与大家想像中的“祝福”反差极大,这反差震撼了大家的心灵,使大家明白了作者用“祝福”为题的反讽意味,明白了那个年代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从自己的想像力和课文内容的极大反差中获得了知识,感悟了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特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如刘征的《庄周买水》。庄周,即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周,他买水干什么?渴了,想喝水?可他不是一般的人物啊,想喝水说一声就有人排着队给他送来了,何必亲自去买呢?庄周,为什么买水?买水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大家发挥想像之后有了自己的答案,也有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不解之处,这种情况下去学新课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文题是有限的,通过对人物、景物、事情等文题进行解读后,学生的想像力越来越丰富了,而这样的收获是无限的。有限的文题,引发无限的想像力,为课文架起美丽的彩虹。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活动中才能完成,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么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呢?  在农村的初级中学里,很多学科都严重缺乏教具及其他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同时,受学生、学校等许多条件的限制,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在初中的地理教学
一、人文素质教育,呼唤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    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人文素质培养的主渠道也应该是课堂。要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如果语文教学课堂结构中还是教师占压倒性的主体地位,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地分析、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去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探讨,那么,这种模式是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由雅克·德洛尔担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应该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之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也许没有人会反对这样一个观点,但是对于如何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却仍有许多人感到迷茫。纵观我国近年的教育理论书籍,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法的很多。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我校在“道德课堂”的旗帜下实施“合道德教育”的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亚太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银行业要致力于打造“普惠银行”,为民生、社区、弱势群体等提供普惠优质服务。杨再平认为,“普惠银行”应惠及以下方面:百姓个人、中产阶级、弱势群体,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社区发展以及低碳经济。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我国银行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1年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年各大银行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
遗忘过程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到遗忘的一条重要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先快后慢的。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够得以巩固而不至于遗忘,基本的方法就是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复习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课堂小测试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课堂小测试的原则    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将一堂新课教学的全过程按“质疑导读,全面感知一合议解惑,启迪思维一精讲概括,深化理解一精练测试,巩固记忆”四个程序进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以“锋面”一节教学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一、质疑导读,全面感知    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学大纲、高考说明、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和教材顺序精心设计出一套“自学思考题”供学生自学。要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教学时,可对模块的学习顺序、模块内容进行组合,并注意体现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课程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三大原则,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四套新课程标准教材,参照师生知识现状,整合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的开发(即该开发满足“模块”两大属性:标准
摘要:直观教学法是地理教学方法中的基本方法之一。直观教学这一思想由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由于时代差异、社会发展,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思想既具有现代直观教学法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  关键词:直观教学;对比;启示;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与地理直观教学法的比较  1.地理直观教学的涵义  “直观教学”思想最早由夸美纽斯先生于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书中并未直接提到“直观教学”
摘要:本文从空间信息的图形表达、时间变化序列和属性信息的特有规律三方面入手,揭示教育地理信息的空间结构特征、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和内在特有属性,提出了教育地理信息的两个维度,并结合两个维度综合表达教育地理信息的三个层次,由此建立教育地理信息模式。  关键词:教育地理信息;地图可视化;初探  一、教育地理信息的内涵  教育地理信息是指表征某些教育信息数量和质量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时间序列、属性特征的独
[摘要]进入高二,学生对哲学常识的概念和原理学习普遍感到抽象、难理解。因此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成为哲学常识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哲学常识教学中要重视教学艺术.使抽象的知识通俗化,辩证的内容形象化,理性的东西情感化,使哲学常识教学具备趣味性、生动性、实用性、参与性,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实现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渡。  [关键词] 哲学常识 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