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4-02
在研究《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6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时,我发现对高考中标点符号这一考点的论述没有丝毫变化,结合山东高考历年的惯例,标点符号作为选择题在一卷出现的可能性愈益渺茫。
很多高中教育界的同仁,日益淡化标点符号的教学,甚至在高考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大胆舍弃系统的标点符号专题复习。
2016年济南一模语文试卷一卷中第三选择个题考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原文如下:
西洋和东洋的学者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____。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领域中。
A.“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这个选择题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选错,究其原因,只注意到横线前面一句话中的关联词“虽然……但……”,错选了A。如果我们再稍微细心一点会发现,横线前面首先是一个分号,整句话中有两个分号,这意味着三个分句呈并列关系。第一个分号前的句子没有“虽然……但……”,三个分句也就不是排比关系,所以第三个分句,有没有“虽然……但……”不是关键的解题线索。三个分句都是“对……,对……”句式结构,所以正确的是B。
还有一篇论说文阅读《泰山石敢当》,题目:
下面有关“泰山石敢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以泰山地区为中心,已扩散到全国,乃至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
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倒数第二句话“近代以降,”石敢当“习俗以泰山石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的内容。稍微细心点的考生就会发现解题的关键在于句中的标点符号顿号。原文说的是“东亚的日本、韩国及南亚”,即东亚仅有日本、韩国两国和整个南亚,而不是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和南亚三个地区,明白这个顿号在此处的语法意义,这个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标点符号在高中语文试卷中的答题启示意义,非独体现在选择题中,在古文言阅读里面的句子翻译、断句更是扮演着不容小觑的角色。甚至在大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类主观题中也能大显神威。且看《春秋那颗繁茂的树》这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当中一个典例。
赏析文中畫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按照我们惯性的解题思维,先要找准这句话的赏析角度。“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写景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技巧手法,“子产寂寞了许多年”写人亦没有涉及修辞或其它人物塑造的描写。从语言入手,半文半白;句式上看也难有突破。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会发现一个标点符号亮了,就是中间那个“。”。一般画线赏析的都是一个句号,或者是完整的一句话供阅读者赏鉴。这次确是两个句号、两句话,所谓“反常即为妖”,必有蹊跷。前一句话写景,后一句话写人,写景也就意味着为写人服务。参透这一点,答案也就自然出来了。衬托,以子产墓前夕阳西下时的冷清苍茫来衬托子产被后人淡忘的感慨。
此外,语言运用题当中,更会时常明确考察标点符号,让你找出并修改语段中的标点符号。
既然《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6年山东卷考试说明》都丝毫没有动摇有关“标点符号”的表述,并且都将标点符号考查的能力层级,由09年的D级升级为E级。
一边是高考考查的能力等级提高,另一边在平时作文和考试中,大多数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状况令人堪忧。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复习标点符号呢?除了从考纲解读出来的三个方面入手外,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标点符号题从语境、语法、语气三方面略作补充。
一、从语境入手,就是从标点符合所在语句的上下文语义看。考生除熟悉掌握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还要依据语境来灵活运用。例如:
中国重庆——德国杜伊斯堡,2011年开通的渝新欧铁路,横跨欧亚6国,为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了基础。(2014年重庆高考4)
句中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是渝新欧铁路的起止站点,中间应该用短的连接号“-”,使用者因为不理解语境,错选了破折号。
二、从语法入手,标点符号是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必须遵循语言的语法规律。例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承认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2013年山东高考4)
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从语法上分析,“公司的业绩……销路”作“思考”的宾语,属于有疑无问。
三、从语气入手,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书面语中较难把握,标点符号容易设题。例如:
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
第一句话没有疑问语气,为陈述句,问号应改为逗号。
在研究《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6年山东卷考试说明》时,我发现对高考中标点符号这一考点的论述没有丝毫变化,结合山东高考历年的惯例,标点符号作为选择题在一卷出现的可能性愈益渺茫。
很多高中教育界的同仁,日益淡化标点符号的教学,甚至在高考紧张的复习备考中,大胆舍弃系统的标点符号专题复习。
2016年济南一模语文试卷一卷中第三选择个题考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原文如下:
西洋和东洋的学者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____。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领域中。
A.“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这个选择题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选错,究其原因,只注意到横线前面一句话中的关联词“虽然……但……”,错选了A。如果我们再稍微细心一点会发现,横线前面首先是一个分号,整句话中有两个分号,这意味着三个分句呈并列关系。第一个分号前的句子没有“虽然……但……”,三个分句也就不是排比关系,所以第三个分句,有没有“虽然……但……”不是关键的解题线索。三个分句都是“对……,对……”句式结构,所以正确的是B。
还有一篇论说文阅读《泰山石敢当》,题目:
下面有关“泰山石敢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以泰山地区为中心,已扩散到全国,乃至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
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倒数第二句话“近代以降,”石敢当“习俗以泰山石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的内容。稍微细心点的考生就会发现解题的关键在于句中的标点符号顿号。原文说的是“东亚的日本、韩国及南亚”,即东亚仅有日本、韩国两国和整个南亚,而不是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和南亚三个地区,明白这个顿号在此处的语法意义,这个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标点符号在高中语文试卷中的答题启示意义,非独体现在选择题中,在古文言阅读里面的句子翻译、断句更是扮演着不容小觑的角色。甚至在大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类主观题中也能大显神威。且看《春秋那颗繁茂的树》这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当中一个典例。
赏析文中畫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按照我们惯性的解题思维,先要找准这句话的赏析角度。“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写景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技巧手法,“子产寂寞了许多年”写人亦没有涉及修辞或其它人物塑造的描写。从语言入手,半文半白;句式上看也难有突破。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会发现一个标点符号亮了,就是中间那个“。”。一般画线赏析的都是一个句号,或者是完整的一句话供阅读者赏鉴。这次确是两个句号、两句话,所谓“反常即为妖”,必有蹊跷。前一句话写景,后一句话写人,写景也就意味着为写人服务。参透这一点,答案也就自然出来了。衬托,以子产墓前夕阳西下时的冷清苍茫来衬托子产被后人淡忘的感慨。
此外,语言运用题当中,更会时常明确考察标点符号,让你找出并修改语段中的标点符号。
既然《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6年山东卷考试说明》都丝毫没有动摇有关“标点符号”的表述,并且都将标点符号考查的能力层级,由09年的D级升级为E级。
一边是高考考查的能力等级提高,另一边在平时作文和考试中,大多数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状况令人堪忧。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复习标点符号呢?除了从考纲解读出来的三个方面入手外,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标点符号题从语境、语法、语气三方面略作补充。
一、从语境入手,就是从标点符合所在语句的上下文语义看。考生除熟悉掌握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还要依据语境来灵活运用。例如:
中国重庆——德国杜伊斯堡,2011年开通的渝新欧铁路,横跨欧亚6国,为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了基础。(2014年重庆高考4)
句中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是渝新欧铁路的起止站点,中间应该用短的连接号“-”,使用者因为不理解语境,错选了破折号。
二、从语法入手,标点符号是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必须遵循语言的语法规律。例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承认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2013年山东高考4)
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从语法上分析,“公司的业绩……销路”作“思考”的宾语,属于有疑无问。
三、从语气入手,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书面语中较难把握,标点符号容易设题。例如:
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
第一句话没有疑问语气,为陈述句,问号应改为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