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的名义缅怀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i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间被切开的夜晚/你曾写下天空的星群/并在语言与词语之间/寻找生命存在下去的理由/你从来就不是一个神话/因为桃花、炊烟、大海、土地/就是你全部诗歌中永恒的元素/兄弟,在德令哈/那一夜你只为一个人思念/但今天你的诗却属于人类
  ——吉狄马加《致海子》
  这位被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亲切地称为兄弟的人,就是在25岁时以我们不愿提及的方式结束了他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和履历,创作了足以留给我们终生捧读的作品——240多首抒情诗和4部长诗,共约16000多行诗歌的著名诗人——海子。
  春天是诗人海子来到人间和离开人间的季节,公元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生命在他25岁生日那天戛然而止,他的肉体和灵魂在河北与辽宁接壤的山海关附近一段冰冷的铁轨上瞬间消失。
  铁道旁摆放着他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一份“我叫査海生,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的死亡与任何人无关”的遗书。
  这个“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具有浓重的乡村情结,自诩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天才诗人,面对呼啸而来的列车,仿佛面对呼啸而来的时代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用青春的鲜血,在远离南国水乡的北方大地上完成了他死亡的歌谣和生命的绝唱。
  海子去世后,他的诗稿由他生前好友——诗人骆一禾、西川整理出版,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朗诵,而他的死因也引起了人们的多种猜想。但海子的死亡之谜迄今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然而,每一个朗诵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够从他的诗歌里感受到四季的轮回,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乡村的凋敝与恬淡,生活的温暖与严酷——永远是一根钢索般扯不断的乡村情结,日夜缠绕着他的灵魂,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简约流畅的诗歌。
  12年后,他的诗歌为他赢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4年后,他的诗歌和他的形象被雕塑家雕刻在一块高1.68米、重达5吨的昆仑美玉上。这座典雅而不失凝重,肃穆而不乏灵动的雕像,连同精选的18首海子优秀诗歌作品,以及部分诗人献给海子的诗文组成的诗歌碑林,与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海子诗歌陈列馆交相辉映,在德令哈——这座远离南方和北方,深居青藏高原的边远小城,汇成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而馆内收藏的三十多种各类版本的海子诗集和研究文献,则是对天堂里的海子最好的告慰。相信隐身在云层深处的海子,一定能感应到这人间的温情,能够听到这幸福的声音,能够看到这善良的壮举。
  海子,这个生长在南方,殉难于北方的才情诗人,与德令哈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海子,原名査海生,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査湾人,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大学期间开始接触现代诗歌,从阅读、模仿、创作到越来越狂热地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而对物质世界,对于现实生活则越来越疏远。短短七年间,他写作了大量的短诗和长诗,洋洋洒洒500多首。这些作品在他生前很少发表和出版,除了一些诗歌爱好者和他的诗友,几乎无人重视。可诗人海子依然固我地以梦为马,日夜奔驰在自己柏拉图式的精神世界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这个以梦为马的诗人,在上世纪1988年夏天的某一个雨夜,与德令哈发生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渊源。
  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燎原先生曾经这样说:在中国当代诗人中,海子几乎是最受重视的诗人之一,同时更是一个所受误读最深的一个诗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他曾经两度进入青藏高原,而德令哈则是他必经之地。
  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谢冕教授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在“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的致辞中这样表述——
  20多年前,一位诗人来到距离北京很遥远的城市(指德令哈)。他为这座城市、也为他自己、更为她心爱的姐姐写了一首诗。海子写道: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其实这城未必荒凉,荒凉的是他的心。
  那一年,他也许是从德令哈一路走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到了拉萨,或者说,他从格尔木先到拉萨,在格尔木通往德令哈的列车上,认识了这座当时并不知名的城市。谢冕教授说:1988年的7、8月间,海子到达拉萨的时候,我也在拉萨。我们在布达拉广场前的一所房屋里见过面。那是我和海子的最后一次见面……
  当年的海子,满心都是沮丧,满眼都是戈壁,满目都是荒凉。但他对姐姐的一咏三叹却充满了深情的思念。这位姐姐到底是谁呢?
  燎原先生出于对亡者的敬重,对众人并非恶意的多种猜测作了必要的说明:海子在1988年7月前往西藏拉萨的途中的确到过德令哈,因为德令哈是他的同事——一位与他感情关系密切的姐姐式的人物曾经生活的地方。为此,姐姐还特意告知家人接待一下他。他的《日记》一诗便是在7月25日前后的一个雨夜,因想念姐姐而留给她的情歌绝响。


  诗人的情感世界犹如苍茫的大海。诗人的想象空间仿佛浩瀚的宇宙。海子在诗歌《日记》中一咏三叹的姐姐还需要人们在“意象”或“具象”之间一一甄别,对号入座吗?
  诗人已经远去,他心中的秘密无需再作解释。正如谢冕先生所说的那样:多情的德令哈以诗歌的名义感动了全国的诗人——因为一篇《日记》,因为一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乘坐飞机、火车,忘记了旅途的辛苦,再经过长途汽车的颠簸,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巴音河之滨,以诗歌的名义缅怀纪念他。
  德令哈,一座曾经为海子孤独寂寞的旅途留下过一丝暖意,也为海子留下过美好的遐想,更为海子脆弱荒凉的内心掀起情感微澜,饱含深情地写下——“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遥远的边城。
  德令哈,这个被一首诗歌照亮的地方,以对诗歌特有的尊重和对诗人高度的敬重,把海子纯真质朴的情感,隽永飘逸的诗行,永远地眷留在风光旖旎的巴音河畔。
  德令哈,一座只有记忆,没有遗忘的风雅之城。
  她为一个诗人留下的一首诗而建造的纪念馆,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一个重要的人文地标,一个憧憬诗歌精神的文化坐标。
  诗人们曾经这样赞誉这座城市:这是一座具有广博的胸怀,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诗意的城市。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曾经这样作出评价——对于诗歌的热爱,对于诗人的尊敬,可以表现出我们这个城市人民的那种高尚的精神情怀和文明程度。我相信,随着我们对海子诗歌的不断推广,有很多人通过阅读海子诗歌的同时,同样会热爱上德令哈这样一座美丽的戈壁新城。
  生活就像土壤和阳光,诗歌是这块土壤上生长的花朵和果实。许多人因为一首诗知道了德令哈,因为德令哈认识了海子,是诗歌照亮了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成就了一首当代中国的诗歌经典。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一座以诗歌的名义缅怀和纪念诗人的城市。
  一座以诗歌的名义令诗人感恩崇敬的城市。
  (作品系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为西宁读诗》特约稿件)
其他文献
驯兽师  互相折磨,撕咬或鞭打  忍受,愤怒或抱怨  常常留下滴血的伤口  如今,这个职业已经结束  彼此疲惫地挨在一起  再也不会主动攻击对方  不会抓伤,不会误伤  这世上绝无仅有的一对好对手  语言里的冤家,感情上日渐深厚  筋疲力尽了?已妥协于时间?  互为取暖,互为对方舔伤  像虐与受虐,彼此产生毒性的依赖  曾为无法驯服对方而懊恼  却只剩下了宽容,即使野性复发  也不大动干戈,不置对
期刊
像一股广阔的深色的激流,熙熙攘攘的工人穿过大门。在大街上瞬间集聚一起的人群互相道别,匆匆握手,随后分成不同的部分向他们的住处走去,在路上又分散成更小的单位。只有在宽大的通向城市的公路上,人们拥在一起前行,一种多彩的混乱带着一种欢快的响亮的声音,它逐渐减弱成一种低沉的噪声。唯独姑娘们的清脆的笑声像一种明亮的高音一样响彻其中,有如一种银铃声直进入傍晚的寂静,倘佯得很远很远。  在这密密匝匝的人群后面相
期刊
钢 琴  海滨城市的下午,日光  在空调低沉的抱怨声中衰减  像镇定之后的癔症病人  晚报过早地送到,洗净的蔬菜  还在塑料盆里谈论价格  妻子还没回来  隔壁在放霍洛维茨,在他  刀头面朝的方向  心跳很轻,像被轻轻剁着的葱头  他认真地看着案板,有一次  将左手食指放到嘴边吮吸  但刀没有停  秋 日  远行者像清晨,跨过我们  在过去的路上并肩躺下的身体,并以此刻  趋向落下梦的树冠。  我
期刊
易格尔洛克  玻璃池里的  爬虫  一动不动。  一个女人晾晒着衣服。  她的沉默。  让死亡驻足。  在水底深处  我的灵魂静静地下滑  像一颗彗星。  表 象  1  在路的尽头我目睹强权  像一只洋葱  重重叠叠的面孔  脱落,一层又一层……  2  戏院已空。午夜里。  言词在表面燃烧。  没有回应的字母,难解的谜团  在闪烁的寒光里沉落。  十一月  当刽子手烦躁他变得危险。  燃烧的天
期刊
慈悲禧年  光束中飞荡的炊烟和  尘埃,在我的  耳朵里,鼓起风中的  哀乐。我浸透毛巾,  好像进入你的身体。  我打开盒中的云朵,  云层走近,我的眼睛,  如同冰镜。我喝下的  酒,不足以酿造我的  肋骨。我:躲进人群,  细声狂吼。墙上的瓦,  磨尖细雪,磨尖喜鹊。  午 后  我站在窗口。成群的  白象,从海上  穿过升起的大火。  尖叫的光,在我的  头颅里,回荡着,撞击着,  即将关
期刊
青 草  “还记得吗,查莉?在夏威夷?我们晚上去海滩时,下起雨来了?”  罗尔夫在和姐姐查琳说话,查琳很瞧不上自己的真名。但因为他们和参加野游的人都蹲坐在篝火边,因为罗尔夫平常话没那么多,也因为他们的爸爸卢坐在他们身后的折叠椅上(这时他们正用小棍子在尘土里画画),他是个音乐制片人,他的私生活能引起广泛的兴趣,那些离得近的人都会侧耳倾听。  “记得吗,查莉?爸妈是怎么坐在餐桌旁,再要了一瓶酒——” 
期刊
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  “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  “头痛。”  “赶快回床上躺着去。”  “不,我没事儿。”  “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  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  “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  “我
期刊
厄尔·奥伯一直当推销员,但工作时有时无。不过他妻子多琳却每晚到城边一家通宵咖啡屋当女招待。有一天晚上,厄尔正喝着酒,突然决定到咖啡屋那儿停一下,吃点儿东西,他想看看多琳在哪儿工作,他还想看看能不能从那儿订点儿货。  他坐到柜台前,读着菜谱。  “你在这儿干什么?”多琳看见他坐那儿就问他。  她把一份订菜单递给厨子。“厄尔,你想来点儿什么?”她说,“孩子们好吗?”  “不错,”厄尔说,“我要喝杯咖啡
期刊
敷 衍  酒桌上我俩端起酒杯  应酬的话比真心话还真诚  所以,我知道了  我们的路只会越走越远  我叫你一声弟兄的时候  你也叫我弟兄,还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那一刻,我们的微笑有点像  冬日里挂在枝头的最后一片树叶  临别的时候你已经喝醉  你为我打开出租车的门,还千叮咛万嘱咐  然而,我只想赶紧逃离  因为白菜不可能和萝卜挤在同一个坑里  给波德莱尔的一封信  ——评波德莱尔的诗《血泉》  在
期刊
1  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令人想到“元书法”这三个字,想到日本人对书法艺术的称谓——“书道”,想到在颜真卿、王羲之们之前书法应该是怎样的,甚至想到在汉字诞生之前可能的“书法”应该是怎样的,它们触及到“书写”的先在性,毫无疑问,“书写”要远远早于“书法”,早于汉字及美术,“书写”是人类最原始,最直接的冲动之一。  在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里,可以看到“书写”活动更大的自由,正如高尔泰所言:“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