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备考教学的目标性和针对性,提高日常教学和备考的效率,笔者深入分析了2018年高考全国卷,总结出高考题命题素材的三大主要来源。
关键词:高考题;命题素材;课本;生活;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2-0037-4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对试题的解答和对命题优劣的评价上,读者还可以通过研究高考题的命题素材来源,寻求知识与方法要求上的共通之处,理顺从日常习题到高考试题的上升脉络,切实将试题研究落在平常教学的步调上,理解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提高备考效率。
下面以2018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赏析真题,探寻命题来源,以期对复习备考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源于教材
1.1 源于教材中的插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1]足见插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插图可以说是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和通俗化表达,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同时也为我们的高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例1 (2018年全国Ⅰ卷第19题)如图1,两个线圈绕在同一根铁芯上,其中一线圈通过开关与电源连接,另一线圈与远处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在纸面内的直导线连接成回路。将一小磁针悬挂在直导线正上方,开关未闭合时小磁针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关闭合后的瞬间,小磁针的N极朝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转动
B.开关闭合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小磁针的N极指向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
C.开关闭合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小磁针的N极指向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
D.开关闭合并保持一段时间再断开后的瞬间,小磁针的N极朝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转动
赏析 本题考查电磁感应、安培定则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考生看到给出的图形应该觉得很有“亲切感”,原因是图形来源于教材。
探源 这个图形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来源于人教版选修3-1(81页)中关于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的插图,而下半部分则来源于人教版选修3-2(14页)的课后习题插图。
启示 这种题型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利用教材的插图,赋予它新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答题过程中心理上会产生愉悦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引导我们的教师要重视教材、回归教材,平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像这样的源于教材插图的题型在2018年各地高考中还有很多,例如,全国Ⅱ卷第14题,北京卷第19题、第24题等。
1.2 源于教材章节后的知识拓展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每节课后面往往設有一些知识拓展类的栏目,如粤教版的“实践与拓展”和“资料活页”,人教版的“科学漫步”和“科学足迹”等,这些都是对本节课相关知识内容的一个补充与拓展。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些内容虽然不是课本正文内容,但往往也会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来源。
例2 (2018年全国Ⅲ卷第22题)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
(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 (用L、L1和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 m/s2,L=30.0 cm,L1=10.4 cm,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写出一条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___________。
赏析 这是一道实验题,考查的是如何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探源 粤教版必修1(34页)《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节后的“实践与拓展”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尺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来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启示 如果当时学生能按照要求亲身实践一下,测一测,算一算,那高考中遇到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重视课本正文内容,对课后知识拓展类的栏目也要注意应用,充分挖掘此类栏目的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源于教材习题
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对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理解和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高考题的命制就是在教材习题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变形而成的。
赏析 此题是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后进入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运动的题型。
探源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和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是教材例题和练习中的常见试题,此题可认为是由两个教材例题或习题组合而成。
启示 我们平时除了讲解训练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等原题外,也要注意对这些题目进行改编、变形让学生训练,以此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类似的题目还有全国Ⅲ卷第24题、天津卷第3题。
2 源于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要求我们的日常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物理又时时联系着生活。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题就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命题取材于日常生活。 2.1 日常生活
例4 (2018年全国Ⅱ卷第15题)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 g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2 ms,则该鸡蛋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
A.10 N B.102 N
C.103 N D.104 N
赏析 这是一道考查动量定理的题目。
探源 高空坠物问题是家居生活中时有发生的现象,是由于有个别居民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而导致的。
启示 考题的目的除了考查考生应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外,还让考生意识到高空坠物的危险性,引导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情感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类似的题目还有全国Ⅰ卷第24题。
2.2 交通运输
例5 (2018年全国Ⅰ卷第14题)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 )
A.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
B.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C.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与它的动量成正比
赏析 这是一道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动能和动量等相关知识的题目。
探源 素材背景来源于时下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高铁。
启示 交通运输涉及到高中物理的力与运动、功和能、电和磁等重点知识,命题者很容易拿它来作为出题的素材,尤其是一些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如飞机、高铁、磁悬浮列车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此类交通工具融入到物理题当中去。类似的题目还有全国Ⅱ卷第24题,江苏卷第6题,天津卷第10题、第12题。
2.3 工农医疗
例6 (2018年全国Ⅲ卷第19题)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至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
A.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5
B.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2:1
C.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
D.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4:5
赏析 这是一道源于日常工农业生产中的煤矿作业的考题,综合考查了速度图像、做功、功率等问题。
探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农医疗行业,工农医疗行业不能没有物理。
启示 工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疗行业的医疗技术、医疗器械等,处处蕴含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几乎涵盖了物理學中的声、光、电、热、力等领域。命题者在这方面取材时资源丰富,乐“此”不疲。
2.4 文娱体艺
例7 (2018年北京卷第22题)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某滑道示意图如图4所示,长直助滑道AB与弯曲滑道BC平滑衔接,滑道BC高h=10 m,C是半径R=20 m圆弧的最低点,质量m=60 kg的运动员从A处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a=4.5 m/s2,到达B点时速度vB=30 m/s。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1)求长直助滑道AB的长度L;
(2)求运动员在AB段所受合外力的冲量I的大小;
(3)若不计BC段的阻力,画出运动员经过C点时的受力图,并求其所受支持力FN的大小。
赏析 这是一道有关体育赛事的高考题,考查的是力与运动的相关物理知识。
探源 背景材料来源于滑雪比赛运动。
启示 文娱体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其中又蕴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识规律,也是高考命题者命题素材的主要来源。类似的题目还有天津卷第2题。
3 源于现代科技
物理学的发展与完善引领了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及科学发展同样离不开物理学。当前我国为了积极跟踪世界新科学技术,努力在生物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科技发展。这些科技发展都与物理学的应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8 (2018年全国Ⅲ卷第15题)为了探测引力波,“天琴计划”预计发射地球卫星P,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另一地球卫星Q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4倍。P与Q的周期之比约为( )
A.2:1 B.4:1 C.8:1 D.16:1
赏析 这是一道以最新的科技发现——引力波为背景材料的高考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探源 考题涉及卫星的发射、运行等问题。
启示 高考具有导向功能,可以引导我们关注现代科技。现在热门的无人机技术、航天技术、环保节能技术等更是高考题青睐的题目背景。这类题在今年各地的高考卷中随处可见,如全国Ⅰ卷第20题,全国Ⅱ卷第16题,江苏卷第1题,天津卷第1题、第6题。
对高考试题探源,不是就题论题的试题解答,而是试图洞见学生的学习素材和生活环境如何变为高考题的演进脉络,摸索其中的能力要求,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课本资源,深挖基本内容的延伸含义;迁移例题和习题的考查立意,发展学生思维;关注身边事物,培养物理解决意识。
参考文献:
[1]吴俊.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充分挖掘与利用教材资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Z1):67-68.
[2]吴炳光.编制高质量物理试卷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J].中学物理,2014,32(21):25.
(栏目编辑 陈 洁)
关键词:高考题;命题素材;课本;生活;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2-0037-4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对试题的解答和对命题优劣的评价上,读者还可以通过研究高考题的命题素材来源,寻求知识与方法要求上的共通之处,理顺从日常习题到高考试题的上升脉络,切实将试题研究落在平常教学的步调上,理解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提高备考效率。
下面以2018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赏析真题,探寻命题来源,以期对复习备考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源于教材
1.1 源于教材中的插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1]足见插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插图可以说是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和通俗化表达,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图片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同时也为我们的高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例1 (2018年全国Ⅰ卷第19题)如图1,两个线圈绕在同一根铁芯上,其中一线圈通过开关与电源连接,另一线圈与远处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在纸面内的直导线连接成回路。将一小磁针悬挂在直导线正上方,开关未闭合时小磁针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关闭合后的瞬间,小磁针的N极朝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转动
B.开关闭合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小磁针的N极指向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
C.开关闭合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小磁针的N极指向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
D.开关闭合并保持一段时间再断开后的瞬间,小磁针的N极朝垂直纸面向外的方向转动
赏析 本题考查电磁感应、安培定则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考生看到给出的图形应该觉得很有“亲切感”,原因是图形来源于教材。
探源 这个图形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来源于人教版选修3-1(81页)中关于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的插图,而下半部分则来源于人教版选修3-2(14页)的课后习题插图。
启示 这种题型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利用教材的插图,赋予它新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答题过程中心理上会产生愉悦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引导我们的教师要重视教材、回归教材,平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像这样的源于教材插图的题型在2018年各地高考中还有很多,例如,全国Ⅱ卷第14题,北京卷第19题、第24题等。
1.2 源于教材章节后的知识拓展
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每节课后面往往設有一些知识拓展类的栏目,如粤教版的“实践与拓展”和“资料活页”,人教版的“科学漫步”和“科学足迹”等,这些都是对本节课相关知识内容的一个补充与拓展。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这些内容虽然不是课本正文内容,但往往也会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来源。
例2 (2018年全国Ⅲ卷第22题)甲、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实验步骤如下:
(1)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让木尺自然下垂。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但未碰到尺),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
(2)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突然松手,尺子下落;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乙的反应时间为 (用L、L1和g表示)。
(3)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 m/s2,L=30.0 cm,L1=10.4 cm,乙的反应时间为_____s。(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写出一条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___________。
赏析 这是一道实验题,考查的是如何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探源 粤教版必修1(34页)《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节后的“实践与拓展”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尺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来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启示 如果当时学生能按照要求亲身实践一下,测一测,算一算,那高考中遇到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重视课本正文内容,对课后知识拓展类的栏目也要注意应用,充分挖掘此类栏目的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源于教材习题
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对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理解和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高考题的命制就是在教材习题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变形而成的。
赏析 此题是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后进入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运动的题型。
探源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和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是教材例题和练习中的常见试题,此题可认为是由两个教材例题或习题组合而成。
启示 我们平时除了讲解训练教材例题和课后习题等原题外,也要注意对这些题目进行改编、变形让学生训练,以此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类似的题目还有全国Ⅲ卷第24题、天津卷第3题。
2 源于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要求我们的日常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物理又时时联系着生活。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题就体现了这一课程理念,命题取材于日常生活。 2.1 日常生活
例4 (2018年全国Ⅱ卷第15题)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 g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撞击时间约为2 ms,则该鸡蛋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
A.10 N B.102 N
C.103 N D.104 N
赏析 这是一道考查动量定理的题目。
探源 高空坠物问题是家居生活中时有发生的现象,是由于有个别居民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危险性而导致的。
启示 考题的目的除了考查考生应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外,还让考生意识到高空坠物的危险性,引导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情感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类似的题目还有全国Ⅰ卷第24题。
2.2 交通运输
例5 (2018年全国Ⅰ卷第14题)高铁列车在启动阶段的运动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启动阶段,列车的动能( )
A.与它所经历的时间成正比
B.与它的位移成正比
C.与它的速度成正比
D.与它的动量成正比
赏析 这是一道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动能和动量等相关知识的题目。
探源 素材背景来源于时下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高铁。
启示 交通运输涉及到高中物理的力与运动、功和能、电和磁等重点知识,命题者很容易拿它来作为出题的素材,尤其是一些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如飞机、高铁、磁悬浮列车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此类交通工具融入到物理题当中去。类似的题目还有全国Ⅱ卷第24题,江苏卷第6题,天津卷第10题、第12题。
2.3 工农医疗
例6 (2018年全国Ⅲ卷第19题)地下矿井中的矿石装在矿车中,用电机通过竖井运送至地面。某竖井中矿车提升的速度大小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图线①②分别描述两次不同的提升过程,它们变速阶段加速度的大小都相同;两次提升的高度相同,提升的质量相等。不考虑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对于第①次和第②次提升过程( )
A.矿车上升所用的时间之比为4:5
B.电机的最大牵引力之比为2:1
C.电机输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为2:1
D.电机所做的功之比为4:5
赏析 这是一道源于日常工农业生产中的煤矿作业的考题,综合考查了速度图像、做功、功率等问题。
探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农医疗行业,工农医疗行业不能没有物理。
启示 工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疗行业的医疗技术、医疗器械等,处处蕴含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几乎涵盖了物理學中的声、光、电、热、力等领域。命题者在这方面取材时资源丰富,乐“此”不疲。
2.4 文娱体艺
例7 (2018年北京卷第22题)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第二十四届冬奥会,跳台滑雪是其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某滑道示意图如图4所示,长直助滑道AB与弯曲滑道BC平滑衔接,滑道BC高h=10 m,C是半径R=20 m圆弧的最低点,质量m=60 kg的运动员从A处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加速度a=4.5 m/s2,到达B点时速度vB=30 m/s。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1)求长直助滑道AB的长度L;
(2)求运动员在AB段所受合外力的冲量I的大小;
(3)若不计BC段的阻力,画出运动员经过C点时的受力图,并求其所受支持力FN的大小。
赏析 这是一道有关体育赛事的高考题,考查的是力与运动的相关物理知识。
探源 背景材料来源于滑雪比赛运动。
启示 文娱体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其中又蕴含了不少的物理知识规律,也是高考命题者命题素材的主要来源。类似的题目还有天津卷第2题。
3 源于现代科技
物理学的发展与完善引领了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现代工业及科学发展同样离不开物理学。当前我国为了积极跟踪世界新科学技术,努力在生物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科技发展。这些科技发展都与物理学的应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例8 (2018年全国Ⅲ卷第15题)为了探测引力波,“天琴计划”预计发射地球卫星P,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另一地球卫星Q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4倍。P与Q的周期之比约为( )
A.2:1 B.4:1 C.8:1 D.16:1
赏析 这是一道以最新的科技发现——引力波为背景材料的高考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探源 考题涉及卫星的发射、运行等问题。
启示 高考具有导向功能,可以引导我们关注现代科技。现在热门的无人机技术、航天技术、环保节能技术等更是高考题青睐的题目背景。这类题在今年各地的高考卷中随处可见,如全国Ⅰ卷第20题,全国Ⅱ卷第16题,江苏卷第1题,天津卷第1题、第6题。
对高考试题探源,不是就题论题的试题解答,而是试图洞见学生的学习素材和生活环境如何变为高考题的演进脉络,摸索其中的能力要求,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课本资源,深挖基本内容的延伸含义;迁移例题和习题的考查立意,发展学生思维;关注身边事物,培养物理解决意识。
参考文献:
[1]吴俊.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充分挖掘与利用教材资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Z1):67-68.
[2]吴炳光.编制高质量物理试卷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J].中学物理,2014,32(21):25.
(栏目编辑 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