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学科建设中要素建设的思考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整体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识。本文探讨了高校学科建设要素的构成和要素问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作用及功能,提出了推进学科建设中要素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队伍;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3-0116-04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由规模效应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向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学科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以其不可忽视的力量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学科能力、学科的贡献和学科的影响力已经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学科建设在各高校发展中都处于龙头地位,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对学科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一、高校学科建设要素构成
  
  高校学科建设就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从概念上看,学科建设重在学科规划和组织,强调学科的整体性和协同效应。学科建设的资源投入赋予了学科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要求,展示出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智力生产,而生产过程也就是学科建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学科建设的要素构成
  高校的学科建设,从宏观来看,涉及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教育经费、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从微观来看,又是一项涉及专业研究、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的系统的管理工程。而构成学科建设的要素能否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根据各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和表现,我们将其归纳为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两大类。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为主体要素,在高校学科建设中,“人”是驱动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原动力,是当之无愧的主体要素;处于被动地位的要素为客体要素,“环境”要素受制于、服务于主体要素“人”,因而是客体要素。
  
  (二)学科建设中要素间的关系
  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之间是一种互依互存的关系。主体要素“人”是以客体要素为作用的对象或生产劳动的条件,离开客体要素,主体要素“人”则英雄无用武之地。客体要素则以主体要素为服务对象,离开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也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之间又是一种互动互惠关系。主体要素决定信息资料、工作设施、投入等的应用效率,决定了学科产出水平和与环境背景契合的能力。因此,客体要素的作用及其作用的大小依赖于主体要素“人”的能量。客体要素虽然不能独立起作用,但是,主体要素能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体要素所给予的辅助条件。同时,客体要素也反作用于主体要素,它引导主体要素的努力方向,促进主体要素发挥积极性。
  
  二、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要素分析
  
  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要素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人力资本”理论使得人们对“人”的全面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也为我们观察、认识、探讨学科建设中主体要素的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一)主体要素的价值实现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学科建设中的主体要素“人”在学科建设中具有主导作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卓越的学科领军人物、优秀精干的学术队伍、以人为本的良好的学术运行环境,无疑是学科高水平产出的基础和保障,是学科建设始终处于蓬勃向上发展态势的决定因素。我们从实践中概括出一条基本规律,即在学科建设中,“人”的价值实现与其所依托的学科体系始终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人”营造知识生产的环境并构成了学科科学能力,“人”的优质和卓越支撑起高水平学科大厦,为学科建设的实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获得资源优化整合的学科,则成为“人”的能量释放和价值表现的理想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科建设中个人的价值观与学科建设目标实现了统一。
  
  (二)学科建设中主体要素的作用
  在学科建设中,“人”的作用表现为学科知识创新和学科知识增值。一方面,人作为科学劳动者参与学科的生产活动,促成学科科学生产的进行即知识创新,是学科发展和价值创造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人作为资源投入在学科建设中,成为学科的一种资本,在投入生产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资源一起转化为学科新增价值,这种新增价值是学科人知识、智慧和能力的物化表现。
  
  (三)学科建设主体要素的功能
  学科建设主体要素“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两大功能,即知识的生产和传承。一方面,知识生产是学科建设中“人”通过科学劳动来实现的,即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中“人”的知识生产充实和丰富了知识传承的内容。知识传承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物质载体来实现。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凭借高校的物质环境,使得学科成果有可能通过世代延绵的教育教学链,将知识一代一代传给新“人”;同时,学科建设的成果凭借物质载体的形式得以记录与保存。
  三、学科建设中客体要素分析
  
  环境是学科建设的客体要素,学科建设环境包括设施、制度、地域特色、信息、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设施是学科建设环境中的物质性条件,称之为硬环境,其规模、作用、耗资分别依学科类别、级别和学科建设规模不同而要求各异;而制度、地域特色、信息、需求等非物质性条件共同组成学科建设的软环境。
  
  (一)制度是学科建设的有力保障
  制度是学科建设客体要素中的灵魂,它将重点学科建设的责任、义务、规范、目标、任务、评价标准和依据理性化、概念化、权威化,是学科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实践中,制度作为学科建设客体要素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出学科条件保障和责任框定;对学科能力和绩效进行评价。但制度的有效性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水平和人员责任会影响到制度执行的效力;二是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向制度发出挑战。因此,学科建设的制度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恰当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其有效性。
  
  (二)地域特色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
  高校的学科建设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地方高校。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广泛地挖掘和利用所在地的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特色和经济特色资源。高校所在城市的地域特色,既是学科建设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资源和切入点。地域特色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利用地域特色开展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利用地域特色所形成的特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利于提高学科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地域特色开展学科建设,还可以促进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入,有 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扩大高校的影响力。
  
  (三)信息是学科建设的手段和工具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信息对制定决策和科学研究来说是一种战略资源。动态的传播交流是信息存在的主要形式。信息可以共享,其本身没有排他性,但信息的利用者却有排他性,谁能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充分利用,谁就有可能赢得获胜机会。学科管理、决策、科研劳动等一系列活动得益于系统内部信息交流作用。但是,真正高水平的学科产出源于开放的系统。它要求学科不断与系统外部进行高层次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学科需要吸纳外部信息,了解学术发展动态,了解社会需求方向,了解本学科所处的地位,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分析科研发展的走向,等等;另一方面,学科也通过将自己的信息外化于社会来取得社会的认同,从而使学科建设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达成一致。学科向外发散的信息越多,质量越好,层次越高,表明学科的能力越强,贡献越大,获得社会支持的可能性和力度也就越大。所以,信息对重点学科建设来说,不仅是资源,更是工具和手段。
  
  (四)需求是学科建设的原动力
  需求即社会需求,包括人才需求、经济发展需求:物质生产需求、政府决策需求、科学发展需求、解决社会问题需求等。但需求是结合时代现状、科学现状、社会现状等产生的,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的表现,是学科赖以生长的环境,也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深层驱动力。
  
  四、推进学科建设中要素建设的途径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评选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的暂行规定》,标志着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开始。当时由国家教委审核批准的高等学校农学重点学科点38个,其中南京林业大学有3个。在“九五”、“十五”学科大发展期间,南京林业大学已形成了拥有3个博士一级学科,30个博士点、49个硕士点,涉及八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1个一级学科重点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局级重点学科、24个校级重点学科,构建了3级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进行学科建设的要素分析,是要求我们在理解和把握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对学科建设中主体要素“人”的要素多元化研究和对学科建设客体要素“环境”的建设。
  
  (一)明确职责,构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的产生来自学科的学术积累,依托于学科的“学术功底”;来自于高水平人才集聚,表现于学科的“学术能力”;来自于相关背景的衬托,起着“学术先导”作用;来自于学科高密度信息辐射能力,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来自于学科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在一定范围内担当某一学科的“学术中心”责任。可以说,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建设”具有非常明显的因果契合关系。明确各学科的带头人,完善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建立奖惩制度,为学科健康发展提供必要保障。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梯队,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首先表现在学科梯队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优化,学科梯队的年龄构成必须有梯度、有层次、体现老中青相结合,才能保证学科带头人的统率作用及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发挥。按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注重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二)完善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制度是学科建设的有力保障。江苏省近期将出台《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学校将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出台相关文件,落实相关措施,完善激励和约束并行的机制;同时,要在制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水平,责任到个人,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的功能,解决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力求避免出现“重申报,轻建设,弱管理”的现象;要完善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使用,力求各学科建立民主协商制度及民主、公正、透明的财务制度,集中、配套使用学科建设经费,花小钱办大事,集中建设使学科科研水平上新的台阶。
  
  (三)服务地方,培育新的“三级”学科点
  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间的联合和优势互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要以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为基础,提高学术水平。在力抓国家、省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不能放松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在原有基础上,力争使校、省两级重点学科再上新台阶。重点学科在发挥学科各自特色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向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发展渗透,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学科建设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还能充分发挥高校三大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
  
  (四)拓宽领域,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设一流的学科和高水平的大学,必须有广泛且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方面南京林业大学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应该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原则,紧密联系学科建设发展需求,突出重点,积极寻求和争取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层次。
  
  (责任编辑 古 东)
其他文献
家族企业和传统产业集群之间存在肾密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传统产业集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最为适宜的产业生态环境,极大地放大了家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
为了使区域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更具客观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从专利指标的自身特点和指标设计原则出发,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反映专利产出水平评价的主要因素,从专利产出数量和
1 土肥水管理1.1 土壤管理1.1.1耕翻树盘,除根孽秋末或早春对树盘进行耕翻,深度10-30cm,内浅外深,并去除根孽。1.1.2中耕除草保墒 1年中多次进行,主要在浇水后、雨后和夏季。
1采后修剪1.1常规修剪法疏除细弱枝、病虫枝、枯死枝、下垂枝、过密枝和外围过旺枝,打开光路。把原来由4-6个结果枝组成的枝缩成2-4个枝,对组内旺枝留2-4芽短截,促发新枝,培养新
近年来,联合国维和行动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指导思想,维和行动的职能以及维和行动的任务等方面,都和过去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和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
从分析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现状入手,论述了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目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内容。
加洲啤梨属西洋梨品种,原产美国加州。2005年春,张家口市涿鹿果树场从山东烟台引进该品种,高接在15年生鸭梨上。经3年来的观察,该品种果大、口感好,品质极上,深受消费者青睐。
1症状1.1根系缺钙幼根的根尖停止生长,但皮层继续加厚,近根尖处长出许多新根,严重时幼根逐渐死亡,在死根附近又产生许多新根,形成粗短有分枝的根群。
对不同树势冬枣树落果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总落果数量强树〉弱树〉中等树。冬枣的落果主要有2个高峰,前期高峰是在7月下旬,落果速度快,量大,势强:后期高峰是在9月下旬,落果慢,量少,占
摘 要: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也产生了一些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隐私权的保护问题。Cookie的使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的淡薄,都能导致对隐私权的侵犯。我国应该在参照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子政务隐私权保护立法、行业协会自律和增加政府网站的隐私保护条款等方式保护电子政务中的隐私权。  关键词:电子政务;隐私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