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搞好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意义是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为现实所用。充分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 科学教学;科学实验;生活化;有效性
Shallow talk the usefulness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xperiment
Li zheng-qian
【Abstract】 Make good science experiment lesson of the teaching be a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evitable request, education of the meaning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learn life and is use by reality.Full make use of we nearby everything can make use of of factor, combine life practice, let the student is in the reality the life easy control science cultural knowledge, so not only ability more and so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science consciousness, return can let the student realize life of true meaning.
【Key words】 Science teaching;Science experiment;The life turn;Usefulness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 实验前精选材料,力求方便实用。
1.1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
学生实验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有典型和有结构性的材料,让孩子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不仅要为学生准备铁片、铜片、橡皮、玻璃、陶瓷等直接能体现导体和绝缘体的材料,还应准备好牙膏皮、铅笔芯等可能引发学生探究矛盾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为发展学生科学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1.2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2. 实验时明确目标,见机行事,灵活处理实验信息。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的名称及在动手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精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学习研究。如教学《反冲》一课,发现有的有的实验小组实验失败,学生实验时往塑料瓶倒水后,刚开始瓶子还能沿着喷水的方向倒转,可接下来又沿着喷水的方向正转起来,造成实验效果不明显。师生最终一起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原来在铁架台栓塑料瓶用的是两股绳,这样塑料瓶反冲转动后,两根绳子可能会互相绞在一块,绞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带着绳子往回转。问题的症结既然找到,进而使他们改用一股绳子栓瓶子,当学生再次实验成功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 实验后引导交流,提升素养。
3.1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的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2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有时候,在实验过程经常能遇到一些“意外”,教师要很好的把握这些“意外”把学生的研究热情引向深入,推向高潮。例如:在教《滑轮》一课,先让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进行了猜测,学生大都认为“定滑轮肯定是省力”。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结果得出的数据各不相同: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有的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为各自的不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分析了实验装置,把可能影响的因素,都在讨论中一一排除,最后,学生发现:实验结果是接近不省力和不费力。
3.3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就需要引导学生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孟宪杰
[3]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贾宏荣
收稿日期:2013-12-20
【关键词】 科学教学;科学实验;生活化;有效性
Shallow talk the usefulness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xperiment
Li zheng-qian
【Abstract】 Make good science experiment lesson of the teaching be a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evitable request, education of the meaning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learn life and is use by reality.Full make use of we nearby everything can make use of of factor, combine life practice, let the student is in the reality the life easy control science cultural knowledge, so not only ability more and so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science consciousness, return can let the student realize life of true meaning.
【Key words】 Science teaching;Science experiment;The life turn;Usefulness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 实验前精选材料,力求方便实用。
1.1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
学生实验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有典型和有结构性的材料,让孩子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不仅要为学生准备铁片、铜片、橡皮、玻璃、陶瓷等直接能体现导体和绝缘体的材料,还应准备好牙膏皮、铅笔芯等可能引发学生探究矛盾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为发展学生科学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1.2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2. 实验时明确目标,见机行事,灵活处理实验信息。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的名称及在动手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精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学习研究。如教学《反冲》一课,发现有的有的实验小组实验失败,学生实验时往塑料瓶倒水后,刚开始瓶子还能沿着喷水的方向倒转,可接下来又沿着喷水的方向正转起来,造成实验效果不明显。师生最终一起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原来在铁架台栓塑料瓶用的是两股绳,这样塑料瓶反冲转动后,两根绳子可能会互相绞在一块,绞到一定程度会自然带着绳子往回转。问题的症结既然找到,进而使他们改用一股绳子栓瓶子,当学生再次实验成功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 实验后引导交流,提升素养。
3.1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的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2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有时候,在实验过程经常能遇到一些“意外”,教师要很好的把握这些“意外”把学生的研究热情引向深入,推向高潮。例如:在教《滑轮》一课,先让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进行了猜测,学生大都认为“定滑轮肯定是省力”。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结果得出的数据各不相同:有的省力,有的费力,有的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为各自的不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分析了实验装置,把可能影响的因素,都在讨论中一一排除,最后,学生发现:实验结果是接近不省力和不费力。
3.3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就需要引导学生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孟宪杰
[3]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贾宏荣
收稿日期: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