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灵魂之旅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美国的很多价值观都源于最早到美洲定居的清教徒,而霍桑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早期清教徒研究的结果。霍桑小说《年轻的布朗君》再现早期清教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清教教义影响下清教徒的迷惑、痛苦和恐惧。对清教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今天的美国文化。
  关键词 清教 释罪 迷茫 恐惧
  
  一、引言
  
  最初清教只是英国国教的一个分支,主张沿着16世纪宗教改革的方向更彻底地改革英国教会,并且清教与英国国教在教义方面并没有分歧,也并没有要从国教里分离出来的意思;清教徒只是要求减少那些烦琐的宗教礼仪,免除那些豪华、昂贵的宗教礼服。但是,冲突不断升级,直到最后导致了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清教徒一般都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他们反对皇权的“神圣”,主张议会的权利)(Hart,1978:689)。清教徒的斗争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当他们的领袖克伦威尔(1599-1658)死后,乔治二世回到英国,恢复了皇权,并对清教徒进行残酷镇压。很多清教徒不得不逃离英国,他们度过大西洋来到美洲,试图根据自己的信仰建一个“乌托邦”。因此最早的美国政府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的(并且当代美国的很多价值观都是建立在清教之上),所以对清教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今天的美国文化。
  
  二、17世纪美国清教徒的生活和价值观
  
  清教教义主要建立在16世纪宗教改革家卡尔文(1509-1564)理论之上(Calvinism):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只有上帝才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任何人对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权利:人生下来就有罪,只有依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清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求教徒逐字逐句地精读圣经,通过读圣经去直接领会神的旨意,并严格地按照神的旨意去生活。
  清教徒的生活主要围绕人与上帝所建立的两个约定上:恩赐的约定和工作的约定。恩赐的约定必须依靠上帝得以实现:上帝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人,他让人生活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伊甸园,可是人犯了罪,偷吃了禁果,为了惩罚人所犯下的罪,上帝把他赶出伊甸园。但上帝并没有放弃人类,他给了人赎罪的恩赐,只要人赎了罪,他还有机会再进天堂。工作的约定就取决于人本身。虽然清教徒相信他们的命运是上帝安排的,但他们还是毕生辛勤工作,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命运,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辛勤的工作虽然不能保证他们进入天堂,但也表达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对来生的希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清教徒一般都很富有。虽然富有,他们却过着最简朴的生活(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他曾说,“省下一便士就是赚来的一便士)。
  清教徒非常重视教育。前面提到过清教要求教徒逐字逐句地精读圣经,在圣经里面去寻找真理,并认为有价值的生活是建立在对圣经的理解之上的。那么,只有那些识字的人才能找到真理,才能过有价值的生活。因此,清教徒十分重视教育,清教学校遍布全国。18世纪的大多数美国人都识字。在殖民时期,几乎每个镇都有自己的报纸,每个美国人都信息灵通,了解政治,了解他们的选举。教育实际上是美国梦(“人人平等”,“每件事都有可能”,和“从乞丐到富公”)得以实现的基础。
  
  三、霍桑的清教观
  
  霍桑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清教家庭,他的先辈是最早到达美洲的清教徒,并且是他们的宗教领袖。霍桑虽然是清教徒,但他对清教的态度却不同于他的先辈。通过对清教史及他家族史的研究,霍桑惊吓地发现了清教残酷的、非人性的一面:他们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屠杀;他们迫害异教徒:他们直接发动并参入了17世纪对女巫的审判(1692年,一种类似癫痫的疾病在塞勒姆流行,由于医术的无能,牧师的影响,人们认为这是魔鬼以巫师外形活在人间,残害人们,因此,很多无辜的妇女被吊死)。通过这些研究,霍桑认为清教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上帝既有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报复心切的一面。霍桑相信政治与宗教的结合会给人类带来最可怕的恶果。那么,到底谁站在魔鬼的一边?霍桑最后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有罪。这个结论贯穿霍桑所有的小说。《年轻的布朗君》全方位地表达了霍桑的这种清教观。
  
  四、《年轻的布朗君》:清教徒的灵魂之旅
  
  1 清教信仰要求教徒要释罪:通过释罪达到自我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认识自我的堕落、无助和有罪,目的是帮助教徒完全摆脱对物质的依赖,使自己完全依赖于上帝。并且清教认为人必须通过引导才能认识自己的堕落,因此教育从小孩就开始了。霍桑的主人公布朗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长大。下面一段是富兰克林(Franklin,1994:67-68)引自科顿(contton)《教理问答》中的一段话,以帮助读者了解主人公的教育背景:
  问:上帝为你做了什么?
  答:上帝创造了我,保护我,并能拯救我。
  问:上帝是谁?
  答:上帝是“灵”,上帝就是上帝。
  问:有几个上帝?
  答:一个;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问:上帝如何创造了你?
  答:上帝创造了我的祖先,他们是神圣的。
  问:你出生时也是神圣的吗?
  答:不,我出生就有罪:亚当犯了罪,我继承了他的罪。
  问:那你出生就有罪?
  答:是。
  问:什么是罪?
  《年轻的布朗君》描写了一个叫布朗的年轻人傍晚离家出走到森林了去参加女巫安息日。布朗结婚刚三个月。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无论他的妻子菲丝如何恳求他留下,他还是坚持要去。从他在林子里一棵老树下碰到的拿手杖的“陌生人”谈话中,读者可以看出这个陌生人就是魔鬼的化生,也可以看出布朗与陌生人是有某种默契的。这与浮士德的传说有些相似,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布朗同魔鬼就是在类似的约定下上路的。一路上布朗都感到不安,但他的双脚却不由自主地仍然往前走。魔鬼为了说服布朗去参加女巫安息日就给他讲了一些有关他先辈、牧师、州长,甚至那些表面上看来虔诚的太太、小姐们的事,说服他去参加女巫安息日。魔鬼告诉他他的先辈迫害异教徒,领导了“女巫审判”,抢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印第安人。听了这些布朗大为震惊。魔鬼接着说新英格兰的中间份子、教会的神职人员、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是魔鬼的仆人,邪恶的同谋者。接着布朗又看到教他《教理问答》的老师。村里的牧师等都去参加女巫安息日。布朗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当他赶到集合地时,他发现村里所有的人都在那儿,虔诚的,放荡的,邪恶的,善良的,混在一起,互不相避。还包括很多重要人物,牧师,教堂执事等。当聚会进入高潮,布朗和一位姑娘就要施坚信礼时,布朗突然发现,这位姑娘竟然是他新婚妻子菲丝,为了解救自己和妻 子,恢复对上帝的信念,布朗向菲丝大叫:“朝天看,抵制邪恶”。顿时,所有可怕的火光消失了,林子里只剩下他一人。是他睡着了做了个梦吗?第二天,布朗回到家。可是,从此以后,他就过着苦闷的生活,与世隔绝,怀疑一切,再也不相信虔诚和善良了。
  《年轻的布朗君》以寓言的形式描写了一个17世纪清教徒的释罪过程。这个过程使他发现邪恶、魔鬼无处不在:他的妻子,牧师,还有执教,甚至教他《教理问答》的老师都与魔鬼为伍:不仅如此,他引以为豪的父亲和先辈也与魔鬼为伍(霍桑很可能是用的自己的家庭背景)。这个发现摧毁了他毕生所建立的信仰,使他的世界完全崩溃了、倒塌了。对霍桑来说,清教徒的释罪对一个有道德的人而言是一次通向地狱的灵魂之旅;清教徒发现他们自己就生活在撒旦和魔鬼当中,撒旦在他们的心中建立了他的王国,“这个王国比他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更冷酷、更严峻、更危险(Johnson,1981)。”
  布朗在完成了他信仰所要求的释罪后并没有得到平和和信仰,这个过程把他引入了地狱。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严肃、悲伤、苦思、怀疑一切;他再也不能与人交往,成了一个乖张离群的人: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待妻子:成了一个冷漠、疏远的丈夫。“第二天,布朗回到塞勒姆,他边走边瞧,完全象一个陌生人。那个慈祥的牧师正在墓地里散步……碰到布朗,他祝福布朗,可布朗却象遇到瘟疫一样躲开了他。神职人员老古金正在家做祷告,神圣的祈祷声从窗子里传出,‘这个巫师祈求的是那门子神啊?’布朗对自己说。虔诚的教徒古蒂·克洛依站在窗下的阳光里,正在用问答的方式……向一个小姑娘传授教义,布朗跑过去,拉着小姑娘就走,就象是把小姑娘从魔鬼手里救出来一样。拐过弯布朗就看到了菲丝,她头上扎着粉红色的彩带,正着急地向前张望,一看见布朗,她就高兴地向他跑去,几乎就是当着全村人的面吻他。可布朗却满脸严肃,悲伤地看着菲丝的脸,没说一个字,就继续向前走(Hawthorne,1969:447)。”
  如前所说,清教教义告诉人们人生下来就是堕落的,并且要不断地审视自己,以便认识自己的原罪和上帝的惩罚,但是由于早期的美国清教徒刚刚到达美洲,生活非常艰苦、单调,邪恶的欲望又在不断地引诱他们,因此,他们必须要不断地与自己进行斗争,抵制邪恶。这是一场灵与肉的斗争,这场斗争把他们引入了绝望。故事中黑暗的森林象征人类肮脏的灵魂,在这里布朗不断看到了魔鬼,还看到全村的人都与魔鬼为伍。当他在森林里听到了他妻子菲丝的声音时,他完全绝望了,“我的菲丝也走了,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真、善、美了……”
  
  五、迷惑、恐惧:清教教义带来的必然结果
  
  霍桑试图在故事里告诉读者迷惑和恐惧是清教教义带来的必然结果。整个故事充满了清教徒的迷惑。故事开始布朗就不能确信自己是否真的必须去完成这次森林之旅:在森林里布朗不能确信“陌生人”是否就是魔鬼。哪个粉红色的飘带是他妻子菲丝的吗?那两个骑马的人就是牧师和执教吗(“……布朗既看不见马,也看不见骑马人。尽管他看到路边的灌木由于他们的路过而摆动,可他却看不见他们走过那一线天光时投下的影子:而布朗确信他们穿过了那一线天光……如果世上真有象这样奇怪的事发生的话,他可以发誓他听见的就是他们的声音(Hawthorne,969:444))”?那个老女人就是教他《教理问答》的老师吗?最后,布朗连森林之旅是否真的发生过也不能确信,“我做了个梦”?
  迷惑不能给人带来信仰,只能给人带来恐惧。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什么都当作证据:审判无辜的妇女;对教友会会友进行迫害: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残酷地屠杀他们。霍桑离群索居多年,对清教徒以邪恶为名对异己进行迫害的心理做了很深的研究。他认为清教徒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恐惧的心理:只要是他们不熟悉的、陌生的、奇怪的,或者是嫉妒的事情,他们都很害怕,而消除恐惧心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这些事直接与邪恶和魔鬼联系起来。
  
  六、结语
  
  霍桑出生于一个清教家庭,并且在他生活的哪个年代每个人都是清教徒,因此,霍桑也许和其他的清教徒一样冷酷和焦虑,但他却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清教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在《年轻的布朗君》这个故事里霍桑无情地揭露了清教保守、甚至是残酷的价值观:主人公布朗最后生活在绝望里,这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罪,作了什么恶,而是清教的价值观念谴责他身上那些本来是人性的东西。
其他文献
【摘要】十年前,初看作品,振聋发聩;十年后,回味经典,耐人寻味。《生死抉择》这部反腐倡廉作品,既成功地塑造了李高成、扬诚等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同时从反面也揭示了严阵、郭中姚之流等堕落群体的腐败过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折射出反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人物分析 廉洁 腐败    影片《生死抉择》描写一个城市的市级领导干部和一桩重大的集体腐败案斗争的故事,片中主
[摘要] 《集结号》作为冯小刚的首部战争巨制,无论对于冯小刚个人还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讲都有非凡的意义。影片改变了以往中国大片对人性刻画的不足,关心小人物,充满人性关怀;影片还着力构建中国商业大片的价值体系,重塑电影精神,有利于中国商业片的良性发展;对于冯小刚个人来讲,此片无疑成为冯氏贺岁片的新起点。  [关键词] 人性 尊严 集结号    2007岁末,冯小刚推出他个人的首部战争巨制《集结号》,并宣
[摘要] 《尤利西斯》是乔伊斯对时间的追问:于每一个寻常生命而言,每一分钟皆是无穷无尽。《尤利西斯》以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方式,第一次还原了人物的复杂心态,展现了个体生命的无限丰富。  [关键词] 时间 《尤利西斯》 无限    尤利西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乔伊斯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英雄。所以,我把他们的名字放到了一起。甚至,将后者放到了前面。  ——题记  贝克特纳闷,为什么人们喜欢读内容与形式完全
[摘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根据小说《Q/A》改编。主人公贾马亦参加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被怀疑作弊,警察的严刑逼供引发了他对少年时期的回忆,通过问题的推进,反映了贾马尔在亲情与爱情、信念与现实之间做出的无数个选择,面对命遥,影片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关键词]印度 贫民 生存 命运 信念 路径依赖    丹尼·鲍尔导演的新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但凡看过的人都成了宣传者,交口称赞。故事围
【摘要】李安在爱情至高无上的西方价值观中注入了东方道德的思考,使《断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和惊世骇俗的爱情表层下,渗透出李安对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透过“界”这一视角,可以看出《断背山》体现出李氏电影以“环境和人物的冲突”为核心矛盾的风格和特质。  【关键词】李安 《断背山》 界限    李安2005年的力作《断背山》,被不少人解读为“新西部同志片”。这种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主角的牛
[摘要]作为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处女作,《伊万的童年》很好地体现了他日后创作的两大特色,即诗与梦。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一面是自然世界的直接显现,一面是人的心理的直接显现:一面是自然的影像,一面是心理的影像。这两者始终处在冲突、融合、对映、互补之中。  [关键词]诗电影 精神分析 诗韵 梦境  《伊万的童年》是塔尔科夫斯基从电影学院毕业后的首部电影长片。从这部影片中就能看出塔尔科夫斯基日后电影创作的两大
[摘要]新版《红楼梦》的叙述声音蕴含了多种话语博弈,但真正对该剧传播效果起影响作用的却是接受者话语。随着时代发展、话语力量的消长,相信接受者对待这版《红楼梦》的态度会发生逆转。  [关键词]《红楼梦》 叙述声音 传播效果    颇受争议的新版《红楼梦》在各大卫视播出后,毁誉参半。其中旁白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有的认为旁白冗长,纯属多余:有的认为详细的解说更能体现剧本“忠于原著”的精神。如果从叙事学
摘要 云南民族电影在十七年电影时期(1949——1966)呈现整体性成功,其后沉寂,2004年云南红河民族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再次成功。《婼玛的十七岁》呈现了民族电影中的“散文电影”风格,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花腰新娘》更多的是对民族喜剧电影传统的延续。民族电影想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要走的还是大胆创新之路。  关键词 民族电影 叙事方式 散文电影    2004年,云南推出了两
[摘要] 电影《林则徐》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为了使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光照千秋,有必要按照林则徐的人生履历,创作一部纪实性的传记影视作品,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林则徐》 光辉 人生 历程    由叶元、吕宕编剧,郑君里、岑范导演,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自1959年拍摄公映之日起,就成为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许多观众
[摘要]英文原声电影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辅助手段而常被大学英语教师所采用,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用之甚少。根据英文原声电影与小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英文原声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促使良好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态度的形成,从而提高小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英文原声电影 小学英语教学 运用    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