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冯回乡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醒来,一直有一张脸在眼前晃动。眼袋很大,比眼睛还大,重重地向下垂着。花白头发有点长,不讲究,风一吹就凌乱起来,随性地披在头上。偶尔会用手指捋一下头发,这让他看起来很有范儿。他就是冯骥才。家乡人喜欢叫他大冯。
  
  这次好了,他来慈溪了。
  在慈溪第一次与他交谈,是在市领导出面宴请的席上。赶到酒店时,他已经到了,市长正和他坐在一起。一大帮人坐了两桌,我被安排在第二桌。虽然不在同一桌,也算是同一间屋子了,听得见他说话的声音。市长喊我的名字。是先生问起当地文学的情况。我走过去,递上名片。我说,您与我父亲同龄。您属马,我也属马。他看着我,眼神里带着微笑。记得好多年前家乡文联出过一个集子,书名就是他给题的——《乡魂》,里面有他的一篇文章,也叫《乡魂》。他点头,坐在一旁的夫人也知道此事,也点头。我说家乡人的文学热情很高。很喜欢您的作品,有很多您的铁杆粉丝,今晚(其实是明晚,我当时因事多记错了)在陈之佛艺术馆有一个文学沙龙,赏读您新出的小说集《俗世奇人·贰》。他显然很感兴趣,先是“哦”了一声,有点小惊讶,然后表示时间允许的话,他要去看看。我与他聊得很投缘,我担心冷落了一旁的领导,想到明天一整天都和他在一起,有时间聊的,便回到自己的座位。听到他说话的声音,说是这个名字好,文艺创作就要讲方向。他是在说我的名字。晚饭后,安排嘉宾观看极有特色的青瓷瓯乐演奏,他和夫人坐在最前排,我在后面。我只看见他的背影,还有有些凌乱的头发。
  第一天就这么匆匆见了一面。晚上,我们还在为第二天的事情忙碌,大概九点多,听酒店经理说,冯先生房间点了粥,好像说先生身子有些不舒服。我们立刻紧张起来。会务组有值班医生,连忙上门,量了体温,有点烧。他从天津出来好多天了,先是慈城祖居博物馆开馆,邀请一些朋友聚了聚,钢琴家刘诗昆、曲艺家姜昆都来了,热闹了一番。后来去普陀山拜观世音,去新昌看古村落。普陀那天,又是风又是雨,有些着凉了。老人家累了,毕竟74岁了。本来慈溪活动结束,还要去绍兴。先把这个给取消了。我心里说,别把明天的活动都取消了吧。我心里直打鼓。
  第二天上午,我在早餐厅取菜,热情的招呼声让我温暖了好一阵,是北师大的万教授,几个月前先行到慈溪考察了一番,期间有很多愉快的插曲,最“经典”的便是万教授说的“耐看”。这次论坛阵容堪称强大,开幕式主持人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杨,他父亲罗哲文是著名古建筑学家,长城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倡导者。上午的重头戏是冯骥才先生的主旨演讲。主持人富有激情的引子过后,海拔一米九四的高大身影出现在台上。幸好没让他站着讲。他太高了,站着讲,他累,下面看的人也累。他的开场白是谈乡情。他说,主持人的话触动了自己的感情。这些天一直处在感情的漩涡里出不来。从小,祖父和父亲让我填籍贯,填的都是“浙江慈溪”。有一次,余秋雨跟我说,咱俩是老乡,就隔了一座山。我笑说,我在山南,你在山北,你一唱山歌我就听到了。是啊,乡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慈溪”两字或许早已深印在他的心里,只是没有找到太合适的方式。今天,他来了,他以自己的方式向故乡致意。他侃侃而谈,从古村落何去何从,从2006年西塘论坛,谈到知识分子的逆向思维和前瞻性,15分钟后,他脱掉了西装。在蓝底的大背景衬托下,着白衬衣的他脸色红润,台下绝大多数人不会知道他正病着,他昨晚发烧了。他说半年去了两次河姆渡,河姆渡是村落的祖爷爷,7000岁了。他说,村落保护,当地老百姓的觉悟最重要,得把自己的村落当回事。他左手上戴着手表,还有一串手珠。他说,自己看古村落与别人不太一样,还喜欢看细节。作家的眼光。他说,现在传统村落保护,要破解两大难题,一是空巢化,二是旅游化。要留住原住民,保持村民生活的风貌,得改善居住条件,排水,卫生间,经济来源,都是大问题。可以旅游,但不是为了旅游。特别要反对粗鄙化旅游,蝗虫扫荡式旅游。他的语调始终是平易的,温润的,有时侧着头,辅以适当的手势。冯式微笑,连眼睛都在笑,让人感到熨帖,觉得在理,不愤激,但很有力量,有忧患,却始终怀着善意。他说,一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代表握手,感谢他的支持。那位西方人却说,不要感谢我,你们的古村最终要靠你们自己珍惜,自己不爱惜,什么都没用。他说这句话刺痛了他。他又回到了这句話:村民的自觉是第一位的。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并不觉得长,当他说到“抛砖引玉”的时候,我知道他在收尾了。一两句话后,就收住了,随即收拾桌上的资料,起身告辞了。我忘了他昨晚发烧的事情,可能他自己也忘了。
  可毕竟还是烧着。本来安排的记者见面会取消了。我想知道的是,下午鸣鹤古镇和天元古玩街的考察是否能如期,晚上陈之佛艺术馆的相聚是否如约?等来的消息说,还未定。中午吃饭时候,明确的消息是,下午的考察他不能参加了。
  下午,我们陪着几位嘉宾看古镇,看天元古玩街。鸣鹤古镇是此次论坛考察的重点,如果大冯能到古镇现场,对于鸣鹤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天元古玩街”五个字是他亲笔题的,由他亲自揭幕最好不过了,可是身体更要紧。中国文联的几位领导都很体谅他,代他做了这些事情,不至于让基层的干部群众过于失望。我心里还在为晚上的事情纠结着。艺术馆为适应晚上的环境,特意对灯光系统做了调整,新装了一些灯,显得明朗些。那些铁杆粉丝,我一直不忍心明白告知,总希望他们与心中的偶像见一面,说上几句话,在他们带着的书上签个名。每次电话响起,总希望听到:他要参加晚上的文学沙龙。晚饭后,中国民协几位副主席在他房间谈事,都是老朋友,也好久未见了。我们不忍心打扰他们,不再提起艺术馆的事。
  第三天一早,送北京嘉宾到宁波机场,返回时已近十点。忽然传来微信,冯骥才先生下午一点多从宁波坐高铁回天津,顺道走一下鸣鹤古镇。我连忙让师傅直接驶到鸣鹤。到达鸣鹤的时候,牌楼下一行人候着。我知道来得正是时候。果然,刚下车与等候的人们寒暄了几句,一辆中巴驶来了。来了,大冯来了。人们望着车子来的方向,嘴里、心里都念着。他与迎候的人们一一握手。古镇管委会负责人向他介绍着,他认真听着,还不时问一些话。没有电喇叭,没有小旗子,就这般缓缓地介绍,我想他是喜欢的。这是金仙禅寺,1930年秋天后的三年里,弘一法师多次驻锡于此。说到弘一法师,他一定有感觉,他和他同出生于天津,对于艺术都有着非凡的悟性。他一定是想进去的。我也很想让他走进去,在弘一法师留下法音的地方,哪有过山门而不入的?但是,时间太过宝贵,在鸣鹤他最多只能逗留一个小时。他往山门望了一眼,擦肩而过。在药材馆,听介绍说,那些遍布各地名声显赫的“同仁堂”“叶种德堂”等等老字号药行,都曾是鸣鹤人创办和经营的。他似乎在想一个问题,为何从这个小镇能走出这么多国药人才?过廊桥,桥脚旁两个村民正在小店门口用石臼搡年糕。年糕摊对面,是面塑艺人孙文聪的小摊。我介绍说,青年艺人孙文聪,大家都叫他“面人孙”。文聪递上一张名片,又拿出一个面塑作品给他看:小时候读过您写的《珍珠鸟》,我照着您写的,塑了这个,不知像不像,送给您做个纪念。大冯说,比我写得漂亮。笑着接过了。可是先生好像有一点不安的样子。他说:我收了你的礼物,我却没有东西送你。他看了看在旁的夫人,寻思着该怎么回报送他面塑的手艺人。回过头他对着手艺人说,我们照个相好吗?“面人孙”大喜过望,一个高大的身影搂着有点腼腆的手艺小伙。那个角度再照一张,把你的作品拍进去。“面人孙”简直醉了。拍完照,握着小孙的手,大冯说,回去后我按你名片的地址,给你寄一本书。   在俗称“廿四间头”的院子里,大冯摘下墨镜,细细打量屋子里的每一个细处。要尽快开始修啊,他说。说完,似乎又担心操之过急的修缮会破坏掉古建原有的风貌,作家的细腻和感性,化作了一段委婉的建议:欧洲人修古建是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意大利人是墙皮绝对不动,越老越好,只要不剥落,剥落了就粘一粘。奥地利人的方式是刷新,每年把墙刷新一次,但建筑还是老的建筑。还有一种比较现代的方式,比如这一面墙,是老墙,刷新了的话,老墙的沧桑感就没有了,就留出一块墙面,外面隔一块玻璃,固定好,然后打上一排字,比如这个墙有200年历史等。就是把现代与古代对比起来。我曾经住过法国一个科学院的房子,它也是老房子,有个天井,已经很老旧了,在上面用金属和玻璃做了一个顶。那个顶不会破坏它的风貌,它就是告诉你,这是现代的,那是古代的。
  出银号客栈,是一处典型的鸣鹤“五马墙”,央视记者在那儿等候多时。大冯表示愿意讲几句。讲之前问了声:我蹲下一点?又自嘲似的补了一句:我太高了。记者告诉他:我们已经调好了机位,是根据您的身高调的。大冯在镜头前的谈话也是缓缓的,柔柔的,适当地加着手势,眼神里透着善意。不记得是谁说的了,善意,是高贵的富有。忧患,冷峻,也可以以一种善意的方式表达。高度,也可以以一种低的姿态呈现。
  白洋湖的水通过一条小渠流向老街河。湖水让街河的水活了。沿着这流动的水,大冯缓缓走来。短暂的逗留就要结束。虽然短暂,却也给古镇带来了惊喜。盼望中的意外,意外中的缘分。世上的事情往往如此,虽然曲折,最终的缘分还是无法阻隔。看着流水那边晾晒着衣衫和腌菜的民宅以及斑驳的老墙,大冯与一直在旁介绍的当地负责人说:看这边,是活态的村落,因为保留着村民生活的风貌。转过身来,倚着栏杆,对着整修一新的国医馆外墙,他尽量和缓地说道:一个村落就像一个图书馆里的书一样,不该全是新的,要有历史感,要让村落有生活的感觉,不要太刻意,还是野一些的好呐。
  等候的中巴停在小广场。那里有一群人排着队在合影。其中一位迎上来,是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周主席。他向大冯介绍说,全宁波村落调查的志愿者在这里集训,您能不能跟他们合个影?村落立档调查是大冯倡导的,一定要做好。一群志愿者,簇拥着一个高大的志愿者,在古镇老屋的背景中定格。
  我们送大冯一行去宁波高铁站。上高铁前,在一家叫“贴阁碧”的餐馆吃点中饭。他选了一个靠外的座位,可以舒展他庞大的身躯。熙熙攘攘中,我一直以为他不会准确地记起我来。可是我错了。还没落座,他亲切地喊我,而且用了一种令我意外的称呼,不带姓地呼我的名字。我轻轻地被击了一下。他不但记着我的名字,还记着我跟他说的话。他说,我很想参加你们的文学沙龙,你那天跟我说了,本來想着晚上有空就去听听,可后来忽然身子发冷了。我问他:抖吗?因为我自己发烧,也是发冷,还抖得厉害。我心说,属马的人发烧都抖吗?他夫人替他说,抖得厉害呢。他说夫人是学工笔画的,也想去看看陈之佛先生工笔花鸟的真迹。晚饭后看青瓷瓯乐演出,那时他身体很不舒服。那时,我就在他的后排坐着,我只看见他的背影,却不知道他是强打精神的。他说,那时很难受,可是又不好起身走。我比较注意别人的感受。我这人有个毛病,总觉得欠了别人的。所以自己活得累。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点不觉得他矫情。或许他是在为没能按既定方案走抱憾,或许还包含着对海宁那一次的歉意。我给他看天元古玩街的照片,那五个字是他的手笔。他看到很高兴,连忙说,发给我。我说,加微信发。他就把手机给我,说你操作吧,我不太会。我加了他,把照片传给他。他看到了,立马递给夫人看:你看,这个做得怎么样?用餐的餐馆叫“贴阁碧”,是宁波话“贴隔壁”的谐音。他说宁波话有时候听起来像外语。从宁波方言说到了他的父亲、母亲。父亲去世好多年了,说到母亲,他话更多。他说母亲99岁了,仍头脑清晰,爱管事,爱出主意。以前看过大冯的一个小传,里面有大冯50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他母亲长得清秀。他的外貌多是得了母亲的遗传。他有“女人相”。他的温和宽厚,应当也多来自母亲,但他总时不时透出知识人和作家的冷峻。他再一次讲到了知识分子的三个特点。有一次与一位领导人讲这个问题。第一,独立性。领导人点头。第二,逆向思维。领导人张大嘴表示惊讶。他学领导人的表情,眼睛睁得大大。第三,前瞻性,站在现在看历史,更要站在明天看现在。
  看着他随着人流挤进高铁站,我的感受很复杂。排队做行李安检,排队检票。我们止步于检票口。他伸出大手,与我们握别。他的夫人,一个陪伴他半个世纪的温婉女人,也伸出了温暖的手。
  原载《文学港》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蝴蝶匆来匆往,怎知世间炎凉。  ——老家民谚  1   雪梅电话进来时,我正伏在桌上打瞌睡,前天上午案发后,连续两天两晚没休息,瞌睡就像蚂蟥,叮在身上捏不掉。雪梅说小童这两天神色不对,好像受了惊吓,见着医院走廊上贴的嫌犯头像,直打哆嗦,她怀疑小童前天上午一个人在现场,碰巧看到了什么。我一听,瞌睡立马跑了,起身从柜里拿出个纸包,放进背袋,纸包里有四万元,预备给小童做手术用的,这几天太忙,一直没时间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大卖后,J.K.罗琳赚了近10亿美元的版税,她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了全世界最知名的“儿童作家”,被众多出版社当成一棵巨大的“摇钱树”,纷纷争着开出天价,希望能购买到罗琳的下一部作品。  但罗琳却不想再写儿童作品了,她想突破和挑战自己。于是便写了一部成人的悬疑小说,结果,这本书靠着罗琳的名气,虽然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收到的读者评价并不是很好,许多家长认为,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唐山大地震时,我刚刚两周岁。我父亲当时在北京当兵,据我母亲说,她是抱着我从窗户里跳出来的,这对当时的她应该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因为半个月后,我弟弟就出生了。我们家的房子没塌,但没人敢住,全住在简易棚里。我还记得简易棚里的床太短,晚上大雨,晨起时我母亲的腿浮肿得非常严重。马格利特在《记忆的伦理》中说,一个社会中记得某件事情的人数超过了一个门槛限度就可以称作为共同记忆。对亲历过灾难的唐山人来讲,那次死了
一方中国智者的归宿地  建在睢宁的圯桥  古邳是它的名字  水塘里隐约的汉城  是张良足迹湮灭的注释  黄石公的神秘兵书  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传奇  踢在桥下的泥履  臭烘烘 臟兮兮  三次教训一个刺客出身的公子  让他明白敬畏与感恩  会带来多大的运气  于是一个朝代应运而生  而骄傲的老爷子黄石公  和他踢落的鞋子  从此成为一个符号  让老中国认真对待  每一个看似不讲理的老人  哦张良
早上八点的气温是10℃,有间歇的小雨。我们的大巴从罗马尼亚的泰梅什堡起程,往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方向驶去。  公路是低级别的。两旁的芒草摇曳着漠然的狗尾巴,没有一点儿血色。偶尔一丛灌木,铅华已经褪尽,剩下干巴巴的枯枝。  庄稼,老老实实地让秋天收割了,遗下大片黑乎乎的土地。  穿过一个小镇,颜色搭配新鲜了。梧桐树被拦腰一斩,新长的枝叶井然有序,拼命金黄。  又见黑土地,夹杂着绿色,这里一小块儿,那里
“有若”非“若有”,此“有若”乃春秋末年鲁国人民,字子有,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后被人尊稱为“有子”。  春秋时,鲁国第26任君主鲁哀公执政,恰逢经济严重下滑,于是请来智库的专家有若献策。鲁哀公问有若:“饥馑之年,物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建议降低民众的赋税。鲁哀公难以理解。有若解释道:“百姓如果富足,您怎么不富足;百姓如果不能富足,您又从哪里富足?”  鲁哀公忧虑的是,百姓困难,政府没有钱救济怎么办
1  嵛山,也叫嵛山岛,泊在东海边。  东海宛若一匹蓝绸,嵛山恰似缀在蓝绸上的一颗碧螺。  四月初,夏尚浅。淡淡的水雾,凉凉的风,裹挟着那一个嵛山岛。那是一个有生命的岛,是一个有灵性的岛,是东海水滋养的一个岛。它优美、秀丽、轻盈、灵动,它像一个“旖旎仙花解语,轻盈春柳能眠”的豆蔻女孩,浅笑盈盈,坐在东海的波涛上掐浪花,掐一朵,扔回海里,再掐一朵,再扔回海里……  那天,我要在美丽的嵛山岛度过一个初
5月15日上午,游太昊陵。  车出周口,不一会儿就驶上了高速公路。到淮阳虽说只有二十多公里,但有高速路毕竟快多了。  天空中飘着零零星星的雨滴,没有人讲话,我似乎有些昏昏欲睡了。太昊陵,我来过多次,但是,对太昊陵的记忆一次比一次深刻。  突然,有人问起太昊陵是怎么来的呢?我自告奋勇,当起了解说员。我说了半天蹩脚的“河普”(河南普通话),同车的外地文友说,半句也没有听懂。川汇区委宣传部长陈景军接过我
跟晨鸟同时起床  窗外的鸟声总是跟她的闹钟一同响起  这个时候 晨光还正在做出场准备  世界上的事物还没来得及挑明  她的美梦也还没做到结尾 就被半路打劫了  她一边起床 一边感叹  鸟儿们的早读  比孩儿们的早读还要早啊  跟孩子们一起课间休息  她坐在一块草地上  孩子们都簇拥在身边  有的给她按摩  有的为她拍照  有的在她面前撒嬌  尽管天很蓝 云很白  她还是喜欢眯上眼睛  带着神秘的微
阳光下,南瓜的藤蔓在春风里奔跑,在鸡鸣声中奔跑,在呢喃的乡音里奔跑,在母亲的目光里奔跑,在我的诗歌里奔跑。  我不知道南瓜冬瓜那些无比柔韧,但无比坚韧的藤蔓究竟奔跑了多少年,但我知道,从我记事起,母亲就种植南瓜冬瓜了。那时候,父亲在外地教书,工资不多,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娃娃在家,生产队分的粮食总是太少,无法喂养我们天天咕咕叫的肚子。母亲没办法,就在自留地里种红薯,种芋头,在地里的空隙处种了南瓜冬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