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错觉艺术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和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视错觉艺术中所体现的错视原理进行生理与心理学中的分析,并剖析其表现手法——光影关系的应用与原理。
  【关键词】:视错觉艺术;光影
  一、错视现象与对比性视错觉
  (一)错视现象
  眼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之一,它能辨别物体的明暗和颜色,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觉。人们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视觉占所有知觉的65%。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未怀疑过外在世界借由光线传导而进入眼睛所形成的影像的真实性。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当受到空间、位置、光线及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时,视觉也会对某些客观事物产生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这就是人的错视现象。错视现象存在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对比性视错觉与内克尔立方体
  我们的知觉系统是较为完整和准确的,一般情况下总能正确的辨别事物的存在状态。但由于人们过于相信所看到的东西的真实性,人类的大脑容忍了错视现象带来的悖论和幻觉。当我们看到的东西模棱两可,不只有一个答案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两者都尝试并将其和谐统一,这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被称为对比性视错觉。对比性视错觉是大脑在视觉感官与知觉系统之间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客观性的心理效应。也就是说错视理论并非人体自身的生理局限,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局限。这种心理行为反映了人类视觉的恒常性,即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并不会发生改变。
  二、视错觉艺术的举例与分析
  艺术家和设计师利用对比性视错觉原理,通过减少理解图像的线索,或是有意识的创造出一个矛盾的空间画面,使观者的知觉系统不知所措。于是,以强调绘画艺术的纯粹性为原则的、探索图形或色彩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视觉的 “视错觉艺术”(Visual illusions Art)出现了。
  (一)视错觉艺术大师埃舍尔与他的作品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 (M.C.Escher 1898~1972),1898 年出生于荷兰北部的雷瓦登城,他的作品以悖论和荒谬的三维空间而著名。他利用人的錯视原理中人对于三维透视的固有认知,绘制了大量透视整体混乱而又局部合理的作品,使人对于三维空间的认知产生混淆。
  他的作品《上和下》以非常精巧的细节写实手法生动巧妙地表达出荒谬的视觉空间。画面中选取了建筑的室内场景作为图形内容,并且是以透视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张作品给观者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觉:这是一个由门、窗、楼梯、平台、走廊以及其中的人物组成的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可是一旦观者仔细地分辨其中的形象时,就会发现其中的某些局部说明它们并不同属于一个空间,而是多个空间的组合,每个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组合关系依靠空间与空间的交接处所做的巧妙的衔接来实现。
  (二)“矛盾修饰法”
  埃舍尔的视错觉艺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后世许多艺术家与设计师。例如这一款字体“矛盾修饰法”。如图2所示,设计师利用视错觉原理,将每个字母设计为单独的不可能实现的三维图形。在阐述其设计时,设计师特意提到了这一款字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埃舍尔对的不可思议图形:“A little while ago I did some work for a client and started to play around with Eschers impossible shapes. In the end I got so addicted by the system that I made a complete font, based on impossible shapes.”设计师将这一款字体命名为“矛盾修饰法”。矛盾修饰法(Oxymoron)源自十七世纪中期的古希腊,意为“明显的荒谬(pointedly foolish),即“两个截然相反的词组连在一起的修饰格”。这种修辞手法语义上看来不符合逻辑但实际上这样的组合却能达到其他修辞手法没有的语言效果。矛盾修辞法体现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复杂性,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与视错觉艺术带给观者的体验不谋而合,十分贴切。
  三、视错觉艺术的表现手法
  埃舍尔用不同透视的空间创作视错觉艺术作品,而“矛盾修饰法”字体则是利用了巧妙的渐变效果。本文希望探索的不仅是视错觉艺术原理,更是视错觉艺术的表现方式。實际上通过分析上述的两个案例,追根溯源,无论是埃舍尔的透视畸变还是“矛盾修饰法”的渐变层次,他们都利用了巧妙的光影效果欺骗了观者的眼睛。
  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客观事物只有在光的照射下通过反射才能被人所感知,有一句话说“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在人类的视觉系统中,光与影表达了自然空间的虚与实。在视觉设计中,光影与一种特定的造型语言,即超越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一种视觉语言,被广泛使用于平面设计中。如此同时,利用光影的大小、形态、色彩和材质等的不同,它可以表现出非常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从而在心理上、感官上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
  光影手法对视错觉艺术性的重要性体现在光影在我们日常视觉观察中的不可或缺。首先,光可以塑造物体的形象,所有的物体只有在光的照射下才可以反射在人的眼睛里,从而得以呈现。当然光的塑形作用不只局限于反射的作用,光束本身就是一个具象的物质形态,通过对光源的位置变化、色温调节和照明强度可以更好的塑造三维立体感,渲染艺术效果。其次,在造型形态表现上,光可以通过不同的介质从而产生不同的造型的影,这样一来,就可以让阴影以不同的形态展示出来。所以,可以说光与影构成了人类视觉恒常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视错觉艺术中,艺术家们所利用的就是光影在平面二维中的虚实变化。譬如上文所提到的“矛盾修饰法”字体,作者巧妙的利用了点光源在物体上的明暗效果。每一个字母的局部的明暗关系都是符合逻辑的,并且作者巧妙的利用明暗关系衔接了两个或多个并不统一的块面。所以,正确的使用光影手法才是视错觉艺术的迷幻感的来源和构成,光影的明暗效果对空间的轮廓有着天然的欺骗性。如何正确的理解光影,以及利用光影来巧妙的营造一个视错觉的空间,则需要艺术家或是设计师利用自己对生活和美学的认知来进行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周佳楠. 错视现象及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 上海工艺美术,2008,04:75-77.
  [2]李冬薇. 浅析错视图形的视觉表现形式[J]. 包装世界,2009,04:86-88.
  [3]蒋巍. 视角指定错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J]. 新西部(下半月),2009,07:130-131.
  [4]黄喜云. 设计构成中的错视与矛盾空间图形[J]. 艺术科技,2016,09:249-250.
其他文献
【摘要】: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扶桑》,通过讲述第一代女性移民扶桑在圣弗朗西斯科唐人街被迫从事妓女工作,却与白人克里斯展开了一段数十年的爱怨纠缠的故事,使得移民处境、女性地位、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跃然文本之中。其中对于女性地位的言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严歌苓也是一位非常善于写女性的作家,她的作品惯于在对生活常态的叙述中呼唤着女性的内在力量。本文將从女性移民身份的“弱”与“不弱”、原始母性的包容和
期刊
【摘要】:从电子书移动文学的发展概况入手,探寻电子书的移动文学阅读特点分析,力图解读电子书有别于纸质阅读的特点,来推动电子书移动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电子书;移动;文学阅读;特点;  电子书发展源于国家对网络发展的敏锐触感。  一、电子书的开端  最早的电子书——超星数字图书,是国家“863”计划的国家数字图书示范工程项目。它成立于1993年,离网络在世界起步的1989年刚过去4年,网
期刊
【摘要】:很多人都倾向于从多角度解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认为松子的一生是遭世人嫌弃的,是悲凉的。但笔者认为松子一直都活在自己所追求的希望的路上,追寻着属于自己寻找的快乐,她是幸福的。  【关键词】:松子;嫌弃;悲凉;幸福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同名小说的电影。从“被嫌弃的”的字眼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松子的人生是被世俗所嫌弃厌恶的。很多电影解说都说这是一部具有很浓悲情色
期刊
本自赏花红,  奈何遇雨风。  怜惜花落败,  却叹草色葱。  沁园春·春行  大地回春,姹紫嫣红,万物饰妆。  望秦岭内外,桃紅柳绿,长安远近,鸟语花香。  拂面和风,秀明山水,怎可负美景辰光?  若微雨,恰如人独立,哀婉神伤。  长安旖旎风光,莫不问阴晴又何妨?  会三两好友,骑车南行,心情舒畅,神采飞扬。  席坐溪边,醉心美景,烦心俗事且暂忘。  幸相叹,有笛声相和,绕耳飞翔。  【仙吕·一
期刊
我的名字于你若何?  也许只似一阵微风,  吹动你额前的发梢,却只得片刻停留;  也许只似一滴细雨,  无意间落入你的手心,却慢慢蒸发,直至消失。  曾呼唤它时,  那脸颊的绯红,终将褪去;  曾呼唤它时,  那加快的心跳,终将冷漠。  终于,它若旧物,  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被你封存;  终于,它若路人,  不再勾起甜蜜的回憶,被你遗忘。  但在你孤單,悲伤的日子,  请你念一念它,  并坚信:在
期刊
随着历史的解密,《胡适传》的出版,拂去昔日的尘埃,胡适的人性光辉逐渐显现出来。  我们知道胡适拥有36个荣誉博士头衔、著作等身,他还是“五四运动”时《新青年》的主要创刊人之一。大学者之所以“大”,也往往“大”在身外的“闲事”上,忙在世人生活的庸常“小事”中。  1920年末,诗人徐志摩推荐从湘西走出来的“穷小子”沈从文,到上海中国公学当教师。沈从文虽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但他没有大专文凭,只是一个小
期刊
【摘要】:《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由斯宾塞·约翰逊编着的书籍。斯宾塞·约翰逊在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小故事蕴含大哲理,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就是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一次痛苦的变化,帮助他明白如何认真对待变化的形势,及时做出调整,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关键词】:奶酪;应对;生活;变化  《谁动了我的奶酪?》从出版到现
期刊
【摘要】:父权的威严在家庭中似乎从来都是强大且难以抗拒的,但在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中父权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失去了往日威严,这也显示了新时期小说对于传统父权的新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父权;衰微;《罂粟之家》;《妻妾成群》  父权制在中国社会中延续几千年,在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家庭中从来未曾缺失,尽管20世纪以来在历次革命运动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父权制受到削弱但并没有消亡,
期刊
【摘要】:范小青小说中出现的诸多男性人物形象,彰显了范小青在女性写作时,在观照自身存在的未来命运的同时,能渐渐地进行身份和心理上的双重突围,以别样的眼光来审视男性群体,表达出对男性越来越客观的思考。本文将从男性身份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范小青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男性形象,以挖掘范小青的女性立场。  【关键词】:范小青小说;男性人物;女性立场  从“五四”运动起,女性意识在启蒙思潮中开始觉醒,她们用自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深秋,一个女婴的降生没有给小河边的这户普通农家带来期盼的喜悦。亲戚朋友稀稀松松地在这间农家小院里闪过,“千金”被升作最高级别的道贺词,5元、10元的人情债被男人一笔一划地记录在崭新的工作簿上。  男人的妈也来了,怀里抱着一岁多的孙儿,女婴的堂哥。男人的妈踢翻了男人正搓洗尿布用的搪瓷盆,男人低着头,没有声响。孙儿被逗笑了,女婴被吓哭了。  女人知道月子里不该流眼泪,可那大颗大颗的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