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融合视域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及特征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所特有的,数千年来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与发展,其受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广泛,为中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当下艺术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古诗词和艺术歌曲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加多元艺术的组合,丰富了声乐艺术的种类,逐步形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所独特的演唱风格和特征。本文就相关艺术融合背景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及其演唱特征、演唱要点、艺术特征、价值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 艺术融合视域;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29-03
  艺术歌曲最早是舒伯特基于古典音乐声乐形式和审美理念建立的,不仅在當时产生了强烈反响,还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声乐艺术形式。中国艺术歌曲引入时间相对较晚,主要是受西学东渐影响,进入我国之后,开始了和中国的文化艺术交融。古诗词艺术歌曲将中国诗词、旋律、调式和声与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完美结合,具备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同时也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创新发展。因此,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演唱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思考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是促进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艺术特征与价值分析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艺术歌曲早在18世纪就已然在欧洲广泛发展,不过最开始歌曲展示中的歌唱往往是用著名诗歌用来体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强调曲调要有表现力,手法比较复杂,伴奏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发展过程当中强调西方音乐和古诗词的有机结合,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传播之外,还包含着独特意境,富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第一,填词技法。这种创作方法将古诗词风韵和五声调式整合起来,古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唱,因此在创作时要在这样的意境下针对每个字进行有效创作,每句字词都要有诗的韵味,也要有与内容相配的曲调。作曲家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常用的写曲方法就是基于原有古诗词开展谱曲创作。第二,音乐结构。中国古诗词在各个时代均有其独特模式,比方说唐诗要求工整分成绝句与律诗。一般情况下,在作词时会把词分成两块,以便保证条理清楚,逻辑思维鲜明,这样基于古诗词创作而来的艺术歌曲,显得朗朗上口,更容易广为传唱。另外部分歌曲,多为单曲体和多段体结构的,更有助于丰富乐曲结构。第三,作曲技法。古诗词艺术歌曲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在创作歌曲时有其个性化特征,比如作曲讲求旋律优美,悠扬动听。比方说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作品当中,在调式调性上就尤为丰富,比如《关雎》《静夜思》等,都展现了独特的作曲技法以及创作风格,实现了对美的有效诠释。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独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将古代诗词和现代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结合,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当然也在音乐、文学、美学等领域显现出了很高的价值。一是音乐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本身就是独特的音乐形式,自然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价值,把古典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音乐表达方式进行呈现,把古诗词独特的音乐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古诗词艺术歌曲继承古诗词声调,经过音乐差异化声调的处理更能彰显诗词声乐美感;早在古诗词创作时,广大作者就尤为关注诗词歌调,讲求强调和谐,音韵统一,通过和艺术歌曲的结合能够把歌曲与诗词腔调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音韵美。二是文学价值。通过古诗词和声乐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彰显古代文学家的文学思想,体现出文化特征,实现对古典文学素养的继承和发扬,让古典诗歌因为音乐的辅助而显现出更大的传播力以及文化魅力;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为人们的情绪表达提供创新方式。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借助歌唱方法抒发情绪和情感,拓宽情绪传播通道,展示诗歌的文学美。三是美学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增强人的美学表达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层面。古诗词本身就拥有着深刻的美学特征,可以让欣赏者在鉴赏时品味良好的审美意境,从而收获美的感受,掌握美学的表达方式。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细细品味,还能够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把握听觉魅力的同时强化对情感方面的理解。
  二、艺术融合视域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
  (一)民族特征。艺术产生和民族性关联密切,因为艺术本身就会伴随审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创新。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自身特征,特别是演唱特征的形成,也必然和民族密切相关,特别是和人们的劳动生活、情感表达、语言方式等关系密切。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层面上的特征能够彰显汉语声调以及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本身这种声乐艺术形式的创作和发展就和我国特征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的调式、旋律以及音乐特色都给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带来了更加丰富且独到的民族特性。
  (二)时代特征。艺术来源于生活所处时代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有很大差异,这就是时代性的重要体现。在对音乐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此曲作家所处的生活时代进行分析,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比如《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将诗人的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诗句形象鲜明,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清晰合理,内容易解。那么在对这部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立足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够把内在情感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欣赏感受。
  三、艺术融合视域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要点
  (一)加强作品理解。古诗词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虽然简单凝练,但是一字一句都包括深刻的文学以及思想内涵,这就给作品理解和内涵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是利用借物抒情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进行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所以只是从字面上进行内容分析,往往无法获得准确的含义。所以在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演唱之前,要认真分析古诗词作品,既要理解表层含义,又要深入挖掘内涵信息。例如,在对《念奴娇 大江东去》作品进行演唱时,假如只是从表面角度出发,认为作品描写的仅仅只是壮丽的风景、英雄的风貌,则会在演唱作品当中出现偏差。事实上这部作品,是作者由于自己的诗文讽喻当时新法,被朝廷官僚论罪被贬,心中忧愤。因此,借追忆当年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于是写下了这首磅礴大气的作品,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所以在演唱当中应该基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顺利抓住作品本质。   (二)提高文化素养。不论是创作古诗词还是基于古诗词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都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文化修养,所以演唱者要想完美演绎作品,也必须从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着手。需要演唱者文字功底过硬,自觉提升文化修养,深入理解和综合演绎作品。对此演唱者要在文学修养层次加强自我分析,通过自主学习和查阅相关素材的方式进行文学知识和技巧的补充,通过持之以恒获得质的提升,为进一步的演唱奠定基础。例如,唐代的诗词中大部分是古体诗的五言绝句或者七言绝句,这种格式的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好似在吟唱。正是这种特点,更适合谱写成歌曲广为传唱。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诗词的韵律、入声字和韵脚所决定的。诗文的韵律指的是平声和仄声,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韵脚指的是诗词、歌赋的句末押韵的字,使行文变得有节奏和音乐之美。例如,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枫桥夜泊》,这是首古体的七言绝句,通过分析这首诗的韵律和韵脚,很容易地发现,这首诗的韵律和韵脚(an),所以在唱这几个字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它们的共同点,特别是长音的时候,这几个字的归韵要保持一致,方显得押韵,才能达到要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演唱时,尽可能地做到把字头咬的准而有力。字腹要吐的圆而长却不变形,字尾要收得轻且到位。比如第一句的 “落"字,这个字要把韵母中的“u”慢慢过渡到“0”母音上面,突出古典的韵味。另外,除了偶数句的韵脚“天、眠、船“这几个字以外,还要注意特殊的单韵母“U”没有韵尾的字,比如“姑”“苏”。这俩字延长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韵母“U”空间,不可随意变化。在了解和掌握了韵律及韵脚的规律后,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正确的咬字行腔与歌曲的旋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这首作品中的惆怅、苦闷、忧虑、失落等的情绪诠释出来。
  (三)提高演唱能力。演唱者在重视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作品的演唱处理,通过持续学习与有效的训练,达到自如运用多样化技巧演绎不同类别的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音乐上规整同时还带有浓郁的古典音乐元素。 因此需要演唱者有及娴熟和高超的演唱能力。
  首先,谈谈音色的控制。一个技术完善的演唱者,对音色的控制和运用是游刃有余的。还是以《枫桥夜泊》这首歌曲为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在安史之乱时的作品,“愁苦、失落”是整首诗的灵魂,作者描绘出了一幅姑苏城外、寒山寺旁的孤寂与悲凉的景象,将作者的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情感基调基础上,音色适宜用轻柔、暗淡的色彩,比如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起音时要轻,当唱到“落”字后面的16分音符时要微微收一收,以显得月夜的昏暗深沉。在此特别强调16分音符的准确性,不要慢,失去了意境。当从“乌啼”过渡到“霜”字的时候要快速咬出,结尾处的“升A”给人一种万籁俱静中黯然伤怀的情绪,结尾收音时要带有感叹语气。
  其次,演唱力度的把握。实际上演唱力度指的是轻重强弱。《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有许多的力度标记,作品中第一句开始的时候力度符号为mp,之后声音的力度渐渐地加强,而尾音处的声音力度则渐渐变弱,仿佛飘荡在夜空,若有若无。第二句在力度上的处理方式继承了第一句的特点。第三句中的起头音是小字二组的升F音,在演唱这个音的时候,力度要处理为高弱的效果,而该乐句中“苏” 字上的那个装饰音要唱出一种渐强的感觉。最后一句中的“钟声”和“到”这三个字的力度是f,与此同时也是该作品的最高音和最强音,所以一定要有一种被钟声惊动了的感觉。歌曲的最后在重复句上也要注意力度的把握,要有一种渐弱的趋势,给人留下一种余音缠绵直至消散之感。演唱者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控制气息的能力,才能做到以上所有力度标记的要求。气息是歌唱之本,是提高演唱能力不可缺少之部分。
  艺术歌曲是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清晰严谨的鲜明特征,音乐上规整同时还带有浓郁的古典音乐元素,除了拥有优美的编配之外,在歌词上更是能够达到歌词水平。因此,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在艺术歌曲方面有着极大的先天优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歌颂和展示,将诗意、乐境、声情达到高度统一,让古诗词和音乐的结合获得人们更多的青睐。在艺术融合背景下进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既要着眼于艺术价值分析,又要侧重于演唱特征和要点的研究,以便讓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新时代重现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1]成斯瑗.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以作品《长相知》和《枫桥夜泊》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08):19-20.
  [2]李怡.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之美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3):29-30.
  [3]王松.诗境乐境声情——论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美学意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
  [4]阳婧.浅谈声乐作品《枫桥夜泊》的演唱艺术[J].艺术教育,2008,(1).
  [5]李淑芬.黎英海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季刊),2008,(2).
  [6]田园.浅析黎英海声乐作品伴奏曲中和弦结构的民族化[J].大舞台,2010,(9).
  [7]刘诚.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和声分析[J].中国音乐(季刊),2007,(4).
  作者简介:
  余翌子,女,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曹寅写文尚情崇真,交友诗酒风流,为官仕途通达,是康熙年间最值得研究的诗人之一。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程,是奉命在扬州巡视盐政以及刊刻书籍。曹寅的仕宦之途影响着他的文学活动,他的文学活动也折射出他的官场心态与交游状况。因此,从曹寅的仕宦之途与文学活动中可以观照出其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生命状态,对研究曹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曹寅;巡盐御史;扬州诗局;文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唐代的诗序中就诗歌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描述与总结,唐代是诗歌极其繁荣的时期,诗序中独特的文学观念对诗歌的创作有着极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唐代诗序就诗歌的价值进行详细描述,并且对诗歌题材的演变进行细致描写,对历史中诗歌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诗歌的未来进行想象与憧憬。这就造成唐朝非常独特的艺术现象——诗史,这些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唐代诗序;文学理论;影响研究  【中图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异化理论出发,阐释《天黑前的夏天》里的主人公凯特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双重压迫下产生的种种异化现象。多年来机械服从和奉献的家庭主妇生活,让凯特迷失了自我。自我的异化,与他人关系的异化,让凯特苦苦思索和探寻。她在迷途中苦苦探寻的艰辛过程也激励着处于困境的女性,寻找自我救赎之路。  【关键词】 《天黑前的夏天》;异化;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自上个世纪中后期起,互联网的萌芽滋生,到如今已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场声势浩大的信息技术革命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渐渗透到了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网络发展的时间不长却势不可挡,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快速成长,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如今,人们渐渐离不开网络。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掌握自己想要的信息,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世界中留下痕迹。语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进入了網络的
期刊
【摘要】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对身份与种族,个体与群體有着敏感书写的小说。阿米尔经历了三次空间变化,使得他的种族意识和个体认同也发生了变迁。从阿米尔的童年到中年,正是他迷失自我身份到最终确定身份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种族,且与他美籍阿富汗裔身份和解的过程。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空间流转;种族意识;个体认同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重视舞蹈教育。深入理解和把握唐代舞蹈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更好的传承乐舞文化,本文通过对白居易乐府诗《胡旋女》的分析来看唐朝舞蹈教育特点,主要从《胡旋女》这部作品出现的社会大背景、《胡旋女》中的乐舞元素来进行论述。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唐代的舞蹈教育,从而为当今的舞蹈教育提供更好的参考,最后,纵观全局,总结唐代舞蹈教育的特点,促进舞蹈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
期刊
【摘要】语言景观是当前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关注公共空间语言标牌的呈现方式和意义。旅游语言景观是旅行途中游客视觉消费的重要资源,是提升景区形象和软实力、建设精品旅游的重要方面。本文着眼于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官方多语标牌,提出了需要思考和探究的方向,从如何促成历史氛围与现代服务的融合等角度给出了官方多语标识构建策略。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规划,为扬州城市语言景观的建设提
期刊
【摘要】 哈罗德布鲁姆创立了“诗的误读”理论,表明前辈诗人的影响变成后辈诗人的“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后辈诗人“误读”前辈诗人的作品,实现诗歌的突破与升华。“误读”视角下意象“神龟”的新阐释,创新了《龟虽寿》诗歌的思想,表达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前辈诗歌相抗衡的创作方法,为中国诗歌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焦虑;《龟虽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
【摘要】 约翰·阿什贝利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广受赞誉。他的许多作品富有哲思,语言抽象,常被诟病为 “晦涩难懂”,他也因此被称为“智性诗人”。阿斯贝利早期的短诗《织锦》是一首简洁隽永、意味深长的读画诗,也是书写人类共同的审美体验的典范之作,然而受到关注较少。本文尝试在互文性和图像学的视角下全息地解读、剖析其内涵,从而丰富阿什贝利研究成果。  【关键词】 约翰·阿什贝利;《织锦》;读画诗;
期刊
【摘要】 《雍正王朝》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以诗化的“国家主义”政治观重新对雍正皇帝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再阐释,让观众意识到雍正是一个仁慈大度的理想主义者,由于其行为被残酷的宫廷斗争“异化”,为了推行改革,面对反对势力的强大阻挠,他不得不采取激烈的反击措施。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前改革的现实语境,从而使历史故事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了一种互动关系,并使“雍正”这一艺术形象赢得了普遍的同情和理解。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