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广东省土地利用图》即将问世

来源 :热带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335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广东省国土厅农业区划办公室主持,广州地理研究所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50万广东省土地利用图》将于今年5月问世。该图是在多年实地科学考察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航空像片和卫星图像的分析判读以及对各部门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基础上编制而成的。该图是较全面地反映广东省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第一幅土地利用图,可供农、林、牧、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和生产领导部门使用,也可供科研部门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其他文献
一、引言生产力或潜力估算方法,目前国内外用得最广的是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作物最大生产潜力"法。该方法考虑了环境因子和作物本身的特性(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净干物量等),是一种较综台的定量方法。但此方法对于多年生的热带作物而言,由于缺乏计算参数和与粮食作物生物学上的差异性,尚不能搬用。本文尝试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将热作气候生产力直接同气候条件联系起来,依据作物赖以生存的光、温、水三个基本因
期刊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以南,地跨湘,鄂两省,总面积18700平方公里,其中在湖南省内面积15200平方公里。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现有天然湖面约2700平方公里,分为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和目平湖(307平方公里)三大片(图1)。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洞庭湖是荆江洪水的天然调节器。研究洞庭湖区、特别是湖泊本身的地貌与环境变迁过程
期刊
恩平县人民在与水旱灾害的长期斗争中,对锦江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治、开发利用措施,并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恩平县首先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项目——河流的整治及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着手进行国土整治,从而促进工、农业和城镇的发展。这条路子是对的,并且具有普遍的意义。
期刊
引言暴雨是强度很大的降水过程,大暴雨或连续性暴雨引起的局部洪涝往往给水利设施、农田建设和作物带来严重的破坏。暴雨研究一直是气象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特别是短、中期预报能减少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全国及广东在暴雨研究中采用新的观测技术和稠密的监测网进行综合观测试验,弄清了暴雨过程的机制,显示了暴雨形成的物理过程,为暴雨短、中期预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并为预报方法的进一步突破打下了基础。"中国之暴雨
期刊
西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北纬22°25′~22°57′,东经99°18′~99°43′),总面积1391平方公里。境内山河相间,基本无盆地,田地分布在山坡上。全县海拔600~2458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含有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农作物主要有陆稻、玉米、水稻、小麦、荞、小红米、油菜、芝麻、茶叶等,近年来开始发展橡胶、砂仁、杧果等,该县农业气候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为了
期刊
荔枝是典型的南亚热带果树,具有喜光,喜热、好湿的生理特性。但在花芽分化期则要求有适当低温(0~10℃)和干旱气候条件。因此,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荔枝生长发育。广州市地势北高南低,从南向北形成三级台阶。北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南部以平原为主,南北海拔相差约1300米。南北热量差异显著,地带性气候明显。因此,只有摸清各地气候规律,合理安排荔枝生产,才能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期刊
南边滩在珠江口西岸台山县海晏镇西南部镇海湾东岸,北界为七零河,南临南海,东邻海晏华侨农场。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最宽约6公里,分内滩(已围垦)和外滩(待围垦)两部分,面积分别为2.04万亩和3.30万亩。内滩围垦已10多年,目前大部分地段未被充分利用。其主要原因是淡水不足,资金缺乏等,这也是粤西海岸带滩涂开发利用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南边滩利用的研究对开发粤西滩涂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近年来,应用系统上程在粤东和粤北一些县份进行社会经济总体规划。根据这些县份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特点,建立了一套比较简易的模型方法。这套模型方法由系统分析、预测、规划模型以及辅助决策系统组成。其特点是,在资料使用方面较注重采用近期数据,在模型上以投入产出为核心。这种方法简便而切合实际,是一套以定量为主、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下面就我们所用的系统分析、数学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组成的辅助决策系统,结合阳山
期刊
高温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明显影响。按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各类主要灾害性天气标准"规定,我省中、南部日极端最高气温≥36℃者,称高温。本文以广州市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对高温进行讨论。
期刊
前言广州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毗邻港澳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搞活,其经济中心作用的不断加强,伴随而来的是市区人口规模迅速增长。至1985年底常住人口已达328.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57万,这些人口目前在市区内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结构,这种分布的形成机制如何,以及它对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造成或将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都是有必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