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农村的减灾问题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我国,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环境污染对农村造成的损害极为严重。重视农村的减灾工作,对农民生活的改善、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农村减灾; 农业; 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20-0030-03
  
  自然灾害对一个国家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对农村和农业的影响尤其严重。所以,重视农村的减灾工作,对农民生活的改善、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灾害对于农村的严重影响
  
  1.灾害对于农村的破坏性。
  在我国,同样的灾害(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环境污染),其破坏性农村要比城市严重得多,在很大程度上会把农民未来的生活完全破坏。
  对城市来说,灾害可能表现为生产条件的破坏,生活的不便利,但对基本生活的影响不大。农村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农民遇到同等程度的灾害,其影响则严重得多。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其生活所需及生产基金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农业。而农业属于弱质性的产业,灾害不但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且会危害农民的生活,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生产方面,灾害会危害农业动植物和农业生产环境,造成农田、果园、牧场、鱼池等大面积的破坏,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要受到严重的影响,严重的灾害甚至会使生产颗粒无收。在生活方面,我国农村生产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生产的破坏必然也会影响农民基本的生活。当农业灾害发生时,往往农民的收入会因此而降低,农民的生活也会因此受到重挫。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低下,如房屋的质量较差,缺少一些起码的防震、防水的要求,所以受到灾害的损失程度就尤其严重。可以说,灾害对农民往往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的双重沉重打击,任何一个农民摊上,都是一种灭顶之灾。如,今年淮河洪水安徽全省启用了十余个行蓄洪区,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7月16日,淮河洪灾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0万亩,成灾1304万亩,受灾人口2042万人,倒塌房屋7.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亿元。
  
  2.农村对灾害应对能力的脆弱。
  在我国,农村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和伤亡最为严重,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发生在农村。这突出表明农村人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弱。同样的自然灾害,城市相对说来处理灾害危机的能力较强。而农村不管是危机处理机构,还是减灾手段都是非常欠缺的,灾害处理能力很弱。
  从政府来说,建国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央财政供款的政府救灾体制。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政府每年的救灾拨款数额很少,中国农村的救灾问题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农村集体经济,即依靠集体经济、在集体内部让一些一般灾害能够得到消化,虽然当时只是维持极低的救灾水平,但集体经济在政府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以来,农村一直延续了这种传统的救灾制度和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的衰弱,传统救灾体制已经日益显现出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不相适应。从1983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传统的救灾体制试行改革。1994年,国家从我国救灾工作的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了建立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救灾管理体制新思路,积极推进救灾管理体制的改革,救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救灾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问题更为严重,如救灾的规划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严重不足,救灾工作缺乏预案,救灾的现代化装备匮乏、科技含量不足,救灾款的发放缺乏明确的规范程序,救灾的社会力量动员不够,等等。这些都使得政府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极为脆弱,同时也制约了救灾工作的长远发展。
  从农业自身来说,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它对自然资源和条件的依赖是天然的、苛刻的、绝对的,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最大。要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国际的经验是,一方面要重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类放权承包名义下,许多地方只重视眼前利益,重视短期行为,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监管管理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管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农村的企业还缺乏环保的意识,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中小企业一般资金、技术力量薄弱,大多不愿意建设或购买环保设施,也使得农村防止、抵御灾害的能力极为低下。同时,在我国,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许多旧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新的又很少建设,农业防灾投入也严重不足,使得农业随时处于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威逼之中,对自然灾害缺乏防御和抵抗的能力。
  从农业生产者个人来说,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更是极为脆弱。首先,农民的灾害意识淡薄。我国长期以来无偿拨付救灾资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地方政府及农村灾民对国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加上经济落后,人口素质低,人们很少有自己投入资金防范灾害的意识。其次,个体财力不足。即使有抵御灾害的意识,也缺乏抵御灾害的资金。在我国,农业生产是比较利益最弱的产业,农业劳动者从农业上得到的收益是极为有限的,农民一直是属于收入最低、生活最苦的人群,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以及大量贫困人口由于长期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贫困状态,收入少且结构单一,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是极其脆弱,甚至可以说毫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遇上灾害几乎完全需要依赖政府的救助。在贫困地区,由于农民抗风险能力极差,也使得贫困发生率不断上升,灾害对农民来说是雪上加霜。据研究,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增加2%—3%。所以,自然灾害会使得农村返贫现象加重。
  
  二、农村减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减灾的制度建设、法律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农村减灾工作的力度,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还是资金的投入,都远远不够。由于现在灾害具有周期越来越短、范围越来越大、危害性越来越强的特点,现有的灾害管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防灾救灾的需要。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单项灾害管理体制。根据灾害种类的不同,分别由水利、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地震、农业、林业、消防、环境和防疫的部门承担相应的灾害管理职责,这种体制一方面使得职能非常分散,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都有自己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很难做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使得职能交叉,难以形成一个高度统一的综合减灾系统去协调运作、形成合力,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减灾效率。同时,由于目前各种灾害多是交织发生,很难完全归属于哪一个部门,所以极易造成灾害管理上的缺位和不规范。比如,计灾、查灾办法,灾害损失的核定,灾害救助对象的确定等缺乏一套具体细致、科学完整的综合规范,受灾的情况很多要靠媒体的报道以及地方有关部门的申报,导致灾害情况好多依靠大致评估。这一方面造成下级在上报灾情时有意夸大数字,或拉关系多要救济款,另一方面也造成主管部门由于缺乏准确依据,导致救济款物发放不当。
  所以,加强农村减灾的制度建设尤其重要。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灾害评估体系,为科学救灾提供可靠依据。二是要从综合防灾减灾层面以及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统筹管理,完善制度。不能仅仅注意灾害发生后的危机管理,而是要重视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有关灾害救助的常态制度建设。三是不断提升各项制度的层次。把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定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法规结合起来,逐步建立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社会救助的专门的法律,更没有关于社会救灾的法律。救灾方面的规章也仅有《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这种法律制度的缺失无疑大大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减灾工作的开展,因此,法律建设迫在眉睫。
  
  2.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
  在过去几十年的减灾工作中,无论是受灾时政府及时、无偿的救助,还是灾后组织实施重建,政府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长期以来管理水平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农业灾害管理投入的严重不足。从农业的属性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看,农业灾害管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政府的必要财政投入是灾害管理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的投入和补贴在农业自然灾害的管理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政府资金的投入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加重的农村减灾需求。财政救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很低,并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1990年为2.16%,2000年已经降至1.41%。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财政的投入,并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在政府的规划和财政预算中应有稳定增长的资金拨付给农业的救灾减灾,对农业自然灾害进行管理。
  
  3.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传统的防洪抗旱设施、农业机械、农用道路等,也包括农村的通讯和气象条件、农村的灾害管理系统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防灾抗灾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防灾工作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农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有密切的关系,许多基础设施都是带病工作,很难形成完整的抗灾体系。因此,国家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开通各种渠道,调动各种因素,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大型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而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农民个人以及集体的积累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出资投入的力度、要以中央财政的支持为主。二是本着“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对一些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给予政策上的鼓励,调动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4.加强生态保护。
  灾害的发生,大自然的惩罚,已经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因果关系。要有效地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应该注意从源头的治理做起,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这是减少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关键环节。许多专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政府要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计划、措施都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其次,要建立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责任制及激励机制,将责、权、利有效结合起来。最后,要建立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补偿制度。
  
  5.加强对农业灾害的保险。
  农业的自然灾害保障,包括政府的灾害补偿、灾害社会保险、灾害商业保险、社会捐助以及个人积累保障等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障仍然是以民政部门的扶贫救灾为主,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以1998年为例,长江流域与东北地区的大水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而在水灾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全国农业生产者只获得保险赔款1000万元左右,只占当年全国特大水灾保险赔款总数的1/300。相对于巨额的农业自然灾害损失,民政部门的救济和现有的商业赔付只是杯水车薪,只能维持灾民的最低生活,根本谈不上灾后的重建和恢复生产。而农业保险制度是为了降低和分散农业自然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补偿制度。农业保险作为灾前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保险手段组织保险基金,可以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对灾害损失进行补救,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风险准备和经济补偿,其补偿能力大大强于政府的救济,是值得推广发展的一种保障方式,也是发达国家防止自然灾害损失的一种通用做法。在我国,由于农业保险经营本身的风险很大、农民的保险意识又不强,加之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农业保险发展长期停滞。鉴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我国应该尝试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运作规范,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对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形式、保险条款、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的方式等作出详细规定。比如,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应实行强制性保险,政府对此可以采取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和正常运作。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校刊社)
  
  责任编辑柳波
其他文献
一rn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文化宫、公园便搭起了戏台,一连二三天的晚上,都有戏看.那时候人们看戏的兴致很高.公园的露天影院,人们为了看香港片,竟然挤断了晓春桥,大冬天有人
为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当前世界上工业人工林经营中出现了三个大转移和一个发展趋向。这三大转移是:1)木材生产基地布局出寒温带向热带和亚热带转移;2)由利用天然针阔叶混交林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目的]比较顺铂单药每周方案与每3周方案配合同期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耐受性。[方法]65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患者接受顺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提高英语教学能力则成为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责任。然而,我们缺少英语的交流环境。为此,我们应该重视课
小学英语学习,兴趣为先。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实施情感教学能引起师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国际贸易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中必然包含妥协性或攻击性。4月12日,中国从美国购得162亿美元的商品中,其中包括80架波音飞机。16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年增量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