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欠发达地区特校的“学困生”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央视播放的《家有儿女》可以说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和睦的家庭氛围让许多重组家庭羡慕不已,巧妙的教育方式给父母们指点了不少的迷津。从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双重角度出发,我们从中感悟了许多,尤其是对“刘星”的“学困”思考最多。现借《家有儿女》谈一谈欠发达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困生”,希望能与各位同仁达成共识。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指智力基本正常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学困”的原因各不同。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特校的“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
  1、学前教育的脱节
  有的家长对学前教育不注重,或因为学生身体状况不好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脱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差、消化知识的过程慢,不容易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就很难进入佳境。如学生张某,因为小时候身体比较弱,幼儿园只上了一年半,学前班也只读了半年,她再读一年级时就跟不上全班的教学进度,在与同学交流、理解教师语言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
  2、多重教育的矛盾冲突
  这里的矛盾包括家庭之间、学校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矛盾。当多重教育发生矛盾时,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比如养成学习习惯时,若父亲主张先放松再写作业复习功课,母亲则主张先写作业再放松时,孩子就不知道听谁的了。又如,教师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谦让,可有家长却对孩子说“人家打了你,你就打他”,孩子又会听谁的呢?
  3学习动力的缺乏
  这类学生占学困生的比例最多,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所抑制。在学习上缺乏动力的原因来自外因与内因。外因来源于学校、家庭的环境因素及教师家长影响的外部因素;而内因则是学生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在学业起始阶段形成了自卑、依赖性。
  无论那种原因,大部分学困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上表现为不想学、不愿学、怕学,不求进取;在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信心不足、惧怕困难、缺乏主见。
  
  二、“学困生”的疏通途径
  
  如何疏通“学困生”呢?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们的长处和爱好,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其长处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成功后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自尊心。这也是近期国内倡导的潜能教育。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校和家长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心中有爱,才会爱他人”。在学校和家庭里,让孩子成为生活中的主人,感受到爱的温暖,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闹离异,长幼之间充满火药味,学校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之间互相猜疑、排斥,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孩子就会对这样的家庭、学校充满反感,对长辈的批评也会采取抗拒态度。若学校与家庭的长辈们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自觉按照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行事,使孩子们在幸福、愉快、温暖、轻松和谐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按正确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在充满爱与民主的环境中生活就会性格开朗、活泼,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孔子云:“子帅以正,孰能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我们家长、教师、社会要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民主的氛围。
  2、知识的层次化并给予自由的空间
  十个手指伸出长短不一,更何况是不同智商、情商的孩子们。教师和家长必须了解、尊重、信任孩子,面对他们的学业、品质加以层次化,结合学生的个体再予以因材施教。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设计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结构上就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找出学困生“学困”形成的原因,用“趣”引导学生多思善问,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求意识。知识层次化之后就要给予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孩子们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对学科的爱好也不同。有时候学困生对某方面感兴趣,他们也许对该方面达到对知识掌握要求的最好境界。就像刘星在一次历史考试中独占鳌头,以至于刘梅误认为是他作弊,经过调查才知道是因为刘星喜欢玩“三国”的游戏,而那次考试内容恰巧是“三国”。
  3、潜能的挖掘结合榜样的转化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周婷婷的父亲——周弘的教育心得。借着这一教育方法,他把3岁半仍一个字也不会说,震耳雷声也听不见的哑女培育成才。赏识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鼓励,让孩子在教师和父母赏识中感到“我是个能干的好孩子”。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充分寻找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即时予以肯定。随着反复挖掘潜能,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成功需求”也就越来越强,他们反复体会到成功后的充实和快乐,进而再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厌学情绪,又可以使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学困生向榜样转化,让为他人向他们的优势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疏导学困生,必须要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父母、教师对孩子的态度与教养方法,对孩子的未来有决定的影响,愿开朗的家长和教师,用开朗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孩子一起谱写美好的明天。
  【组稿编辑:黎艾生】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特殊教育学校)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其主旨“高效能、低消耗,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保证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  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必须依据的教学原则有:    一、教学整体性原则    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此原则是由中学语文教育
期刊
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但效果不佳,这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培养学习的间接兴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点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学科知识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英语
期刊
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热衷于搞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极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与教学改革和时代的需要相差太远。本人从事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二十余年,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应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教师角色要转换——变为“引路人、指导者
期刊
在新课标中对“水的沸腾”实验的要求是:了解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知道水的沸腾规律。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经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养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各省中考命题时始终围绕这些目标进行。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与实验器材有关的题型    1、完成“水的沸腾”实验现有器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提出要转变课堂功能,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新世纪、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要素。而科学文化素质在
期刊
人格,是指一个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它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凝结和升华。教师人格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资格,它集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于一身。从伦理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构成的。  教师的人格示范,就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它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的职业规范。所谓人格力量,是指教师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
期刊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
期刊
体育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健康体质的公民的教学重担。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成败。时代在不断发展,所以体育教师不断自我培训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工作需要。从目前的教学改革环境来看,脱产学习的机会还不多,主要依靠自我培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时代的需求。自我培训应学习什么呢?    一、学习体育新知识,新理论,新法规    体育教师必须经常阅读体育专业
期刊
“转变”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某些数学问题直接解较为困难,甚至无从下手,但通过转变,往往可使其中数量关系由隐晦变为明朗,由复杂变为简单,由未知变为已知,由模糊变为清晰,由生题变为熟题,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模型,由一个领域的问题变为另一个领域的问题等等。从而达到简化数学问题的计算、证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本文就如何利用转变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期刊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科目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如何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