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的艺术特色与当代价值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qi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以央视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为研究对象,从构建多元对话空间、丰富视听元素等维度分析其艺术特色。并从书写“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歌颂一线扶贫奋斗者的奉献精神、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智慧与经验这三个方面阐述其传播价值。
  【关键词】政论专题片  《摆脱贫困》  艺术特色  当代价值
  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于2021年2月下旬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该片深度聚焦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情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9899万人摘掉贫困帽子的故事。《摆脱贫困》首轮传播触达海外受众4.25亿。跨媒体总触达人次达到12.22亿次,新媒体总阅读浏览量达到3.85亿次。正如专家所言这些数据的背后显示的是“中国之治”的强大魅力。①《摆脱贫困》将晦涩难懂、远离百姓日常生活的政治话语转化成普通受众看得懂、弄得清,同时又具有一定深度及启迪意义的电视内容。为严肃政治内容传播带来了新意与深意,代表着未来政论专题片的发展方向。
  一、积极构建多元的对话空间
  哈贝马斯指出,在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或讨论构成,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其特征是:非强制性地参与;在体制化的保障之下,自由公开和理性地讨论普遍利益问题;促使公共權力的合理化。②当前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均是公共领域的媒介,兼具社会公器属性与公共领域的流通性能,在媒介公共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专题片《摆脱贫困》立足现实、反思历史,透过中国整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与一个个典型扶贫案例,生动地讲述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脱贫故事。同时邀请相关领域国内外专家、政府官员等进行解读和评述,构建起以对话和讨论为主的公共空间。例如,片中邀请国务院原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等人对中国减贫成功经验的各抒己见。避免一味地自说自话,强调多元声音并存。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进行解读,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旧历史观,也是对西方国家历来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否定中国取得各项成就与进步的最好回击。
  二、震撼画面让受众入脑入心
  美国电视制片人托马斯·斯金纳曾坦言:“中国纪录片不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就是为追求记录内容的‘绝对真实’而放弃各种先进技术手法的运用。只有‘记录’而没有‘再创作’。”③《摆脱贫困》寻求“记录”与“再创作”之间的平衡,在画面处理上运用了航拍镜头带来全新审美体验,震撼画面赋予深刻寓意;对比镜头的使用让受众关于贫困的认知更加直观;纪实手法营造现场感,传递客观真实。
  航拍由于其独到的“上帝”视角,使观众跳出原有的视角,获得全新的观感,非常适合用来展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建设成果与发展变化。宏大的全视角景观适合作为象征镜头,表达政论片中抽象的宏大思想与价值取向。④例如第五集“咬定青山”中航拍通往凉山州悬崖村的“天路”。村民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3级藤梯才能到达。影射着脱贫攻坚的胜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奋斗才能实现;航拍陡峭高山峡谷中山体岩石破碎和大面积塌方将施工机械砸毁,导致最后一公里路没能打通的镜头。似乎是一个隐喻,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航拍镜头不仅为受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又增添了画面的思想深度。在第八集“再启新程”中航拍贫困地区旖旎的自然风光,吸引大批游客纷来沓至的画面,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纪录片《摆脱贫困》注重使用对比镜头,呈现贫困地区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画面,既能让受众对于过去绝对贫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看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后过上的幸福生活。片中几组具有代表性的镜头:过去阴暗潮湿的石房木屋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气派楼房;泥泞不堪的土路与宽阔的柏油马路;破败不堪的危房与宽敞明亮的教室;贫困群众身患重病的苦痛与免费救治身体康复的喜悦等,贫困地区群众受益于多种扶贫政策,在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均得到改善。
  《摆脱贫困》中大量运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贫困地区进行考察时的画面,如他在困难群众家中摸被褥、掀锅盖、看粮袋;在河北阜平困难群众家中拿起药瓶详细阅读;在甘肃渭源直接用瓢喝了老乡家水缸里的水;在湘西十八洞村空地上与村干部、村民一起座谈。正是透过这一个个暖心的镜头,感人至深的画面,客观平实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困难群众,始终把扶贫作为历史的任务、领袖的责任来看待,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袖情怀。
  三、同期声凸显观点,解说词春风化雨
  如果说《摆脱贫困》用纪实镜头生动讲述中国扶贫好故事,而领导人同期声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话语分量,对于片中所传达的观点也是强有力的论证。如在第一集“庄严承诺”中,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低温来到太行山深处河北省阜平县农村考察,片中使用了总书记现场同期声“看就是要看真贫,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但是你得让我看到真正的情况,我不看那些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再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群众现在生活还这么困难,贫困地区还这么贫困,心里真是沉甸甸的,看来中央要下决心解决深度贫困的问题了。”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扶贫情节,也是全党动员促攻坚,从政府层面表达了对于脱贫攻坚的必胜决心,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证。
  《摆脱贫困》打破以往政论片高高在上,一言堂的宣教风格,大量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俏皮话、口语作为解说词。语言准确流畅,言简意赅,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第三集“使命在肩”中,解说词写道:“(走访动员搬迁)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总之就是用我们干部的辛苦指数去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第八集“再启新程”中讲解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时,解说词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贫困县摘帽后,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通俗易懂的话语易于接受与理解。   《摆脱贫困》擅长使用散文笔法,采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夹叙夹议的评述让受众感同身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例如,在第四集“合力攻坚”中讲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贫困村生产用电问题时,运用了双关句式:“奔跑在最冷的夜,攻坚于最险的山,只为给乡亲们点上一盏灯、照亮一条路,一条通往新生活的希望之路。”这组解说词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再如,讲到在高铁时代为什么还保留绿皮小慢车时,解说词写道:“铁路延伸向远方,这抹绿色悠悠穿行于山水之间,将党和政府的温情传递给深山的百姓,也载着沿线乡亲们的渴望,驶向期待中的下一个站点——全面小康!”这样的解说词既带给受众温情的抚慰,又在春风化雨中感受其力量。
  四、《摆脱贫困》的当代传播价值
  《摆脱贫困》构建起一个对话空间以倾听多元声音、多重元素的综合运用强化传播效果、以同期声说观点,解说词直抒胸臆形成了客观、震撼、深刻的艺术风格。全方位纪录和传播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人间奇迹,脉络清晰、掷地有声、可感可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书写“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美国著名杂志《外交事务》报道称,中国领导人在2013年开始制定具体、可衡量、有时限的目标,即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正式宣布该省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超过8.5亿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⑤为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更没有被打败。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指示、论述为引领。遵循科学发展理念、秉持精准施政及合理的制度设计,脱贫攻坚最终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歌颂一线扶贫奋斗者的奉献精神
  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无私奉献的扶贫工作者。全国累计选派了300多万名驻村干部,截止到2020年底,1800多名同志牺牲在扶贫一线。如果说贫困地区人们生存困境是扶贫题材政论片“共情”的起点,展现脱贫攻坚的过程与成果、脱贫带头人对扶贫地区的深厚情感就是家国情怀的凝练与升华。这些纪实影像大多采取家国同构的叙述方式,把致富带头人或扶贫干部与其家庭、国家有机结合起来,传达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⑥《摆脱贫困》讲述年轻一代驻村干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他们大多出身名校,正值青春,放弃大城市的优渥工作,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来,深刻阐释了当代青年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倾情投入的奉献精神。例如第六集“家国情怀”中的“90后”北京大学选调生任刚强,因好友病倒在驻村帮扶的岗位上,便下定决心将好友未竟的事业担负在自己的肩上,同样选择到扶贫一线工作。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倾注了两位年轻人的满腔赤忱,让受众内心的感动之情油然而生。还有因公牺牲,年仅30岁的第一书记黄文秀。他们用个人的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摆脱贫困》并不完全呈现和谐的干群关系,而是通过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来突出干群之间的情感共识。在第四集“合力攻坚”中驻村干部经过反复调研发现莓茶劳动强度较小,成活率高,武陵山区独特的土壤适合莓茶生长。便决定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走产业化之路。然而,第一年莓茶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可观,便出现了贫困户与驻村干部争执,发泄心中不满,要求退出合作社的场景。让受众深刻感受到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同时使扶贫干部的形象更加鲜明具体。
  (三)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智慧与经验
  这类纪实影像最大的特点在于引入“他者”视角,把叙述视点从“我说”转变为“他讲”。⑦在第七集“命运与共”中,坦桑尼亞莫罗戈罗省佩雅佩雅村是一个典型的非洲落后乡村,以全村当年唯一愿意接受中国种植技术的村民Bishenga的“他者”视角,讲述自家粮食增产增收后,在佩村引起轰动。第二年,佩村全部采用中国良种和栽培技术。中国扶贫工作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业生产,当年就解决了佩村群众的温饱问题。忠于大国责任,秉持大国担当,始终为世界反贫困斗争贡献中国智慧与经验,并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路径。2016年,中国援建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但埃塞俄比亚没有专门的电气铁路培训学校,中国无私地将首批34名埃塞俄比亚学员邀请到郑州,学习电力机车驾驶。在中方教师薛晋秋的言传身教下,一起挑灯夜战,在短短七八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学生两至三年的课程,最终全部合格毕业。用“他们”的视角演绎了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培训的好故事,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减贫斗争注入了强大信心。
  五、结语
  在新环境下,政论专题片如何完成对党和国家重要思想、执政理念、方针政策的建构与传播,并将这些内容转化成人民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是电视制作者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专题片《摆脱贫困》鲜活讲述中国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好故事,能够在全社会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智慧与经验,为消除贫困梦想践行大国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摆脱贫困》引领了同类节目的发展方向,树立了榜样。
  注释:
  ①国际在线.记录中国奇迹的影像“史记”: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出版物面向海内外发行.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82886758588
  6984&wfr=spider&for=pc.
  ②汪晖.公共领域[J].读书,1995(06).
  ③王艳玲.用镜头语汇讲述真实的故事——郭西昌纪录片创作特色辨析[J].当代电视,2006(04).
  ④张步中,刘博闻.政论片创新的中国路径——以央视十九大系列献礼政论片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2).
  ⑤高乔.中国脱贫成绩贡献榜样力量.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www.gov.cn/xinwen/2020-11/30/content_5565783.htm.
  ⑥岳璐,方世荣.一条大路宽又阔:浅析精准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范式[J].中国电视,2021(01).
  ⑦王庆福,张红玲.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J].现代传播,2019(09).
  作者简介:孔孟剑,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其他文献
在低段的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强调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素质多元化发展为目标,重点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将体态律动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规范教学实施活动,下面主要就体态律动所具有的功能,以及相关的教学举措进行有效探讨。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诚信度不高、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被执行人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债务、规避执行的情形比较突出,加上诉讼成本高、周期长、财产保全难等客观情况,债权实现的难度加剧,为解决这些实践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变更追加法定原则,明确申请执行人的变更追加情形,其中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且
音乐是小学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音乐课堂教学工作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进一步加强有关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并以此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合唱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更多的互动,对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强化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思维能力是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核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思维能力有用进废退的性质,对孩子的大脑进行经常性的锻炼,可以使孩子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学科,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数学思维活动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寻求到
新经济常态下,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这些为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很多新的选择和机遇,也为他们适应新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商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随着就业人数逐年增长而加大,因此研究其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引导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就业价值取向有一定的指导性、长远性、稳定性和变化性,因此研究地方商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特点,有助于地方商科院校完善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般将教学重点放在物理概念、物理定理以及物理公式等知识的讲解上,对物理实验有所忽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物理实验的机会比较少,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实际上,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物理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和现象,从而深入把握物理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正确确立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应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蓝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史教育。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好党史,才能从历史中学习并正确理解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正性,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上更有决心,可以使党员干部更加活跃,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农村基层干部理想信念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成败。只有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构建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制度化,建立理想信念实践养成机制,创新教育模式,落实理想信念教育保障体系等措施,才能有效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
阅读在基础语文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有意义的阅读教学能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探索精神,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产生更多感受,丰富学生认知。而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切出发点为学生乃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自主开放的阅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一系列活动中学会感悟,体悟生活,在与知识的“偶遇”中,使学生真正热爱生活、热爱阅读。
本文从不同时代影响较大的主流艺术风格入手,分析其风格对广告人像摄影风格的影响,建立立体化的人像摄影风格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梳理中找到适用于当下的广告人像摄影的形式。一、纪实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广告人像摄影的画意写实风格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时装摄影的画意风格蓬勃发展,而这种矫揉造作的精雕细琢需要深厚的摄影技术功底才能表现出来,画意风格在引领时装摄影的主流风格的同时,艺术和文化思潮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在纪实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下画意风格摄影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画意写实风格,其代表人物爱德华·斯泰肯(E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