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中的朴实修养

来源 :新湘评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q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心是人最初的一种心愿。这种心愿是根据个人的环境或处境而养成的,具有美好性、期待感,其想法纯真、朴实,自然而然地孕育着一种朴实的情怀和一种人性为善的品德,蕴含着一种朴实修养的美德。
  这种朴实修养,是受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洗礼并不断革新,主要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这些传统的道德思维,根植在我们的血液,伴随着我们的心灵,一直影响我们的生活、引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领域里得到修炼,让我们在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达成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人们常说的做人的基本涵养,也就是说一个人得形成涵养,才有修养。用老百姓的话讲,那叫一个人的素质。人有了这种素质,才能完成初衷。“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朱熹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所以说,个人修养得“修”也得“养”,它是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我们不忘初心,其实就是不要忘记心里起初泛起的那些朴实和做人的厚道,那种起始的美好和心愿在人的生活中历经磨炼的绽放。但在生活的经历中,一些人改变了起初的心念,丢掉了朴实,失去了厚道,当初的理念瞬间夭折在得到和尚未得到的幸福里;有的在物质的利诱中,多了些私欲,膨胀了幻想,起初的心愿在刚刚露出希望时,就掉进了冰冷的世界里,失去艰辛的追求和即将盼来的幸福。
  从农村或山村走出来的人,在心里都有一段自己起初向往美好的记忆。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时的父母对儿女最原始的想法:娶媳妇盖房子,养儿防老,生活好些。也有相当一部分平民百姓,把家庭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儿女身上,读点书,学点文化,不像父辈那么受苦,那么受累。于是,村里出现一个个苦苦求学的孩子,通过学习来改变家族世代农耕的生活,不再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村,走进城市,享受城里的生活,拥抱着幸福,在乡邻面前为父辈添份荣耀。这种初心是传统的、大众的、生活的基本愿望,涵盖着一种朴实的修养,一种饱含人文美德的情操。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种世间生存的自然规律,体现的是人最基本的心愿。这种愿望多是生计的想法、生存的需求、生活的满足、精神上的实现,多是朴实的、简单的、容易得到的朴实的美。它与知识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没有多大关系,但与人的善良与厚道、诚朴与美德息息相关,是一种本原的朴素修养。一个农民,盼望好年景好收成,生活中柴米油盐不用愁。但他得劳动,汗滴禾下土日夜劳作,才能播种起始的希望。但心愿也受环境的制约,有时得靠天吃饭,年景不好,遇上天灾,起初的想法像吹出去的肥皂泡,虽然五彩斑斓,最终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破裂失望。一个工人,起始的想法是有工作,工资不拖欠,随着技术手段的娴熟,劳动强度的加大,效率的提高,在起初的想法中又多了一些看法,想提高待遇,更多地满足生活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这些想法是随着社会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愿,这种心愿的获取,符合劳动价值规律,劳有所得,它是朴素的修养在心愿达到目的后的一个延续。
  生活中,人的想法很多,初心也不尽相同。田园的,浪漫的,人文的,精神的……既有起初“守拙归园田”的心境和意志,又有“开荒南野际”创业的艰辛与困苦,还有实现“鸡鸣桑树颠”的美好愿望。这种创业的经历,起初的设想,脱离不了自身固有的朴实和一种浅含的涵养。这种涵养不需要人世的练达,也不需要刻意的培育,是自然的流露或形成,也是生活历练中的精神所在。
  在城市,有人渴望物质,也有人追求精神。多数人渴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尽早过上小康生活。也有的想法是工作之余有个释放闲情逸致的地方,喝口茶、聊聊天,谈心境、话生活;也有的是想周末能带上爱人和孩子、同学与友人到城市的周围,其乐融融地度着悠闲的时光。苏轼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生活中,当财货横流、三观动摇,一些人的私欲从心底像潮水泛起,人的初心发生了突变,思想开始忙乱,私心开始加重,道德开始沦丧;厚道被私利覆盖,善良被贪欲侵蚀,品行被野心吞没;修养驾驭不住初心,生活多了些颜色,初心在生活中开始分心“变轨”,不得始终。一个孩子,假如在父母名利心的熏陶渐染下,想的是一夜成材、一鳴惊人,最终心情狂躁,结果事与愿违,夭折在初心的摇篮中;一个年轻干部,在成长进步的人生路上,起初干劲十足、信仰十足,可在追求的路上淡忘了起初的理想、处事的信念、做人的原则,最后断送了政治前途;一对夫妻,原本恩恩爱爱,生活有滋有味,但在社会现实的生活中,一些人忽视家庭的责任,忘掉结婚的初衷,忘了婚姻殿堂里的表白,也就做不到百年好合、白头到老。这些初心的变化,实际上是人的修养发生了变化。当人的修养驾驭不住心里的欲望,把持不住起初的心境,人就会失去理智,失去德行,没了诚实与厚道,违背原则,破坏道德,祸害社会,这就是老百姓常讲的——变心了。
  为此,人的初衷改变,人的心态发生变化,说到底就是修养发生了变化。人的心里出现了仁不当、义不守、礼不遵、智不清、信不诚的浮尘,人的心灵就对忠、孝、悌、慎、廉不遵循恪守,勤、正、刚、直、勇缺乏起初的势头,有始无终,初心大打折扣。
  把持起初的美好愿望,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不忘初心地生活,持守好生活的定律。不忘初心,对于一个普通党员来说,应持有一份朴素的本质——修身、养性、静气。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在道德、情操、理想、意志等各个方面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修身终生。养性,养身心,涵天性。孟子讲:“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静气,就是心平气和,态度冷静。庄子解说过,圣人之静,就是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以搅扰他的心志,所以能养静。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的一种宣泄。古人云,气大伤身。诸葛亮在《诫子书》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气是一种崇尚的美。心无杂念,淡泊浮名,是一种理性,也是一种沉着,是对事物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一种情怀。它诠释着一个人不忘初心朴素修养的本真,也郑重告之这种朴素修养的本真便是初心的灵魂,失去了这个魂,浮云遮望眼,初心不再,祸心自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告诫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多想想起初的宣誓,想想起初加入革命队伍的初衷,不忘党性的修养。这个修养是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共产党人的党性。一般人初心的朴实修养是寄予生存的愿望,党员的初心应具有崇高的党性,是为大众谋利益的。毛泽东同志要求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说得多明白、讲得多透彻,把党员的初心回归到党性立场上来,情真意切。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
  不忘初心,在朴素的修养上历练党性修养,驾驭全局;不忘学习,知行合一,这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生修养的境界。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大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从中央到地方不断简政放权,向市场释放活力。但在一些地方办理项目用地报批出让手续,依然烦琐冗长。漫漫审批“长征路”,让人既心急又无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血脉和精神支柱。衡阳,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看到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从中感悟中华诗词的文化精髓,我就萌发一个念头——办一场衡阳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衡阳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助推器”。  2016年4月,这个想法终于成真!由衡阳广电执行的“才高八斗”全民国学知识电视争霸赛应运而生。  决赛现场播放了9
[成语] 临池学书   [出处] 《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大意] 张芝尤其喜好草书,深入研究了前人大家的技法,家中的衣服都被他写遍了字。后来在湖边练习书法,竟然写得一湖的水尽为墨汁所染黑。   东汉后期张家是一个官宦世家,张家的学问之路始于张奂。张奂最初是以一个好学的学生形象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他在年少时,依靠
无论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人民警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头顶上神圣的国徽放射出正义的光芒,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奏响新时代人民警察之歌!  “他的行为让我敬佩,充满了正能量,是我们的学习榜样!”28日,目睹一起救人事件的自治区体育局驻喀什巴楚县阿拉格尔乡依其央(17)村工作队员夏迪力·夏甫感动的告诉笔者。  险情就是命令  10月28日中午13:10分,村警吐尔逊·买买提接到
职工教育使王台铺矿充满希望在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晋城矿务局王台铺矿已逐步树立起“企业靠产品,产品靠质量,质量靠技术,技术靠人才,人才靠培养,培养靠教育”的新观念。他们紧紧
“工匠精神”于2016年首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再次被写进报告,与“制造强国”同频共振,成为当前的高频词。湖南和全国一样,正强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助推制
牙买加&#183;金凯德的自传体小说<安妮&#183;章>通过讲述安提瓜少女安妮&#183;章与其母亲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在殖民地文化中成长的安妮对殖民文化强烈的反抗意识.该作品以母女
庭院飘香“房前果树成方阵,房后果树排成队,房左果树两厢连,房右果树连两厢,院岸果树不隔界,接壤田里也果林。”这是壶关县五龙山乡西沟村农民王长科发展庭院果林的真实写照。西沟
IF-条件句是一个句法结构、语义关系和语用环境都很复杂微妙的语言现象.通过设定语义、语法和语用参数,将条件句分为真正和非真正条件句两大类;再将非真正条件句分为推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