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与盲目:同源异征之病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JZ][HT5”XBS]老人和鸟儿[HT]
  [JZ][HT5”SS]文/贾平凹[HT]
  (1)这个山城,在两年前的一场洪水里被淹了,三天后水一退,一条南大街便再没有存在。这使山城的老年人好不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的就从此害了要命的恐慌病儿。
  (2)但是,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已经撑起了高高的两排大楼,而且继续在延长街道,远远的地方吊塔就衬在云空,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一仄耳就听见了。
  (3)新楼前都栽了白杨,一到春天就猛地往上抽枝。夜里,愈显得分明,白亮亮的,象冲天射出的光柱。鸟儿都飞来了,在树上跳来跳去地鸣叫,最高的那棵白杨梢上,就有了一个窠。从此,一只鸟儿欢乐了一棵树,一棵树又精神了整个大楼。
  (4)老人是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一抬头,就看见远处的吊塔,心里便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免不了咒骂一通洪水。
  (5)老人在洪水后得了恐慌病儿,住在楼上后不久就瘫了。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窗口给他固定了一个四方空白。他就唠叨楼房如何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儿女们却不同意,他们庆幸这场洪水,终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他们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阳光从门里进来可以暖烘烘地照着他们的身子,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浑身就有了十二分的精神。
  (6)“别轻狂,那场水是先兆,还会有大水呢。”老人说。
  (7)“不怕的!水还能淹上这么高吗?”
  (8)“我要死了。”他总是这么说。
  (9)“爸爸!”儿女听见了,赶忙把他制止住。
  (10)“是这场洪水逼死了我啊!”
  (11)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一种叫声,一种很好的叫声。什么在叫,在什么地方叫?他从窗口看不到。
  (12)这叫声天天被老人听到,他感到越发恐慌,一天天消瘦下去,眼眶已经陷得很可怕了。
  (13)叫声又起了,瞿儿瞿儿的。
  (14)“那是什么在叫?”
  (15)儿女们爬在窗口,就在离窗口下三米远的地方,那棵白杨树梢下的鸟窠里,一只红嘴鸟儿一边理着羽毛,一边快活地叫。
  (16)“是鸟儿。”
  (17)“我要鸟儿。”
  (18)“要鸟儿?”
  (19)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
  (20)“我要鸟儿。”老人在说。
  (21)儿女们为了满足老人,只好下楼去捉那鸟儿。但杨树梢太细,不能爬上去。他们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
  (22)“我要鸟儿。”老人只是固执。
  (23)有一天,鸟儿突然飞到窗台上,老人看见了,大声叫着,但儿女们都上班去了,鸟儿在那里叫了几声,飞走了。
  (24)老人把这事说给了儿女,儿女们就在窗台上放上一把谷子,安了小箩筐,诱着鸟儿来吃。那鸟儿后来果然就来了,儿女们一拉撑杆儿,鸟儿被罩在了箩筐里。
  (25)他们做了一个精巧的笼子,把鸟儿放进去,挂在老人的床边。
  (26)那个窗子从此就关上了。老人再不愿意看见那高高的塔,终日和鸟儿做伴,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在笼子里一刻不能安分,使劲地飞动,鸣叫。老人却高兴了,儿女们回来便给讲了好多他童年的故事。
  (27)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彻夜不敢合眼,以为大的灾难又来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净了,什么都不曾损失,只是那个杨树梢上的鸟窠,好久没有去编织,掉在地上无声地散了。
  (28)老人的病好些了,还是躺在床上,不住地用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
  (29)“叫呀,叫呀!”
  (30)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儿女们却庆幸这只鸟儿给老人带来了欢乐。
  阅读指引
  安得从容守四方
  ——《老人与鸟儿》整体理解
  
  《老人与鸟儿》是颇有深意的微型小说,值得仔细品味。
  作品所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场洪水过后,人们搬进了漂亮的新楼房,儿女们庆幸这场洪水,老人却得了恐慌病儿。他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便成天唠叨楼房如何不好,诅咒洪水,担心洪水再度来临,自己死去。新楼前的白杨已经高出窗口,孤独的老人从那里听到鸟叫,固执地要儿女捉来鸟儿陪他。他给鸟儿很好的吃喝,咒骂着洪水给鸟儿听。鸟儿失去了自由,老人得到了欢乐。一天夜里,风雨大作,老人的恐慌病又犯了,天明起来,一切又平净了,不曾有损失,只是树梢上的鸟窠掉在地上散了。
  故事是简单的,寓意却是深刻的,它形象地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病态:极度恐慌和盲目乐观。一场洪水吞没了山城,人们便“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老人也得了恐慌病,成天生活在惊恐不宁之中,担心自己要死。而他的儿女们则因住进新房而表现出十二分的精神,“在玻璃窗上挂上手织的纱帘”,“在阳台上栽美丽的花朵”,“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走着,笃笃笃地响”,他们不相信洪水能淹没他们居住的高楼。同样面对洪灾,两代人表现了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老人“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杞人忧天;儿女们则“盲人骑瞎马,夜过深潭边”,盲目乐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其实是人类普遍存在着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它们都通向一个共同的病源,那就是不能从容地正视天灾人祸,要么极度恐慌,庸人自扰,担心世界末日的来临,要么目光短视,乐而忘忧。
  常听到“万事如意”的祝贺,其实这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的期盼,生存多麻烦,放大恐惧,或是盲目乐观,都是极其错误的选择,唯有从容地正视灾难或可能的灾难才是人类的出路。
  摇曳多姿巧安排
  ——《老人与鸟儿》细部揣摩
  
  故事的开端(1至3节):山城遭灾,重建家园。
  第(1)节写两年前的洪水淹没山城和南大街,灾后老年人伤心,“以为是什么灭绝的先兆”,有人从此得了恐慌病。这是交代故事的背景,渲染气氛,开篇即显不祥预兆,引发读者追踪故事情节。
  第(2)节写灾后重建南大街。“高高”、“远远”、“隐隐约约”等叠词反映兴建速度之快,显示人类抗拒自然灾难的能力,为儿女们的兴奋作铺垫。
  第(3)节写新楼前白杨和鸟巢,作者用比喻、顶针等修辞手法展示了白杨生长之快和树上的鸟儿之乐,诗样的语言既引出故事的另一个对象鸟儿,也显示美好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精神作用。
  故事的发展(4至10节):老人得病,恐慌不宁。
  第(4)节为老人正式登场。“躺在树梢上的那个窗口内的床上”,既暗示卧病在床,又照应前文的白杨;“长年那么躺着,窗子就一直开着”,暗写老人内心的孤独,渴望与世界的联系;看见吊塔,照应前文“继续在延长街道”;想起往日南大街的平房以及咒骂一通洪水,反映洪水对人类伤害之大。
  第(5)节写老人与儿女的对立和冲突。睡在床上,“看不到地面,也看不到更高的天”,只能看见一个固定的“四方空白”,写老人的处境;“唠叨楼房如何如何不好:高处不耐寒,也不耐热”,写老人的心理,反映洪灾在老人心灵上留下的阴影之大之浓。儿女们因为“终有了漂亮的楼房居住”而“庆幸这场洪水”,直接写他们对洪灾的态度;挂纱帘,栽花朵,皮鞋在水泥板地面上“笃笃笃地响”,形象地展现他们住进新房的开心和满足。
  第(6)到(10)节写老人和儿女的对话,直接展示他们之间的冲突。老人说儿女们“轻狂”,坚信还会有大水,儿女们觉得有大水也不可怕,水不会淹得比楼高。老人说自己“要死了”,儿女们赶忙制止老人。在这里,老人的话并无根据,只是一种臆想,符合病态特征,可是但儿女们对老人的话并没有作出有力的驳斥,只能武断地加以制止,说明他们同样不是清醒之人。
  故事的高潮(11至25节):老人要鸟,儿女捉鸟。
  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11)(12)节写老人听到鸟叫的恐慌。本来是“很好的叫声”,天天听到就越发恐慌,这是病态反映。第(13)至(22)节写老人得知是鸟叫之后固执地要鸟儿。老人明确表示他要鸟儿之后,儿女们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办,老人仍然说要鸟儿。儿女们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给他找来替代物收音机,他仍然坚持说:“我要鸟儿。”老人三次表态,只重复一句话,那句式,那语气,竟不像阅历丰富的老人,倒颇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作者通过白描写手法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病态的固执。第(23)至(25)节写儿女们为老人捉鸟。鸟儿是儿女们捉的,根子却通向老人,一是为了满足老人的要求,二是老人提供了信息。在对待天灾的心态上,他们是对立的,但在戕害生灵、破坏生平衡方面却又如此一致。
  故事的结局(26至30节):老人遂愿 人欢鸟苦
  第(26)节写老人得鸟后对鸟的精心照顾和自己的开心。“给鸟儿吃很好的谷子,喝清净的凉水”,看似精心呵护鸟,其实是剥夺鸟的自由;鸟儿在笼子里的飞动和鸣叫,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抗议。老人高兴,说明他陶醉在眼前的欢乐里,而始终没有明白洪灾正是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惩罚,自己现在正在参与制造“洪水”,人类自己才是最该诅咒的对象。
  第(27)节写某一个夜晚的风雨肆虐。风雨大作,老人犯病,暗示“洪灾”并没有离人类远去,时刻在威胁着我们,鸟巢的掉落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警告。第二天起来一切都平静了,暗示天不会塌陷,极度恐慌要不得,但是,人类又必须当心自己的作为,因为正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洪灾”的。
  第(28)至(30)节写老人逗鸟之乐。老人“不住地枝儿拨弄笼中的鸟儿”,催促鸟儿叫唤,反映人类的自私;“鸟儿已经叫得嘶哑了,还在叫着”,反映了人类的残酷;而儿女的庆幸和老人的欢乐,则反映了人类的执迷不悟:大自然在惩罚我们,我们时有恐慌却又毫无悔改,肆意与大自然为敌。
  独具匠心织华章
  ——《老人与鸟儿》艺术特色赏析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小说,在艺术特色方面有两点值得鉴赏。
  一是深广的意蕴,深刻的主题。一场洪灾过后,老人得了恐慌病儿,听到鸟儿叫,先是害怕,而后固执地向儿女们要鸟,这样的故事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题?你或许首先想到要关注灾区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诚然是不错的,灾后“南大街很快又重建起来”,人们住进了漂亮的新居,但老人却得了恐慌病儿,让他一人躺在床上。小说又似乎要表达人和自然和平相处的主题,这也很有道理。洪灾过后,心陷恐慌,时时感受将有灾难再次袭来,却仍然不懂珍爱自然。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它的主题也未尝不可,即小说通过老人和儿女们的对立,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不懂从容地正视现实,要么极端恐慌,要么盲目乐观。一篇优秀的小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不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它总要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指导。
  二是平静的叙述,含蓄的表达。读完小说,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小小的震撼,但作者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小说企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还是颇费思量的。根据开门见山的原理,我们在小说的开头寻找作者的意图,不见任何蛛丝马迹;根据卒章显志的原理,我们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寻找点题或暗示主题的话语,仍然徒劳。翻开小说,或者是洪灾过后重建家园的描写,或者是患病老人孤独与诅咒的叙述,或者是老人与儿女对话的实录,从头到尾全是情节的客观叙述,不见任何主观评说。作者如此冷静,这给理解作品带来一定困难,但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给作品带来了主题的丰富性。作品主题混乱固然要不得,但是,过于直白的表达毕竟难以耐人寻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大于思想,优秀的小说就应当如此。
  (作者:吴信勇,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阳阳考上了县重点高中,为了方便上学,爸爸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可阳阳生性胆小,练习骑自行车眼睛盯着地面,身子也不敢坐直,一整天过去了还是不敢上路。爸爸说:“学车要领,一要目光远视,不要顾忌地面上的坑坑洼洼;二要坐直身子,保持重心;三要握紧车把,掌握好方向。”阳阳按照爸爸的指导,很快学会了。  从上面的材料中你受到了哪些启迪?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Ⅰ. 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总分15分)  1. Bringing housing prices down to reasonable level is the shortterm target, but our longterm goal is to build effective and healthy housing market.  A. a; anB. a; the  C.
很多数学问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去研究、解决,这时,我们就需要将研究的对象或过程进行分类,即将一个母项分成若干子项,然后,对每一类子项分别加以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的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叫做分类讨论.  引发分类讨论的因素有:(1)有些概念本身就包含多种情况,比如绝对值、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的倾斜角等;(2)有些性质、公式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
数形结合妙解向量問题
期刊
【摘 要】 今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从国内形势看,去年刚经历了非洲猪瘟的重创,生猪生产尚未恢复元气;今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由于国外疫情蔓延等诸多因素影响,真正的胜利时刻还未到来,决不能有丝毫松懈;还有非洲蝗灾正在日渐逼近我国西域,决不可掉以轻心。在這种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一个重大的关乎国计民生的粮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化危为机?本文呼吁重修我们的农业
一、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New Years Eve saw millions of people enthusiastic about activities they were busy brushing their mobile phones.  A. thatB. which  C. whenD. where  2. The cooker can satis
短语动词和动词词组一直是高考考查的一个热点,几乎每套题中都要设置2~3个考查动词短语的。修改后的牛津英语教程中11个模块共有短语动词和动词词组179个,其他词组166个。从设题上看,高考题大部分考查其中179个短语动词和动词词组,主要有以下几个形式:  一、动词相同,后面加上不同的小品词(即介词或副词或名词)  常见的这类动词有:get, turn, put, agree, take, run,
1.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4分)  例句:出生是天明,衰亡是天黑,旅程布满难辨的岔道,智慧则是生命永恒的雷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一次,一位英国女记者读了文学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对钱钟书非常仰慕,非要见他,在电话中,钱钟
数学试题Ⅰ  一、填空題: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
《三角函数》中常見考点和题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