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项英的微妙关系使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失利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398699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九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新四军1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项英和叶挺是新四军两位最主要的创建人和负责人,他们都是革命的先行者,著名革命家。项英很早就追随中共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等人,25岁即成为中央委员,之后一直担任党政军的重要领导职务。早期的革命经历,造就了项英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艰苦朴素的军旅作风,他积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奉公,反对铺张浪费,惩治贪污腐败的做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为人正直,心胸坦荡,但有时过于固执,优柔寡断。而叶挺很早就追随孙中山,担任他的警卫团营长,在平定陈炯明和其他反动军阀的叛乱中立下功勋,成为北伐名将,曾前往莫斯科学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加入中国共产党。叶挺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擅长正规战,提倡部队正规化的组织建设和军事训练,注重提高新四军正规作战能力。叶挺家境较好,为人大方豪爽,经常请客聚餐,但性格刚毅,受不起委屈。当他于1928年第二次抵莫斯科受到错误批评时,竟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脱离了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在海外赋闲10年之久。
  应该说,这两种不同经历和素养的领导人,在共事中有不同看法和处事原则也属正常。
  从新四军最初领导人的配备来看,叶挺担任军长是国共协商妥协的结果。
  1937年8月,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国民党又被迫同意把南方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开赴华中敌后抗战。陈诚和国民党元老李济深向蒋介石推荐叶挺担任军长。叶挺这时已不是中共党员,这样国共双方都能接受。因而国民党抢先任命叶挺为军长,并且根据叶挺的建议,将这支部队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
  叶挺脱党10年的瑕疵,在他出任新四军军长前夕,几乎淹没了他过去的光荣和贡献。这些疑问,不仅是中共中央领导人与叶挺,也使项、叶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鸿沟。
  从组织上说,由于叶挺不是党员,中央的有些电报,叶挺是看不到的。在新四军军部,军分会副书记陈毅、参谋长张云逸两人职务较高,资格较老,可远在江北;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从党性、感情方面出发,自当站在项英一边,这样,皖南新四军的领导权实际上落在项英一个人身上。由于叶挺特殊的身份,实际上无法有效实施军长指挥权,施展抱负,因而曾于1938年、1939年两次从新四军辞职出走,这使得叶、项关系比较微妙,指挥作战自然不能密切协同。中央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先后派李一氓、周恩来到皖南做两人的工作,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来,项英、叶挺两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将叶挺的正规战指挥艺术和项英的游击战丰富经验融为一体,是很适合新四军以正规部队为作战单位、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可在江南大展宏图。但可惜叶、项间思想不统一,协调配合不够,各自的优长没有得到发挥,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在皖南事变前期,新四军皖南部队还有正规作战能力时,如果在叶挺指挥下强力突破国民党军星潭防线,新四军将起死回生,但当时由项英指挥,“七小时会议”的犹豫不决错过了战机。后期突围时,叶挺在明知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坚守阵地打正规战,毫无突围希望,最后还是靠游击战分散突围,保留了部分骨干。
  叶、项在作战指挥上的不协调,表现在与国民党军激战的关键时刻,两位最高指挥员不在一起,互相寻找,直接导致了高坦激战时难以实施及时统一的指挥,并致项英等上山出走之错,给部队造成了更大损失。由此可见,叶、项之间的矛盾并非个人间的恩怨,而是由于组织原因、个人经历、性格素养和地位境遇不同产生的。
  (摘自人民网2011年8月9日,王洪光/文)
其他文献
“三胡”,指的是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常务书记胡克实、候补书记胡启立。“文革”开始后,青年学生中成立了红卫兵组织,他们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团中央。当时,北京海淀区一个中学的红卫兵,首先在团中央机关大院贴出了“打倒三胡”的大标语……  先后相聚团中央  “三胡”可以说是代表着建国前3个不同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团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是中央苏区时期著名的“红小鬼”,1929年底14岁投身土地革命
期刊
李雪三15岁那年,父亲病逝。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他中途辍学回家务农。两年后,在外做旧军官的三叔父,思想进步,动员他报考冯玉祥将军在开封创办的西北军官学校。那年冬天,17岁的李雪三告别母亲,只身一人来到开封。经报考、面试、口试和笔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该所学校录取。  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李雪三被任命为排长,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不久,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失败,他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国
期刊
石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第2纵队成立(辖4、5、6师),石瑛任5师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5师是陕北红26军的老基础,抗战后编入八路军344旅,后扩建为新四军第3师10旅。进入东北时,有8900人,钟伟就是5师的首任师长。5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
期刊
2009.8- 2014.1任苏州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他打破了“异地为官”的官场传统,在家乡苏州任职;他在高学历官员中独树一帜,学历一栏至今仍为大专。他受命于经济危机的转型之际,声称苏州就是工作的最后归宿,要为苏州百姓多干实事。他就是苏州前市委书记———蒋宏坤。  临危受命,空前挑战  2009年8月,蒋宏坤在离开江苏8年后,重回苏州出任“一把手”。出生于江苏张家港
期刊
徐斌洲7岁入私塾,两年后因家贫辍学。10岁起给地主当小长工,后到河口镇烟丝店当学徒。历任少共陂孝北县委青工部部长、少共区委书记、共青团陂孝北县指挥部书记。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时期,徐斌洲率部参加了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广昭、嘉陵江等战役。  在嘉陵江战役中,他英勇作战,身负重伤,并失去左眼,仍坚持不下火线,受到红四方
期刊
1976年10月,中国发生了影响历史进程的特大事件,“四人帮”被抓了!  人民欢庆,全国沸腾。一些老干部全国游走,举杯相庆。罗瑞卿大将、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等应我们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政委王平上将之邀相聚武汉。这天,这些革命功臣在杨得志司令员的陪同下来到我们作战部。  一天傍晚,军区司令部情报部技术侦察科的王参谋火急火燎地找到我(即本文作者),一脸疲倦地说毛岸青、邵华同志到武汉了,今天一
期刊
建立军队政治工作  周恩来早年立志救国,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注意军事问题。他在天津时和同学们发起成立敬业乐群会,当时就在会中设立“军事研究团”。他发起组织国防演说会,请人讲“军舰———炮台———陆路”,引导青年学习军事知识。  1924年,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教官,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同时又是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  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军校的一切
期刊
战斗烈火铸成革命情谊  1938年,许世友任八路军129师第386旅旅长,在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挥下进军冀南,连战皆捷。战斗的烈火铸成了他们的革命情谊。  1982年,党的十二大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邓小平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许世友被选为副主任。此后,许世友便从北京西山搬到南京中山陵8号定居。  1985年1月底,邓小平南巡途经南京,要看望许世友。2月1日上午10时,两人在中山陵5号小平同
期刊
我(即本文作者)的父亲叫喻谷森,抗战时期在湖南平江县做小买卖。  1945年3月23日,国民党警察局的人忽然在街上敲锣,说鬼子又要来了,叫老百姓马上离开县城。街上的居民,就一窝蜂似的往城外逃。  父亲店铺中的货物早被日军抢光了,走与不走,他还在犹豫。忽然间,就见一支队伍从北门进了县城,骑着高头大马,穿的是灰布衣,全副武装。他们休息在街边和祠堂庙宇,根本不扰乱百姓。父亲烧了壶茶前去探问,才知这是共产
期刊
意见分歧,军官出走  秋收起义之后,芦溪一战,部队伤亡惨重,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工农革命军士气低落,不断有人开小差。因为打了败仗,战士们不断开小差,余洒度等黄埔军校生与毛泽东的矛盾更加突出。  余洒度曾质问毛泽东:“到底要退到什么地方才是个头啊?我们离长沙越来越远了,还有必要再退么?”毛泽东批评他:“我们不是开过会了,会上决议兵退湘南,你没有忘记吧?”余洒度不以为然地说:“我是保留意见的。你是前委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