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存立 196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
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1990年执教于山西运城美术学校。
1996年定居杭州。
1997年至今从事专业创作与艺术研究。
2010年担任杭州天昊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担任杭州大千油画写生俱乐部主席。
期间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
多幅作品获奖并被国内外专业机构收藏。
画家早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有学院派扎实的基本功,但意在拚弃学院派程式化的绘画方法,对西方油画做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深得西方印象派的绘画真谛。生活中注重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个人的艺术内涵和修养。创作上注重面对大自然写生,从中获取激情和灵感。其作品着重研究绘画自身语言的表现力以及绘画表现方式的重塑。绘画创作时刀笔并用,酣畅淋漓。作品厚重凝练,意趣横生,浑然天成。画家巧妙运用西方绘画色彩表现的张力,体现中国文化的“意境”之美,二者完美结合呈现,集中西文化之大成,自成一派体系,开创油画意象表现之先河。
近百年来西方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画种。面对中国油画的现在与未来,众说纷纭,争鸣不断。在我看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吸纳外来艺术优秀的技法,挖掘本民族文化精神精髓,二者有机地结合,即悲鸿先生早年所提倡的“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一定会创作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油画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西方印象派技法和我国文人画的精神思想谈起。“印象派”,即当时的是由印象派大师莫奈“印象·日出”得名。印象派注重的是对光色的科学分析研究,表现物型瞬间的精神感悟。印象派绘画注重绘画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变革传统固有色的观念,创造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写生绘画模式。建立起以色彩为主要表现力的独特审美理念。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印象派可总体概括为重写生、重实践、重自然光。印象派在艺术特色上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强调光色的真实传达,真诚地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单纯的事物再现,呈现出更加的自由的创作状态。相对于传统绘画的应物象形,印象派艺术家强调对客观物象的主观表现,重视主题创造力的自由,把绘画提高到主观创造性的自由层面上来。他们通过艺术实践,觉察到一切对描绘的外界的“型”是靠光显现的色,才被我们视觉感受,同样的景色不同情况下物体的呈现是不同的。于是强调“外光”的户外写生,成为他们解决自然的途径。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对历史、神话、宗教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传统绘画程式画的约束。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塞尚,毕萨罗,梵高,雷诺阿等。印象派的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官放到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的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速记录手法,在丰富层次变化中表现出充满生命气息的形象,把变幻不定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记忆。他们利用光色彻底颠覆了当时的“固有色”观念,并因此改变了对物象轮廓的认识。这种理性的,科学规范的光色感与笔触运动构成了印象派语言的基本体系。尽管这其中许多艺术家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丰富的形象与色彩表现技巧,他们却偏于理性的和谐建造,更偏向于外在的“物理”构造。
我们现在再谈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和特点。传统的中国文人画的形成是在宋代之后,基本是以文人学士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为主。是以画或诗才优良,或书法超逸,故所做虽不精工,但自有一种秀逸文雅之气。所谓士气、书卷气、野逸之气。从审美的角度看,更注重的是“意”和“心理”的表达,即“心源造像”的呈现。“写意”正是文人画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等。表现手法多以水墨写意为主,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的王维、元代的倪之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即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其作品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之气尔。”文人画重简,多以留白为趣。空白给人以悠长深远,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文人重书,书法的笔墨变奏、骨力、风神、气势、韵律、刚柔、起伏、缓急。使文人画获得了笔墨以外的形象和意境,达到了画以外的灵动和气魄。文人画更重墨趣,用墨的干湿浓淡,浑厚苍劲间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意境”的提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老庄美学,后经历代的补充与丰富。到王国维时融贯中西,终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之大成于一体。正像钱钟书所说的“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做到“含吐不露,弦外有音。”给人以“意境悠远”,“品味无穷”之乐趣。
我国近代文人画,又与西方印象派的意境多有相同,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如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家的山水画,从立意、构图、布局到笔墨的运用,一切都是为了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营造情感所寄托的“意象”。虽然他们在绘画材料上大有不同,但所有表达的情怀却如此相通。一个是以色造形,一个是以墨代色。中国文人画单纯以“墨”取代缤纷的彩,强化中国文人挣脱繁复多变的外形,用心灵来创作绘画的理念。
那麽,掌握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艺术语言,同时又能体会到我国文人画的精神脉搏。这就为我们开创本土艺术绘画体系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近代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开创新时代绘画道路上踏出坚实的脚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栗,吴作人,吴冠中等老一辈油画家。林风眠长于人物,花鸟,山水画作富有韵味。在水墨画中运用色彩,构成了他的画作特征。从作品中看,他在水墨中使用的色彩主要是西画重光感的手法。他的许多画在视觉上几乎达到了油画的色光表现力,却并没有油画那种滞重感,依然保持了中国水墨笔法特有的华润清逸之感。而吴冠中的创作也是减弱了明暗对比,整个画面堆积为平面效果,所不同的是意境表达上,任意用油画语言与中国乡土气息之间的结合美。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其画风有强烈的个人风骨和狂放不羁的大气,甚至得了“中国梵高’之称号。可见中西文化的相融共通性。
西方印象派绘画,不但解放了色彩,形体,光线等方面的技巧。更为现代艺术打开了新的绘画技法和思路。中国文人画在事物的体现和主观思想意志的表达上,亦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理论上的营养。我们立足于本土文化,借鉴学习西方油画的表现方法并传承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性,努力探索,使作品更具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信息化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式,中国油画必将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形态,着重发挥个人特色,发展个人的独特经验和思想,通过对艺术语言的不懈探索来完善确立自己的艺术特色。
198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1990年执教于山西运城美术学校。
1996年定居杭州。
1997年至今从事专业创作与艺术研究。
2010年担任杭州天昊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担任杭州大千油画写生俱乐部主席。
期间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
多幅作品获奖并被国内外专业机构收藏。
画家早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有学院派扎实的基本功,但意在拚弃学院派程式化的绘画方法,对西方油画做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深得西方印象派的绘画真谛。生活中注重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个人的艺术内涵和修养。创作上注重面对大自然写生,从中获取激情和灵感。其作品着重研究绘画自身语言的表现力以及绘画表现方式的重塑。绘画创作时刀笔并用,酣畅淋漓。作品厚重凝练,意趣横生,浑然天成。画家巧妙运用西方绘画色彩表现的张力,体现中国文化的“意境”之美,二者完美结合呈现,集中西文化之大成,自成一派体系,开创油画意象表现之先河。
近百年来西方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画种。面对中国油画的现在与未来,众说纷纭,争鸣不断。在我看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吸纳外来艺术优秀的技法,挖掘本民族文化精神精髓,二者有机地结合,即悲鸿先生早年所提倡的“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一定会创作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油画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西方印象派技法和我国文人画的精神思想谈起。“印象派”,即当时的是由印象派大师莫奈“印象·日出”得名。印象派注重的是对光色的科学分析研究,表现物型瞬间的精神感悟。印象派绘画注重绘画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变革传统固有色的观念,创造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写生绘画模式。建立起以色彩为主要表现力的独特审美理念。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印象派可总体概括为重写生、重实践、重自然光。印象派在艺术特色上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强调光色的真实传达,真诚地面对自然。另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单纯的事物再现,呈现出更加的自由的创作状态。相对于传统绘画的应物象形,印象派艺术家强调对客观物象的主观表现,重视主题创造力的自由,把绘画提高到主观创造性的自由层面上来。他们通过艺术实践,觉察到一切对描绘的外界的“型”是靠光显现的色,才被我们视觉感受,同样的景色不同情况下物体的呈现是不同的。于是强调“外光”的户外写生,成为他们解决自然的途径。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对历史、神话、宗教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传统绘画程式画的约束。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塞尚,毕萨罗,梵高,雷诺阿等。印象派的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官放到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的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速记录手法,在丰富层次变化中表现出充满生命气息的形象,把变幻不定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记忆。他们利用光色彻底颠覆了当时的“固有色”观念,并因此改变了对物象轮廓的认识。这种理性的,科学规范的光色感与笔触运动构成了印象派语言的基本体系。尽管这其中许多艺术家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丰富的形象与色彩表现技巧,他们却偏于理性的和谐建造,更偏向于外在的“物理”构造。
我们现在再谈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和特点。传统的中国文人画的形成是在宋代之后,基本是以文人学士游心翰墨,寄情山水为主。是以画或诗才优良,或书法超逸,故所做虽不精工,但自有一种秀逸文雅之气。所谓士气、书卷气、野逸之气。从审美的角度看,更注重的是“意”和“心理”的表达,即“心源造像”的呈现。“写意”正是文人画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等。表现手法多以水墨写意为主,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的王维、元代的倪之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等,他们的画大多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即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其作品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之气尔。”文人画重简,多以留白为趣。空白给人以悠长深远,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文人重书,书法的笔墨变奏、骨力、风神、气势、韵律、刚柔、起伏、缓急。使文人画获得了笔墨以外的形象和意境,达到了画以外的灵动和气魄。文人画更重墨趣,用墨的干湿浓淡,浑厚苍劲间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意境”的提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老庄美学,后经历代的补充与丰富。到王国维时融贯中西,终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之大成于一体。正像钱钟书所说的“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做到“含吐不露,弦外有音。”给人以“意境悠远”,“品味无穷”之乐趣。
我国近代文人画,又与西方印象派的意境多有相同,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如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家的山水画,从立意、构图、布局到笔墨的运用,一切都是为了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营造情感所寄托的“意象”。虽然他们在绘画材料上大有不同,但所有表达的情怀却如此相通。一个是以色造形,一个是以墨代色。中国文人画单纯以“墨”取代缤纷的彩,强化中国文人挣脱繁复多变的外形,用心灵来创作绘画的理念。
那麽,掌握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艺术语言,同时又能体会到我国文人画的精神脉搏。这就为我们开创本土艺术绘画体系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近代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开创新时代绘画道路上踏出坚实的脚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栗,吴作人,吴冠中等老一辈油画家。林风眠长于人物,花鸟,山水画作富有韵味。在水墨画中运用色彩,构成了他的画作特征。从作品中看,他在水墨中使用的色彩主要是西画重光感的手法。他的许多画在视觉上几乎达到了油画的色光表现力,却并没有油画那种滞重感,依然保持了中国水墨笔法特有的华润清逸之感。而吴冠中的创作也是减弱了明暗对比,整个画面堆积为平面效果,所不同的是意境表达上,任意用油画语言与中国乡土气息之间的结合美。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其画风有强烈的个人风骨和狂放不羁的大气,甚至得了“中国梵高’之称号。可见中西文化的相融共通性。
西方印象派绘画,不但解放了色彩,形体,光线等方面的技巧。更为现代艺术打开了新的绘画技法和思路。中国文人画在事物的体现和主观思想意志的表达上,亦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理论上的营养。我们立足于本土文化,借鉴学习西方油画的表现方法并传承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性,努力探索,使作品更具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信息化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式,中国油画必将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形态,着重发挥个人特色,发展个人的独特经验和思想,通过对艺术语言的不懈探索来完善确立自己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