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家庭之变化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qingqi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家庭经受了三次冲击:20世纪初指向家庭制度的批判,1949—1976年间指向家庭情感的政治运动,30年来从结构、制度、价值观指向家庭的全面侵蚀。在三次冲击和经济社会剧变的背景下,家庭问题需要进入国家的视野,需要建立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
  回顾过去的百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制度、家庭价值遭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家庭功能经历了逐渐弱化的过程。近30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国家庭又经受着第三次冲击,发生了从结构、制度到价值观的全方位的变化。在家庭结构上,表现为规模小型化、稳定性下降;在制度上,以2011年的婚姻法解释三为标志,推进了家庭财产制度的资本主义化;在价值观上,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发酵,深深腐蚀着家庭的传统价值支柱。在第三次冲击的浪潮下,当代家庭在结构、制度、价值观上呈现出危险的劣质化的苗头。
  对家庭结构的侵蚀
  30多年来,我们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百年来对家庭的第三次冲击。这次冲击首先表现为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可以从结构特点和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看。
  在家庭结构特点上,第一,家庭规模变小。30多年来,我国家庭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小。家庭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4.41人下降到五普的3.44人,至2010年的六普,这个数据又下降为3.10人。 目前,我们家庭的户均人口规模已经与发达国家的一般户均人口3人左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家庭规模变小,意味着家庭内调整资源配置的弹性减少,功能弱化,抗风险能力降低。
  第二,家庭模式多样化。从负面影响的角度看,家庭模式多样化问题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群体,也即户籍农村人口家庭居住实际形态的多样化。
  多年来,我们实行的人口流动政策是反家庭的。这造成农村人口政策性的家庭空间分离。现行人口流动的系列政策,包括劳动制度和面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排斥家庭团聚。它只要流动人口在城镇贡献出自己的劳动力,而拒斥他们作为人的全面需求,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人道悲剧。从根本上说,家庭功能需要其成员厮守在一起方能实现,而家庭成员分离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最近接连发生的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性侵的事件,暴露出我们人口流动政策的反家庭的弊端。因此,现行的流动人口系列政策需要进行彻底的反思。
  在家庭结构稳定性的属性上,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对家庭冲击的另一个表现是家庭结构稳定性的下降。这集中体现在离婚率的上升上。我国的离婚率正在节节攀升。据民政部今年发布的《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共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有310.4万对,增长8.0%,粗离婚率为2.3 ,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2012年离婚率的增幅超过了结婚率的增幅。
  婚姻家庭是一种契约,家庭是一个权利义务共同体,家庭这一组织内在地要求具有稳定性。而今,离婚率的上升是家庭稳定性下降的直接表征。诚然,离婚率高表明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强,但它毕竟会带来许多负面后果,如对于子女的心理、发展及单亲家庭贫困率的上升等。而离婚率的上升,责任意识淡薄,为追求个人快乐而躲避家庭责任义务,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对家庭制度的侵蚀
  近30年来,家庭制度受到的冲击,以2011年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三最为突出,因为它彻底葬送了我们数千年来“同居共财”的家庭财产制度。
  2011年高法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三,起到了解构传统家庭财产制度,进而侵蚀家庭价值观的负面作用。中国人自古至今一直实行的是“同居共财”的家庭财产制。2001年的《婚姻法》,对“夫妻共有财产”和“夫妻个人财产”采取了列举式的规定,表明倡扬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开始侵入家庭;2011年高法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三,在家庭房产领域按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了个人所有制,从而完成了婚姻法向个人主义的演化史。这还真应了《共产党宣言》里的那句话:“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而像“解释三”这样,通过将家庭大宗财产(尤其是房产)界定为出资者所有的方式,就抛弃“夫妻共同财产”这个家产制仅存的法律概念,被强世功、赵晓力等论者斥为“驱赶中国人集体走向鲁滨逊那个孤家寡人的荒岛世界。”总之,“解释三”解构了婚姻的正面价值观,支持的是个人主义。它已经不具有提升道德、弘扬价值的功能,被称为“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
  还没有结婚就想着散伙,这一单为方便法官判决的解释三,对人们家庭观念的弱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家庭价值观的侵蚀
  在家庭价值观方面,第三次冲击带来的经济理性进入家庭,动摇了家庭伦理的基石。如所周知,家庭与市场的逻辑完全不同。家庭是福利单位,有抚养、照料的功能,它是人类生产、再生产的处所,是关爱、互惠、利他等美德成长的沃土;市场则要追求利益最大化,有着与家庭完全不同的逻辑。显然,二者的逻辑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发生灾难性后果。
  我们看到,30多年来,“经济理性的入侵——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的发酵——侵蚀家庭根本价值”的链条,正在作用着我们的城乡家庭,带来一系列后果。
  经济理性越界进入家庭,在城市,突出表现为城市家庭赡养纠纷和房产纠纷增多、造成亲人反目,人性悲剧频发。此类纠纷的增加,原因复杂,与计划经济和传统保障体系的解体、住房制度改革中的问题、新的权利义务规范缺位直接相关,但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的滋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经济理性进入农村家庭, 损害了家庭的根本价值,使得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异常尖锐。
  这一过程集中体现在农村青年身上。他们中的相当部分把经济理性带入家庭,只想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重视家庭的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中,支持家庭、保护婚姻以提高社会质量是国家政策的明显取向。他们认为,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减少未来的社会成本。
  在美国,家庭因其作为预防和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石而受到政界和理论界的重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社会问题的凸显使美国政界和理论界出现了重视家庭的明显趋势。沃尔特·蒙代尔议员曾举行了家庭问题听证会,旨在了解美国家庭面临的问题,并讨论可能的应对措施。之后,1980年代,卡特总统召开了白宫家庭会议,会议将关心家庭的政治家、学者和社会团体聚集在一起,讨论家庭面临的问题和政府社会政策如何减少这些问题。1996年,国会发表决议,明确指出,婚姻是一个成功社会的基础;婚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中促进儿童利益的重要机构。同年,联邦的婚姻保护法案获得通过。
  本世纪初,面对家庭问题,德国制定了系列的亲家庭政策。他们的联邦家庭、老人、妇女和青少年部设计并推出了可持续的家庭政策,包括为家庭所进行的基础设施改善、资金投入、观念倡导等。这一系列政策的目标包括七个方面:1.经济和社会融合;2.儿童早期支持;3.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平衡;4.增加妇女就业;5.提高生育率;6.扶助不同类型的弱势家庭;7.改善代际关系。 在实施方面,他们还形成一个由联邦政府主导,地方当局、企业、社区、工会、慈善团体、教会等各方主体通力合作、各显其能的家庭支持网络。
  支持家庭需要进入
  国家政策的视野
  在中国,在我们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支持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国民基本素质是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根本,而这些只有在良好的家庭功能的基础上方能得以实现。因此,支持家庭需要进入国家政策的视野。
  需要重新为家庭的战略地位定位。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在坐视家庭劣质化、放任家庭能力削弱还是支持家庭的问题上,除去支持家庭,我们别无选择。
  需要在价值觀上维护家庭的核心价值:关爱、互惠、利他。
  需要在政策上建构一个制度化的对家庭的支持体系。
  我们需要对弱化家庭功能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重新建构自己的家庭政策系统。
其他文献
像我这样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真没感觉到念书的压力。  我的小学是分成段儿念的,一年级在内蒙古,在一所乡村小学念;二年级、三年级在吉林,在一所军民小学念(我属于军属);四年级、五年级还在吉林,在一所实验小学念。考初中,也在吉林,没够上重点中学的分数线,上九中;初一下学期跟随父亲转回老家,进了县一中。初三毕业前,被保送上本校(重点)高中——如果念了高中,人生可能会改写(好坏未必),但那时中等专业学
期刊
离开育英财团后,我终于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直非常渴望的平凡生活,每天都过得相当平静。我用写日记和读书的方式整理混乱的思绪,有空的时候也会写写诗来安抚自己的心。那段时间,我发现用对的方式活下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人生中重要的不是金钱、名誉或权力,那些只不过是一瞬间就会消失的海市蜃楼。  那段时间我读了《法句经》《金刚经》等佛教经书和《圣经》。也将东洋哲学相关书籍和《贞观政要》《明心宝
期刊
小利和她的美国丈夫离婚了,带走了两个儿子当中的一个。  为了争儿子的抚养权,两人还上了法庭。法院最后判定,一人一个。这在美国并不常见,通常孩子的抚养权会归母亲。  因为这件事,许多邻居都说小利的前夫比她更疼爱孩子。  惟一持反对意见的是华裔母亲们,她们认为母亲的爱是疼在心里,更何况中国女人本来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多少有虎妈的风范。美国老公的确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负责扮演好爸爸的角色
期刊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超540万辆,而政府公布的正规停车位仅有276万个。居民应对停车位不足的方法是非正规停车。据统计,北京市非正规停车比例超过80%。(见2013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停车混乱无序,恐怕不是北京市的独有现象,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城市病”。诚然,通过摇号限行等措施合理控制城市车辆规模的同时,建设足够多的停车位,确乎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不过,北京市非正规停车比例
期刊
天桥,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曾经的天桥鼓曲,演艺名家,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流连。京韵大鼓创始人刘宝全、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西河大鼓马派创始人马连登父女、奉调大鼓演员魏喜奎等一批鼓曲艺术大师,成就了那个时代的辉煌。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大师们的离去,天桥的鼓曲艺术,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几乎销声匿迹了。  近年来,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宣武区一直在积极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别是
期刊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要出差,但无论多忙都坚持回家过周末。每个星期天下午,或者星期一早晨,我通常都会开车去机场。时间一长,我养成一个坏习惯: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出发。  有一次,我的妻子丽达坐在前排,我的两个孩子凯莉和布莱恩坐在后座。  和平常一样,我快要迟到了,为了赶飞机,我一路狂奔,顾不上周围的一切。  突然,丽达(她是一位心理学博士,职业临床心理医生)大叫一声:“小心红灯!”  虽然我是一个经过严格
期刊
说到断肠草,很多人都会想起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杨过用断肠草解情花毒的情节。其实在植物学上,断肠草并不是一个正式采用的植物中文名字,而只是一个地方名。这个地方名所指的也不是一种植物,在不同地区,被叫做断肠草的植物常常是不一样的。光是《中国植物志》里面收载的地方名为断肠草的植物,就有30多种!  钩魂之吻 野菜迷思  在广东,断肠草是指钩吻。把钩吻称为“草”似乎不太恰当,因为它其实是常绿的木质藤
期刊
我最近在练车,教练是一个中年胖子,有那么一点点凶,不过也能理解,毕竟教了那么多年的车,每周都要带什么都不懂的新生,再好的脾气都会用尽。  我向来安静,学车的时候只是老老实实地待在车上不多讲话,从不和人聊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那一天我上车的时候,教练突然对我说:“听说你是个作家?”  “啊——”我一脸的茫然,“你怎么知道?”  “你有个同事也在我这里学车,和我说的。”  我不好意思地承认了,之后依
期刊
一  晚饭后,餐桌被细细擦过,摆上了两样物件:钢笔和白纸。“国庆长假了,咱拟个计划吧。”纪楠轻声说。“唔,随便。”何军含糊地应。从结婚起,每到假日,纪楠就会搬出这两样物件拟计划。起初,何军觉得新鲜,欣赏纪楠做事周到,可十年八年过下来,他早不以为然了。  纪楠写了不少字,开始念:“一号到三号天冷,在家清扫和去超市购物,四号天暖了,活也干妥了,尽情玩……”“那……就五号说。”何军暗想。“我和女儿带酸梅
期刊
最近几年,由于高三学生高考比率下降、考上大学后弃学者的出现、农村子弟考上重点大学人数减少、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等种种现象,“读书无用论”第三次登场。  随着社会进一步开放,更多民营企业成立、外资企业进入,释放出大量白领职位,它们需要大学生,且比体制内的待遇更灵活丰厚。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获得人生一般性成功的保证。读书,于是再次有用。开放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进一步开放,又亲手消灭了这个谬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