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六安等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六安市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充分发挥小镇特色资源优势,壮大小镇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镇人居环境,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小镇制度环境,为高品质特色小镇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关键词:特色小镇;高品质;六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06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指出“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1 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应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运行机制“新而活”(朱莹莹,2016;卫龙宝,2016)。通过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能够优化生产力布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抓手,也是探索协同共享社区治理模式的有效途径(周晓虹,2017)。一方面特色小镇的发展能够破解有效供给不足的困境,同时通过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张鸿雁,2017);另一方面,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以及城乡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陈炎兵,2016)。
2 安徽省六安市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截至2017年底,裕安区独山镇和金安区毛坦厂镇已被住房和建设城乡部批准为全国特色小镇。当前六安市共有40座各具特色的小镇,这些小镇在历史、民俗、产业等各方面风格独特,为六安发展特色小镇提供了基础。
2.1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六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帝尧时代,为“上古四圣”之一、中华司法鼻祖皋陶后裔的封地,因此六安也被称为皋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用至今。在六安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除皋陶外还涌现出一大批历史名人:楚国令尹孙叔敖、淮南王英布、公学始祖文翁、三国名将周瑜、被誉为“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我国兽医鼻祖喻氏兄弟以及一代帝师孙家鼐。
同时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六安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六安地区的革命斗争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被誉为30年红旗不倒。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时就指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队的重要发源地,这是对六安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2 特色小镇产业基础初具规模
2017年六安市已经有一批小镇在各自特色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六安已有20个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9月霍山县上土市温泉小镇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与此同时,舒城县杭埠镇智慧电子小镇、金寨县天堂寨氧心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此外截至2017年底,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金安区毛坦厂镇,被住建部批准为全国特色小镇。
2.3 旅游资源丰富
六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十佳魅力中国城”等,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26处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包括2处5A级风景名胜区。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皖西烈士陵园、独山苏维埃城等红色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此外,六安还有大别山民歌、淮河柳编工艺、庐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金寨古碑丝弦锣鼓、临淮泥塑等一大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小镇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3 六安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小镇定位不精确,特色元素不鲜明
当前很多小镇在没有对自身资源禀赋有清晰认识的情况下,一味地模仿其他小镇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的现象。而且小镇开发自身缺乏竞争优势的项目也难以形成自身特色,保持长期活力,无法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特色景观。大量同质化的小镇之间会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游客分散,资源分散等问题,使得小镇的市场效益下降,大大增加了特色小镇的建设风险。
3.2 产业层次不高,主导产业不强
虽然六安的杭埠智慧电子小镇已经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亮点,但其他多数小镇的建设还是以生态旅游和传统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六安地区小镇的产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通过调查六安各小镇的三次产业结构不难发现,多数小镇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且其中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整体而言小镇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缺少能够提供小镇持续发展动力的主导产业。
3.3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常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会不断增加,将会对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要求,“小镇或周边应有交通、给排水、清洁能源、应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社区服务功能。”但目前多数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仍落后于小镇的发展,环境卫生需要整治,供电通讯、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3.4 政策保障不充分,小镇发展遇到瓶颈
政策的扶持和指导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尤为重要。而安徽省目前仅有4分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安徽省文化厅关于支持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和促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以及《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转向资金管理办法》,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4 六安高品质特色小镇的建设措施
从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我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
4.1 注重高标准规划,充分挖掘小镇特色元素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小镇的整体功能、特色元素、主导产业等进行合理规划,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各小镇尤其要根据自身的地域情况、资源状况、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特点,深入挖掘基础雄厚、特色鲜明、知名度高、潜力大的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原则,科学定位特色小镇的长期发展方向。此外,在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建设配套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偏离既定发展目标的项目要及时剥离,使小镇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等符合创建要求,保障小镇特色的充分发挥,确保小镇的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杜绝无序扩张。
4.2 深挖发展潜力,壮大小镇特色产业
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走产城(镇)融合之路,才能确保小镇的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小镇区位、自然资源、市场、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形成,不断提高小镇的综合竞争力,为特色小镇的长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居民增收提供一个长期途径,特色产业及其产品差异性强,通常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且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居民拓展了新的就业空间,这些都为居民创造了稳定的增收环境和条件。六安各小镇要结合本地区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合肥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深度挖掘自身特色优势,比如茶叶、中药材等经典产业,以创新为驱动,依托“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助力产业升级,从而培育和打造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特色主导产业。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镇人居环境
特色小镇良好的人居环境要以完善的小镇基础设施为前提,这也是特色小镇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健全并完善各类生活设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改廁工作,切实改善乡村、小镇环境面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要加强供排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镇内外部道路的建设和修缮,完善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方便小镇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出行,并且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输。其次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小镇的文娱设施、健身活动场所能够满足居民需求,同时完善小镇医疗设施,保障小镇具有充分的医疗能力。最后应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教育投入,使小镇的教育能力随特色小镇的发展而同步提高。
4.4 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小镇制度环境
首先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小镇具体情况,对小镇的规划建设制定总体的框架性要求,加强对小镇发展定位、产业选择的引导,规划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其次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强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用地保障,但要严守耕地红线,以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支持小镇建设。最后要建立完善特色小镇的跟踪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机制,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部门要定期收集、整理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对发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纠正,时刻把握小镇发展方向不偏离规划目标。同时,对于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给予配套奖励,对于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按照考核办法给予处罚。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
[2]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EB/OL].http://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15573.
[3]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2):49-56.
[4]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5]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6]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4-10.
[7]陈炎兵.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J].中国经贸导刊,2016,(19):44-46.
关键词:特色小镇;高品质;六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06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明确指出“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1 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综述
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应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运行机制“新而活”(朱莹莹,2016;卫龙宝,2016)。通过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能够优化生产力布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抓手,也是探索协同共享社区治理模式的有效途径(周晓虹,2017)。一方面特色小镇的发展能够破解有效供给不足的困境,同时通过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张鸿雁,2017);另一方面,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以及城乡产业融合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陈炎兵,2016)。
2 安徽省六安市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利条件
截至2017年底,裕安区独山镇和金安区毛坦厂镇已被住房和建设城乡部批准为全国特色小镇。当前六安市共有40座各具特色的小镇,这些小镇在历史、民俗、产业等各方面风格独特,为六安发展特色小镇提供了基础。
2.1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六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帝尧时代,为“上古四圣”之一、中华司法鼻祖皋陶后裔的封地,因此六安也被称为皋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用至今。在六安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除皋陶外还涌现出一大批历史名人:楚国令尹孙叔敖、淮南王英布、公学始祖文翁、三国名将周瑜、被誉为“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我国兽医鼻祖喻氏兄弟以及一代帝师孙家鼐。
同时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六安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六安地区的革命斗争历经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被誉为30年红旗不倒。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时就指出,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队的重要发源地,这是对六安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2 特色小镇产业基础初具规模
2017年六安市已经有一批小镇在各自特色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六安已有20个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9月霍山县上土市温泉小镇被评为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与此同时,舒城县杭埠镇智慧电子小镇、金寨县天堂寨氧心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此外截至2017年底,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金安区毛坦厂镇,被住建部批准为全国特色小镇。
2.3 旅游资源丰富
六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十佳魅力中国城”等,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26处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其中包括2处5A级风景名胜区。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皖西烈士陵园、独山苏维埃城等红色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此外,六安还有大别山民歌、淮河柳编工艺、庐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金寨古碑丝弦锣鼓、临淮泥塑等一大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小镇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3 六安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小镇定位不精确,特色元素不鲜明
当前很多小镇在没有对自身资源禀赋有清晰认识的情况下,一味地模仿其他小镇的做法,最终只会导致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的现象。而且小镇开发自身缺乏竞争优势的项目也难以形成自身特色,保持长期活力,无法形成具有标志性的特色景观。大量同质化的小镇之间会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导致游客分散,资源分散等问题,使得小镇的市场效益下降,大大增加了特色小镇的建设风险。
3.2 产业层次不高,主导产业不强
虽然六安的杭埠智慧电子小镇已经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亮点,但其他多数小镇的建设还是以生态旅游和传统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六安地区小镇的产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通过调查六安各小镇的三次产业结构不难发现,多数小镇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且其中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整体而言小镇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缺少能够提供小镇持续发展动力的主导产业。
3.3 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常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会不断增加,将会对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要求,“小镇或周边应有交通、给排水、清洁能源、应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社区服务功能。”但目前多数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仍落后于小镇的发展,环境卫生需要整治,供电通讯、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3.4 政策保障不充分,小镇发展遇到瓶颈
政策的扶持和指导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尤为重要。而安徽省目前仅有4分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分别是《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安徽省文化厅关于支持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和促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以及《安徽省特色小镇建设转向资金管理办法》,在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4 六安高品质特色小镇的建设措施
从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我省特色小镇的建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
4.1 注重高标准规划,充分挖掘小镇特色元素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小镇的整体功能、特色元素、主导产业等进行合理规划,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各小镇尤其要根据自身的地域情况、资源状况、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特点,深入挖掘基础雄厚、特色鲜明、知名度高、潜力大的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工则工的原则,科学定位特色小镇的长期发展方向。此外,在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建设配套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偏离既定发展目标的项目要及时剥离,使小镇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等符合创建要求,保障小镇特色的充分发挥,确保小镇的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杜绝无序扩张。
4.2 深挖发展潜力,壮大小镇特色产业
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走产城(镇)融合之路,才能确保小镇的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小镇区位、自然资源、市场、人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形成,不断提高小镇的综合竞争力,为特色小镇的长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居民增收提供一个长期途径,特色产业及其产品差异性强,通常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且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居民拓展了新的就业空间,这些都为居民创造了稳定的增收环境和条件。六安各小镇要结合本地区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合肥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深度挖掘自身特色优势,比如茶叶、中药材等经典产业,以创新为驱动,依托“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助力产业升级,从而培育和打造具有良好成长性的特色主导产业。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镇人居环境
特色小镇良好的人居环境要以完善的小镇基础设施为前提,这也是特色小镇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健全并完善各类生活设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改廁工作,切实改善乡村、小镇环境面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要加强供排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镇内外部道路的建设和修缮,完善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方便小镇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出行,并且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输。其次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小镇的文娱设施、健身活动场所能够满足居民需求,同时完善小镇医疗设施,保障小镇具有充分的医疗能力。最后应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教育投入,使小镇的教育能力随特色小镇的发展而同步提高。
4.4 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小镇制度环境
首先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小镇具体情况,对小镇的规划建设制定总体的框架性要求,加强对小镇发展定位、产业选择的引导,规划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其次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强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用地保障,但要严守耕地红线,以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支持小镇建设。最后要建立完善特色小镇的跟踪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机制,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部门要定期收集、整理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对发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纠正,时刻把握小镇发展方向不偏离规划目标。同时,对于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给予配套奖励,对于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按照考核办法给予处罚。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
[2]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EB/OL].http://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15573.
[3]朱莹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6,28(2):49-56.
[4]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5]周晓虹.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7,(4):12-19.
[6]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4-10.
[7]陈炎兵.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J].中国经贸导刊,2016,(1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