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初中物理考试评价中加强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探究试题对物理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如何才能掌握好科学探究。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是老师和同学们急盼解决的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考试中的探究性试题可能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能考查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本文针对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环节进行策略和技巧辅导。结合试题分析解决该环节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科学探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和核心。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这类题目。往往要求同学们根据题目中提供的物理实验、日常现象或一段文字资料等进行发散思维。提出一个或多个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此类问题往往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但也不是随便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分的。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词是:甲(物理量)与乙(物理量)有关吗?甲(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乙(物理量)也增大或减小吗?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有什么规律?等等。关于如何提问题,从标准上讲,要符合三条:(1)提出的问题与物理有关。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和没学习过物理的人提的问题一样。(2)提出的问题有探究价值。避免简单、无价值的提问。(3)提出的问题要能探究。有明确的探究方向。隐含着探究的方案。避免提出的问题无法实验操作。
在操作上的建议是:(1)要使提出的问题与物理知识有关。同学们要尽可能用课本上的语言表述。不要用口头生活语言。许多同学往往忽视这个问题。例如。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直接提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什么关系?(2)针对某一现象提出一个与某物理量有关的问题效果最好。例如。小刚观察到大雾天,高速公路一般都要封闭;普通的公路上,司机都打开黄色的雾灯。雾灯还一闪一闪的。针对此现象。我们可以提出:雾灯用黄色光的原因是什么?黄色光与其他颜色的光相比穿透能力如何?不同颜色的光穿透雾的能力是否相同?等相关物理问题。
例1 住楼房的同学有这样的体验:一楼的居民在室内说话。楼上的住户是不易听到的;但一楼的人轻轻地敲击水管。声音就沿铁管传播出去。楼上的住户能听得很真切。请对上述现象中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
分析:对这样的题。同学们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现列举并分析如下:
1.声音传播的远近和介质(材料)有关系吗?(√)
2.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吗?(√)
3.为什么人们能够听到铁管的声音?(×)
4.为什么人们能够听到铁管的声音。而听不到说话的声音?(×)
5.人说话和敲铁管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6.物体振动就会发出声音吗?(×)
上面问题1和2抓住了两个不同现象的共同特征。抓住了问题实质(说话和轻轻敲水管,说明声音的大小基本相同,关键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不同,导致声音减弱或消失)。提出的问题使用了物理语言。与物理有关,可探究。有价值。属于较好的答案。而问题3和4提出的问题是生活语言。且问题的本质不是物理问题。所以错误。问题5和6虽然使用了物理语言陈述,但没有找到二者的本质联系,也不正确。
例2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发现妈妈往暖壶中灌水时,不用看,往往听声音就能够判断出水位的高低。快满时灌水就停止了。小明很好奇。针对此现象。请你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物理问题。
分析:处处留心皆学问。妈妈根据声音判断出暖壶中水位的高低。这要联想到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灌水发出声音是暖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随着水面高度增加,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的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妈妈可根据音调高低变化判断暖壶中水位的高低。所以。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什么关系?
2.灌水发出声音的音调和暖壶内空气柱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3.妈妈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来判断暖壶中水位高低的?
4.妈妈是根据音调的高低来判断暖壶中水位高低的吗?
例3 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动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同样响度的声音从不同介质中传播。人可听见的距离不同,所以应从声音传播的能量损失或传播的最大距离与介质关系方面来提问。
1.声波在固体中传播时能量损失比在空气中少吗?
2.声音的传播距离与介质有关吗?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比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远吗?
自我检测:
1.我们知道,在雷雨天,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对此现象。你能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常识,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吗?
2.一天饭后。孙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发现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你知道孙青想的问题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
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是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2.抹布的吸水性是否与布的材料有关?
责任编辑 程哲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考试中的探究性试题可能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能考查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本文针对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环节进行策略和技巧辅导。结合试题分析解决该环节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科学探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和核心。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这类题目。往往要求同学们根据题目中提供的物理实验、日常现象或一段文字资料等进行发散思维。提出一个或多个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此类问题往往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但也不是随便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分的。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词是:甲(物理量)与乙(物理量)有关吗?甲(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乙(物理量)也增大或减小吗?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有什么规律?等等。关于如何提问题,从标准上讲,要符合三条:(1)提出的问题与物理有关。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和没学习过物理的人提的问题一样。(2)提出的问题有探究价值。避免简单、无价值的提问。(3)提出的问题要能探究。有明确的探究方向。隐含着探究的方案。避免提出的问题无法实验操作。
在操作上的建议是:(1)要使提出的问题与物理知识有关。同学们要尽可能用课本上的语言表述。不要用口头生活语言。许多同学往往忽视这个问题。例如。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直接提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什么关系?(2)针对某一现象提出一个与某物理量有关的问题效果最好。例如。小刚观察到大雾天,高速公路一般都要封闭;普通的公路上,司机都打开黄色的雾灯。雾灯还一闪一闪的。针对此现象。我们可以提出:雾灯用黄色光的原因是什么?黄色光与其他颜色的光相比穿透能力如何?不同颜色的光穿透雾的能力是否相同?等相关物理问题。
例1 住楼房的同学有这样的体验:一楼的居民在室内说话。楼上的住户是不易听到的;但一楼的人轻轻地敲击水管。声音就沿铁管传播出去。楼上的住户能听得很真切。请对上述现象中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
分析:对这样的题。同学们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现列举并分析如下:
1.声音传播的远近和介质(材料)有关系吗?(√)
2.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吗?(√)
3.为什么人们能够听到铁管的声音?(×)
4.为什么人们能够听到铁管的声音。而听不到说话的声音?(×)
5.人说话和敲铁管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6.物体振动就会发出声音吗?(×)
上面问题1和2抓住了两个不同现象的共同特征。抓住了问题实质(说话和轻轻敲水管,说明声音的大小基本相同,关键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不同,导致声音减弱或消失)。提出的问题使用了物理语言。与物理有关,可探究。有价值。属于较好的答案。而问题3和4提出的问题是生活语言。且问题的本质不是物理问题。所以错误。问题5和6虽然使用了物理语言陈述,但没有找到二者的本质联系,也不正确。
例2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发现妈妈往暖壶中灌水时,不用看,往往听声音就能够判断出水位的高低。快满时灌水就停止了。小明很好奇。针对此现象。请你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物理问题。
分析:处处留心皆学问。妈妈根据声音判断出暖壶中水位的高低。这要联想到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灌水发出声音是暖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随着水面高度增加,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的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妈妈可根据音调高低变化判断暖壶中水位的高低。所以。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什么关系?
2.灌水发出声音的音调和暖壶内空气柱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3.妈妈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来判断暖壶中水位高低的?
4.妈妈是根据音调的高低来判断暖壶中水位高低的吗?
例3 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动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同样响度的声音从不同介质中传播。人可听见的距离不同,所以应从声音传播的能量损失或传播的最大距离与介质关系方面来提问。
1.声波在固体中传播时能量损失比在空气中少吗?
2.声音的传播距离与介质有关吗?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比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远吗?
自我检测:
1.我们知道,在雷雨天,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对此现象。你能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常识,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吗?
2.一天饭后。孙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发现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你知道孙青想的问题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
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不是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
2.抹布的吸水性是否与布的材料有关?
责任编辑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