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以形成学生良好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积累,体验文本内容和内在情感。能够培养学生对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以形成学生良好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对小学语文阅读课进行有效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钻研教材,明确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从而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增加预设生成,增强阅读教学深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钻研课文题目——激发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如一年级一篇课文《家》,教师出示课题时,就可以让学生质疑:我们孩子都有家,那么白云、小鸟、小鱼等有家吗?如果有,它们家是什么样?学生很想知道,也就很想读课文。
(二)利用文本空白——激发学生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这样做的:利用文本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
1.当最后一只战象嘎唆披上战甲时显得很英雄威武,当时它心里会怎么想?2.战象嘎唆在凭吊战场时,望望远处的江面,用鼻子碰了一下身边光滑的石头它望到了什么?它的举动说明什么?3.战象庄严归去时,卧在自己挖的坑中,眼睛也没有闭上,那是为什么?它想对世界表达什么?
教学中这几处句子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把最后一次战象晚年生活描绘得真实感人。通过空白想象,使读者看到了嘎唆当年的英勇,看到了嘎唆对战友的思念,呼唤世界不要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心灵。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深刻地反映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方式有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形象描绘、音响音乐等听觉情境,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幻灯、投影等视觉情境以及演示实验、表演操作等动觉情境,都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显示出形真、神似、情切、意远等特点,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春联》时,教师让学生看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激发学生交流讨论,春联中写了哪些春光美景?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秀丽的桂林山水之间,再配以一段轻松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尽情感受桂林山水的美,然后问:“桂林山水美吗?美在哪里?”再请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加强创新理解,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动性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蓝天是白云的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片白云飘来飘去,“树林是小鸟的家”可引导学生做一只小鸟在树林中自由自在飞翔,感受鸟儿在家中的快乐。以表演体验文本,加深对“家”的认识。
文本学习后,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白云、小鸟、小鱼都有家,那么小草、鲜花它们家在哪里?进行拓展延伸,进行创造性思维: 是 的家。通过主动练习,创造性思维,学生对阅读产生乐趣,学生语文素养不觉中被培养。
四、加强训练,提高阅读质量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质量是很重要的。1.“读进去”──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2.“记得住”。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因此,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运用和表达语言奠定基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3.“用得出”──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语言的学习,要常“练”不懈,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词汇由量到质地飞跃;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运用由表及里地落实,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地提高。每一堂课的“练”,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单元主题及其文本内容和单元重点,选择某一侧重点来练,达到堆沙成塔之功效。
阅读教学是一个重点工程,长期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在阅读中想象、分析训练和积累,坚持放手、放心让学生读,深入读、深情读,学生的语感就有了,语言积累就有了,语言表达就有了。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积累,体验文本内容和内在情感。能够培养学生对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以形成学生良好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对小学语文阅读课进行有效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钻研教材,明确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从而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增加预设生成,增强阅读教学深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钻研课文题目——激发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钻研教材先要琢磨题目,利用文题设疑求答,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如一年级一篇课文《家》,教师出示课题时,就可以让学生质疑:我们孩子都有家,那么白云、小鸟、小鱼等有家吗?如果有,它们家是什么样?学生很想知道,也就很想读课文。
(二)利用文本空白——激发学生思考。文本给读者留下“空白”,在阅读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文本中的“空白”,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方能发现。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去发现“空白”。有效地利用空白展开教学,是教师在阅读文本时的再创造,是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这样做的:利用文本空白,让学生大胆想象。
1.当最后一只战象嘎唆披上战甲时显得很英雄威武,当时它心里会怎么想?2.战象嘎唆在凭吊战场时,望望远处的江面,用鼻子碰了一下身边光滑的石头它望到了什么?它的举动说明什么?3.战象庄严归去时,卧在自己挖的坑中,眼睛也没有闭上,那是为什么?它想对世界表达什么?
教学中这几处句子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把最后一次战象晚年生活描绘得真实感人。通过空白想象,使读者看到了嘎唆当年的英勇,看到了嘎唆对战友的思念,呼唤世界不要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心灵。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深刻地反映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方式有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形象描绘、音响音乐等听觉情境,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幻灯、投影等视觉情境以及演示实验、表演操作等动觉情境,都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显示出形真、神似、情切、意远等特点,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教学《春联》时,教师让学生看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激发学生交流讨论,春联中写了哪些春光美景?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美景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秀丽的桂林山水之间,再配以一段轻松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尽情感受桂林山水的美,然后问:“桂林山水美吗?美在哪里?”再请学生读课文,寻找答案,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发挥主动性,培养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加强创新理解,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主动性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在教学《家》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蓝天是白云的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一片白云飘来飘去,“树林是小鸟的家”可引导学生做一只小鸟在树林中自由自在飞翔,感受鸟儿在家中的快乐。以表演体验文本,加深对“家”的认识。
文本学习后,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白云、小鸟、小鱼都有家,那么小草、鲜花它们家在哪里?进行拓展延伸,进行创造性思维: 是 的家。通过主动练习,创造性思维,学生对阅读产生乐趣,学生语文素养不觉中被培养。
四、加强训练,提高阅读质量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读书质量是很重要的。1.“读进去”──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2.“记得住”。阅读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储备。因此,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运用和表达语言奠定基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背诵积累,我们倡导的是“活记乐背,主动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水到渠成。二是演诵结合,寓趣于诵。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当导游、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既使学生享受到背诵的乐趣,又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3.“用得出”──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集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内化和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语言的学习,要常“练”不懈,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词汇由量到质地飞跃;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运用由表及里地落实,只有“练”;才能使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地提高。每一堂课的“练”,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单元主题及其文本内容和单元重点,选择某一侧重点来练,达到堆沙成塔之功效。
阅读教学是一个重点工程,长期任务。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在阅读中想象、分析训练和积累,坚持放手、放心让学生读,深入读、深情读,学生的语感就有了,语言积累就有了,语言表达就有了。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