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培植、筑牢中华民族理想信念之根本,中小学德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养,凸显其蕴含的德育与价值教育功能,培养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价值及文化支撑。
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引领价值导向作用
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感知力通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国学经典、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服饰特征、社交规则等传统文化素材影响力大,趣味性强,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若能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必将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形成主导性认识和规范性引导,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啟蒙与认知从开始就有鲜明的文化意识维度。例如,中小学语文、数学、史地等学科,都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较高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经典、国学、书法、礼仪精心选材,开展特色鲜明、主题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精神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的独特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中小学要挖掘、学习、应用好这一根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如《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其中蕴含对人的尊重。孔子对“仁”这个概念也做了如下定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再如,中小学书法课程能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鉴赏水平打下认知基础和评判法则,让学生对所看到的书法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鉴赏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和实践性特点适合于任何阶段的学生入门学习,在学习践行和深入领会中,性格修养出现个性化特征,培植着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追求。
三、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分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认识和体验学习,为小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发展做好准备;初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运用和探索性实践的教学,为初中生以后系统研究做好学习框架和奠基准备;高中阶段以深入学习、社会活动来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活动能力。
2.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教学策略
以逐步深入的古诗文诵读和古文化常识为抓手,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鉴赏能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文学典籍的学习中援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在科学辩证的方法中逐步健全人格、完善品质、纯熟技艺,提高人生修养,实现人生价值。
3.主题活动的集体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养活动应充分体现主题性和集体效应。中小学社团、班集体、学校、社区主题活动能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通过具体的技艺展现出来,对参与的师生能形成持久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学生对琴棋书画的学习、集体诵读比赛、主题作文、民间文学研究、社会民俗文化集会等,都是以适合学生发展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活动,是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具有集体效应的活动,这样的学习、思考维度和实践深度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形成久远影响。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教育局
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引领价值导向作用
中小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感知力通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国学经典、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服饰特征、社交规则等传统文化素材影响力大,趣味性强,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若能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必将循序渐进地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或价值取向形成主导性认识和规范性引导,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啟蒙与认知从开始就有鲜明的文化意识维度。例如,中小学语文、数学、史地等学科,都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较高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经典、国学、书法、礼仪精心选材,开展特色鲜明、主题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精神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下的独特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中小学要挖掘、学习、应用好这一根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如《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其中蕴含对人的尊重。孔子对“仁”这个概念也做了如下定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再如,中小学书法课程能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和鉴赏水平打下认知基础和评判法则,让学生对所看到的书法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鉴赏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和实践性特点适合于任何阶段的学生入门学习,在学习践行和深入领会中,性格修养出现个性化特征,培植着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追求。
三、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分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认识和体验学习,为小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发展做好准备;初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运用和探索性实践的教学,为初中生以后系统研究做好学习框架和奠基准备;高中阶段以深入学习、社会活动来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活动能力。
2.对传统文化典籍的教学策略
以逐步深入的古诗文诵读和古文化常识为抓手,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鉴赏能力,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文学典籍的学习中援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在科学辩证的方法中逐步健全人格、完善品质、纯熟技艺,提高人生修养,实现人生价值。
3.主题活动的集体效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养活动应充分体现主题性和集体效应。中小学社团、班集体、学校、社区主题活动能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通过具体的技艺展现出来,对参与的师生能形成持久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学生对琴棋书画的学习、集体诵读比赛、主题作文、民间文学研究、社会民俗文化集会等,都是以适合学生发展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活动,是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具有集体效应的活动,这样的学习、思考维度和实践深度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形成久远影响。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