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信贷规模在基层的效应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y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控制信贷规模过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紧缩银根后,势必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现在全国工商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普遍不足,企业的流动资金80%至90%依靠银行贷款。目前各种工业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职工近几年工资不断增长,这些都只能增长不能降低。现银行又收回企业维持正常生产都困难的流动资金,给企业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釜底抽薪,使许多工业企业生产下降。
其他文献
<正> 居民可支配的收入用于消费和投资后的净储蓄,形成金融资产。一国居民金融资产的规摸与结构,构成通货稳定与经济增长的重要砝码。改革10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已有相当规模的积累,日益成为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砝码。1979—1987年,财政部门除1981年、1985年外,其他年份都是负储蓄,企业部门的赤字也由56.3亿元扩大到1240.1亿元,而居民部门当年提供的积累由117.9亿元增加到1056.3亿元,家庭积累已经成为国内积累导重要的来源。
<正>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流动资金的短缺问题众说纷纭,各述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讨了流动资金不足的原因,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然而,时至今日,资金的供求状况却没有随着大家的期望而有所好转。相反,票子越发越多,问题越来越大。究竟什么原因呢?且为何总是跳不出膨胀——紧缩——再膨胀——再紧缩这个圈子呢?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这篇调查报告,尽管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一些具体事例进行了删节,读后仍让人感到震惊。它说明党中央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策是英明及时的;金融秩序不整顿不得了。同时它也给我们以两点启示:①我国的信贷资金从中央到各省(自治区)、市、地、县层层分配下去,这些资金究竟是怎样运行的,掌管这些资金的人素质如何,他们怎样运用手中的权力?不解决信贷政策执行者的行为约束问题,再好的政策下去后也难免扭曲变形;②理论研究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当我们坐在研究室里设计理论模型,研究西方金融管理制度和为各种深奥玄虚的新名词冥思
<正> 1989年3月下旬,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市场与社会储蓄专题研究会在武汉召开了金融市场问题(?)会,对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及当前对策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正> 从1979年到1988年,广东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借用外债68.81亿美元。已偿还了28.17亿美元,债务余额40.64亿美元。上述债务按其贷款方式和性质分为四部分:(1)外国银行商业贷款24亿美元。已偿还3.73亿美元,余额为20.27亿美元,占债务总余额的49.9%。其中境外银行贷款14.22亿美元,买方信贷0.58亿美元,在华外资银行贷款2.2亿美元,对外
<正> 我国目前接受国外贷款的机构,主要是中央政府以及和中央政府有紧密财务依存关系的中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因此偿还外债将减少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外汇收入,从而直接并间接地(通过政府政策的相应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正> 我国利用外资经过10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经济理论界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重要观点综述如下。一、我国是否会发生债务危机? 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有了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我国外债增长速度过快,1984年借款总额为12.8567亿美元,1985年为25.0569亿美元,1986年达到50.1457亿美元,
<正> 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对外借款规模不断扩大,大约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外债余额已超过300亿美元。这些外债偿还期较为集中,九十年代初将出现一个偿债高峰。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借鉴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偿债模式,对于制定我国的偿债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正> 首先,现金活动不一定要全部经过银行。控制现金"体外循环"的理论基点,是银行做为信贷、结算、现金三大中心。这种做法实质是在旧的经济体制下,在国家银行一统天下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成份和信用出现多元化,资金渠道增多,商品交易活跃,坚持"三大中心"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而且也没有积极意义。
<正> 保值储蓄补贴利息由谁承担,有以下四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由国家财政补贴;二是由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消化;三是全部向借款者转嫁;四是不搞"一刀切",采取财政,银行,借款者分流的办法。在上述四种思路中,我们认为,实行财政、银行、借款者分流的办法较为可行。单要财政银行或者企业承担这部分利息支出都有悖于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