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四个基本层次及其内在关系

来源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学理论研究包含四个基本层次。方法论层次是研究者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哲学理念和基本视角;理论素养层次要求研究者在通晓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更为完善的理论;表达工具层次是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以与他人交流和传播;实证检验层次是对自身或他人理论的检验。目前主流经济学普遍重视的数学建模仅仅是训练一种表达或分析工具,而计量经济学仅是一种检验方法,属于理论研究的最低层次。基于归纳的计量分析仅仅可以得出一些具有严格适用条件的规律,却永远无法得出一般性的命题,甚至无法证实或证伪一个基本理论。
  关键词:方法论;实证经济学;证伪主义;本质分析;因果机理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4-0036-07
  
  随着经济学中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的主流地位日益强化,涉足经济学方法论领域的人越来越少。事实上,正如博兰指出的,“倘如聪明而有学识的研究生为了能成功地做一名学院的经济学家而不得不面对什么主题的话,我敢肯定许多人都将选择(方法论)另外的课题”[1]。然而,问题恰恰在于:任何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必须与其研究对象相适应,否则就会成为脱离现实的纯粹逻辑游戏。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式正犯了与其研究对象相脱节的错误:自古典经济学以降,西方主流经济学就刻意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现代主流经济学甚至已经把经济学当作一门自然科学来研究,极力强调其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事实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及其互动产生的社会现象,根本不同于机械运动的物理世界:一方面,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从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需要以坚实的人类行为逻辑为依据,而不能蜕化为物或数的逻辑[2]。同时,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把研究对象局限于私人领域,但任何经济现象都必然具有公共性质,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涉及到对社会正义和伦理道德的关注,都必须考虑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因此,涉及公共领域的经济学研究根本上就无法照搬自然科学中的自然主义思维,相反,要探究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机理[3]。显然,基于从本质到现象的这条分析路线,一个完全的理论研究就包括四个轻重不同的层次。
  
  一、方法论层次
  
  方法论是研究者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哲学理念和基本视角,其本身也是有层次的,可以是基本的研究思路,也可以是具体的研究手段,而最高的方法论就是哲学思维。正是从哲学观出发,我们认为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必然是规范性质的,因为经济学的每一理论都体现了主体的认知,即反映了提出者和应用者的意识形态,“在较宽泛的意义上,意识形态是一种哲学体系;在这里使用的特定的意义上,它可以被界定为某人对某些命题的科学性的判断,这些判断事实上是来自其哲学偏向、主观判断或物质利益的。”[4](导言)显然,方法论的形成是真正研究开始的基础,如布劳格指出的,方法论的作用就在于,它为我们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研究纲领提供了标准,也帮助我们在区分精华和糟粕时有章可循。当然,研究思路层次的方法论往往从基本的认知视角着手,而不是一般的模型构建。正因如此,此种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往往是漫长的。但是,方法论对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次理论的大发展都是方法论革命的结果。方法论“是要帮助科学发挥最好的效力,或者说是要引导如何从事科学研究,而不是去指导平庸的科学如何工作。”[5]
  古今中外众多的伟大经济学家都非常关注方法论。如果我们“抬起头来看一看整个人类知识领域的景色,略为留心记载一下同时期其他科学的某些发展,这些发展与我们自己这门科学(经济学)的发展有关……(那么,就会发现)与‘哲学’的关系可说是占压倒一切的地位。”[6]当然,传统的经济学家似乎又太过执着于方法论的争论,特别是纠缠于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正当性上,而缺少基于某特定视角的深入分析。实际上,也正是由于对方法论问题的争执不休,中国的传统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后面几个层次关注相对不足,理论也就难以取得多大进展。正因如此,尽管长期以来哲学一直被视为科学中的科学,是用以指导具体学科的理论研究的基础,“我们不仅应当是合格的科学家和学者,而且应当是个很有阅历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应当是个哲学家”[7],但是,随着功利主义的盛行,“现代社会(却)已经把哲学贬黜到完全无关紧要的地位”[8],以致当前的经济学界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经济学的方法问题,而只是热衷于如何套用西方最新出现的模型化工具或计量手段,或者就是拿着一些陈腐观点到处宣扬。特别是,在主流经济学界广泛盛行的实证取向宁愿着眼于琐碎的材料堆砌,也不愿对极为重要的思维本身进行反思;相反,谁要是还在探讨哲学的视角,就往往被视为迂腐的象征。
  
  二、理论素养层次
  
  有了一定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之后,就可以对某些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科学是没有绝对真理的,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如此,任何理论和观点都是并且只能是从某特殊角度的立场出发的。因此,基于特定的方法论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时,必须首先了解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探悉其结论的研究视角和历史背景。同时,只有在熟悉其他人的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之上,才可以进行真正的“批判”,并把基于不同视角的观点和理论统一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论观点。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就可以把库恩注重知识积累的范式和波普尔注重“革新”的证伪范式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在自然科学界,牛顿用逻辑上更严密、检验性更强的理论统一和取代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理论,麦克斯韦也用自己的理论统一和取代了菲涅耳和法拉第的理论,而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又被爱因斯坦的理论所统一和取代;在经济学领域,马歇尔用新古典分析框架统一了古典主义经济学和边际效用学派的思想,萨缪尔森等又进一步用现在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统一了马歇尔和凯恩斯的思想。事实上,由于不同学者所处的地位、观察角度以及哲学理念的差异,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研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因而每个人都是片面的;但是,他们都提供了一定侧面的探究,因而是有意义和启发的。一个良性的理论发展应该能够将不同角度的看法、理论契合起来,从而构建一个能够解释更多事实的日趋完善的理论,这就需要有非常广的知识面。
  理论的发展更多是建立在对以往大师的思想的推进上,这就要求对大师的思想作认真的耙梳,从而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不足。这也正是大多数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因为理论往往体现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因而我们也不能教条地接受主流的观点,把它视为客观和不言自明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直观的生活世界完全是主观的,那么整个前科学的和科学之外的涉及日常存有的真理的意义就被贬低了。”[9]然而,流行的观点却以为主流经济学从抽象的世界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已经穷尽了经济学的真理,接下来的工作仅仅是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寻些数据作一些程式化的实证分析,至多只要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作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正,因而往往对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大师们的思想视而不见,而专注于在主流杂志中寻找几篇所谓“前沿性”文章作些一知半解的分解。
  
  三、表达工具层次
  
  基于前人文献的梳理和各种知识的契合的基础上,形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乃至系统的理论后,还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与他人交流和传播。一般来说,思想要比语言复杂得多,只有借助恰当的表达工具才更容易为他人所知,于是恰当的表达工具则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表达工具是一个理论的修辞问题,其目的是使他人接受和认同。修辞就是使人接受的主要方式,是“一门探索的艺术,使人们相信他们应当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用抽象的方法证明真理。”[10](P355)一般而言,没有任何一种理论陈述符号的形式是唯一的,相反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文字逻辑的、图表矩阵的、数学符号的。即使物理学家在叙述理论时也可以用一般的语言陈述而不是非要用数学形式,历史学家表述其理论时也可以用数学形式而不全用文字逻辑。当然,任何一门学科在论述其理论时对表达工具的选择也是有原则的:简单易懂,便于交流和传播。显然,由于数学在表达、交流和传播上的精确性,其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流经济学也日益采用数学形式而不是一般的文字语言。但不管如何,表达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不能由此而抹煞了对理论的真正探讨。往往“知道自己渊博的人会努力求其学问的清晰明白,而想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很博学的人则会将学问弄得晦涩难懂。”[11]显然,现代经济学界正是有那么一些人热衷于选择后一种表达工具,试图通过玄而又玄的数学符号来装扮那空洞的思想,这使得数学建模在经济学分析中越来越泛滥。其实,“建立模型不是一种最好的分析形式,它只是所有可能的解释模式中的一种。所有的形式化的东西都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而且它们也不比文字类的分析更重要。”[12](P389)
  当然,真正的数理经济学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但是,它绝不是当下流行的形式。使用数字或公式甚至以代数形式重新表述某些非数学性的推理结果,并不就是数理经济学,只有产生结果的推理本身具有明显的数学性质时才会显现出数理经济学的特征[13]。事实上,从事数理经济学的人必须具有非常深厚的数理功底,不但数理经济学的开创者几乎都是工程师、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就是当前那些从事真正的数理分析而对经济学做出贡献的人基本上也都是原先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此外,由于数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发现决定数量之间的确定关系,如古诺就用简单的公式表达需求和价格、生产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并假设这些关系符合特定的条件,通过数学处理演绎出某些因此产生的结果。因此,数理经济学的分析结论都是基于非常强的条件假设之上,在一定意义上,它基本上可以被看成是象牙塔里的脱离经验事实的抽象思维,是在象牙塔里推演各种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尽管具有启发性,但基本上不能直接加以应用,更不能直接为政府政策开处方。因为不现实的假设可以被看作是从一组不同的假设中推导出的不现实的或错误的预测。关于这一点,许多经济学家都已经作了说明。“经济理论不仅涉及自身的正确与错误问题,也涉及到它们赖以产生的事实以及它们自身所导出的结论问题。”[14]也正因数理经济学已经把经济学视为一门自然科学来研究,因而数理经济学的研究者往往需要非常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如李嘉图、杰文斯、诺伊曼、里昂惕夫、萨缪尔森等在抽象逻辑思维上都具有一定的天份。然而,当前国内学术界却不管专业出身,也不管数理功底如何,都热衷于数理分析,似乎没有模型或计量就不是经济学研究。尽管经济学在应用数理经济学或其他学科得出的结论之时必须具有非常广泛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但是,当前那些热衷于数理分析的人往往对经济学的理论思维乃至基本常识都一知半解,却基于数理模型的模仿练习就要搞各种政策建议,而很少考虑真实世界中的种种社会因素。
  
  四、实证检验层次
  
  理论需要不断地检验、提炼和完善,这是科学方法(观察-归纳-分析-批判-预测)的思路,也是工具主义者强调理论“好用性”的证明过程。当然,检验手段可以是多种的:案例调查的或者统计分析的。同时,检验并不必要是由理论提出者自己展开,因为理论提出者在检验方面并非一定擅长。而且,由于特定的分析工具所限,理论在提出之初也往往难以得到检验。事实上,学术史上很多理论都是后来才得到印证的。特别是,检验并不能仅仅限于以局部的数据为依据,而应广泛收集学界其他的实证资料,因为个人就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资料以及特定方法下的实证并不必然是可靠的。例如,“谈及消费者收入与支出之间关系的恩格尔定律和关于收入分配的帕雷托定律,与厂商的增长有关的吉布拉特比例效应定律也是经验的。经验法则的特性使它们只能具有或然性的有效性。”[4](导言)
  事实上,目前经济学界趋之若骛的计量经济学实际上仅仅是一种检验方法,可以对在一些理论探讨中所揭示的因果关系作进一步的相关性验证,或者对一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因此,基本上属于理论研究的最低层次,甚至根本不是理论层次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逻辑上的推理,没有内在因果机理的分析,那么,基于单纯归纳的计量实证既不能简单地证实理论,也不能简单地证伪理论。相反,基于计量分析而得出的,仅仅是具有严格条件的统计规律或某种相关联系,无法上升为一般性的命题,更不是理论。究其原因在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原则不能有任何可能的例外,但归纳本身必然是不完整的,因而基于计量得出的经济学规律是缺乏普遍性的。根据这一分析,主流经济学中无论是供求“定律”还是个体理性原则,实际上都不能满足普遍性的标准,所以,统计学家计算出的有关社会变化的“趋向不是规律。断定存在一种趋向的陈述是存在判断,而不是全称判断。而且断言某种时空中存在着一种趋向的陈述将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历史陈述,不是普遍规律。”[15](P329)虽然仅仅从数据资料中不能得出理论普遍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数据资料,因为,数据资料可以使人的思考更为扎实和严密,并可以启发人的思维,从而成为我们探究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基础。“历史研究的好处并不在于得出规律。……它仅仅是论述过去;它不能转向未来。历史使人聪明,但不能解决具体问题”[16](德文版序言);相反,“‘历史的理论’所能提供的一切只不过是历史——肯定极为贫乏的历史,但是从逻辑的角度上考虑仍然是历史,而绝不是理论。”[16](P26)然而,时下流行的经济学计量分析方式往往却是:努力地寻找那些能够塞人耳目的数据,并依靠各种软件工具进行机械化的模型分析,基于这些持续结论的功能型解说就称为新发现的规律或理论的发展。显然,这种标准化的分析程序往往会使得研究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类既不善于思考概率,又容易把模式看成是事件的序列,所以人类常常的错误,就是自认发现了趋势,还进一步推究它的原因。其实这时我们所见的只是事件系列而已。”[17]
  
  五、四个层次的相互关系
  
  基于上述四个层次,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理论研究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要求。其实,从基本研究范式来看,理论的发展是“理论、工具和经验证据之间的三维的相互作用。”[12](P236)其中,任何科学的研究首先都要形成一定的研究方法。“一个人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主要取决于他对科学的态度。比如那些实证主义者,他们把经验科学看作是满足诸如有意义性和可证实性等一类逻辑标准的陈述系统,因此他们会作出一种回答。而另一些人则会给予完全不同的答案,他们(包括我在内)在易于做出修正的敏感性中,倾向于看到经验陈述的突出特征——事实上,人们可以批判它们,也可以用更好的陈述取而代之。”[15](P135)当然,任何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对象都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这不仅体现在一个学科的演化过程中,譬如,随着经济学从古典主义向新古典主义的演化,由于研究对象从资源创造转向了资源配置,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外,这种情况更明显地体现在不同学科上,譬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因为社会科学中很难将那些影响社会现象但又不包含在理论中的因素隔离出来,因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的适用性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正因如此,笔者以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更加注重思辨,相应地,上述理论研究的四个层次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大范畴:前两个层次是根本性的,是理论的基本范畴;后两个方面则是辅助性的,是理论的次要范畴。
  事实上,“随着实证主义的衰落,哲学家们才认识到所有对事实的描述都是充满理论的,所有的描述都依赖于先前的理论和概念框架”[18](P87),“如果没有先前存在的概念框架,就不能确定任何事实,也不能赋予它任何意义。”[18](P88)那么,究竟何为理论呢?理论的关键就在于对事物的内在机理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揭示,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表面的形式化逻辑或者基于数据计量的功能性分析。因此,尽管表达和检验也是一个理论逐渐成熟以及最终为人所知或认可的必要阶段,但如果过分强调这两个层次而忽视了理论的基本范畴,理论研究就成了舍本逐末,也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发展。一般来说,基本范畴是研究者必须亲自着手和完成的,而次要范畴却并非一定要研究者亲自展开。从经济学说史上看,先驱者往往只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想和理论,而精致化和检验的工作则一般都留待了后人。经济学家对某个待验经济理论必须持有小心翼翼的态度,因为迄今为止的理论检验方法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它无法保证客观性,因而经济学的合理性也不完全取决于客观证据。假如一开始就采用严格的检验标准,那么就根本不会有新兴理论的出现,相反,一个理论往往只有已经取得了众多人的相信的时候才需要进行检验。幸运的是,“经济学家不等到一个理论的预言被证实,就迫不及待下决心能接受它”,如果像实证主义所要求的那样,等到预测被证实才接受理论,“那就会导致科学活动的停顿”,“因为没有人有兴趣从无数待验假说中挑出一个进行检验,而且,即使是定量研究,也严重依赖于各种基于信念的前量化的论点”[10](P365)。
  基于这一基本路线,我们可以对时下学术的流行趋势加以分析判断。一方面,就时下注重逻辑推理的数理化经济学取向而言,数学的大量应用并不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标准;“坏的物理学并不会因为使用数学而变成好的物理学,好的物理学并不会因为它们的思想是通过数学方程表达出来而变成坏的物理学。同样,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否是一个好理论或坏理论,也与它是否通过数学表达出来没有关系。”[12](P24)事实上,经济学科本身就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主观性和规范性。因此,哈耶克批评当前注重形式的主流经济学“尚未被推进到足以把这门逻辑学分支完全分离出来的程度,而且也不足以把探究因果关系的工作恢复到确当的地位。”[19]另一方面,就时下所盛行的强调实证分析的计量化经济学取向而言,计量模型也不是用来检视经济问题的内容与结构的方法唯一。相反,从最细节的角度来看抽象简化的结果,所有的模型全是错的,正因为不可能找到“正确”的模型,从而也不应该企图找到代表真理的模型。而且,如果仅仅停留在“实证”层面上,那么对理论发展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提高不了我们对社会的真正认知。“任何一种类型的描述性经济学和经济统计都可以归入历史研究的名下。它们最多只能告诉我们过去,尽管是最近的过去。从经验科学的角度看,现在马上就会变为过去。这些研究的认识价值并不在于从其中得出一些可以形成理论观点的学说的可能性。”[16](德文版序言)
  
  六、结语
  
  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既不是停留在华丽数学符号的表达上,也不能简单地通过某些局部数据的处理就存在某种因果联系,特别是不能据此而得出一般性的理论,这实际上也是波普尔证伪理论的基本含义。只有遵循这四个层次,一个研究才可能深入下去,得出的结论才会有可信性,我们的认知才会有真正的进步。当然,这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其实,任何一个真正科学性知识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方法论和理论素养基础之上,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想。“科学方法不能被还原为明晰而精确的决疑法或运算法则,而是本质上取决于科学家训练有序的判断力和鉴定力,这些能力是科学家作为学徒从公认的教师那里学习得来的。”[20]当然,纯粹的计量检验也不能简单地证伪一个理论,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本身就存在很多限制性条件。也正因如此,后来波普尔提出了经济学中“情境分析”主张:经济行为仅仅是受约束条件制约的个体最大化行为;情境分析将成为社会科学的合法的分析方式;情境分析应该作为一个不被检验的“形而上学”的原则被保留下来。姑且当前主流经济学热衷于搞实证分析,甚至把这种实证分析等同于理论研究,认为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实证分析才可以促进经济学的科学化和理论的发展,但是,“科学并不是通过效率的实证主义而得到扩张的。相反,提出证据,就是寻找并‘发明’反例,即难以理解的事物;进行论证,就是寻找‘悖论’并通过推理游戏的新规则使其合法化。在这两种情形中,效率都不是为了自身而被追求,它是多余的,而且当出资者终于对此感兴趣时,它往往是迟到的。”[21]
  其实,尽管当前主流经济学热衷于搞实证分析,认为在经济学中除了“实证研究”之外其他一切研究都毫无疑义,没有一种依靠思辨和文字描述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甚至经济学中也不应该有什么知识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争论,但显然这并不符合科学的本意,“如果你承认除了自然科学的问题之外,没有什么问题拥有意义,那么任何关于‘意义’概念的争论也就会变得没有意义”,而且“关于意义的教条,一旦得以确立,就会被抬高成为永远超出争论的东西,再也不可能受到攻击。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它已经变得‘不可攻击和确定无疑’”[15](P13)。特别是,尽管一些“主流”经济学者极力把自己所研究的东西视为地地道道的“科学”,甚至否定经济学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但显然,这本身也潜藏了其个人的认知状态,因为“对他来说,‘经验’是一种纲领,而不是一个问题。”[15](138)究其原因,现代主流经济学承袭了西方自然主义思维,极力模仿物理科学的研究路线来探究经济现象,试图在人类世界中发现像自然世界那样不变的规律;也正是在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伦理自然主义的信念,把存在的就当成合理的,而对存在的认知又衍生出了实证主义。为此,主流经济学极力主张,根据供求力量决定的均衡来设立社会规则和制度安排;同时,基于这种以力量决定的不变社会规律,主流学者极力为现有制度进行辩解,甚至为社会上出现的一切丑陋现象进行辩护。显然,在这种教条主义的认知束缚下,主流经济学者主张对固有的认知取向采取“不争论”,并极力否定对流行的实证结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意义。于是,主流经济学日益丧失了批判性,并一往直前地行进在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的道路上,以至经济学变得越来越封闭化,最终造成了当前经济学发展中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美]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序言.
  [2]朱富强.经济学的科学性意味着什么:经济学的双重属性及其研究思维[J].当代经济科学,2008,(3).
  [3]朱富强.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审视:经济学的人文性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2008,(4).
  [4][美]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英]沃特金斯.反对“常规科学”[M]//拉卡托斯,马斯格雷夫.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2.
  [6][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7.
  [7][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55.
  [8][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1991:3.
  [9][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4.
  [10][美]麦克洛斯基.经济学的修辞[M]//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德]尼采.快乐的科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59.
  [12][法]迪梅尼,莱维.经济学正在成为硬科学吗[M]//[法]多迪默,卡尔特里耶.经济学正在成为硬科学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3][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00.
  [14][英]J.内维尔.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M].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2001:187.
  [15][奥]波普尔.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6][奥]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7][美]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自然史沉思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7:30.
  [18][美]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19][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2003:55.
  [20][英]波兰尼.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51.
  [21][法]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北京:三联书店,1997:116-117.
  责任编辑:陈文杰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官僚制的制度结构决定了官僚人员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在专制的权力结构中,官僚人员的行政人格呈现依附性和自利性的矛盾;在封闭的利益结构中,官僚人员在分享统治利益的同时竭力寻求制度外的私人利益;受“公私不分”观念的影响,官僚人员以实现统治者意志来实现家族利益和私人利益。  关键词:传统官僚制;官僚人员;权力结构;利益机制;公私不分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
期刊
摘要: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正日益突出。“9·11”事件后,美国改变其对南海问题的战略思维,主要通过加强军事存在、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等渠道介入南海问题。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的南海政策仍以主动、扩张、威慑为主,其牵制中国崛起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美国参与和建构新的南海多边安全机制的战略新思维已日趋凸现。中国应加快与东南亚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
期刊
摘 要:社会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面对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压力和挑战在不断增加。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实际权限相对明确性与政府行为选择空间有限性之间的角色困境。走出这种角色困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在保证改革的公正性的基础上推进整体改革,注重在改革中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改革发展必须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培育社会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社会转型;和
期刊
摘 要:现代主流经济学把福利经济学纳入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集中于对少数社会现象的分析。森强调,经济学需要对人类福祉和社会价值判断作出回答,经济学只有与伦理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住现实中的客观经济现象。森将伦理分析方法应用于社会制度安排而提出了评估平等或不平等的新思路,包括体现“生活内容”的福利平等和反映“生活内容束”的能力平等两方面。森把促进自由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目的,并进一步分析了功能
期刊
摘要:政党中心主义是中国的国家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生成的是政党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以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政党国家转型。面对新的执政环境,中国共产党通过从阶级斗争到阶层合作、从全能到法治、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内定任命到党内民主等方武进行着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从而开启了政党国家的内部转型。  关键词:政党中心主义;政党国家;适应性;转型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作者简介:陈宏彩(1971-),男,湖南华容人,浙江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博士;杭州 311121    [摘 要]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具有自身特征,在世界上发展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其他制度难以比拟的。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是权利救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对传统救济机制的超越、创新和必要、有益的补充。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现实国情,通过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拓宽权利救济渠道,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
期刊
摘要:作为资本主义辩护理论的自由主义占据了19世纪政治思潮的主流。民主已经成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在民主的体制下更好地维护自由成为思想家们思考的重点。密尔是一位明确倡导民主的自由主义者,他对于民主的思考更具有合理性与进步性,标志着代议制民主作为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并为以后民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代议制民主;密尔;自由主义民主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
期刊
董一冰教授撰写的《刘少奇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集学术性、史料性和创新性于一体,是我国起步较晚的刘少奇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新成果。作者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图反映刘少奇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貌。该成果既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刘少奇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专著,又是一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推向深入的创新之作。作者能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且观点鲜明,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话语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垒球化的思想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重返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话语体系可以发现,他们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论述是以唯物史观为独特视角、从历史发展规律高度展开的,主要包括世界历史的概念、形成前提、行进动力、产生机理、演进特征、发展道路、最终归趋等内容。“世界历史”理论是垒球化领域的认识提升和拓展,必然会为中国在应对全球化进程上提供独树一帜的理论指导和理论视角
期刊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十七年科技法律制度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发展科学事业、奖励科学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十七年科技法制建设以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规为基础,吸收和借鉴了苏联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十七年科技法律制度的运行,不仅贯穿于建国初期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而且蕴蓄于中国共产党人立法、司法和守法的法律意识中。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十七年;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