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诗情在心中荡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m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根据文意,激趣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听——过年啦!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们在放鞭炮,可开心了。
  师:端午节到了!大家在——
  生:大家在赛龙舟。
  师:划得多带劲啊!还有呢?
  生:(齐)包粽子。
  师:我们最喜欢的六一儿童节到了!
  生:小朋友们在玩游戏,好开心。
  师:张老师发现你们看了图片都笑了。这些都是美好的节日,是佳节。 每逢佳节,我们都很兴奋,很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佳节的课文。(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逢”是后鼻音,你读得真准,谁再读读?(生齐读课题)
  【点评】用色彩绚丽的图片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赏心悦目的情境中感知“佳节”,理解“佳节”,自然而又巧妙。
  二、范读课文,学生质疑
  师:是谁?又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听张老师来读读这篇课文。打开课本。(师范读,生倾听)
  师:你们都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读了,捧起书,好好读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点评】范读回归了语文课堂,要为此拍手叫好!记得朱自清曾说过:“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可见,范读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范读似乎已难见踪迹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令人欣喜的是,教者能够为学生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中。如此范读,既是给学生一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为帮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基调,也是给学生一种朗读的示范和引导,为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
  生:“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生:“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是你们对词语的不理解。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什么意思?
  师:你这是对诗句的不明白。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当作课题?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都会问“为什么”呢?
  生:为什么重阳节要头插茱萸?
  生:王维为什么要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师:同学们真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相信通过学习,你们自己就会弄明白这些问题的。
  【点评】善于“问”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教者能够呵护、激扬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把“问”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在课堂上敢“问”,会“问”,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一种探究学习的欲望。
  三、品读语言,读中悟情
  师: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画简笔画),这里是长安,而王维的家乡蒲州在这里,中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而王维离家时只有15岁,你们几岁?
  生:9岁,10岁。
  师:是啊,他就比我们大五六岁,也是个孩子,却独自一人来到异乡长安,身为异客,整整两年,七百多天,他都是一个人在长安求学。谁来读读这句话?(生1读)
  师:小小年纪,一个人漂泊在外。 (生2读)
  师:从你的读中,我觉得你已经读懂了(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谁能读好这行诗?(生读诗句)
  师:你知道“独”是什么意思吗?
  生:“独”是孤独的意思。
  师:为什么孤独?
  生:因为他是一个人来到长安的。
  师:一个人来到长安,(板书:独)你能再读读这行诗吗?(生读诗句)
  师:你看,这一遍你就能把“独”字读好了,读出了王维小小年纪一个人在异乡。(生齐读这行诗)
  师: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平时就很孤独,到了节日,大家怎么过节的?他感觉又如何?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生默读课文)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家是怎么过节的?
  生:大家登高游玩。
  师:你能读读句子吗?
  生:(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刚才有同学不懂“扶老携幼”这个词的意思,有懂的同学可以告诉他。
  生:“扶老携幼”就是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去登高游玩。
  师:你看,不懂的词可以问同学。我们还可以自己研究,看“扶”和“携”都是——
  生:都是“提手旁”,
  师:肯定和手有关。做做“扶”的动作。(生做“扶”的动作)
  师:老人年纪大了,扶着老人。那“携”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查字典,谁查得快,谁就来说。(学生翻查字典)
  师:谁来说说“携”的意思?
  生:“携”的意思是拉着手。
  师:人们扶着老人,拉着孩子,去登高游玩,是多么快乐啊!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点评】“扶老携幼”这个词语的教学颇具匠心,富有立体感。首先,让学生来教学生,请理解的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词语的大意,但教者还不止于此。然后,启发学生关注“扶”和“携”的字形,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进而让学生做做“扶”的动作。而对于“携”的动作该如何做呢,学生并不清楚,于是,就让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来弄清楚它的意思,这样就让学生分辨清楚了“扶”和“携”的意思。如此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扶老携幼”这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要把理解   课堂
  词语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去准确地理解一个词语,以感受汉字的魅力和学习语言文字的情趣。
  生:(读)扶老携幼。
  师:一家人亲亲热热。
  师:这几句话你能读好吗?(生3读)
  师:瞧,这一家人团团圆圆。(生4读)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热闹的重阳节吧!
  生:(齐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而此时(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读到这,你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的意思吗?
  生:“倍”的意思就是“更加”。
  师:再读这句话。(生读)
  师:此时,人们在欢度节日,王维却孤身一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男生读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度节日,女生读孤独的王维。(生读)
  师:难怪他——(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读好这行诗。
  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出了王维的思念。
  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欢乐的节日,孤独的王维,王维想——
  生:(读)“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插”“挽”这两个字也都是——
  生:提手旁。
  师:头插茱萸,看,这就是茱萸,重阳节头插茱萸可以避邪,你帮我插,我帮你插,每个人头上都插着茱萸,还手挽着手,咱们做做“挽”的动作。多么快乐!(生做“挽”的动作)
  师:读好这两句话。(生读)
  师:兄弟们感情多深呀!(生齐读)
  师:其实,欢聚就是一种快乐!而(指简笔画)如今“我”却在长安,家乡的兄弟们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说到这,我突然想起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就是——
  生:华山的东边。
  师:我和兄弟们相距1300公里,马车日夜不停地跑都要跑上几天几夜,我们相距遥远,却无法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读这个词。(生读“天各一方”)
  师:多么遥远。
  师:这长长的省略号,就像一声叹息,王维叹息道——
  生: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我只能看着家家户户登高远眺。
  生:我只能独自一个过这个美好的佳节。
  生:我只能孤独一人。
  生:我只能独自一个看别人扶老携幼,登高远眺。
  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
  生: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王维想到了以前,想到了如今,想到了此时此刻,思念之情更浓了。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生读)
  师:以前的欢乐,此时的思念,你们都懂了。这就是——
  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王维一个人少小离家,思念着亲人,过节时,看到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更加思念亲人,想到家乡的兄弟,越发孤独,他思绪万千(板书;思绪万千),把无限的思念化作这首——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诵读这首诗)
  【点评】“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文”与“诗”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教者谙熟“文包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者能够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那些问题,以读为主,借文学诗,诗文映照,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诵读中领悟诗的大意,让“文”与“诗”的魅力在诵读中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书声琅琅,学生诵读得动情入境;议论纷纷,学生讨论得深入热烈,词语的意蕴,就会在诵读和讨论中理解得更加到位;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就会在诵读和交流中体会得更加深刻。
  四、体会字义,巧教生字
  师:我们再看诗题中的这个“忆”字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
  生:思念。
  生:想念。
  师:所以有个竖心旁,用心思念,再看“念”也有——
  生:心字底。
  师:我们今天就用心写这两个字。
  师:(范写)“念”:思念到如今,上面一个“今”;“忆”:要注意竖心旁笔顺,“乙”的横折往里收。
  师:我们自己提醒钢笔的握笔姿势,笔头的金属这面要对外面,不能反过来。钢笔字,不容易擦掉,所以写之前要仔细看。第一个字没写好,也没关系,再写一个,一定会有进步。
  (生临写“忆”“念”;写后展示学生的字,反馈点评)
  【点评】写字是学生必须要练就的“童子功”。教者尤为重视培养儿童这一“童子功”,课堂的写字指导扎实有效:既注意当堂范写,又注意对学生写字细节的提醒,还注意写字效果的及时反馈与评价。这样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总评】学习语文,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是我听了张惠老师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最强烈的感受。
  张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一种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儿童,让儿童的心思始终专注于课堂的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的愉悦。课堂上,老师范读时,他们用心地聆听,心随着老师动情的诵读而动,时而舒眉微笑,时而沉思遐想,陶醉于文本的情境之中;老师发问时,他们静心地思考,潜心会文,揣摩文字,圈点批注,沉浸在文本的世界之中;进行讨论时,他们自由表达,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享受着同伴分享的快乐。这种自然而真实的学习状态,体现出儿童的本真与可爱,应是课堂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而这,当是老师的魅力使然。
  张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一种张力,深深地叩击着儿童,让儿童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愤悱状态。普列汉诺夫说得好:“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张老师在课堂上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启迪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一个有教养的头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因而,她把“问”的主动权给了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更为可贵的是,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课堂上,学生或思或议,或圈或画,或品或读,亲历过程,自主实践,分享互学,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张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一种活力,深深地激励着儿童,让儿童的心灵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的开放状态。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老师那温文尔雅的教态,那轻柔甜润的语言,让儿童如沐春风,活力四射,因而,儿童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实而有效的语文学习能够在每一位儿童身上发生。
  如此有魅力、有张力、有活力的课堂,怎能不使语文学习变得快乐呢!
  (张惠,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潘文彬,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凭借文本与编者、作者进行的阅读对话。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必须经过三个层面: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正确的解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要求包括了读准字音、读通文本、弄清词义、理解大意等等;准确的解读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要做到字、词、句、段、篇贯通融合;创意的解读是对文本全面、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渗透了语言品味、情感体验
期刊
一、 选景——给词中“景”一个独特的视角  古人词中的景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甚至是自己情操的寄托,因此,进入词中的景都有其特别的韵致,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在这首短短的27字的词中,就出现了以下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渔夫)、斜风、细雨,占了21个字。这首词似乎是用景物“堆积”起来的,然而读起来却没有一丝的堆积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的同时,感受到了景物之间的和谐,垂钓的
期刊
倍受儿童青睐的绘本读物,正是可以唤醒和激发儿童情感表达的资源。教师在引领绘本阅读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绘本写作素材,从画面切入,通过对画面“补白”,进行改写,丰富画面内容;从文字入手,寻找经典言语范式,进行仿写,体味言语表达的魅力;从故事着手,进行扩写、创编,再塑个性故事。教师结合图片文字,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从片段仿写到整篇故事的改写、续写、创编,从而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技能。 
期刊
学生能够自改习作,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对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十分重要。“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效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批改习作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修改文章,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一、 乐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发挥了他们的自觉能动性,思维积极,便能自己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的兴趣引发,还需要教师下一番苦功,习作也不例外。针对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欢写,才能写得好;只有乐于表达,才能表达好。那么,如何才能让一年级学生对写话感兴趣呢?我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观察到: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阅读绘本,还特别喜欢涂涂写写。那么,顺势引导他们读读、涂涂、写写,以充满乐趣的表达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写话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写话,学生肯定会非常喜欢。  一、 阅读绘本,在涂鸦写话中放飞想象,表达情感  绘本的内容有深有浅。我精选了一套适合一
期刊
“电子书包”搭建了新媒体“一对一”环境下的智慧课堂,集电子化课本、学习资源、教学平台于一体的“电子书包”进入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为例,谈巧用“电子书包”的用处:  一、 资源储备功能,让课堂教学更具自主性  “电子书包”的海量信息是学生语文学习、拓展的有力支撑。在大量的补充阅读和趣味性的动画学习中,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能促进学生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试问当下,真正“乐于”写作的学生又有多少?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生不乐于写作往往跟我们的习作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常规习作教学趋于这样一个程式化套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不难看出,教师占据了学生写作的主要位置,学生处在写作的被动位置,是被“强制写作”的对象。于是,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我”的存在。因而,其作品素材的真实性、情感抒
期刊
一、 童言无忌,快乐入门  习作首先要训练说话。在低年级段,我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有时间说话,有目的说话。  1. 五句话方案。这是我在一年级下学期实施的一项活动。具体方案是:每个学生从星期一开始在早读课上对同桌说一句话,如:“我在路上看到一朵野花。”第二天,在第一天说话的基础上加上一句,如:“我在路上看到一朵野花,花的颜色是蓝色的。”以此类推,在五天中能说满五句话的学生,可以领取一颗“光荣星
期刊
一、 探寻文本模式,熟悉话语体系  1. 跨越语言信息障碍。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它的呈现方式和特点,较之以前学生经常接触的连续性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长期进行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后,表现出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不习惯、不适应。例如:在一节《阅读须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上,老师请大家
期刊
一、 扣题质疑,激趣启迪,引发期待  1. 看课文插图,引出课题。你们的热情引来了一只小猴子,这只小猴子想干什么?(板书:猴子种果树) 边板书边讲解:“种”是多音字,还有读音“zhǒng”,种子的种,在这里读“种”(zhòng)。  2. 第一次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评析】教师利用课文插图,揭示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