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让科学像电影一样流行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姬十三,本名嵇晓华,75后,复旦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后不出国、不进企业,是科学专栏的自由撰稿人。在5个月之后,他把一批“孤独”的科学作者组织起来,成立了群博“科学松鼠会”。松鼠会能量爆发之快之大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人们欣喜地发现,科学原来可以如此Sexy。
  
  “焦虑就是患得患失,当你与某样东西的得失陷入拉锯战的时候。焦虑感就油然而生。因此,治疗焦虑症有两种捷径:彻底失去某物,或者牢牢拥有。英国作家德·博顿指出,观看古代废墟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因为面对历史久远的石头,我们会觉得急吼吼地去获得成就是多么俗不可耐的事,而且你大概不会萌生拥有它们的念头。你还能随手找到缓解焦虑症的一系列工具:河莉秀、茂陵、新疆干尸、大西洋洲、外星生物、流星雨。”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姬十三的科学专栏,听上去是不是让人心里麻酥酥的?这也是为什么姬十三的专栏被众多读者追看的原因。他笔下的科学有股浓浓的人情味儿,文字特别友好。讲的都是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模模糊糊感觉得到、只是没有仔细想过或者想不明白的事情,让你愿意去了解、去探究、去倾听。虽然这个复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不愿被人说成具有“文艺气质”,但人们还是坚持认为,这个理工男与众不同。
  如果看他的文章,感觉这个文理通吃的人应该有颗七窍玲珑心,不过面前的人长得很清秀,也很腼腆。有的人问一答十,说了此想到彼,那就继续说彼。姬十三说话则像答题,谈自己的性格时就更泛泛。或许像松鼠会成员喜欢调侃他的那样——“内心热烈”。
  科学松鼠会的办公室在北京崇文门一栋居民楼的顶层。顶层举架比较高,又可以被间隔成两小层。下层年轻的“松鼠”们在电脑前工作,上层的小间可以会客。除了墙上贴了Logo,房间里的布置仍然以舒适、居家为主。只要牵上一条网线,姬十三就可以和一群年轻人快乐地在这里工作、传播科学了。
  
  理科男的文科情怀
  
  姬十三如果学文科,大概也能学得很好。在高中读书时,他并不是坚定站在理科阵营里的学生。分科之前,他在班里文科排名第一,理科排名第五,为了能更广泛地选择专业,才选择了读理科。他喜欢哲学,在大学时也常写点诗当作业余爱好。只不过那时他的文学和EQ的天赋还处于自我消化阶段,没有机会全力爆发出来。
  2004年读博士时,姬十三突然想“写点东西”,于是将自己的论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在网上投给了几家杂志。一位主编给他回了信,认为他是“可以培养”的。他的科普写作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博士毕业时,他已经同时在为几家杂志撰写科学专栏,并在一家杂志开设科学问答,在业内小有名气。
  如果人人选择职业都可以完全遵循内心的喜好,也就没有那么多工作的烦恼了。生物学博士有两大坦途,也是姬十三多数的同学们选择的:出国深造,或者进入研究所和药学、生物学企业。在家人和外界的眼中,神经生物学博士出来做科学作家,是有些屈才了。父母开始也反对姬十三弃理从文。“但后来父母也默许,所幸他们都是开明的人。”姬十三说。
  
  科学不光可以用,
  还可以欣赏
  
  一毕业就成了自由职业者,姬十三没感到什么不安。做了五个月的自由撰稿人,姬十三发现,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圈子里的人也很孤独。姬十三说:“国内科学作者的报酬比较低,能全职写作的不多。科学写作需要相当的专业背景、学术素养,还要具备表达能力。写作条件其实很艰苦,但影响力却不大,能得到的回应也有限。他们一般不善于与传统媒体做各种合作和互动,也不善于推销自己。”
  除了科学作者自己的局限,大环境留给科学写作的空间也越来越狭窄。科学本应是很温暖的东西,积极、努力地去解释现象,帮人们打开未知、战胜恐惧,但近年来,人们感觉科学殿堂高高在上,越来越冰冷和遥不可及。当科学对自己没有实用价值时,就丢给科学家束之高阁。姬十三也感到科学之美正在被忽略:“科学当然有实用价值,也是以实用价值为基础的。但科学不仅能被拿来用,也可以拿来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欣赏。科学其实是一个特别丰富的体系,其中的美无以言喻,几辈子也研究不完。让人们爱科学、欣赏科学,其实就是让人们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
  于是,2008年春节后,在一次“孤独者”们的聚会上,姬十三提议组织一个群博。有了群博,既可以上传大家的最新作品,互相交流,也能用集中效应扩大影响,增加与媒体的合作,帮助争取稿费,还能培养新的科学作者。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做科学的人效率果然高,2008年4月28日,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群博就正式上线了。
  之所以叫科学松鼠会,因为“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
  或许科学松鼠会创始之初只是一个互相取暖的松散组织,但十几天后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迅速将松鼠会的能量激发出来。地震当天下午,松鼠会就贴出一篇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又在随后的20天内发稿30余篇,纠正了很多地震的常识性错误,被众多媒体转载,日IP点击量达到了16000人次。
  松鼠会一夜之间被大家熟知,姬十三也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人传播科学的美感。科学的起点现在被放得越来越高,成了专业人士才能用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就遍布着许多没有标准答案、等待人们去思考的题目。引导人们从这些小事中爱上科学,科学作者也自然会找到广阔的天地发挥。
  用这样的思路,姬十三设计了一个明星栏目:Dr.Y0u。意思就是“你自己就能成为Doctor”。这个栏目会设计一些常见又刁钻的问题,你无法在Google或百度中找到答案,比如“为什么我刷牙时牙膏总会掉出一块”;“为什么吸鼻涕不会呛着但吸水会”;“为什么字看久了会变得陌生”等等。向所有读者征集答案,然后由松鼠会的专业评委会选出每期的优胜答案。
  群体的智慧被开启,出现了很多很牛的答案。比如关于鼻涕的问题,有人这样回答:“呛着是因为管理气管、食管分流的那块小骨头(会厌骨)没反应过来,让该进入食管的水进入了气管。水的黏度小、流速快,会厌骨对水要从鼻子进入这种行为很不理解,从而呛着。而鼻涕被倒吸,最后进入的是食管。有一种擤鼻涕的方法,就是抽吸鼻涕,让它通过后鼻孔进入食管,然后再像吐痰一样吐出来就好了。”
  
  从作者到管理者
  
  松鼠会初剑时,姬十三曾经为了平衡收入,在一家美国百科网站工作,不过在前几个月离职了。这也是他做过的唯一一份传统意义上需要按时上下班的工作。对比自由职业者、传统职业和组织管理者, 姬十三觉得他们分别是对自己、对上级、对下属负责。相比较而言,对上级负责的职业可能不太适合自由散漫的他。
  姬十三说,目前松鼠会满足了他对工作的全部幻想。松鼠会把他的专业与兴趣连接在一起,同时接触到了科学界、媒体、商业领域,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管理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发挥。当然,他还希望能走得更远。《读库》的老六有一次对姬十三说:你要把松鼠会当成百年协会做下去。这句话对姬十三触动很大。要将这样一个组织发展壮大,当然要用盈利模式来支撑。
  目前松鼠会还是在依靠成员自愿自觉地贡献智慧,除了一些基本的服务器租赁费用,松鼠会没有太多支出。为了维持松鼠会的持续发展,姬十三注册成立了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准备做一些图书出版、媒体协作、线下活动的盈利业务。但姬十三在采访时总是提醒我要将公司与松鼠会的概念分开,开公司是为了“养”松鼠会,保证松鼠会能自给自足,而松鼠会将是永久的非营利组织。
  管理知识他也在边走边学,毕竟松鼠会刚刚成立一年半,互联网这股湍流的力量会把松鼠会推向哪一步,谁都无法预测。但姬十三对将松鼠会维持下去还是很有信心,我问他觉得自己是否有经商的天赋,“应该有吧,毕竟我是个浙江人嘛。”
  
  姬十三的独门道
  
  科学本来就很美
  虽然媒体总说我有“文艺气质”,可能是因为人们臆想中的理工科不善表达。但我也并不觉得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出众,科学本来就很美,文理本来也应该是相通的。
  
  看科学也可以像看电影一样
  科学以前要么是被人想得太神圣,要么是太妖魔。但我们希望是让科学流行起来,大家可以像看电影一样去欣赏科学。我们组织大家看一些经典的科学纪录片,请嘉宾来讲解。开办一些写作沙龙,做各种线下活动。这个圈子的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灵活,大家就会消除那些对科学的误解,把科学当作爱好来看、来学习、来阅读。
  
  我想做自由的工作
  写作和科学都是我的爱好,我也擅长。企业的工作比较重复枯燥,做科学作者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认识很多人;薪水和刚毕业进外企做个小白领差别不大,我也可以接受。
  
  民间组织的活力
  过去科普主要由官方机构或者协会来做,我们作为民间组织,一出现就表现出优势:写作水平高,更新及时,传播速度快,与线下有很多互动,媒体争相报导,特别有活力。
  
  为什么松鼠会不做营利
  松鼠会的优势就在于免费地传播科学的美感,松鼠会的“小红猪”团队不断翻译国外优秀的科学外刊,我们都是在自愿自觉地做这些传播。即使以后热情会消退,用金钱刺激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不排斥未来有人来投资,但松鼠会和公司还是会分开运营,松鼠会的味道是不能变的。
其他文献
从500年前的《西游记》小说里就能看到中国人之于关系这一话题的态度:有背景的妖怪在做错事后都被神仙领回去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孙悟空打死了。时至今日,借着“结构洞”理论的西风,人际关系开始发生进化,于是就有了,“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灵媒是我首先想到的跟“结构洞”这个话题有关的最佳对象。他们接通的是生死两个异次元空间的关联性。通过灵媒这个载体我们可以同所谓的“亡灵”对话,灵媒在这里扮演
期刊
社交网络使得信息交流更加方便,也能帮助人们调整其判断和决策,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在一般人眼里,社交网络有利于做出决策,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信息、学到知识。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换句话说,你的社交网络越广泛和活跃,你的决策可能就越发英明。但是,社交网络会不会削弱你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副教授Francis J.Flynn及其博士生Scott S.Wiltermut
期刊
他们不是世袭贵族,没有富甲一方,不是公司高管。他们没有在什么喉舌部门掌握着机密要闻,岗位也不是处于公司的“当关口”,但是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人际网络遍布四野。他们很可能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淡淡地告诉你“我认识XX,或许可以帮得上忙”,似乎毫不费劲地就办到了你折腾许久也搞不定的事。    1 风投    Moga是个海归,拥有经济学和金融投资双硕士学位,回国以后就进入了一家中等规模的风投公司。风险投
期刊
社交网络其实并非想当然地十全十美;相反,它存在一定的弊端,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    大家都知道,社交网络是一项资源,对个人的帮助很大,但它也可能是一种负担。  社交网络利用得当,可以成为个人通向世界的窗户,有助于个人了解并融入多元复杂的世界;而利用得不当,则恰恰成了个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如果你社交圈子里的人都是属于你那个阶层的人,这就形成了专家所称的‘密集网络’。你可能以为自己对整个机构内的事
期刊
简化文字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的步骤。试想,受众花同样时间看一个PPT,在保证看懂内容的情况下,文字越少,那么花在每个文字上的时间就越多,记忆就越深刻。    我已经连续写了数期关于PPT错误案例的文章,关于目录、图片和图表,也许有的读者认为,好的PPT就是图片漂亮,制作精美。可是,从笔者多年企业咨询经验来看,好的PPT最关键的部分是文字内容。没错!只有内容有条理、逻辑清晰,才可以让PPT更有可
期刊
Case 1:只有基本医保是远远不够的    受访者:张凝,24岁,在一家国企工作,单位给上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年纪轻、身体好、花销大、没多余的金钱和兴趣考虑买保险,是目前他对自己现状的认识。“有基本医疗应该就可以应付了,没必要再去买额外的健康保险。如果真的收入有富余,还不如存起来做点别的事情。”  陈昱点评:要不要买保险,已经是个不需要再去讨论“是”或者“不是”的命题了。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险提供的是
期刊
与其他行业不同,高端化妆品的销售重点不在那成交瞬间,而在于随后持续的需求挖掘。销售数额的高低也并不取决于一场购买的入账有多少,而在于客户对产品和你这个人的持续性体验。杨梅常说,看清化妆品销售的本质再推销,远比卖出一支口红更重要。    表象:很多顾客会说“我看着玩的”  本质:压根儿没有“看着玩”的顾客    就算是在雅诗兰黛,杨梅的销售业绩都是一个奇迹。她用了三年时间,从站柜台的一线销售做到成都
期刊
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是一个外来术语,简称MT,是“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招收对象以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两年内的毕业生为主。目前500强企业中很多企业招收管理培训生,不少国内企业也开始这一职位的招聘。    光鲜背后的现实    对于初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管理培训生”充满了诱惑力——快速的晋升通道、更多的(海外)培训机会、更高的薪金。来自企业的统
期刊
最近 一年中,你是否有过转行的念头? 比例  1 有过 91.6%  2 没有 8.4%  结合自身情况,你认为一般会是什么原因导致想要转行? 比例  1 现工作已经没什么发展前途了,再不转行以后就没出路了 53.7%  2 现工作不是兴趣所在,应该尽早转行,省得以后后悔 28.7%  3 有个转行的跳槽机会摆在面前,薪水诱人,并且看上去发展前景不错 9.0%  4 现行业发展得很好,但是已失去
期刊
满静是戴姆勒东北亚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在公司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中,满静的本土背景会比较“有特色”。在做HR之前,她做过外贸、合资公司总裁助理、客车售后服务业务。她主张用一见钟情式的果断去开始第一份工作,而不是总在不确定中纠结;她主张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不必去设定太过具体的目标,必须先积累经验,工作要投入;她也主张“激流勇退”型的转行,用多种经历丰富自己的人生。    工作无“小”事    总裁助理的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