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还在流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刻,孩子们正在教室里静静地写作文。教室里很安静,只有轻轻的呼吸的声音。答应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写作,将刚才这一段温馨的课堂敲打成文字。
  每天早上,批改孩子们的练笔,是我最幸福的时光。看着一页页灵动的文字,我仿佛又一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欢乐,一起忧伤。
  改到周洁的本子,我迅速“扫描”了一下,还是和往常一样,语言简洁而有灵性——
  “和往常一样,告别梦琦后,我就在车站里等车。风,打着我的脸;雨,冰冻着我的心。再大的雨伞,也挡不住风雨对我的肆意欺凌。”
  呀!第一段就让我非常惊喜,语言优美,很有诗意。这分明是诗嘛!于是,继续往下读,更为其鲜活的拟人、独特的感悟而惊叹。好文啊好文!
  于是,我试着将她的文字敲打下来,回车,回车,于是一首诗出现了!
  一遍遍地读着这首清新的小诗,心情竟无比地欢畅,仿佛这首诗是我亲手写的!
  喊过同办公室的小沈,一起读诗。小沈连连惊叹,呀,没想到周洁写得一手好诗啊!
  于是,将这首小诗,发于博客,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诗的快乐。
  第二节,是作文课,讲解了写人作文的一些要领,便让孩子们自己写起来。
  课间,休息了一会儿,第三节课铃声打响
  了。忽然想起,这节课的开头,不妨让孩子们来
  欣赏这首小诗。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咱们班同学写
  的一首小诗吧。”
  于是,打开博客,将文字放大,为了营造一点氛围,找到了巴赫的一首《G弦上的咏叹调》。淡淡的忧伤的旋律,在教室里流淌。随着节拍,我轻轻地吟诵——
  等车的心情(周洁)
  和往常一样,
  告别梦琦后,
  我就在车站里等车。
  风,
  打着我的脸;
  雨,
  冰冻着我的心。
  再大的雨伞,
  也挡不住风雨对我的肆意欺凌。
  我的身子麻木了,
  心也随之被冰封。
  一个塑料袋,
  被风驾驶着飘过。
  我不知它从哪里来,
  又要到哪里去。
  只知道,
  它是被人遗弃的,
  又被风领养的可怜的孩子。
  它。不!是他!
  和风相伴相依,
  一起离开了世人,
  自由自在地追逐着他的梦。
  风越刮越大,
  雨越下越艋。
  无数个红绿灯的变化,
  在我面前闪过。
  我轻轻地合上双眼,
  听到了,
  汽车的飞驰人们的抱怨风雨的怒号。
  可是。
  我的心好静好静,
  仿佛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
  我睁开眼,
  一声长笛划破了天际,
  车来了!
  我的心又激起了,
  一阵水花……
  也许是被淡淡伤感的音乐感染,也许是被我的声音所打动,孩子们已走进了这首诗。教室里,孩子们也仿佛随着小诗人,走进了那个寒冷的车站。
  我继续朗诵着,此刻,我觉得这一个个文字和一串串音符,都散发着生命的光辉,它们和我的声音一起,融入了孩子们的内心。诗、音乐,流淌在每一颗热爱诗歌的心灵里。
  朗诵完毕,轻轻地,孩子们鼓起了掌。
  我知道,这掌声,是献给我的,献给音乐的,更是献给身边的小诗人的。
  于是,再一次配上音乐,孩子们轻轻地吟诵着,吟诵着身边小诗人的诗作。
  “告诉大家,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咱们班的周洁!”
  掌声再一次响起,小诗人周洁,微笑着,也在鼓掌,一脸灿烂。
  音乐还在流淌……孩子们开始写起了作文……
  
  推荐理由:博主用特别的方式把一名学生的优秀习作与全班同学分享,—方面是对小作者展露出的才华的珍视和鼓励,一方面是对全班同学一次诗意的感染,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希望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既有夕拾之朝花的美丽与温馨,也有朝花之夕拾的深思与讽喻。朝花的美好是学生阅读时所乐于亲近的,而夕拾的现实与思想的深邃是七年级学生所感到隔膜的。由此我想,让学生消除与《朝花夕拾》的隔膜,其着力点恐怕不在于童年生活的趣事上,因为这是学生容易走近并有切身体会常有共鸣的;学生的隔膜处恰在于后者。而我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最初是孙绍振先生—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发表之初引起长达三年的围攻,六七年后,文章的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二十多年后,先成为陈思和的《当代文学史教程》中的一节,后来又成了童庆炳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经典文论》中的一篇,现在,它成了面前这本同名书中的一篇。  许多“学术”文章,刊登之时,就是死亡之目。而这篇文章,在三十年后,却更加显出它历史性的辉煌。原因之一,正如孙绍振在该书
在日常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常想着能独立阅读课文,教出从文本挖掘出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并把这理解及发现的过程一并与学生分享和交流,以提升彼此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然而面对具体文本时,我常常手足无措,不知所向。俗话说,读书可以使人增长智慧。于是我向名家著作学习智慧,研读了钱理群、孙绍振、蔡义江、童庆炳四大家所著的《名家六十讲:语文课上的文学》(本文引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读后获益匪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网络的性能,加快智能校园和智能教室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发展智慧教育需要课堂教学创新,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1]。语文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成为智慧者的天然使命[2]。初中语文教学既要重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还要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3],启迪学生的智慧。因此,构建智慧课堂成为语文教学创新和提高学生智慧的有益途径。初中语文智慧课堂改变了
《老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相互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文章的末段,即全文的点睛之段,其中的“愧怍”,奇妙地把杨绛一家与
《寂寞》是美国作家梭罗长篇散文《瓦尔登湖》中的一节,表面上看类似我国的抒情散文,全文表现寂寞之美,但是,和我国现当代流行的抒情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我们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景物和人物为主体,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式的,或者说,西欧式的抒情散文的一种风格,并不是以景物和人物为基础,而是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为基础。这种散文,是西方流行的随笔体(eassy)。这种文体,在抒情中带着很强的智性,
1980年,在宁波,一个十多人住的屋子里一个靠近窗子的上铺,名不见经传的20岁的余华第一次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发现了一种比伤痕文学那种控诉更有力量的小说表达方式。  1986年,小有名气的26岁青年作家余华得到了一本《卡夫卡小说选》,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  同年,被卡夫卡震撼的余华在一张小报的夹缝里看到嵊县一辆运苹果的车被抢的负面新闻,就是这件事,使他写出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较好地运用语言和文字,无外乎能读、能说、能写,这里专门谈谈“能写”这个目标的实现。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学习用几句话表达一个意思,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那么,部编三年级教材在写的方面有哪些考虑?是怎么编排的呢?教学中须注意哪些问题?  一、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的编排特点  1.能力序列化  在编写之初,编写组即确定了习作在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一个无形而又有形的“场”。说它无形,是因为这个“场”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有形,是因为身在“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只要用心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场”。议论文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力的“场”;说明文教学,是一个科学准确的“场”;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场”。“场”的形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如何建构并使之产生神奇的效果,那就要看教师的功力了。2013年5月18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纯净。这源头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诗经》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而这些植物的名称又非常笼统,所以具体说《诗经》中有多少种植物出现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