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的人品学养及其艺术思想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_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人秉承礼乐教化精神,在美术领域形成了“文人画”的传统。董寿平的书画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在优良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拓展创新,自立风格,形成了文人特色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画风、书风清新典雅,逸笔澹墨,流溢出清芬沁人的书卷气息。画山水潇洒自如,苍劲古朴;画松竹构图妙奇,气韵生动;画梅兰浓淡有致,飘逸多姿;作书法笔酣墨饱,势若游龙。他的书画作品形神兼备,既有传统技法,又具自我性格,有书卷气质、有诗词意境、有哲理思想、有音乐旋律、有时代精神,可谓展浩然之气,传造化之神。
  董寿平(1904—1997),山西洪洞人,原名揆,字谐伯。因仰慕清初画家恽寿平之人品、画品,遂改名为寿平。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美术理论家、鉴赏家。
  高洁人品
  董寿平的魅力,在于他高尚的人格。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钱财、洁身自好、助人为乐。1923年,在北京世界语学校求学时,本准备暑假回晋探亲,因遇到一位燕京大学的同学苦于没有路费不能回四川老家探亲,他便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回家探亲的计划,把路费让给同学。
  董寿平在世时,一直热爱和关心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先后两次向山西省博物馆捐赠了祖传的古代珍贵字画数十件。其中有明清册页,明万历年间朝鲜画家李滩隐画的墨绢本《赤金竹》及清代画家为其高祖董霁堂画的《抚膝肄书图》《汉书下酒图》等。1983年,他再次向家乡捐献自己创作的精品书画200幅。为纪念董寿平的艺术成就,在太原市有关部门与日本友人的大力合作下,于晋祠公园内建成一座长期收藏和展览董寿平作品的美术馆。
  1994年,华南发生百年不遇的水灾,香港《大公报》等6家单位联合发起名家书画赈灾义卖会。董寿平闻悉,画了一幅四尺墨竹《风雨劲竹》捐献义卖。那次活动,共有207名书画家、雕塑家捐献作品200件,义卖款总金额为240.9万港元,而董寿平的那幅《风雨劲竹》由升华服务有限公司主席包玉刚之女苏包陪庆女士以29万港元认购,创当次义卖之最高价。董寿平还在《艺术和书法作品捐赠书》上这样写道:“我的子孙及亲属均不得以任何借口索取或借用、借看;我的子孙和亲属均不得参与董寿平美术馆的管理工作。”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董寿平的高风亮节。
  董寿平生性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名高望重而未失本性。耄耋之年还每日接待慕名来访、求教者。诲人不倦,言之必以真善美。
  此外,董寿平在中外文化交往中也身体力行,先后12次赴日本举办书画展,进行友好访问和艺术交流,为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国际奥比斯组织(Project Orbis)是全球唯一的飞行眼科教学医院,其创办人是美国著名眼科医生戴卫·佩顿。其开始是在一架经过改装的DC-8飞机上,设有手术室、视听教学系统,该组织不得牟利,政治中立。从1982年创办伊始,董寿平即向其捐献字画,协助其在海内外开展工作,为奥比斯长达10年的访华活动,以及成功访问北京、山西等地作出了贡献。
  深厚学养
  董寿平注重读书,是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他在青年时代从艺开始,便养成了半日读书、半日作画的习惯。他博览群书,有渊博的学识,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研究东方哲学,善于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与现代表现技法相结合。
  他以历代经典为师,技道同修,取法乎上,通古今之变后而自成一家。绘画以外,于书法、美术理论、艺术鉴赏等诸多方面均有很高造诣。1928年至1933年间,董寿平从观看、鉴赏、研究和临摹古人绘画作品入手,研究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画家、流派的代表作,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期间,他还研读了有关金石、训诂、书画鉴赏等方面的书籍,系统研读了包括先秦诸子在内的古代典籍。
  董寿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造诣颇为精深。他填曲经史、诗词文章、音律美术之历代著述皆了然于胸,尤其对《易经》有极深见解,而且以之奉养身心。
  董寿平书画十分重视哲学和绘画的关系,他善于运用我国古代的“太极学说”和现代“唯物辩证法”来作为自己作画的理论依据,具体表现在构图的布局、用笔时的力度,用墨时的浓淡,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灵活运用到绘画创作上。
  董寿平技法全面,修养深厚,不仅是书画艺术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美学家,不愧为我国书画史上一座丰碑。他几十年沧桑风雨中辛勤耕耘于书画,留下了成千上万幅雍容恬静、旗帜鲜明的历史名作。
  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思想
  多练勤思考的书法学习观。董寿平对书法的研习,“多练”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他用心分析各家之長。他曾说:“学古人书法,不能从表面上看古人,要看到他内在的东西,外形是由内在的东西引发出来的。”
  遍读古帖,方能得其笔墨之神韵。董其昌在《论书卷墨迹》中言,“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窃也。”董寿平认为,这是真知灼见、金玉良言,并说,“30岁之前,由于有特殊条件,得以遍阅故宫的书画藏品,有的反复细细揣度,‘胸有五百幅、下笔自从容’,传统中国书画必从传统中来吸收营养。进入了另一番境界后,也可以出神入化。”还讲到他“与齐白石先生茶叙,白石老人将画箱打开请寿平先生帮他鉴阅自己的书画藏品,同时向董寿平坦言,他不能看太多古画,怕自己走进去出不来。”讲到此处,董寿平说,“白石先生之所以如此,是他有扎实功底,是个书画奇才,不可直接仿之。”
  适情自娱的书法态度观。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董寿平把写字作为作画外的余事,以一种游憩的心态对待写字,不为写字而写字。正如他所言:“写字、画画不可有所求,即便是求‘好’,也会被这一意念浸入,影响了末梢神经,反不能自由流畅,反不能好了。而人之意念,瞬息万变,‘一国三公,从谁为是?’所以写字作画时,决不要有想头,要空空然放笔也。写字、作画,首先要体现你的人格,表现你的思想,如只想写好,当然不能出好作品,思想有一个刻意求好的压力,一味求好忽视了你要表现的思想。你如不信,请看中国从宋到清给皇帝写的字没有好的,但也没有坏的。九天之上有人压着,当然写不好,坏的也不敢献给皇帝,所以平庸的作品居多。”   董寿平的这些话,表现出“无欲无求,聊以自娱”的适情自娱的心态对待书法。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才能在创作时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达到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实现无意于佳乃佳的至境。
  神采为上的书法审美观。王僧虔曾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在书法中,“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董寿平认为,书法艺术的神采,是审美的高深境界,也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如何使书法给人以美的感受、充满活力,从而使其欣赏者所吸引、所感动、所陶醉、所折服,由此而产生美妙的联想,寄兴于无限。
  推陈出新的绘画艺术思想
  坚持深入生活的绘画艺术观。董寿平始终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坚持“创作没生活就受局限”的观点。不深入生活,画出来的画就没有生气。山川之活动,要看动态,看了静态再看动态,看云烟变化。一看光线就坏了,很自然地光线就出来了,而中国画里头光线是次要的。简单说,就是非要看真山水不可,非要看进去不可。这石头怎么样构成的,这树是怎么样长法,在什么地方长,长到什么地方是什么姿态。在风口上的树,姿态是什么样;避风地方的树,又是什么样的;缺少阳光的地方的树,又是什么样的。在这里头又有乔木,又有灌木,原始森林的树都是向上的。长江流域的山和黄河流域的不同,太行山雄伟,而巫山等则有一种清丽之美。所以,若不亲自深入生活,就不会创作出一流的绘画作品。
  异常重视学养的绘画创作观。董寿平非常重视学养。他认为没有学养,就是描画;而有了学养,就是创造。创造出来的各个人有各种不同的风格。“作画每到一定的阶段,笔墨、意境、思维似若停顿,应知这正是预伏着前进一步的征兆。而导之前进发展者必须从笔墨形象之外求之,即所谓多读书,多观察,庶乎一旦豁然贯通。”“我的事业是书画,而我观察事物,超过书画。生在东方,还看到地球上人类的活动。主要从学术入手,而不是从绘画入手。虽然绘画是职业,实际上我是以读书的时间长。如孔子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画如其人”的绘画本质观。董寿平重视画品与人品的关系,他认为:画家的品德、修养、气质、思想等精神境界和深度,都将毫不掩饰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作为一个画家,应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精湛的技巧,才能创造出画品高尚的作品。画品要高,画家本身的品德也必须高尚。文如其人,画亦如其人。
  笔墨意境相生相辅的绘画哲学觀。1986年5月,董寿平应邀参加“当代中国画研讨会”,并作了《中国水墨画及其笔墨意境》的学术讲演,颇多独到论述:“笔的作用在于表达事物的形象,墨的作用在于显现笔所运行的痕迹。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笔墨传导画家的感情、意向。笔墨之所到又展现出物体的气质、神态和韵致。笔墨既是表现客观事物的手段,又包含着画家的主观素养。”由此可见,一幅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画家的笔墨运用。
  画里面要有抑扬顿挫,用笔墨画出来,就讲究虚实、浓淡、疏密。为什么这幅画中间淡,就是为把中间这几株松树突出来。如果中间画得实了,即使画上许多松树,一棵也看不见。另一方面是不能雷同。画的山顶跟山的石子,皴法没有相同的。就形而言,皴法还要一致,虽有粗细长短之分,但要用一个笔法,否则就不协调了。再看,虚的地方要引人入胜。叫你看见虚的地方后边还有东西,千百里就出去了。有些人老老实实就是画近景,一看就看透了。景越暗越淡,则越远越密。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构图,是咫尺可以见千里。
  艺术创作有“胸有成竹”之说,董寿平对此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作之始,目视一张白纸,胸中自有布局,这便是“胸有成竹”。但当第一笔落下,画家则应“胸无成竹”,而后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缚,而应尽情抒写胸中之意,一气呵成。 所以,美术界称董寿平的竹子为“寿平竹” 是恰如其分、确有道理的。
  在看待氤氲时,董寿平说:“这后边不是白云么,前边松树一挡,不是到了后头了么?白云里头隐隐约约,叫你想像得到有很多东西。要有起伏,有高的有低的,有远的有近的,有深的有浅的。这就是氤氲之气。氤氲就是里头似云非云、似雾非雾,一种雾腾腾的气象;凝结到一块就是露了,但是它没凝结到一块。也可以说氧气加潮湿气,合到一块,就是要的这么一种氤氲之气。”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四十四条从法律层面对行政强制拆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针对该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立法技术的疏漏、执行程序较繁琐等问题,结合其他法律和法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A)与不合并类风湿关节(RA)患者的临床指标及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和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差异。方法选择合并RA的AMI
英国铸造工程师学会(ICME)出版5种刊物,其中包括中文版的.英国铸造专业杂志(Foundry Trade Journal/Foundryman)近年来频繁报道中国铸造业有关的消息.
调整铁基粉末合金刹车材料中的石墨含量,制成摩擦试样进行摩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材料中石墨含量增加,其强度会随之下降,摩擦系数也随之下降,而动摩擦系数则随之上升。 Adjusting
飞机战斗生存力已成为军用飞机设计的主要指标之一,飞机易损性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提高飞机战斗生存力的途径.论述了军用飞机易损性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并对飞机易损性定量指标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一直被当作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根源.但是大多数研究的重点是放在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情况下,于是最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