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的笑,李兰娟的伞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cxy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一想起你,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这是王小波著名的情话。这话好得很,因为它道出了:好的爱情,会让人拥有孩童般的天真,仅仅想起心爱的人,上扬的嘴角已暴露灵魂的温馨。
  这两天,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当着一大拨儿外国人的面儿撒狗粮的事儿,让人看得惊喜又欢乐。2020年4月15日,钟南山在广州出席一场疫情防控专访活动。互动交流环节,一个非洲留学生问钟爷爷:“如果去非洲,会给当地政府什么建议?”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抗疫三个多月来,一直不苟言笑的钟南山,回答这个问题时,前所未有地满面笑容,流露出少年般单纯的神情。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个视频,看看我们的钟院士现场撒狗粮,是不是让人羡慕中又特别感动,亲切中又倍感美好。
  因为,这不可多得的温馨一刻里,老院士提到了一个人——他的妻子。其实早在几天前,接受另一个采访时,钟南山提到自己这些年,之所以能一心扑到科研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人为他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他说的家人,很大意义上,就是指他的妻子李少芬。
  3个月前,钟南山逆行奔赴武汉,当时,他在高铁上闭目养神的照片,传遍全网。他哽咽着说出“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也激励了国人。
  但有个人,看到这些照片和视频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能不能让他多睡一会儿?”这个人,就是钟南山的妻子李少芬。
  全国人民都把老院士当作英雄的时候,唯有老妻怀着深切的担忧和心疼。
  这就是爱。
  2
  钟南山和李少芬的爱情,是典型的老爱情。这种老爱情里,又藏着年轻一代匮乏的柔韧和长情。钟南山和李少芬两家,都属于名门大家,可谓门当户对。
  在关于钟南山的多部传记视频中,都曾这样介绍这对璧人的缘分:两家父辈早已相识,但两个人走到一起,却源自“闺蜜的牵线”。
  1955年,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经常去探望一位姨婆,而李少芬也常去看望自己的姑婆,而他的姨婆与她的姑婆是闺蜜,就这样,两个人相识相爱。当然,闺蜜红娘,只负责牵线搭桥。灵魂红娘,才决定白首偕老。
  真正促成这段姻缘的,是两个人志趣相投的爱好。
  早在1950年,李少芬已是广州队女篮队员。钟南山到北京读书时,李少芬到国家女篮训练。钟南山是运动达人,年轻时在体育竞技上的成就,和今天在医学上的建树,可以媲美。
  1959年的中国首届全运会上,医学生钟南山“像一匹所向披靡的骏马,在400米栏比赛中,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全国纪录”。
  看,老爱情最大的魅力,不仅仅是足够老,而是从旧时光里走来的老人,曾用年轻的生命,书写过火热的传奇。历经时光打磨后,依然各自美丽。
  3
  父辈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懂爱。以为他们不懂爱,其实是我们太年轻。
  钟南山和李少芬相爱后,因为李少芬要南征北战,比赛训练,两人历经8年异地恋的聚少离多,最终才步入婚姻殿堂:异地恋的关键,从来不是异地,而是相恋的人。
  他们认定了彼此,所以愿意等。他们又各有事业,所以不把爱情看得过重。他们在遥遥相望中,各自站成一棵树,拼搏的年代暂时分离,结伴的岁月又彼此相依。
  结婚后,李少芬到广东女篮当教练,到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当副院长,到中国篮球协会任副主席,至今仍为篮球事业发挥余热。而钟南山院士历经下乡锻炼、出国进修、教学科研,并在17年前对抗SARS中,闻名全国,成为大家熟知的英雄。
  从相恋到结婚,他们走过了一甲子,养育一双儿女。儿子钟帷德,继承父业,颇有建树,是广州第一人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著名的泌尿科专家。
  女儿钟帷月,传承母业,擅长游泳,在蝶泳方面打破过世界记录,是一名优秀且低调的游泳运动员。
  钟南山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父亲母亲,尤其是父亲钟世藩对他的影响,关于做人,关于行医,关于家风。今天,他的孩子们提起他和妻子时,也像他讲述父辈那样,平和中透着深情,传承中满是敬重。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爱情?相爱的父母,活得厚重淳朴,被爱的孩子,沿着父辈的足迹,走向更远的路。
  4
  这场疫情中,那些挺身而出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故事,不仅让年轻一代看见知识和专业的力量,还重塑对爱情和信念的认知。
  2020年3月31日,1010名浙江援鄂医护,在武汉坚守两个月后,圆满完成任务。73岁的李兰娟院士是其中一位。
  飛机落地后,杭州下起了小雨,李兰娟院士下了飞机,发现人群中撑着伞等她的丈夫——郑树森院士。“这次是分别时间比较长的一次。我每天都和她通电话,询问救治的情况,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救治。”
  见面后,分别两个月的老夫老妻重逢,没有拥抱,没有热泪。有的只是头发微秃的老院士丈夫,在乍暖还寒的风雨里,为一脸疲倦的老院士妻子,高高地撑起一把伞。
  两个月前的大年三十晚上,李兰娟即将出征武汉,郑树森院士亲自下厨做菜,给妻子送行。这一幕,被李兰娟院士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撒狗粮”:“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用烧年夜饭,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院士夫妻,也如寻常人家,抛开身份和名望,生活的实相依然是柴米油盐和烟火升腾。
  或者说,沾染了烟火气的院士夫妻,反而让普通人在照见自我的亲切中,觉得真实。
  1970年,出身贫寒,在乡下当了数年“赤脚医生”的李兰娟,考上浙江医科大学。而郑树森,恰是她的同学。
  相近的出身,相同的专业,相似的兴趣,共同的追求,让两个人大学一毕业就结了婚。
  两人在同一家医院,但繁重的医护工作,剥夺了很多闲适浪漫的时光。
  李兰娟说,两个人每天都是马不停蹄,唯有早餐能碰到一起。夫妻俩聚到一起说的话,也都是“我有个危重病人,今天要做器官移植”“我有个学术报告,下午要飞北京”这一类。
  在年轻人看来,这样的老爱情,貌似有点呆板无味。
  而在老院士看来,恰是这样的各自成长,才让他们势均力敌,又相互理解。
  5
  什么是懂得?真正的懂得,从来不来自表面的“我理解你”。而是,你打过的仗,我也打过;你爬过的山,我也爬过;你经过的难,我也经过;你得到的奖,我拎过它的重量……
  所以你的疼痛和喜悦,我都懂得。李兰娟是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发表过400多篇论文,编辑出版著作36部,当过卫生厅厅长,也任过博士生导师。而郑树森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器官移植界的领军人物,比妻子还要早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们都是医学狂人,都是事业为王,反而特别容易理解爱人的执着和上进,在给予对方足够支撑的同时,自己也用力向上攀登。
  “我们从来没有时间吵架。”李兰娟院士谈到他们的婚姻时,这样说。长久以来,相濡以沫的影响,让宽容的彼此,越来越像。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历经岁月的老爱情,和终将拥有老爱情的新爱情。
  摘自《意林》
其他文献
一个成年人喜欢收集一些没用的东西,是病吗?  1725个小矮人  罗恩住在英国林肯郡的一处小镇里,他退休之前曾是一名玻璃幕墙清洁工,而现在则可以更加专注于他的私人爱好:和数以千计的小矮人们生活在一起。  罗恩目前拥有1725个小矮人,从花园、客厅,到卧室、厕所,小矮人们密密麻麻地装点了他房子的每一个角落。  收藏小矮人这个爱好始于罗恩二十几岁的时候,至今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小矮人的价格从几镑到一百
期刊
现在是一个不流行谈爱的时代,有人戏谑说爱情都有一种酸臭的味道,但这也是一个爱情稀缺的年代,因为有人动不动就不再相信爱情。  人生起起落落,爱情分分合合,总有人拼了命地追寻,也总有人轻而易举地舍弃。  那么多形形色色的爱情里,从来没有固定的公式,只是聚散之间,有四样东西,最是无用。  1.分手后的悔恨  人生中,有些事就像打喷嚏,虽然已有所预感,却还是措手不及,比如爱情。  情侣间的分手有很多是冲动
期刊
我的老爸老妈都已经70多岁了,他们有自己的房子,有充足的退休金,晚年生活本该轻松而惬意。可是,我每次回家,总听到老爸发牢骚:“眼睛不行了,我以前最喜欢读长篇小说,如今连一份报纸都看不完,字体就变得模糊起来……”老妈也會跟着说:“老不中用了!我以前一天都能绣一双鞋垫,那时谁都夸我的针线活好,现在连穿针都困难……”  看到他们消极度日,我不由对他们有些担心,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了“老要服老,但不要怕老”
期刊
有一句暴露年龄的歌词是这样唱的,“道歉是最难的词”,出自英国摇滚明星艾尔顿·约翰1976年的一首歌。但是,《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不愿意相信别人天生就是坏人,即使曾经做过某些不道德的事,一旦对方有了悔改,立刻就会改观印象。心理学家解释说,这种宽恕可能是因为草率否定一个人,会失去很多人际交往带来的好处,那么权衡利弊之下,宽恕其实更有利。  這项研究由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共
期刊
“突然想画一幅画,一人一月一蕉一琴一石一壶,天心月圆。”  “百合与白茶,理想的下午。”  “阴雨天,做宅男,慢饮茶,也读书,还煮饭。”  ……  每天刷朋友圈,会在他的小园子里停留。那是一个弥漫着书香茶香、花香草香,也氤氲着浓浓烟火香气的地方。园子的主人是一位神交多年的文友。我们很少在线上说话,却对彼此的生活方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  他自诩是个俗人。年近不惑的男人,丝毫不避讳他对花花草草小资情调
期刊
某个下午,整理过往的书信。我把它们一一拿出,又一封封打开,把卷翘的边缘抹平,整整齐齐地放了一摞。数了数,共五十六封。数量不算多,掂起来却格外的暖,格外的重。  为了防止书写的字迹被岁月侵蚀后褪色模糊,又在一个下午,我把它们统一做了复印,以便可以长久保存。  写信的时间大都在九八年与零二年之间,是我上大学和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互通信的有家人、好友、同学以及最初的同事。  寫信最多的要数大姐、二姐和母
期刊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事,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能过都得让它过去。要是事事争辩,同人较真,还不天天打架呀。那日子可没法过,谁愿意和你打交道啊。  日常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这样的事。  这不,接二连三,我就遇到了两件。  有一天晚饭后,我去拜访甲方的一位领导。自以为是熟人,没有提前打招呼,直接登门。正巧,遇到家里有客人,嫂夫人通报我来后,亲切地把我让到房间,陪我说话聊
期刊
表妹在职称评审的答辩环节发挥失常,跟我打电話诉苦的时候,她忍不住崩溃大哭。表妹为了这场答辩耗费不少心力,结果还是功亏一篑,我也为她惋惜。但事已至此,再伤心也无济于事,我安慰她明年再努力,并跟她讲了我自己评职称的故事。  当年我中专毕业进了一家工厂,在车间当了一名操作工。7年后好不容易调到心仪的部门,评上了初级职称。等到升中级的时候,先是因为政策变化被淘汰了,后来因为评审管理部门的调整,又耽误了一年
期刊
1  我小时候学过古筝、钢琴,练过毛笔字,跳过舞,但都没能坚持下来。在成长这条路上,我就一直这样半途而废着,什么都会一点儿,但又什么都不精通。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的父母一边嘴上批评我,一边默默支持我。在他们看来,只要我喜欢,多学习一些技能也不是坏事。  他们包容了我的半途而废,也容忍着我的“三分钟热度”。当然我想说的是:正是在这一个个“三分钟热度”中,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上一
期刊
前几天偶遇一位曾经采访过的女老板,很意外,她变化很大,大概半年时间,她从我所认识的那个精致干练的女强人,变成一个神情憔悴、连眼神都有点涣散的中年妇人。从容貌到气质,我都能感觉到她整个人写着“不好”两个字。  简单寒暄两句后说了再见,克制着讶异和些许好奇,终究没有问她发生了什么——我跟她到底不熟,不适合过多探问。  后来在同事那里才知道究竟,不久前她儿子和儿媳妇离了婚,女方把她两岁的孙子带走了。她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