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师生在观念上有新的认识,在方法上有切实的转变,在效果上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观念;成效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31-02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曾对教授课程的策略和方法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新加坡是近年“少教多学”理念推行得较好的国家,国内不少学校也早已推行或正在尝试。很多走在课改前列的学校,明确规定要限制一堂课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倡导的就是“少教”。研究上述学校,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取得实效的最大原因,在于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即注重了学生的“多学”。以杜郎口中学为例,此校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思想也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观点,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同。
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未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实质就是还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走向健康之路。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在如今的现代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讲析多,学生朗读少。虽然我们并不赞同绝对的“1:1”课堂原则,即在一堂课内,教师的讲解时间与学生的发言时间必须各占一半。但如今中学语文课堂现代文教学中“讲”风太盛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无论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学生是能否自己读懂,教师都要不厌其繁、喋喋不休地解释、唠叨一番。或许教师的这种课堂惯性是出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心态,唯恐自己不讲学生没法读懂,更担心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失分,被学生埋怨而悔恨交加。
2、内容理解多,语言揣摩少。我国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重视文本、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语言是文本的建筑材料,内容的载体是语言,故不能脱离语言而理解内容、概括主旨等。我们的语文课堂现代文教学,虽然也注重内容的理解,但又不是通过必要的语言揣摩去把握的,而是大量地运用了脱离具体语言和语境的架空分析,甚至在根本不进入具体的语言表达层面就作内容的归纳、概括。教师在没有任何朗读或其他语言揣摩的情况下,就提出“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问题,可谓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依我之见,语言揣摩当是达成内容理解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单是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理应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语言,
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正确途径,也应该是语文课必须牢牢坚守住的本色和底线。现代文教学尤其如此。
3、面面俱到多,重点突出少。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和传神的语言值得品味,但由于受教学目标、时间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也根本没有必要什么都讲的,如何在众多的要素中删繁就简、掂斤播两地选择、确定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十分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学重点必须突出。其中的道理人人皆知,不必饶舌,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普遍则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课文有多少要素,教师必定是每个要素都一模一样地讲析一遍,绝对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丝毫的详略。如是处理教材,无论你有多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也难以让课堂呈现足够的亮色。
这样,长期以来,这种教学关系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因此,我们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如何“少教多学”也就迫切重要,提出研究本课题是适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效率低下的现状的要求,是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深入改革的需要。在现代文教学中欲贯彻好“少教多学”的理念,取得实效,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变观念从教师开始
现代文中的“少教”,就是精心设计每课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有劲”,于是产生“愤”与“悱”之情,从而津津有味地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学会了知识。这种“少教”即“精教”、“精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努力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少教”不是越少讲越好,而是讲在关键处,力用在刀刃上。关键部位要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懂知识产生的背景,应用范畴,与它相近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1.确定每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少教多学”理念之下,备课变得更加重要,须“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课堂提问仍然是重要部分,设计好课堂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要有能力处理。
2.当讲必讲,非讲不可。
“少讲”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在单位时间里需要讲什么,哪些是不需要你讲的,哪些是你非讲不可的。无论何时,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高,参与再多,都有他们经验与能力所不及的地方,有单凭自己无法理解却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有效的现代文教学中,老师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讲在必须处,讲在精要处,讲在疑惑处。这样的讲让学生茅塞顿开,这样的“少教精讲”,是必不可少的。 二、取得成效从学生抓起
成功的“少教多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提问、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体验权还给学生。
1.进行目标性预习。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预习因此成为“多学”的第一个必备环节。但切忌盲目地预习,教师需要明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预习时有针对性,有方向感,有预期目标。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案,引导自学是比较好的办法。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做上记号;有什么想法的,作一作旁批。教师对预习任务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必要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把预习当做走过场。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质疑能力,才能再学习中不懈地追寻和探究。“少教多学”理念不仅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现代文中的“多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核心和基础是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教师都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坚持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独立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独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多学”不仅指这些;从三维目标考虑,还指多掌握知识要点;多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自主的构建;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3.充分的课堂活动。
(1)我们现在依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还是研读课本。让学生通读一遍,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给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时间。
(2)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参与活动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注重全体参与,而不是部分“尖子生”表演式的参与;学生参与学,也可以参与教。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应灵活运动看、听、说、读、问、析、写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
(3)重视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在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互相质疑中共同进步。但不要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选择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对带动大家的学习很有必要。
4.作业。
课后布置阅读写作任务,使“少教多学”延伸到课外。布置有启发性的作业、分层拓展提高的作业,机械重复、超过学生合理时间限度、教师不能及时批改的作业不布置。
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和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少教”不是越少越好,是“精教”。“多学”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扩大阅读时间、阅读量的基础上,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而这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愿我们在这个课题上,大胆设想,勇于实践,让“少教多学”不仅仅成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通过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单继林,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李东生,“少教多学”的教学体验,教育前沿:理论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观念;成效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31-02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曾对教授课程的策略和方法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新加坡是近年“少教多学”理念推行得较好的国家,国内不少学校也早已推行或正在尝试。很多走在课改前列的学校,明确规定要限制一堂课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倡导的就是“少教”。研究上述学校,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取得实效的最大原因,在于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即注重了学生的“多学”。以杜郎口中学为例,此校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思想也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观点,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通过教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观点几乎完全相同。
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未来的文盲,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实质就是还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走向健康之路。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一、在如今的现代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讲析多,学生朗读少。虽然我们并不赞同绝对的“1:1”课堂原则,即在一堂课内,教师的讲解时间与学生的发言时间必须各占一半。但如今中学语文课堂现代文教学中“讲”风太盛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无论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学生是能否自己读懂,教师都要不厌其繁、喋喋不休地解释、唠叨一番。或许教师的这种课堂惯性是出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心态,唯恐自己不讲学生没法读懂,更担心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失分,被学生埋怨而悔恨交加。
2、内容理解多,语言揣摩少。我国的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重视文本、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语言是文本的建筑材料,内容的载体是语言,故不能脱离语言而理解内容、概括主旨等。我们的语文课堂现代文教学,虽然也注重内容的理解,但又不是通过必要的语言揣摩去把握的,而是大量地运用了脱离具体语言和语境的架空分析,甚至在根本不进入具体的语言表达层面就作内容的归纳、概括。教师在没有任何朗读或其他语言揣摩的情况下,就提出“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问题,可谓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依我之见,语言揣摩当是达成内容理解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的作用不单是帮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理应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语言,
这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正确途径,也应该是语文课必须牢牢坚守住的本色和底线。现代文教学尤其如此。
3、面面俱到多,重点突出少。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和传神的语言值得品味,但由于受教学目标、时间和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也根本没有必要什么都讲的,如何在众多的要素中删繁就简、掂斤播两地选择、确定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任何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十分关键的一条就是教学重点必须突出。其中的道理人人皆知,不必饶舌,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普遍则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课文有多少要素,教师必定是每个要素都一模一样地讲析一遍,绝对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丝毫的详略。如是处理教材,无论你有多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也难以让课堂呈现足够的亮色。
这样,长期以来,这种教学关系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因此,我们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如何“少教多学”也就迫切重要,提出研究本课题是适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效率低下的现状的要求,是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新课程深入改革的需要。在现代文教学中欲贯彻好“少教多学”的理念,取得实效,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变观念从教师开始
现代文中的“少教”,就是精心设计每课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觉得“有劲”,于是产生“愤”与“悱”之情,从而津津有味地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发现”,学会了知识。这种“少教”即“精教”、“精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努力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少教”不是越少讲越好,而是讲在关键处,力用在刀刃上。关键部位要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懂知识产生的背景,应用范畴,与它相近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1.确定每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少教多学”理念之下,备课变得更加重要,须“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课堂提问仍然是重要部分,设计好课堂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对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要有能力处理。
2.当讲必讲,非讲不可。
“少讲”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在单位时间里需要讲什么,哪些是不需要你讲的,哪些是你非讲不可的。无论何时,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高,参与再多,都有他们经验与能力所不及的地方,有单凭自己无法理解却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有效的现代文教学中,老师要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讲在必须处,讲在精要处,讲在疑惑处。这样的讲让学生茅塞顿开,这样的“少教精讲”,是必不可少的。 二、取得成效从学生抓起
成功的“少教多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提问、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体验权还给学生。
1.进行目标性预习。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预习因此成为“多学”的第一个必备环节。但切忌盲目地预习,教师需要明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预习时有针对性,有方向感,有预期目标。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案,引导自学是比较好的办法。预习内容中看不懂的,做上记号;有什么想法的,作一作旁批。教师对预习任务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必要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把预习当做走过场。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了质疑能力,才能再学习中不懈地追寻和探究。“少教多学”理念不仅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现代文中的“多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核心和基础是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教师都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坚持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要相信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独立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独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多学”不仅指这些;从三维目标考虑,还指多掌握知识要点;多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自主的构建;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3.充分的课堂活动。
(1)我们现在依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还是研读课本。让学生通读一遍,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给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时间。
(2)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参与活动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注重全体参与,而不是部分“尖子生”表演式的参与;学生参与学,也可以参与教。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应灵活运动看、听、说、读、问、析、写等多种方法进行语文学习。
(3)重视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在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互相质疑中共同进步。但不要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选择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对带动大家的学习很有必要。
4.作业。
课后布置阅读写作任务,使“少教多学”延伸到课外。布置有启发性的作业、分层拓展提高的作业,机械重复、超过学生合理时间限度、教师不能及时批改的作业不布置。
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和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少教”不是越少越好,是“精教”。“多学”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扩大阅读时间、阅读量的基础上,懂得怎样学,学什么,要有所为而学,有目标而学。
“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而这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本质的初衷。愿我们在这个课题上,大胆设想,勇于实践,让“少教多学”不仅仅成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通过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以生为本、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单继林,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李东生,“少教多学”的教学体验,教育前沿: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