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夏季

来源 :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y8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了与空调、电风扇为伴的现代人也许很难想象,在没有电也没有电器的古代,人们如何度过热浪滚滚的夏天?其实,古人度夏不但充分体现了智慧,还十分低碳环保有情趣。历史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即使没有电,他们却能想到其他方法消暑避夏,而且有些方法流传至今依然在用哦。
  曾侯乙冰鉴
  冰箱是现代人家离不开的电器,除了保持蔬菜水果的新鲜,还可以冻冰棍!这应该是炎炎夏日最好的福利了吧。
  不过,曾侯乙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经享受到这个福利了。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对铜冰鉴,冰鉴也就是古代的冰箱啦。这个冰鉴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分为内外两层,外边为鉴,里边为缶,内外两个部件之间有缝隙,每到炎热的夏季就可以把冰放在缝隙里,如此一来,冰酒冰饮料就任君选择了。
  故宫冰窖
  古代没有可以在夏天创造低温的机器,那么冰又是打哪来的呢?冰窖便是古代人们贮冰的地方。冰窖是用砖石垒起来的拱券形半地下的建筑,人们在冬天把河中的冰挖上来,切割成规整的长方体,然后运到冰窖储藏起来,半地下的冰窖保证了低温,厚厚的砖石可以把外边的热气隔绝起来,这样冬天的冰块就可以储藏到夏天。
  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用。
  冰块、冷饮
  古人有这些外界的降温手段后,自然开始琢磨怎么从饮食方面降温降火。古人先是通过冰块给室内降温,后来慢慢把冰块和饮料、食物相结合,创造出冰棒、冰镇米酒、消暑汤等。
  到了宋代,古人冷饮的制作水平几乎和现代差不多了。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三百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古人的“凉友”
  夏天酷暑难耐,但是别忘了我们身边的“凉友”呀。“凉友”真可谓“良友”,没电的日子它可替代空调、电扇为我们带来徐徐凉风。凉友的凉不似空调那般直直吹向身体,引来空调病;凉友的风也不似电扇那般强烈,它的风是轻柔的。它的材质从古至今十分多变,有普通的竹、木、塑料,更有贵重的象牙、贵金属。说了这一串,凉友的真身也该一现了,那就是扇子。
  扇子是古人夏天降温用的最普遍的神器。扇子最早是谁发明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按照人类的本能,估计在原始社会就应该有雏形了,不过那时拿的应该是树叶等东西。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制造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扇子也变得种类繁多。古人称扇子为“摇风”“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作的,经济条件差的就用芦苇竹条编的,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到了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腾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
  瓷 枕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瓷器之乡”,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涂了一层特殊配方的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特别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最好赞美。
  凉 屋
   唐代开始出现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是古代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明代,“凉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高度,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古代凉屋的巅峰之作。
  古人降温最后的大杀器——心静自然凉!
   此神器一出,任你气温四十度还是五十度,都要统统归降!这句话出自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此方法皆适用!“心静自然凉”不仅可以指对气温炎热的控制上,还可以指遇到烦心事,不急不躁,头脑冷静,心里清明,方能找到解决之道!
  看完古人这些消暑神器,鲁小班特想穿越回去,好好体验体验。
其他文献
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在童年时代就能专心致志地在花园里研究植物。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花园和母乳一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因此,他在中学读书时,刻苦攻读前人的植物学著作,并经常到野外采集标本。这为他后来对近万种植物进行整理描述、修订命名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由于家境贫穷,幼年并没有受到完整的初等教育。十四岁那一年,法拉弟在一间书店学习
期刊
星期六,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妈妈交给我一个“重大任务”——去菜场买鱼。  菜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挤到卖鱼的摊位前刚好看见张叔叔在卖鱼,张叔叔的鱼很新鲜,条条活蹦乱跳,所以被买走了很多,还剩一些鲫鱼。  我说:“张叔叔,我妈常在您这里买鱼,这些鱼全卖给我,便宜点。”  张叔叔一听,哈哈一笑,说:“小小年纪就会讨价还价了?行,给你个机会!”只见他把鱼筐往台秤上一放,说:“这筐鱼原来连筐重14千克
期刊
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啊。上节课我们讲了宽容大度。那么这节课我们聊一聊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  这句话想必各位经常听到。这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在自己的府衙写的一副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
期刊
我的目光久久不能从它身上逃脱开,感觉不是我发现了它,而是它抓住了我,紧紧地,不肯撒手。  那是一只小巧的,戴着粉色蝴蝶结,穿着碎花小皮鞋的小兔子玩偶,当光线暗下来的时候,它的身上就会自动散发出浅绿色的光,晶莹剔透,令人目眩。  小兔子挂在墨墨的书包上,我情不自禁地跟在墨墨的身后,只想多看那兔子一眼。我还装着不经意的样子绕到墨墨前面,说:“哟,你的兔子还不错,哪里买的?”  “这个呀,可遇不可求,绝
期刊
现在大家都时兴用名片了,兔子也有了名片。  在口袋里装着名片,兔子心里想:“这下再不怕那些欺负人的家伙了。”  正想着,迎面遇见了狐狸。  狐狸拦住兔子,说:“想过去吗?得对我笑三笑,要笑得讨我喜欢,明白吗?”  兔子不慌也不忙,他“刷”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过去,“狐狸先生,请多关照吧。”  狐狸一看,名片上写着:  狼的朋友  兔子  狐狸顿时吃了一惊,心理嘀咕着:“没想到兔子成了狼的朋友了
期刊
老师说要带我们去上一堂不一样的课程,小新和同学们都好奇极了。原来老师要教我们怎么做豆腐啊!看到豆腐慢慢地在自己的手中成型,小新心中升起浓浓的自豪感。看,平常喜欢开小差的同学们都津津有味地参与其中呢!  大家一定很好奇,美味鲜嫩的豆腐是怎样从硬邦邦的小豆子变来的吧?  1.将泡好的豆子放入石磨中,一边加水一边磨成豆浆,然后滤掉豆渣。嘻嘻,如果家里沒石磨用豆浆机也可以哟。  2.把过滤后的生豆浆放入锅
期刊
鲁小班为学子们点完赞,当然也没忘向茶小妹和茶老聊起学子们的这些趣事。三人聊得兴起,鲁小班突然想到古代的孩子是否有暑假呢?难道他们真的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日苦读?  有人说,暑假源于私塾。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惜不符合史实
期刊
平湖的东湖景区是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今天天气晴好,风和日丽,爸爸陪我沿着东湖绕行一周。  在吕公桥西桥堍,我们沿着新辟的桥头台阶下去,这段台阶的两边有不少石雕的小狮子,可爱极了。桥下便是鹉湖春色景点。湖边,柳树垂下了千条万条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柳枝上已经染满了黄褐色的嫩芽。我用手弯过一根柳枝,轻轻掰开一个嫩芽,一看,里边已经泛青了。原来,每个嫩芽里面都包含着一个春的消息呀!看着这些嫩
期刊
暑假,正向我们迎面而来,一举手,一投足间,仿佛就触摸到了没有功课压力的轻松和放飞心情的自由!不过,小不点可没大家幸福,还能享受暑假的快乐,这会儿啊,俺正埋头在一大堆作文稿件里,辛苦挑选佳作,为大家奉送精彩呢。  去年年夜飯,我家的压轴大菜是一只巨大无比的螃蟹,大到家里没有合适的盘子可以装下它。这是一只“帝王蟹”,来自遥远的智利。在我大快朵颐的时候,姥爷说:“孩子,你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居然能在自家的
期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12岁时,校长问他为什么读书时,他的回答。他这句话说得可真好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不过,我认为要再加上两个字——“再次”。也就是说,要“为中华之再次崛起而读书!”为什么呢?因为前几年,习主席提出了“要为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崛起,有兴起和突起之意。中华文明传承了几千年,所以说,不是崛起,而是再次崛起、复兴。  难道不是吗?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