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在乎别人的看法
某高级工程师,因失眠来找我看病,他在事业上应当是成功人士,在互联网上可以查到他的著作和业绩。他天天上网。看什么?看别人都说自己什么。看到说自己好的,高兴得睡不着觉;看到批评自己或者骂自己的,愤怒到血压升高,还失眠。这就是他失眠的原因。
我说,你是为自己、为事业活着呢,还是为舆论活着?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一个健康的人,不管他处在什么社会地位和阶层,都应当有一种知足常乐、内心平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就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意思是,你吃你的山珍海味,我不眼馋,我吃我的粗茶淡饭,就感到味美香甜。你穿你的高档名牌,我不羡慕,我穿我的布衣麻衫,就喜欢。这才是健康人的心态。
这并不是要人们满足现状,不求进取,而是不管你处在什么地位或者什么阶层,都要时时找到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才是一个健康人。生活中经常保持“四个快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没乐找乐、就可以多活5到10年。
特别容易被激怒
一个健康的人能够用理智控制情绪和行为。
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在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常常十分拥挤,在这种情况下,你碰我一下,我踩你一下,真是难免。说个对不起,没关系,相视一笑,相安无事,这就是健康人的行为。
可是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方会先骂,什么人呀,你有病呀?另一个就说,你才有病呢!于是就对骂起来,甚至动起手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他们就患有“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病”。
我们总在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最重要。但如何保健康呢?网上有句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真的,很多病都是自己作的,很多疾病都和生气有关,不生气就不生病。
生气所导致的疾病,到底发病率有多高呢?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发现,90%的疾病都和精神压力有关。所以病由心起,魔由心生。不生气就不会生病,不作死就不会死。
等病了才后悔
我年轻时做住院医生,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为什么?因为居民区的门口有个太平间,经常有尸体出入,居民们是什么想法?
我的一个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你说医生能干什么?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
心要静身要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我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种的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我分析,心要靜、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
我的方法是:用智慧去处理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
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老年人要经常轻运动、勤运动。我每天都会快步走,如果时间允许,我会走上两个小时,有时一天上六七个小时课,我会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换位思考看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我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
多年后,我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找来。她说,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
当年,这位女士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
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解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这位女士说。
某高级工程师,因失眠来找我看病,他在事业上应当是成功人士,在互联网上可以查到他的著作和业绩。他天天上网。看什么?看别人都说自己什么。看到说自己好的,高兴得睡不着觉;看到批评自己或者骂自己的,愤怒到血压升高,还失眠。这就是他失眠的原因。
我说,你是为自己、为事业活着呢,还是为舆论活着?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一个健康的人,不管他处在什么社会地位和阶层,都应当有一种知足常乐、内心平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就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意思是,你吃你的山珍海味,我不眼馋,我吃我的粗茶淡饭,就感到味美香甜。你穿你的高档名牌,我不羡慕,我穿我的布衣麻衫,就喜欢。这才是健康人的心态。
这并不是要人们满足现状,不求进取,而是不管你处在什么地位或者什么阶层,都要时时找到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才是一个健康人。生活中经常保持“四个快乐”,即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没乐找乐、就可以多活5到10年。
特别容易被激怒
一个健康的人能够用理智控制情绪和行为。
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在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常常十分拥挤,在这种情况下,你碰我一下,我踩你一下,真是难免。说个对不起,没关系,相视一笑,相安无事,这就是健康人的行为。
可是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方会先骂,什么人呀,你有病呀?另一个就说,你才有病呢!于是就对骂起来,甚至动起手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他们就患有“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病”。
我们总在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最重要。但如何保健康呢?网上有句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真的,很多病都是自己作的,很多疾病都和生气有关,不生气就不生病。
生气所导致的疾病,到底发病率有多高呢?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发现,90%的疾病都和精神压力有关。所以病由心起,魔由心生。不生气就不会生病,不作死就不会死。
等病了才后悔
我年轻时做住院医生,医院每天要往太平间送多少人啊?我看到的,每天都有五六个往太平间送。所以各大医院的太平间门,一定不能朝向居民小区。为什么?因为居民区的门口有个太平间,经常有尸体出入,居民们是什么想法?
我的一个同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得了感冒,进而染上了扁桃腺炎,接着竟发展到肾小球肾炎。几年之后,疾病就进展到肾功能衰竭。虽然在北京为他找到了肾源,做了肾移植,但过了一年,移植的肾又肾衰了。之后又是第二次肾移植,可过了半年,这位同学还是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了。
他是医生,在大医院工作,可最后还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你说医生能干什么?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疾病形成了才去治疗,这就像口渴了找水喝,结果井还没打;要打仗了,才发现连兵器都没有,还要铸造兵器,这不就晚了吗!
我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很不以为然。然而,眼睁睁地看着年轻的同学一步步走向死亡,让我重新审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一定要重预防。
心要静身要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我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种的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
我分析,心要靜、身要动,就是他们的长寿之道。他们地处偏僻,过着自耕自足的平静生活,对身外的钱财名利、声色犬马不去追求,符合心静原则。他们自幼耕作,一直到老,符合身动的原则。
可面对工作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人们怎么能够心静呢?
我的方法是:用智慧去处理事情,而不是用情绪去处理事情,就不会影响健康。
动能生阳,阳气通达,代谢流畅,身体就会健康。老年人要经常轻运动、勤运动。我每天都会快步走,如果时间允许,我会走上两个小时,有时一天上六七个小时课,我会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换位思考看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就可以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放下许多纠结。
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上课,一位医生带来一个脚后跟疼的病人,怎么治都治不好。发病经历更是奇怪,她到国外旅游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却在回家时离家还有100米的地方,开始疼得走不了路了。
我看这位病人不像是纯粹的身体疾病,便问起她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关系如何,结果这位妇女忍不住哭了。原来,她一家三口和婆婆住在一起,而她非常惧怕婆婆,因为婆婆曾说过很多伤害她的话。这个家她怕回,但却不得不回。
我除了给她开药之外,还给她写了两句话并让翻译译成法文写在下面,第一句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第二句是“宽容他人就等于宽容自己”。
多年后,我在法国巴黎讲课,这位妇女闻讯竟然专程找来。她说,她脚后跟疼已经彻底好了,不过并不完全是吃药好的,吃药只可以减痛于一时。
当年,这位女士曾对着那两句话反复看,但仍无法释怀。婆婆去世了,她收拾婆婆遗物时,脚后跟还是疼。
三年前,儿子娶了媳妇,也住在一起。她对媳妇新的思维和行为就是看不顺眼,有一天她对着媳妇就想说一句话,话到嘴边,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婆婆说我的那句话吗?这时,她一下明白了,当年婆婆说她不是坏心,因为此时她说儿媳妇也没有坏心。她心中的那个结终于解开了,从此脚后跟再也没疼过。“理解这两句话,我整整用了七年时间。”这位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