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喇叭告诉了我们什么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1988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大喇叭自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以来,在历次疫情防控宣传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农村大喇叭普遍响起,利用“村言村语”,传递最新信息、普及防疫知识、通报防控事项、提出行动倡议,受到村民普遍欢迎。农村大喇叭通过短视频走上网络社交媒体,凸显了其接地气、生动亲民的特点,影响空前。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农村大喇叭的实效,本文认为,未来应把农村大喇叭进一步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加强规划,加大建设,使其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大喇叭 疫情防控 历史演变 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阻击疫情蔓延之际,全国农村大喇叭纷纷响起,在农村防控疫情中发挥了应急广播的巨大作用,一时成为全国宅在家里的男女老少的热门话题。农村大喇叭从何而来?它在疫情防控传播中经历了哪些演变?在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中究竟有何作用?这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本文对农村大喇叭进行溯源,勾勒它在防疫抗疫历史中的流变,研究分析其价值所在,前瞻其未来。
  一、农村大喇叭的起源与疫情防控传播演变
  大喇叭,从新中国诞生第一天起就开始使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由广播技术专家傅英豪设计的“九头鸟”,将九只大喇叭分三排聚拢在一起,在当天的实况广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彼时的大喇叭并不是“农村大喇叭”,未在农村落地。“农村大喇叭”概念的起源,可追溯至1962年。这年4月1日,以农村有线广播为标志的县级广播站——吉林省九臺县广播站开始广播,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县级有线广播站。“全县330只舌簧喇叭,分布在各乡、村人民政府和互助组供销社、学校、文化站等公共场所。”①农村大喇叭从此开始出现。“到1954年底,全国共建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个,安装有线广播喇叭5万只。”②这些喇叭,基本上就是农村大喇叭。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薄弱,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肆行无忌,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如当时察哈尔③的鼠疫、云南省思茅县的疟疾。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防疫抗疫工作,中央专门成立了防疫委员会。1951年全国第一届卫生防疫工作会议提出,卫生防疫工作要以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鼠疫、霍乱、麻疹、伤寒、天花等19种传染病为重点,并制定了对上述传染病的防治方案和《法定传染病管理条例草案》,以及若干防疫工作具体办法。④这一阶段广播的疫情防控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省级电台的《记录新闻》栏目及刚成立的城乡广播收音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随着农村广播站的建立,农村大喇叭逐渐投人宣传使用,成为新生力量。
  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农村广播网”的要求。12月21日,《征询对农业十七条意见》提出:“在七年内,建立有线广播网,使每个乡和每个合作社都能收听有线广播。”“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若干种危害人民和牲畜最严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虫病、血丝虫病、鼠疫、脑炎、牛瘟、猪瘟等。”⑤把建立有线广播网与消灭若干传染性疾病联系起来,可见,中央对农村广播网在疫情防控中作用的重视。到1957年底,我国农村大喇叭安装达94万多只,1959年跃升至469万只。⑥农村大喇叭成为消灭传染性疾病的最重要宣传工具之一,消灭各种传染病的宣传也成为当时农村大喇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955年冬,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6年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1957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长篇通讯,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阅读了这篇通讯,高兴得一夜不能入睡,第二天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这两首七律气势豪迈、想象丰富、朗朗上口,成为农村大喇叭广播的重要内容,加上大喇叭中传出的又是本土语言,此次传播活动成为农村一代人的记忆。笔者那时年幼,但能熟记这两首诗,靠的就是农村大喇叭。
  农村大喇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发展实属不易,那时刚刚经历过战争洗礼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都需要财力的支持。经历了灭鼠、灭蝇、杀死钉螺以及合作医疗等方面的广播宣传,“讲卫生”已在农村受到重视。“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设置《讲卫生》节目”,⑦成为农村大喇叭播出的权威性内容。1965年6月28日,毛泽东同志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⑧的号召,涌现出大量的赤脚医生。那时赤脚医生看病或接种疫苗也通过农村大喇叭宣传、组织。这一时期许多传染性疾病被消灭,农村大喇叭功不可没。
  当然,在农村大喇叭后面,是没有编制的农村广播人。1966年春,农村放大站和公社广播站发展到8435座,安装大喇叭872万只。⑨这背后,不知有多少农村广播人的付出。
  经过十年浩劫至1976年底,虽然农村大喇叭还有一定的发展,但在传播内容上却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改革开放后,“到1988年,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喇叭稳定在8000万只的水平上”。⑩之后,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改为广播覆盖率。1998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0年实施“西新工程”后,农村大喇叭仍然有所发展,播出的内容也更加多样。这期间,新中国成立之初列举的19种传染病得到进一步遏制,如在云南,麻疹、百日咳、腮腺炎、风疹等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其中无疑也有农村大喇叭的贡献。
  2003年春天,“非典”(SARS)病毒让中国民众猝不及防,在短时间内大规模传播,北京、广州等人口密集的城市迅速成为了重灾区,并涉及全国266个县市区,农村大喇叭及时发声,守望相助,为控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努力。2004年12月1日,国家开始实施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农村大喇叭也投人到防治的宣传中。   二、走上互联网的农村大喇叭:语言、类型与短视频引领
  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农村大喇叭又经历了2004年禽流感、2008年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相应的防疫抗疫传播措施。2007年8月30日,《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之后,随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立,农村大喇叭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应急广播体系在“村村响”工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又有了新的发展,担当起了最基层的应急传播任务。在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的抗震救灾中都有农村大喇叭在发声动员。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贵州、云南、湖南、四川、湖北、安徽、重庆、内蒙等省、区、市的农村大喇叭普遍响起。成千上万的应急大喇叭一方面通过资讯播报,采取顺口溜、快板等形式,传递最新信息、普及防疫知识、通报防控事项、提出行动倡议、公布政府措施,将防疫抗疫任务细化传播;另一方面与网络社交媒体融合,制作成短音频、短视频在互联网平台发布,将小村庄信息变成了“地球村”信息,影响罕见。例如,云南各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的应急大喇叭将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的提示和各类口号制作成民族语音频、短视频传播,收听收看精准,效果很好。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蕉坝乡蕉坝社区所有大喇叭开启,每天三次播出应急信息和提示。双龙组苗族农民李鹏已为儿子结婚通知了亲友,准备了酒席,听了大喇叭的宣传,推迟了儿子的婚期。在他的带领下,组里社区春节几十场酒席全部停办;村民们还取消了聚餐、聚会和春节拜年。有资料显示,湖南省华容县14个乡镇的3200只大喇叭,11湖北省2.5万多个行政村的“村村响”12,浙江省桐乡3000多个大喇叭13,用方言将防疫要点、工作公告等编成顺口溜、快板,每天播出2~3次,防疫控疫宣传做到了全覆盖。而社交媒体中如“抖音”“西瓜视频”“腾讯视频”“快手”“梨视频”中播出的农村大喇叭短视频,影响力空前。全国的农村大喇叭实质上打了一场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
  疏理、提炼全国农村大喇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传播,有如下特点:
  (一)传播语言:“村言村语”
  纵观全国农村大喇叭的播出,无论四川、重庆还是贵州,播出的都是“村言村语”,也就是本土方言。当然,普通话说得好的村社例外。为什么都是“村言村语”呢?因为农村大喇叭的收听对象就是本村或本组的村民,“村言村语”满载亲情、乡情,最本土,是当地的一种语言习惯,听来亲切、自然、鲜活,便于村民接受。即便传到各大平台的音频、视频也让“地球村”另一端的用户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二)传播类型:简短实用
  笔者疏理农村大喇叭播出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内容,大多数比较简短,而且非常实用,这里列举部分类型。
  1.信息播出类。类似县以上广播的《时政新闻)),播出最新的时政资讯,但导语、内容大大简化。如导语“省委今天召开视频大会,省委书记某某某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到了农村大喇叭,就变成“省委书记今天说了”。非常简短,而且口语化。
  2.提示警示类。普及防疫知识,提示注意事项,警示有关事态。特别是警示内容,运用本村最接地气的语言,有时甚至“骂人”:“你小子就是不听话,怎么着?想找死,好不给你爸你妈尽孝?”语言简单“粗暴”,但很贴合实际。
  3.文娱传播类。类似广播的文娱节目,多数为录播,也有直播。主要采取顺口溜、快板、民歌形式,传播防疫抗疫内容,鼓舞村民士气。
  4.话语类。类似广播谈话类节目,有直播也有录播。如:“村长喊话”,相当于省市长热线,“喊”的是本村最主要的问题;“乡贤劝语”,相当于广播的专家学者访谈,阐释有关道理,回答疑难问题。
  (三)融合迭代:短视频引领
  在新时代,媒体融合成为主流,农村大喇叭毫无例外也加人了融合的潮流,这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就可看出。1月24日,农村大喇叭开始在全国农村乡镇的社区和村组响起,之后,短音频、短视频内容开始出现在各大互联网平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风生水起的农村大喇叭短视频,各式各样,内容各异,方言多种。以大喇叭声音为主,配之以竖屏式的农村大喇叭、村庄、河流、森林以及人物、牲畜等画面,迅速成为“网红”,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大喇叭。显然,农村大喇叭走向互联网,将再次成为集体记忆。
  三、农村大喇叭的未来
  经历了68年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传播,农村大喇叭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这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农村大喇叭近了0年经久不衰,说明这一媒体特别适应农村。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两微一端”新媒体业态的发展,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信息的便利,包括农村。在这样一种媒介环境下,为什么农村大喇叭还广受欢迎?这是因为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农村大喇叭能及时、快速传递本村、组、社区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村寨社区相互隔离,在大喇叭里能接收到的都是人们更需要的本地相关情况的信息。这时,村长的“空间喊话”、村民“主播”的内容则成了最需要的可靠信息,这是农村大喇叭的生命力所在。
  农村大喇叭的发展,事实上已成为新中国最基层党委、政府和人民的主流媒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大喇叭在疫情防控方面發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也发挥了抗灾救灾、安抚人心、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秩序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取消农业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扶贫开发战略、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都有突出贡献。特别是每年中央有关农业农村的“一号文件”的宣传,农村大喇叭更是发挥了贴近实效的作用。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在农村家喻户晓,这也与农村大喇叭的宣传不无关系。农村大喇叭从1952年出现以来,正如列宁所说:“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14列宁这里虽然指的是报纸,但广播和报纸的功能是一样的。   农村大喇叭的传播已从“部落”演变至“地球村”。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对广播有个形象的比喻——“部落鼓”,意即族群化、小众化、社区化,而他把地球则形容成“地球村”。如今,农村大喇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走上互联网,传播范围扩大,走进了“地球村”,这是应特别关注的。
  互联网农村大喇叭的元年已经到来,迭代之路已开启。2020年可视为互联网农村大喇叭的元年,随之而来的应是农村大喇叭的融合与创新,这同样是新命题、新使命。
  鉴于此,笔者透过农村大喇叭近70年的演变特别是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宣传,提出如下未来发展思考:
  (一)将农村大喇叭列入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
  2007年8月30日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可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有关条款加人农村大喇叭的应急事项;正在制订的《广播电视法》更应将农村大喇叭的应急事项列人,包括体系、责任、培训、管理等。2008年5月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可在第三章第十五条加人农村大喇叭的内容等。
  (二)广播电视“+四五”发展规划应再提农村大喇叭的发展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广发2017年150号文件)】在“地方应急广播建设”一条中明确提出:“建设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并布置应急广播终端,建设覆盖到行政村的应急广播系统,最终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十三五”规划期间,农村大喇叭应急系统的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农村的大喇叭系统建设不到位。在“十四五”期间,广电系统应把农村大喇叭的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高质量发展项目,提升科技含量,使传统农村大喇叭与互联网农村大喇叭相得益彰,不断进步。
  (三)将农村大嗽叭列入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乡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村兴则国家兴。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离不开文化兴盛,而文化兴盛,乡村最需要的农村大喇叭就应列人振兴之举。经历了农村广播网建设、“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村村响”、“户户通”,农村大喇叭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有认识不到位、资金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存在。2019年,全国无线电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8.94%,理论上讲,全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可以收听到无线电广播,但现实是有的农村只能收听到国家电台的广播、省级电台的2,3套节目,有的地方听不到、听不好。有线广播的开通,可以与无线广播互相补充。更重要的是,农村大喇叭是本土广播,无线电广播无法取代。将农村大喇叭列人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统筹规划,落到实处,让农村大喇叭与时俱进,发挥作用。
  (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可把农村大喇叭列入应急联动主体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曾有三次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组成国家应急电台,赴灾区抗震救灾。应急电台采取四级聯动,包括中央电台、省、市、县级电台。笔者曾两次参与组织应急电台,发现县级电台作为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工程,虽然包括了农村大喇叭,但实质融合不足,联动能力较弱,作用发挥不够。这是因为农村大喇叭为乡镇建设,不属县级电台管理。从实践当中笔者体会到,可把农村大喇叭作为乡村广播列人联动主体的第五级,让其真正成为“最后一公里”,做到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五)做好农村大喇叭的发展研究
  农村大喇叭要发展、要创新,离不开系统的研究,既需要业界的研究,也需要学界的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二级分会如新闻、交通、农村工作委员会可视情况将农村大喇叭纳人或组建农村大喇叭联盟,成立研究基地、中心,研究其管理、建设、播出等。而学界则可将之作为社科课题组织调研。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厚实的学术积累,农村大喇叭还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②⑩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4页、25页、333页。
  ③察哈尔,今张家口一带。张家口曾是察哈尔省的省会。察哈尔省,曾在中国历史上存在40年,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撤销。
  ④江永红:《信心,从新中国防疫史中来——写在全国人民杭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0-02/14/content 33553654.htm.
  ⑤《农业合作化的全面规划和加强领导问题》(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页。
  ⑥⑨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278页。
  ⑦杨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163页。
  ⑧《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505页。
  11《打通防控的最后一公里 各地应急广播村村响抗“疫情”上篇》,中广互联,http://www.tvoao.com/a/201078.aspx.
  12《应急广播村村响 疫情防控显担当》,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0-02/04/c_138754018.htm.
  13《村里的“大喇叭”,厉害了应急广播村村响,危难时刻显身手》,“广电时评”微信公众号,1月27日。
  14《列宁全集》第5卷2版,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本文编辑:林秀)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专题研究制定共青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行动纲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
期刊
2015年12月,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屠呦呦发表主题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思绪回到1969年的北京中医药研究所,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523”项目,开始从收集、查阅古籍古方入手,对从200多种草药中得到的380种提取物进行抗疟药筛选,并初步锁定了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84%的胡椒提取物,带队赴海南疟疾高发区昌江做临床验证。  没想到病人病情反复,不治而亡……  面临挫败和
期刊
【摘要】三集广播剧《呦呦青蒿》深情聚焦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功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揭示了古老中医药学的智慧力量、弘扬了中国科学家不懈探索、自主创新、造福人类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本文从故事的真实性与戏剧性、故事的价值承载与价值的故事表达、现实讲述与浪漫联想的巧妙结合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播剧 真实性 戏剧性 故事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C  2015年
期刊
【摘要】总结屠呦呦的一生是大道至简、悟在天成,总结广播剧《呦呦青蒿》也是大道至简、悟在天成。该广播剧通过一个故事表现事件,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波澜起伏,却又因主人公对人类命运的责任、对科学研究的恒心而显得大道至简。  【关键词】广播剧 故事 声音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C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这个对中国人、对中医学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
期刊
今年三五月间,讲述了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故事的广播剧《真理的味道》在浙江一带热播,全剧共3集,每集25分钟左右。第一集《走出家乡》,主要讲述陈望道与村里的恶势力做斗争,最终说服了家人远渡东洋留学;第二集《翻译宣言》,主要讲述陈望道学成回国并在家中柴屋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期间,吃粽子时错把墨汁当成了红糖蘸;第三集《艰难出版》,主要讲述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版本的艰难出版过程。  广播剧《真
期刊
【摘要】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既是县级广播电视台践行国家媒体融合战略的具体措施,也是其自身进行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宁乡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调研,分析总结其重新搭建生产经营模式、升级再造内容传播形态、紧跟用户新建服务平台三条优化再生路径,并针对其现实状况和发展需求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其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融媒体中心 县级媒体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吉林省近几年推广评选“吉林好人”,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以此为基础,策划、制作、播出了50集系列微广播剧《吉林好人》。本文以《吉林好人》为例,从剧集时长、剧集产量与剧集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微广播剧在融媒体时代的特点与价值。  【关键词】微广播剧 核心价值观 融媒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危险》是世界上第一部由电台录制的广
期刊
7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无数个“第一”。这些“第一”,既是时代的大事件,又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浓缩展现了新中国奋斗的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系列广播特写《这些“第一”了不起》,全面展现新中国70年的壮美巨变。  系列广播特写《这些“第一”了不起》共14集,每集3分钟左右,包括《骄傲的“大解放”!》《嘹亮的“东方红
期刊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在信息传播新生态蓬勃发展的同时,海量信息传播中总裹挟着一些负面的东西,而相应的治理政策、规制往往滞后,使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很难做到同步。本文从元政策的视角出发,立足于网络空间的内容、主体与平台三方面因素,结合热点事件的梳理,剖析有关的政策构建,探求相关规制、措施的完善。  【关键词】元政策分析 网络空间 内容审查 实名制 防沉迷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音频客户端“得到”为研究对象,用深度访谈的方法,通过对“得到”总裁创始人罗振宇的采访,探讨“国民总时间”、第一性原理概念及互联网声音产品的服务理念和营销模式。  【關键词】“得到”客户端 罗辑思维 知识服务 国民总时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D  罗振宇,“得到”互联网音频客户端(App)和《罗辑思维》创始人,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制片人、《罗辑思维》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