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模型 渗透思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fa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1~2页例题1、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等式、方程、不等式等意义,明白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进而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经历从真实的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构过程,感知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逐步渗透方程思想。
  2.培养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引导,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与掌握等式的构成,领悟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构“方程”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平衡
  师:大家还记得幼儿园时的生活吗?老师收集了一组幼儿园小朋友活动的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展示:小朋友们各种游戏活动的图片)
  师:画面中玩什么的人最多啊?
  生:玩跷跷板的多。有的两个人,有的四个人,还有的三个人……
  师:噢!这么多的玩法啊!那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两边平的,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师:跷跷板这么有趣,谁想和老师玩一次?
  师:你重多少千克?
  生:28千克。
  师:老师重80千克,请大家想一想,老师和他坐上跷跷板两端的时候会怎样呢?
  生:一定是同学那边跷起来,老师这边沉下来。
  师:我们都不动,那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说说吗?
  生:再派两个同学过去,体重加起来是52千克,28 52=80(千克)。
  师:不错,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你看见过吗?说给大伙听听。
  学生自然地说出——天平。
  (设计说明: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回忆中感受平衡的存在,在观察画面中体会平衡的本义,再在师生互动中把握平衡的数学原理。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兴趣高涨的状态下去看、去想、去议,从而拓展视野,利于平衡、等式的连接,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也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知识技能、经验等的激活,诱使学生去反思活动,梳理经验与生活的关联性,为后续深入解读“平衡”提供最基本的架构。)
  二、实践,领悟平衡
  (一)活动,感受平衡
  师:天平有这样的现象吗?那就试试看。
  学生活动,小组中进行天平的操作。
  师:通过活动,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天平两边的重量不同时,天平是歪的;两边的重量相等时是平的。
  师:很棒!天平有时是平衡的,有时是不平衡的。天平平衡了,你会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活动,汇报写出的式子:10克 10克=20克,20克 30克=50克……
  (二)辨析,明晰平衡
  师:你认为这些式子写得对吗?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再度解读式子,发现这些式子都有“等于号”;式子左右两边计算的结果是相等的……
  师:能用同样的策略写出那些左、右不相等的式子吗?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写出不等式……
  (设计说明:以活动为媒,促进数学学习与数学活动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保持天平平衡的活动,并通过观察写出相等的式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知,更能促进平衡与等式关系的理解,而且还能诱发学习思考,促使学生去思考:天平平衡意味着什么?这些式子表示的意义又是什么等,从而让活动与思考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天平不平衡的例子,尝试用式子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锤炼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式子有的左、右两边是相等的,有的左、右两边是不相等的,进而强化等式的建构,帮助学生形成天平平衡与等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形成扎实的学习记忆。活动丰富了学习感知,更促进学习思维的跟进,更利于认知表象的积累,促进等式等知识的科学建构。)
  三、探究,理解方程
  (一)借助天平,感受未知数的存在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组天平图,你能根据前面的学习写出相应的式子吗?课件出示:
  学生依据图例,写出对应的式子。①x 50﹥100,②x 50=100,③x 50﹤200,④x x=200(或2x=200)。
  师:请说出自己写这些式子的想法,好吗?
  学生交流自己写这些式子的理由。
  (设计说明:再度借助天平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到新的气息。同时,利用4组天平图有效地拓展了原有的学习认知面,为提炼未知数、方程提供孕伏,丰富学习感知。再引导学生解读天平平衡、不平衡所对应的式子,让未知数、等式等概念得到深化。)
  (二)比较式子,感知方程的存在
  师:我们又写出了一组关于天平的式子,请仔细比较一下前后两组式子,说说你的新发现。
  学生观察前后两组式子,交流自己的理解。
  生:前面的式子都是数据构成的,后面这4个中都有字母x。
  生:前面的每一个都是具体的数,而后面的4个中都有不知道的。
  生:老师我知道,这里的x叫作未知数。
  ……
  师:新说法——“未知数”。你们知道吗?查查资料或小组中交流一番,看看什么是未知数。
  学生活动,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议论交流。
  师:这4个式子都有未知数,它们都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①、③用的是大于号和小于号,而②、④是等于号。   生:①、③叫不等式,②、④叫作等式。
  师:很棒的解释。还有其他认识吗?
  生:②、④还叫作方程。
  师:是的,像这样有未知数的等式,它们是方程。
  (三)解读式子,领悟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名字,“方程”。老师想问一问,你们知道这个名词吗?它到底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呢?
  学生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发学习争论。
  生:我认为只要有字母就行了,它就是方程。
  生:不对!应该是等式。
  生:都不对!像A B=B A,这个是等式,我爸爸昨天和我讲,它就不是方程。
  ……
  师:有这么多的意见,那到底怎样的式子才是方程呢?
  生:就像刚才的②、④一样,它们是等式,而且含有x。
  生:老师我的理解是方程必须是等式,含有未知数,就是有不知道的数,不一定就是x。像(
其他文献
最近看到一集叫《非洲怪客》的纪录片,讲的是那些天生和别的同类长得不大一样的动物,比如一只白色的非洲狮子、一只黄色的鳄鱼和一只长着条状花纹的猎豹。因为基因变异的缘故,它们得了皮肤病,因此在种群中会显得特别显眼,成为怪客。  人们喜欢这些与众不同的小家伙,但是对于它们自身来说,这却是一件威胁到生存的糟糕事。白色的狮子无法在草丛里隐藏,黄色的小鱷鱼在水里特别扎眼。无法接近猎物,是它们致命的弱点,但这就是
【摘要】对750名3~6岁幼儿父母的教养效能感、亲子关系进行调查发现,一孩父母教养效能感总分显著高于二孩父母,一孩父母在规范、游戏、教育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二孩父母;一孩父母和二孩父母按教养效能感水平均可分成三种潜在类别,即低效能感型、中效能感型、高效能感型;二孩父母高效能感型占比低于一孩父母,二孩父母中效能感型占比高于一孩父母;在一孩家庭及二孩家庭中,与低效能感型父母相比,亲子关系亲密性得分越高
众所周知,有些数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苏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内容即如此。这一课,主要是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很多教师在教这样的内容时,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确定位置就要遵守“第几列第几行”这一规定,教学也能顺利进行。  可是笔者在六年级毕业班上对学生进行的口头调查中,发现了问题。  问1:你还记得五年级
1978—2008,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华大地风云激荡,沧桑巨变。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远见卓识,于拔乱反正中首抓教育,1977年恢复中断十余年的高考,改变了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命运!1978年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从此,中国教育渐渐步入正轨:为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尊师重教;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恢复中断多年的研究生教育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扶持民办教育;科教兴国……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教育,
课例研究更需厘清的一种边界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课例研究正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和采用。如何使之发挥有效作用,不少一线教师和专业研究者也做了不少探索,并从如何聚焦主题、深化过程和成果整理等诸方面提出了许多可鉴的主张。囿于工作的特性和思维的习惯,一般教师的确会更多关注程式层面。事实上,有一类情况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即研究命题本身的科学性问题。这里既有针对学情所应把握的研究边界或深度问题,或
【摘要】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揭示了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深-刻影响,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巨大差异。新近出版的《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进一步揭示了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20多年来的变化。文化差异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巨大,因此,试图建立及执行全球通用的幼儿教育课程或质量标准是不合情理的。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引进他国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时应三思而行。我们要从寻求更适
铅笔问橡皮:“你为何总是站在我的上面呢?你站在我的上面有何用呢?你为何总是与我唱对台戏,格格不入呢?”   橡皮回答道:“我站在你的上面,一方面我是为了欣赏你,当你努力工作时,我为你鼓劲加油,当你取得成績时,我为你骄傲自豪。另一方面我是为了关心你,帮助你,当你工作出现差错时,我帮助你改正错误。我并非总是与你唱对台戏,格格不入,相反我总是与你相辅相成,与你息息相关,你的成绩就是我的光荣呀!”  
【摘 要】同一个单元不同课时的学习内容往往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性与思维方式的迁移性。“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起,构建了四则运算的知识结构,因此,此课的教学结构与上一课基本相同,而且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上一节课获得的学习经验得到了应用。  【关键词】乘、除法意义;联系到区别;过程到方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
【摘 要】以学为中心,构建主动式学习的课堂理念,有助于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即时组织与引导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装傻示弱”“挑拨争论”“问题找茬”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主动学习;课堂;组织引导;有效性  一、问题缘起  著名数学教育家华罗庚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
【摘 要】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要从多元角度出发,全面地评价学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思维方式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关键词】课堂评价;多元;促进;发展  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