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遗存匮乏困境下的传统产权地块判定方法研究r——以辽宁省中小型历史城镇为例

来源 :新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权地块是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研究层级,是城镇肌理的构成要素之一.历史城镇的保护、更新与城市修补实践都与之紧密相关.国内历史城镇通常缺少产权地块层级的信息,中小型历史城镇的地块形态资料的缺乏、现状院落产权混乱、建筑遗存保护状态不完整,这些构成了国内历史城市形态的研究瓶颈.以辽宁省中小型历史城镇为研究对象,借助城市卫星图、测绘图、航拍图、实景照片信息,探索从混乱的建筑现状逆向推断传统产权地块的形态边界的工作方法,为传统城市形态的中微观特征研究提供支持.研究是针对国内历史城镇形态研究瓶颈的本土化探索,旨在对国际城市形态类型学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流动,物质的运动、资本的周转、思想的交换、人员的迁移……正是这种流动性造就社会某种不稳定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形成的压缩时空中.一如长江奔流不息,本不曾被阻隔,但人类的建设“抽刀断水”,某时某处的隔断,反而加剧了流速.长江是该流域城乡连接的纽带,虽呈线性,但立体多维.它不仅是重要的航道和物质流动的通道,也是信息和文化传播的通道.近代开埠以来,外来的思想自上海经长江,传到南京、武汉和重庆,深入腹地,并渗透到长江流域的其他城市和乡村.城镇化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城市功能区
期刊
2015年,在完成了一系列改造设计项目后,我们承接了乌海市黄河化工厂的改造设计工作,任务是将废弃的化工厂改造为乌海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甲方是乌海市城投公司,业主是乌海市职业技术学院.黄河化工厂总用地面积346702 m2,现有厂房建筑面积39800 m2.改造建设分为二期,目前改造的一期工程包括建筑类实训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生活用房,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增设的展陈体验区.
期刊
在信息高度集成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将引领城乡人居环境变革.建筑行业需要借助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结合数据分析,更加科学、高效地规划、设计和建设未来城市.数值模拟、算法优化与工作流是三种主要的数字技术实现途径.文章分析它们在数据流程演进中应用于城市空间数据的技术潜力,并通过对城市开敞空间围合度与城市风热环境、住区外部空间的活动需求与场地物理环境、新冠病毒传播时空交互效应三个案例进行总结论述,说明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工作流能够高效分析和管理数字时代背景下多端口的海量空间数据,是未来建筑学科进行复杂问题研究的重要数
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活力与生态功能是关乎城市环境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比研究,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功能优化的关键点与方法.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在识别城市公共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这两类基础设施的公共活力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级,进而对分级后的两者关系进行研究与再评价,最终形成用地功能优化策略,以期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存量更新时期,小规模、渐进式的景观更新成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方式,此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则可以理解为以居民参与为基本前提的社区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修正和维系.引入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将社区解析为由“人”“物”“事”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指出社区更新过程是由关系网络A向更加优质、可持续的关系网络B转化的过程.以北京金融街天仙胡同为例,将社区更新解析为关系网络转化的过程,阐释社区更新中的若干问题如何通过关系网络的转化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指出,设计思路框架化、后期维护事件化,是将居民有效组织到关系网络中,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革与校园空间资源需求的波动,对中小学教学空间及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诉求.弹性理念的引入为教学空间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通过梳理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综述了弹性与建筑设计关联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分析建筑弹性设计表征特点基础上,从功能单元、空间模式、空间组织三个层级,提出提升适用性与增强调适性两种弹性设计策略,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展开论证,以期为相关设计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 场地与布局rn这个项目几乎是一个“命题作文”——在经过其他设计团队几轮不太成功的尝试之后,建筑风格被甲方直接指定为“东南亚风格”.这是笔者所在的境工作室所有设计项目中第一个没有经过充分研究和预判、直接从一个假想的建筑风格开始的项目.
期刊
1 项目构思rn项目位于厦门市的环东海域,直面大海、沙滩及新建的滨海景观带.作为未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起点站,场地前方有彩色的马拉松赛道通过,腹地则为大片城市休闲绿地,是典型的现代城市滨海空间.
期刊
营地教育提供了学校与家庭教育之外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景,作为其空间载体的营地是一类关注自然体验与户外团队生活,跨越规划、景观、建筑、设施界限的教育场所.美国夏令营是研究教育营地类型空间建构的重要样本,文章在美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考察其营地环境布局、空间结构、重要节点的形态演变:起源和初期阶段形成向自然开放与围绕中央草坪向心布局相结合的空间原型,随后开始置入活动设施和本土元素,在专业化阶段重返“抹去人工痕迹”的自然主义形态,经过规模化、多元化发展走向实现教育、环境、社会多维效能的融合营造探索.这一形态演变过程
由于缺乏系统性认知及多要素整合的适宜性操作,城市滨河风貌营造面临空间碎片化、景观符号化、交通割裂化、生态人工化、文化同质化、服务非人本化等普遍问题.文章归纳了城市滨河风貌的6个构成要素:空间结构、景观构成、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社会服务.以此为研究框架,对美国波士顿查尔斯河滨河风貌进行了剖析与述评,总结了查尔斯河滨河风貌整体性、原真性、自然性、可达性、社会性、人本化等特征,也是应对城市滨河风貌营造所面临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指出,坚持营建及规划的渐进性、公共性、差异化、实效化是保证滨河风貌系统化营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