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挑战与包容性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八月份本来计划去欧洲和大洋洲参加两个国际会议,因为全球疫情而取消行程,足不出户参加了2020年国际人机交互大会,听了几十场报告,在此分享关于“人机交互挑战与包容性设计”的思考。
  人机交互与包容性设计密切相关。人机交互的焦点是“人”和“如何确保技术以最合适的方式服务用户的需求”;而包容性设计是为了“确保主流产品和服务能够让最大多数的人在广泛的情境中容易使用,而无须借助于特殊改进或设计”。人们通常关注技術的变化,事实上“人”也在技术的影响下变化。两个研究对象都在变化,因此交互日趋复杂,不断产生新的难题和挑战。
  国际人机交互大会主席Constantine Stephanidis和Gavriel Salvendy基于近年人机交互领域讨论议题,领衔发表了一篇长文《七大人机交互挑战》,总结了人机交互领域七方面的新兴研究和挑战:
  1.人技共生(Human一Technology Symbiosis)
  2..人一环交互(Human一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3.伦理,私密与安全(Ethics,Privacy and Security)
  4.身心康悦与自我实现(Well一being,Health and Eudaimonia)
  5.可及性与普适(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Access)
  6.学习与创造性(Learning and Creativity)
  7.社会组织与民主(Social Organization and Democracy)
  这七大挑战指出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其中可及性与普适(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Access)直接与包容性设计相关。可以说“可及性与普适”就是人机交互领域的包容性设计术语。其他六项间接与包容性设计相关。
  大会主题报告提及了“包容性设计”,报告者Gregg Vanderheiden长期从事人机交互可及性技术研究,他认为技术的演进将允许我们重新发明人机互动,最终解决数字世界的不公平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digitalaffinity”,字面上可解释为“数字亲和力”,意指有些人具有天生的数字亲和与灵巧,很容易适应数字界面、解决交互问题;这种能力是一种天赋,如同音乐、绘画的天分和灵性;该能力通过学习也可以获得,但很难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程度。数字亲和力与智商无关,许多智商很高的人缺乏数字亲和力,因此在使用数字设备时总会遇到障碍。令人惊异的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深入日常生活,“数字亲和力”正在定义一种新的残疾:许多人会因为缺乏数字亲和力而在数字世界“残疾”,就像在自然世界因为行动力缺乏、视力缺乏、听力缺乏而经历残疾一样。让不断变化更新的技术去适应具有不同“数字亲和力”的人难度很大,因此Gregg提出了一个未来普适解决方案,称作“infobot(信息机器人)”。信息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各种数字界面,并根据对用户的深入了解作出交互匹配设置,因此有潜力解决人机交互的所有障碍。
  “数字亲和力致残”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提法,它说明了技术发展的缺陷:一方面赋能于人,一方面使人残疾。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中没有因为缺乏“数字亲和力”而经历残疾,但在今天这个世界,这一新的残疾因为数字技术的使用而凸显。
  信息机器人是包容性设计吗?可以说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普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但它很有可能造成用户对技术的过分依赖而丧失自主性,而这正是包容性设计的一个难点:如何在“使能”用户的过程中找到“顺应性”和“激励性”之间的平衡?包容性设计的核心是“人”,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形成更好的关系。
  人机交互的“机”正在从有形(例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变到无形(例如智能环境,物联网),交互日趋复杂。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谨记:技术是连接人与人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通常,人机工程师倾向于思考“让技术适应人”,将“技术”和“人”并重;而包容性设计师更多考虑如何让人和人的交互通过技术和设计的媒介畅通无阻,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实现人与人的良好互动可以通过技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因此设计就不仅仅是“技”,是.“物”,也是“事”,是“思”。有感而发,与各位共学共勉。
  董华
  拉夫堡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2020.07
其他文献
设计互联从2020年5月30日起,重启年前备受观众欢迎的大展:“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及“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四十年文献展”。部分作品已升级,为新老观众带来焕新体验。  “科技艺术四十年”展览年初受疫情影响提前关闭。为响应公众对展览的热情,设计互联与展览联合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以及参展艺术家们密切沟通,共同决定将展览延期至202
期刊
师丹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新媒体艺术家交互设计师,微软亚洲研究院人机交互方向访问学者,德国ART+COM媒体艺术设计事务所交互设计师,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硕士,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士。 作為新媒体艺术家、交互设计师和教育者,师丹青积极致力于科学与艺术的深度交叉融合。—方面从研究与教学角度出发,积极推动多学科间的实验性跨界合作,包括基于人工智能语音技术
期刊
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可持续设计在食品领域的可能性。为应对塑料污染这一全球性问题,实验验证未来食品设计的可行性,使人们意识到食物消费的生态后果,并使大众重视且接受可持续未来食品,最终能够产业化。以分析生物塑料现状以及对未来可持续材料的试验验证,通过“GLOB未来生鲜包装设计”此项研究阐述可持续食品设计的未来。通过GLOB案例运用于可降解生物材料包装,使食品保鲜并具有直观视觉体验,以未来使用场景结合GL
期刊
王之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知名多媒体视觉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第九届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品以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见长,横跨戏剧舞台及大型演艺活动多媒体设计,展览展示陈列设计,大型建筑投影,公共景观艺术亮化设计,虚拟现实体验等多个领域,包括2019年世园会中国馆“祥和逸居”设计、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及展示多媒体设计、
期刊
王志鸥,新媒体艺术家,黑弓Blackbow创始人。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视觉总设计;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客座教授;北京印刷学院艺術硕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与创意设计中心)特聘专家;  十年积累,让王志鸥与黑弓形成对科技艺术语言的独特见解,曾在中国乃至国际范围打造
期刊
关键词:正创造方法 宠物航空物流 服务设计 顾客历程 理想愿望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物质需求,而选择饲养宠物来改善生活方式,提升精神品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外出时需要将宠物进行安置的情况,最常见的方式是将宠物寄养或者托运。托运的运输方式分为陆运、水运和空运。其中空运物流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实现了高效率跨区域转运与输送[1] 。但是,由于我国的
期刊
汪大伟,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  “如果我们把数字技术看成挑战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武器,—旦我们接受挑战,它将帮助人类认知未来,创造更好的未来。”汪大伟教授表示,上海美术学院的数码艺术学科和专业建设就是对数字技术认知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一路探索过来的,“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计算机技术是挑战人类
期刊
关键词:满族文化 符号 民宿设计 景观设计 设计应用  引言  近年来,各地民族村寨越来越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也认识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光有着独特的魅力,受到许多年轻游客的喜爱。满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在南方乡村民宿发展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北方乡村民宿行业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仍然存在盲目套用南方民宿设计方法的问题,造成了文化相互冲突,水土不服的局面。北方地区满族人
期刊
关键词:拉丁字体 中国元素 中国语境 传承 创新  引言  拉丁文作为国际社会通用文字,在我国设计行业中占据着一席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将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和四个声调进行组合,构成现代汉语的语音音节,拉丁字符也由此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拼音方案的出现,借鉴、融合并改造了拉丁文字的书写标准,同时加入中国汉语体系的读音规则,因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拉丁文字的改
期刊
关键词:生态智慧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美国洛杉矶市Silver Lake改造项目生态保护 场所重构 情境营造  引言  生态智慧是在与自然的长期相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基于自然与生态平衡规律,秉承可持续性的设计手法,重构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局面[1] 。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场地保护、雨洪控制、乡土植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