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涡状”纹说起

来源 :乡村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b8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依族作为世居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源远流长。他们沿袭“自耕自食、载靛植棉、纺纱织布、浸染剪裁、画腊扎绣”的生活习俗,将蜡染技艺发扬光大。早在宋代就有布依族制作蜡染布的记载。《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记载:“南宁州(今黔南惠水县)特产……蜂蜡、蜡染布……” 清代史书上所载的“青花布”,亦指布依族的蜡染布。民国初年的《关岭县志访册苗夷》记载:“布依妇女长裙细褶或青花布为之。”青花布即为蜡染布。蜡染布的图案多为茨藜花、涡状花、波状花或描摹龙爪菜。品种有被面、垫单、包布、头帕、背扇、围腰、衣服、裙子等。
  长久以来,人们有一个误解,认为布依族的服饰上并没有承载较多的文化信息,特别是因为布依族服饰上的图案纹路大多以几何图案为主,不像汉族苗族等其他民族有比较明显的动物和人物图腾。一位倾注毕生心血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的学者告诉我,其实不然,布依族喜欢用高度概括的几何纹饰来进行表达,图形优美且抽象。就以布依族最常用,也是其标志性的蜡染服饰来说,看似简单、简约的图案背后,都诉说着布依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我才惊觉布依族的服饰之中竟然蕴含着大量的文化。
  老专家名叫伍忠纲,八十多年前他的母亲田署岚学者就已在研究破译布依族服饰上的图案,她当年带领的学生又成了伍忠纲的老师,延续了三代学者的研究心血已较为清晰的对服饰上这些织锦、刺绣、蜡染纹饰图语纹言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破译,还原了布依族服饰上庞大的文化信息。
  据伍忠纲介绍,布依族服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几乎每一个纹样都有名称,且各地区的称呼基本相同。这些名称都是织锦、刺绣、蜡染的艺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到今天依然流传。二是,纹样构成的图案往往都是一个整体,记录了一件可以完整叙述出来的事件。
  布依族服饰就是一封“介绍信”
  在布依族的蜡染中,最常见的就是线条细密盘旋成圈的漩涡状纹路,漩涡纹布依语都叫涡,通常这些涡状纹都可以解释成水。不过,在不同的图案中,这些涡状纹有不同的名字,代表的意思也各不相同。漩涡纹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出现比较早的纹饰,在旧石器時代就有此纹饰。在中国到马家窑文化时代已非常普遍。布依族民众多数居住地依山傍水,被誉为水的民族,所以漩涡纹是布依族传统服饰上非常重要的纹饰。布依族传统服饰里多数漩涡纹代表水,代表河流。大的漩涡表示大的河流,小的漩涡表示小的河流。
  但有的时候,它又代表宗族,有点类似于家徽。图一的图案共有六个漩涡纹,中间一个涡纹周围围绕着五个涡纹,中间的名叫“涡共”,周围的名叫“涡蹦”,所构成的图纹代表一个同宗共祖的宗族,再仔细一看“涡蹦”的线条都是从“涡共”上延伸出来的。这里面,“涡共”代表祖宗,“涡蹦”表示同宗的六个兄弟宗族。这个图案放在袖子上,非常明显,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同宗共祖的一家人,相当于一封自我身份的介绍信。
  这封“介绍信”还没结束,正如先前所说,每一条纹路都蕴含着信息。涡纹两边由线条构成的三角形,一个实线(左)一个虚线(右),所指代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实线三角形名为“拉波”,意思是一个名字叫拉的山,虚线三角纹名为“达若”,即名字叫若的河,也就是若河。据伍忠纲介绍,四川的雅砻江古称若水,两者有没有可能是同一条河流呢?以目前的资料来说,伍忠纲表示还难以判断。
  点状纹构成的各种纹饰在布依族传统服饰上比较常见,所有的点纹布依语都叫“卅啊”,是唯一一个不以所含意思命名的纹路。“卅啊”名称来源于制作点纹的材料。布依族过去做蜡染画点纹时,是将一种比较坚硬的草杆折断,用草杆蘸蜡液点在布上形成。布依语中将草叫“啊”,折断叫“卅”,因此用折断的草杆画成的各种点纹都叫“卅啊”。由点纹构成的不同图案,装饰的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同。在这幅图里,“卅啊”所代表的是米,指代布依族人的水田。至此这封“介绍信”的内容就完整的呈现了出来——“我们的祖先是同个祖宗下的六兄弟,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山叫拉山,河是若河,以种田为生。”
  蕨菜与犬,与自然为邻的信仰
  在布依族的蜡染中,代表花草的图案有很多。比如图二中,呈三角形图案顶端的纹路即是草,在最中间的涡纹图案外的一圈纹饰叫“花涅”,意指小花。这类纹饰都是意向性的,只是为了表达所生活的环境。但唯有蕨菜不同,蕨菜是布依族蜡染图案中少有的特指植物,并且大量出现。此图中,三角图案中的涡状纹饰就是蕨菜,布依族人大胆的取了蕨菜弯曲成卷的叶子形状,以局部代替整体,智慧而又艺术地展现本民族的风采。
  那么蕨类植物纹饰为何在布依传统服饰上大量出现呢?
  蕨类植物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它在布依族传统文化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蕨类植物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贫瘠的土地也长得很茂盛,而且刚出土的蕨菜生长很快,一天能长五、六厘米。布依族人便认为蕨菜具有不贪图富贵,自强不息的品格,认为布依族人应该像蕨菜一样具备这些品格。所以布依族在小孩满月酒、百日酒宴上祝福小孩时不用升官发财的俗语,而经常用象蕨菜那样健康成长的祝词。其次,蕨菜全身都是宝,嫩芽可以做菜,蕨杆可以做燃料,蕨杆灰是加工土碱的好原料,是以往布依族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植物。蕨根有丰富的优质淀粉,可以加工蕨粉、蕨耙等美食,特别是遇到天灾,粮食欠收时,蕨根是最好的粮食替代品。历史上无数次灾荒之年,不知道蕨根救了多少布依族人的性命,所以布依民族非常感恩蕨菜。同时,蕨类也是布依族古代生活环境里常见的植物,所以布依族传统服饰经常用蕨类植物表示所居周围环境的植物。
  这种取局部而代替整体的意向表达方式不止只用于蕨菜,还有犬。
  布依族传统服饰上齿纹比较多,除了在头巾尾部的齿纹叫“弯娘”即一种倒勾刺外,其它地方都叫“扫妈”,即狗的牙齿,代表保护人、神的神犬。布依文化认为在家畜中只有狗带有神性,狗不仅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驱鬼辟邪。这种文化理念在中国古代汉文化里也有类似观念,出土了骨笛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就发现狗殉,距今9000 年左右。布依族把狗牙图形代表狗抽象出来装饰在服饰上,寓意驱鬼辟邪,保护人、神不被鬼怪侵扰。
  布依族以布依语划分为黔南、黔中、黔西三个土语区(习惯上称第一、第二、第三土语区),在着装和服饰纹样上亦有差别。本文只介绍了蜡染上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图案纹饰,希望作为一个引子,吸引更多的读者去喜爱了解布依族的文化。
  (责任编辑/杨倩)
其他文献
侗族姑娘在榕江縣车江三宝侗寨古榕树下包粽子。
期刊
当你在博物馆参观时,是否想过那些古老的器物、服饰、雕刻中展现的图案,是从何而来,又如何变化的?  任何一种图案都不会凭空诞生,任意想象。  当你凝视商周青铜器上的鸟纹时,可曾知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正是因为凤鸟对于殷周兴起的特殊意义,商周时青铜器上才会出现斑斓多姿的鸟纹。  当你惊叹瓦当上雕刻的花纹繁复精美时,可曾了解那段“高台榭,美宫室”的春秋战国兴建华丽宫室之风,瓦当上的不同图案反映
期刊
黔东南自治州榕江縣古州镇高懂村云雾美景。
期刊
“卉服,絺葛之属”;“鸟章,鸟隼之文章,将帅以下衣皆著焉。”早在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就有应州刺史谢元深身着“卉服鸟章”装束入朝觐见的记载。“卉服鸟章”指的是苗族百鸟衣服饰。百鸟衣是苗族众多盛装服饰中的经典之一。  承载苗族千年历史的百鸟衣  苗族百鸟衣,顾名思义,一方面与卉服鸟章有关,二方面因服饰纹样鸟纹居多;三方面因其服饰飘带裙摆缀满了鸟、鸡、鸭等禽类的羽毛而得名。关于苗族百鸟衣的来历,2
期刊
游客在黔南自治州罗甸县大小井景區乘竹筏游玩。
期刊
周必素,199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主持的“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调查与发掘”相关项目分别荣获全国“六大”和“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奖项。周必素女士专注文化遗产领域 30 年,热爱考古,期望在工作之余,让脚步停下来,集中思想将自己的研究与心得转换为文字,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文化遗产的关注、保护和传承。  1991年秋
期刊
一座古城,有几条街和几座院落不足为奇。但是,在600年历史的褶皱里,发现这座保存完好的独具军事化的屯兵城堡,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脚踏花街那段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手触壁台上粗犷石刻和窗花上精美木雕,抬眼望着封火墙头的云卷云舒,走进隆里仿佛走进梦幻一般的城堡。  隆里,在贵州省锦屏县的南部,原名龙里,因蜿蜒如游龙的龙溪河而得名。一个面积仅有48174平方米,人口不过是3280余人的地方,为什么如此重要?只
期刊
六月,连绵大雨让夏天来得缓慢了些,夏日风光也跟着姗姗来迟,但四季造美景,带着发现的眼睛,什么时候都不缺美好的地方。  在黔东南州岑巩县西北方向海拔约1000米的深山里,隐秘着一个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万个、年平均气温14℃的天然“氧吧”。  驱车从岑巩县出发约一个半小时,顺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路过客楼镇一打听,向南行1.5公里就能见到这个神秘的小村庄——下寨村。  穿过古朴而简约的寨门,一个平坦的坝子
期刊
一把精巧的小剪,一张普通的白皮纸,构建出了一个瑰丽的故事王国,它囊括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神话和对自然的崇拜……这就是苗族的剪纸。苗族的剪纸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剪纸、窗花,而是用于刺绣纹样(刺绣蓝本)的剪纸。因为苗族刺绣花样纹理复杂,需用剪纸先将纹样确定下来,因此苗族剪纸和刺绣可谓密不可分。  刺绣中使用剪纸这一技巧在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黔东南一带苗族中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
期刊
寻神秘苗寨  用“九弯八洞五坳十三坡,三山两咀一凉亭”形容黔东南自治州的交通地貌可以说非常贴切了。初夏,笔者来到位于黔东南自治州西江镇西北部一个半山腰阳坡的苗寨——西江麻料银匠村。  远远望去,村里依山而建的传统吊脚木楼如黑珍珠般散落在碧绿玉盘中,若隐若现,古老神秘。  穿过古朴的寨门,三俩个老人在井边纳凉闲谈,用苗语向来往的行人打招呼,沿着碎石路走进村寨,叮叮当当的打银声时不时传来。  麻料村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