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评价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dongb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以来,针对部分行业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对我区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如何抓住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的机遇,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环境分析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要素)供求的调节与控制。在一般意义上,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表现为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
   本次宏观调控是国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采取的调控措施。 一是粮食供应紧张。1998~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6年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减少,粮食供求关系趋紧。
   二是投资需求过旺。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万亿元,增长26.7%,2004年一季度又增长43%。特别是部分行业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2003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2004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107.2%和101.4%。
   三是信贷规模过大。2003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已达20.8%,同比加快6.1个百分点,新增贷款1.78万亿元,已接近上年全年新增贷款总额,2004年一季度M2同比又增长19.2%。
   四是物价上涨过快。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涨幅自2002年11月由负转正后一路攀升,2003年12月同比涨幅达13%,2004年一季度同比又上涨14.8%。2003年全国电力生产增长15.5%,仍无法满足过快增长的需求。
   自2004年4月实施本次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调控土地、信贷两项供给,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经济局部性过热和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有所缓解。2004年,全年粮食产量预计达到4650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出现了1996年以来少有的好局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年初的48.7%回落到10月底的26.4%,预计全年增长约25%。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提高利率等手段,10月底货币供应量M2增速回落到13.5%,已处在国家17%的目标之内。价格指数在经历了第三季度高位后,10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双双回落,为13.9%和4.3%。到10月底全国共清退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部3.5万平方公里圈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9.8%、9.6%、9.1%和8.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经济增长率处于长期趋势线附近。从目前的情况看,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不利因素尚未完全消除,本次宏观调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本次宏观调控是国家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倾向性问题实施的前瞻性调控,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从我区一年来的实践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得到了明显加强,控制的行业和领域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一)宏观调控与农牧业生产
   农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本次宏观调控重点加强的产业之一。2004年1月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等支农政策。从一年来的执行情况看,这些政策在我区都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
   全区年耕地保有量10466.8万亩,比2003年减少41.5万亩,减少0.39%,是近几年来耕地面积减少最小的一年,为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条件。200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8886万亩,比2003年增加262.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6272万亩,比2003年增加195万亩,扭转了连续五年下降的局面,粮食总产量达到300亿斤,比2003年增加28.9亿斤。
   税费负担大幅度下降。在全区12个盟市中,2004年有6个盟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另有6个盟市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
   2004年全区各级财政、各类金融机构和农牧户对农牧户对农牧业投入的资金明显增加。
  
   (二)宏观调控与煤电油运供给
   本次宏观调控对煤、电、油、运给予了重点加强,2004年6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部署了当前煤电油运有关工作,提出了缓解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的八项措施,随即铁道部针对六大电网发电用煤库存严重不足的状况,从7月19日至8月7日紧急启动了20天的电煤抢运期,在这些政策措施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2004年我区煤电供给大幅度增加,货物运输明显回升。
   煤炭。2004年累计批复煤矿安全技改项目17个,大型煤炭开采项目5个,新开工煤炭生产能力2790万吨,全年生产原煤20972.7万吨,比2003年增长39.4%,其中外运11800万吨,增长58.4%。
   电力。2004年国家已批复的全区续建和新建电力项目19个,建设总规模1270万千瓦。其中,西电东送项目7个,建设规模666万千瓦;区内用电项目12个,建设规模604万千瓦,当年建成投产电力装机300万千瓦,比2003年增长25%;全年发电量815亿千瓦时,比2003年增加168亿千瓦时,增长25.8%,其中区内用电495亿千瓦时,增长26%,外送东北和华北地区320亿千瓦时,增长24%。
   运输。2004年在西部大开发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交通建设投资继续稳步增长,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交通运输完成投资250亿元,比2003年增长31.6%,新增二级以上公路1850公里。客货运输大幅回升,全年客运量达到28483万人,比2003年增长21.5%;完成货运量60066万吨,比2003年增长13.4%。
  
   (三)宏观调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在本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国家综合运用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先后采取提高贷款准备金率、利息率和资本金比例等金融政策手段,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集中清理。从一年来的执行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投资结构和资金来源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自2004年5月以来,除个别月份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是逐月回落的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5.7亿元,比2003年增长55.6%,增幅比上年回落13.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投资增长68.2%,比一季度回落92.3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长67.4%,比二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四季度比三季度回落11.8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向宏观调控加强的产业和领域倾斜,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2004年农业完成投资10.8亿元,增长206.6%,占第一产业投资额的比重达到10%,比2003年提高5.1个百分点;煤炭工业完成投资50.2亿元,增长95.6%,占工业投资额的比重达到5.5%,比2003年提高0.6个百分点;电力工业投资383.8亿元,增长137.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42%,提高10.7个百分点;钢铁工业完成投资110亿元,增长107.6%,占工业投资的12%,提高2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完成投资71亿元,增长77.5%,占工业投资的7.8%,与上年持平。投资效益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已经从2003年的1:0.28提高到2004年的1:0.36。
   三是资产来源趋于多元化。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比例明显下降,企事业单位自筹和社会投资比例稳步提高,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2004年全区各类建设资金完成到位1657.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性资金到位125.1亿元,占7.5%,比2003年下降4.6个百分点;银行贷款295.5亿元,占17.8%,下降3.1个百分点;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876亿元,占52.9%,比2003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四)宏观调控与几个重点控制的行业发展
   钢铁、电解铝、水泥、电石、铁合金等属本次宏观调控重点控制的行业。期间,我区先后关停小炼钢能力75万吨,小水泥生产能力180万吨,并对未完成环保设施建设的86户电石和硅铁企业分两批进行了停电治理。这些措施对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且没有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形成重大制约,各行业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年铁产量增长8.1%,钢产量增长8%,铝合金产量增长56.9%,水泥产量增长43%,电石产量增长31.6%,铁合金产量增长54.2%。
   (五)宏观调控与市场物价变动。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2004年我区加大了对市场价格的监管和调控力度,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控制出台新的涨价项目,8月份以后,随着食品价格涨势减缓逐步回落,市场物价开始缓慢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比全国平均约低1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宏观调控对于加强农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也对我区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增加了贷款难度。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4年贷款增速逐步回落,一至四季度贷款增速分别为21.5%、19.8%、18.5%和18.2%。存贷差已经从2003年的1.09:1扩大到1.15:1。
   二是增加了用地难度。2001-2003年我区建设用地从2042万亩增加到2064万亩,平均每年增加11万亩,而2004年国家下达给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为7.5万亩,占常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68%,尚有1/3的建设用地指标缺口。
   三是增加了项目审批难度。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04年建设项目的审批速度普遍放慢。以电力项目为例,截止2004年我区累计上报电力项目60个,其中,完成评估26个,占43.3%,实际批准开工4个,仅占6.7%。
  
   三、在宏观调控中保持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我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稳固,煤电油运供给还比较紧张,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宏观调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要切实抓住这个机遇,争取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一)继续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4年我区农牧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农牧民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们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形成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区有1亿多亩耕地,目前具备灌溉条件的只有4000万亩左右,这一比例大约比全国平均低10个百分点。受灌溉条件的制约,我区粮食亩产水平较低,2004年全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约480斤,当年全国平均在600斤以上。因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坚持开源节流,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度,加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浇地面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核心是突出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与大多数农产品相比,目前我区多数畜产品既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又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市场需求方面看,目前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13.5公斤,世界平均已经超过100公斤。从竞争力方面看,目前国内主要畜产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80%,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怎样才能把我区的畜牧业搞上去,我们认为,关键需要抓好两件事。
   一是加快调整畜牧业布局结构,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我区畜牧业习惯上分为两块,一块是草原畜牧业,另一块是农区畜牧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我区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畜草矛盾十分突出。与草场超载过牧的形势比较,农区饲草料供给充裕,但是目前我区有50%以上的牛和60%以上的羊分布在草场牧区。畜草分布的这种不平衡性,一方面给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抑制了畜牧业特别是畜肥牛羊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牲畜布局进行调整,促使肉用牲畜逐步向农区转移。
   二是加快牲畜改良,努力改善品种结构。品种质量差是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奶牛为例,2003年底我区奶牛存栏144.5万头,但良种高产奶牛少,产奶较高的黑白花奶牛仅占20%。目前我区平均每头奶牛年产奶2.1吨,而黑龙江为4吨,北京、上海达到6~8吨,如果我区奶牛的个体产量达到4吨,那么在不增加奶牛头数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牛奶产量翻一番的目标。2003年底我区肉牛存栏265.2万头,其跑龙套部分是本地黄牛,也急需改良提高。
   加快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主要是提高非农人口、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比重,核心是推进城镇化,发展农村牧区非农产业。
   城镇化是指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和理组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在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我区城镇化率相对较高,2003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4.7%,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广东、辽宁、黑龙江、吉林、浙江,居全国第9位。但是总体上看,我区城镇的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辐射带动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经济的发展,使城镇规模的扩张真正建立在城镇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推进城镇化重点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二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要全面放开户籍管制,实行以身份证代替户籍管理制度。
   三是提高城镇的产业聚集能力,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企业中,只有8%设在建制镇,另外12%设在一般集镇,其余80%设在农村,我区的情况也与全国类似。旗县内的城镇化进程主要靠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需要一笔不少的搬迁费用,同时不少乡镇企业主担心进城后税费负担会大大加重,不仅不能抵消从集聚中获得的好处,甚至会得不偿失。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出发,为乡镇企业进城镇提供方便,使到城镇集聚的乡镇企业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利润能比原来有提高,权益能得到充分保护。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核心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这是规避竞争,同时也是参与竞争的最好途径。我区的煤、电、重化工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要抓住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机遇,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从资源方面看。我区能源矿产成片分布,具有建设大型综合能源基地的资源条件。截止2003年底,煤炭资源已探明和预测含煤盆地49个,面积10万平方公里,保有储量2239亿吨,预测资源量1万亿吨以上,例全国第二位;境内天然气探明储量7900亿立方米,资源量4.5万亿立方米,成为世界级特大型整装气田。
   从需求方面看。2003年我国年人均用电量为1470千瓦时,不到世界平均的60%,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增长率的比例一般为1:1-1.2,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国电力消费将保持7~8%的增长速度。电力消费稳步增长,必然要增加对煤炭的需求,据中煤能源集团预计,2005年全国煤炭供应缺口约1.2亿吨,2010年为2.5亿吨,2020年在7亿吨左右。
   从竞争力方面看。目前我区上网电价为0.22元/度,比全国平均低0.12元/度,比华东电网低0.24元/度,比东北电网低0.1元/度,比华中电网低0.07元/度,比华东电网低0.08元/度,比京津唐地区低0.1元/度。因此,即使在短期内出现能源产品供应相对过剩,我们也能够通过价格竞争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难循环、不协调“的问题,有些地区和行业还相当突出。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保持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继续抑制煤炭、水泥、焦碳、铁合金、电石等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
   二是要努力延伸优势产业链条,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四是牢固树立资源禀赋是我区经济发展最有力支撑的意识,科学合理地保护资源,综合高效地利用资源。
  
   (四)统筹区域经济,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我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有土地面积66.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2%;人口126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54%。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来东部盟市发展相对缓慢,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2000年东部四盟市和锡盟生产值占全区的42%,到2004年下降到34%。这已经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当前加快东部盟市发展,具备多种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给东三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今年前三季度,辽宁省生产总值增长12.1%,增速比2003年同期快1.5个百分点;吉林省增长12.6%,同比快3.1个百分点;黑龙江增长11%,同比快0.9个百分点。同时,东三省人口1亿,市场容量较大,并在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对东部盟市经济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全国能源供给持续紧张,为东部盟市能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东三省的一些大型煤矿如阜新、鸡西等,由于开发时间长,开采规模大,目前已近枯竭,而东部盟市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而且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
   三是近几年来我国与俄蒙两国的政治互信关系不断加深。
   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果,同时以原木、原煤、原矿等工业原料为主的进口结构,为我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发展口岸落地加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四是自治区西部“金三角”地区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增长,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已经形成,为增强自治区的统筹能力,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适当向东部盟市倾斜,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促进东部盟市加快发展。东部盟市的发展最关键是要发挥“三个优势”,建设“三大基地”,打通“三大通道”,抓好“三个对接”。建设“三大基地”,即: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型煤电和重化工生产基地、建设有色冶金生产基地;打造“三大通道”,即:建设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的公路运输大通道、建设西起额济纳东至满洲里的铁路运输大通道、建设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的电力大通道;抓好“三个对接”即:规划对接、产业对接、政策对接。
  
   (五)突出地区特点,争取国家实行有区别的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同一政策在不同地区执行效果不同,对地方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应建议国家制定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在各项政策的执行当中,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实行有区别的产业政策。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只提出了鼓励、限制和禁止的产业目录,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区域布局政策。这就容易造成国家鼓励发展的一些产业,在经济上升时期,各地一哄而起的局面。而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短缺,起动较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当经济过热,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时,又往往首先影响到的是后启动的欠发达地区。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建议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分类指导,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区域布局政策,在项目布局和审批、土地征用、信贷等方面区别对待,支持地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体系。
   实行有区别的投资政策。我区经济属投资拉动型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60%以上,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从我区投资结构看,一方面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条件,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另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占我区投资近50%,这既可以加快我区经济增长,也可以为缓解国家能源紧张的矛盾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建议国家在投资和信贷政策方面要有所区别,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支持各地发展优势产业。同时,对相对过剩的产业和不具备优势的地区要严格控制信贷投入规模。
   实行有区别的土地政策。我区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其余大部分是荒漠和半荒漠化土地,不宜农业耕种。在开发建设用地方面,我区不同于东部发达省区,农牧业生产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用地矛盾并不突出,目前,建设用地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而且大型项目建设还有利于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国家应重点控制耕地和森林用地,鼓励和允许我区开发未利用土地,扩大我区城市化、工业化用地规模。
其他文献
目标管理是我国各地方党委政府普遍采用的提高公共行政部门绩效、实现本地区工作目标的管理方式。武汉市在长期实行目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于2006年颁布了武汉市绩效管理暂行办
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一方面是金融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过分追求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应有的金融安全。金融国家化
数字化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校园网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载体,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网络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文章基于当前高校网络安全
近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高中低档纸质纱管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其中生产中低档纸质纱管的原料均采用木浆,成本偏高。针对此情况,如何开发一种成本低,质量又能达到PQY,DTY型
在今天的中国,矿难频发已经不再是能够引起众人关注的新闻。多大的矿难都发生了,多么令人发指的恶行都有了,为了自己那几十万元奖金,把矿工赶进已经着火的井下去卖命;为了保住自己
对京承农业走廊区域内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农产品供求、观光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土地利用监测和农业生态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运用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基于WebGIS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网络服务系统。系统包括走廊管理、园区动态、技术示范、供求信息和观光农业等模块,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生态服务价值量和景观生态丰度等模型,对京承农业走廊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和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评价,解决了上述在
本文是以废刹车片的铜转换为五水硫酸铜形式回收铜,叙述了对试样的预处理,浸取条件及回收率等问题,研究表明,回收铜的技术可行,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