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沟,生长一种精神

来源 :党员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着修葺一新的步道,抬眼望去,绿莹莹是漫山遍野的柑橘树,远处是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6月初,柑橘枝条上已经开始挂起嫩油油的绿橘。丹江口市龙山镇田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正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站在田溝精神纪念馆的台阶上,他引着记者指向东北方向一片山坳:“看,那一片就是田沟人当年第一次开窝种柑橘的地方。”
  但是谁能想到,40多年前,这个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而后迁到山岗上的田沟村,却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而田沟村如今的富足,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田沟人将不等不靠、不向困难低头、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大胆探索、勇于创业建设新家园的“田沟精神”发扬光大并加以传承。
  一定不能让乡亲们饿肚子
  1960年代的田沟曾经是一个有名的地方——只有20户人家100来人的田沟村,却拥有近300亩的河滩地。河滩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只要撒种,不愁收获。每年只小麦产量就有10来万斤,是名符其实的粮仓,田沟人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但是,1969年秋天,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汉江水位急速上升,淹没了肥沃的河滩地。9户人告别了田沟,走了。还有11户72人舍不得自己的家乡,后靠在库区边的荒山沟里。这11户72人中,就有生产队长曾元成。
  后靠时,田沟人面临的现实是:原来人均二三亩好地,移民后人均不足0.3亩旱坡地。遇到干旱缺水的年份,有些移民无米下锅、甚至拉棍出门讨饭。面对此情此景,曾元成拦住大家说:“我们要想办法自救,国家也困难,但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渡不过的河。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大家的力量,互相帮助一下,渡过难关就可以了。”
  曾元成带领乡亲们顶着各种困难和压力,不等不靠,更不向困难低头,在田少、土地瘠薄的恶劣条件下,开始想其他办法增加收入。捕鱼、养蚕、放羊、跑航运……数年里,田沟人方法想了个遍,但都没有成功,乡亲们仍然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
  曾元成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乡亲们饿肚子!
  “马家岗能吃果子饭,我们也能!”
  1974年,正在一筹莫展时,县农业局技术员陆显临来到田沟,他认为田沟的环境适合种植柑橘。在陆显临的介绍下,曾元成领着几位乡亲,跋山涉水前往六里坪马家岗考察,学习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们惊奇地发现:马家岗的土质、气候条件比田沟还要差,山沟里的石头比田沟的还硬还多。“马家岗能吃果子饭,我们也能!”血气方刚的曾元成下定了种植柑桔的决心。
  一回来,曾元成就鼓动大家上山挖橘树窝。然而,没过多久,公社和大队对田沟提出了严厉批评:这是偷偷搞资本主义!但雄心勃勃的曾元成和田沟人并没停下来,他贷款50元到供销社买了12盏马灯,一家一个,大家日夜奋战在山头岩下。他们白天参加填山挖沟的农业学大寨集体大生产,晚上照样来到自己的荒山上,点起马灯挖树窝。
  1975年的春节,其他生产队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颇有过年的气息。而此时田沟最是冷清、也最火热,因为喝了红薯叶面糊的田沟人全都在山上挖树窝。
  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田沟人一共挖了870多个树窝,就在这年的春天,第一批870棵桔树苗栽上了。田沟人成功了,带动了库区人民种植柑橘的积极性,周边的村庄开始大力发展柑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尽管经历了1977年冬天的低温冻害,1978年的金秋时节,田沟人收获柑橘2000多斤,每斤售价4角钱,第一年的柑桔收入就有800多元。到1983年,经过10余年的奋斗,田沟村的柑橘年产量达到13万斤,人平年收入达到473元,这在当时农村无疑是个天文数,乡亲们实现了脱贫致富。
  曾经绝望的田沟人从此对生活充满希望。
  “田沟精神”再次唤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1985年,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来到田沟村,带领各级领导召开了现场会。深有感触的钱运录将田沟人不等不靠、不向困难低头、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大胆探索、勇于创业建设新家园的品质和精神,概括为“田沟精神”,并号召全省人民群众认真学习“田沟精神”、领悟“田沟精神”、艰苦创业,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后来,钱运录还写下了一篇关于田沟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调查报告递交给了湖北省委,省委发出了学习“田沟精神”的号召,全省掀起了学习“田沟精神”的热潮,田沟成为全省库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1990年代初,著名作家梅洁在其长篇报告文学《山苍苍 水茫茫》中,称田沟柑橘的发展是一个“金色的神话”。2005年,梅洁在采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世纪大移民的艰难创业史中,来到田沟深入采风,把“田沟精神”写进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大江北去》。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荼开展的今天,“田沟精神”并没有淹没在历史中。为了弘扬“田沟精神”,加快和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和龙山镇高度重视“田沟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书记孙咏平对“田沟精神”十分重视,多次批示一定要做好“田沟精神”的宣传、弘扬和田沟村的建设,一定要把库区这面创业旗帜举得更高。
  2017年8月,《“田沟精神”资料汇编》(第一辑)整理完成。2018年9月,“田沟精神”文化广场动工兴建。2019年3月,“田沟精神”展览馆及接待中心破土动工。2019年5月,与河南南阳雕塑设计院签订合同,设计“田沟精神”主体雕塑并施工建设……
  “田沟精神”再一次唤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他,受“田沟精神”的感召回来了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龙山镇柑橘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达到42000余亩,年产柑橘5万吨,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从2016年开始,龙山镇把“田沟精神”再次树为龙山人的旗帜,于2017年5月成立了“田沟精神”办公室,并于当年9月任命回乡创业的田沟人张正清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抓“田沟精神”与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谈起回乡的缘由,张正清回答起来简单明了:“田沟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老一代田沟人创造的‘田沟精神’,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更值得现代年青人学习和发扬。我爱我的家乡,同时受‘田沟精神’的感召,就回来了……”
  回村后,张正清投资成立湖北丹江口八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闲置土地和荒芜的果园进行流转改造,发展苗木花卉、高标准桔园和生态养殖。同时,还从外地引进新项目,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由公司统一回收产品,让老百姓免除后顾之忧,放心种植……
  老家枝江市的李海清,来龙山镇种植柑橘已经有七八年,现在承包的柑橘园有300多亩。除了家人帮忙管理外,日常会请帮工10来人,农忙时会雇用当地五六十人。“去年柑橘产量就有50万斤了,纯收入达到近50万元,光工人的工钱就发了12万元,交给村集体的承包费有8万元。”谈起去年的收入,李清海脸上充满自信神情。
  张正清介绍说,目前田沟村柑橘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橙子有850畝。“2019年雨水条件好,柑橘和橙子价格可观,给田沟人每户平均增收8000元以上。”
  也正是在“田沟精神”的影响下,汉江中上游“三阳”地区(郧阳、南阳、襄阳)乃至陕南地区兴起了柑桔种植的热潮,丹江口库区成为中国新兴的柑桔主产区。仅仅丹江口市,现在柑桔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年产柑桔30多万吨,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田沟精神”引领下的柑橘种植,为丹江口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记者手记
  传承的力量
  40多年前,为库区移民而奉献的田沟人在生产队长曾元成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战荒山、斗严寒、挖树窝、治穷根,硬是走出一条柑橘致富路,把穷山沟变成富裕村,还成了汉江中上游“三阳”地区(郧阳、南阳、襄阳)乃至陕南地区学习的榜样。
  40多年后,在新时代里,创业青年张正清毅然决然回乡工作。他大力宣扬“田沟精神”,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流转改造闲置土地和荒芜果园;发展苗木花卉、高标准桔园和生态养殖;依托柑橘和新开发的脐橙园,筹备乡村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项目……
  时光荏苒,时代在变,可敢作敢为、大胆创新、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田沟精神”,依然在两代田沟人的血脉里传承赓续、发扬光大,田沟人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初心从未改变。我们为一种精神传承的力量而感动。“田沟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荼开展的新时代里一定会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成为民族奋斗精神的象征和写照。
其他文献
庚子夏,梅雨盛,江河溢,省水科院聞令而动,党员同志主动请缨,巡武金堤,日曝雨淋,昼夜往复,心志如一。     云腾雨骤,望江河浩淼,几为泽国。  寂寥灯船何处泊,浪涌白沙洲没。  堤卧武金,桥出狂波,欲把苍龙锁。  庚子多难,问江城怎驱恶?     将士上阵齐声,战旗猎猎,数哨棚千座。  沐雨披星守初诺,奋起斩妖除魔。  铁篦常梳,查险施措,防线金汤若。  护卫安澜,普天同奏赞歌。   (作者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干事创业、治国安邦的基石,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明了我们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行动起
近年来,恩施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做好干部教育培训“三篇文章”,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突出主课地位,在改革教学内容上做文章。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主线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构建由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能力教育3个单元、“7 N”个模块组成的主体班教学体系。2019年,共开设教学专题96个,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课占总课时的87.3%
2018年12月7日,大雪,气温也降到入冬以来的最低点。丹江口市大沟林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六年级教室里王文俊的脚暖烘烘的,更暖的是他的心。就在昨天上午,学校杨老师为全校所有的学生每人赠送了一双暖暖的棉鞋。  杨老师叫杨耀翔,一位90后年輕党员,今年26岁。2017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丹江口市教师招考,成为一名教师。按照他当时的考试分数,他本可以分配到条件更好的城郊任教,但他主动向教育局要求到偏远的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全长16.34公里,大桥上层设计为时速100公里的6车道高速公路,下层设计为时速200公里的双线I级铁路。大桥于2013年11月开建。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也是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2020年建成通车后,大大缩短福州至平潭的时空距离,使福州与平潭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和“经济圈”。  2020年底,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成通车。彼时,刘自明站在桥头
我们都叫他武老师。在新华路237号,每天中午我都路过2楼209去旁边的207吃午饭。食堂午饭不太好吃,我们几个人堵在207门口徘徊不定,商量着上哪撮一顿去。209门开着,武老师在耐心地收拾他的双肩包,往里面放了点什么,然后又拿出来,像是要走,可是站起来吧又坐回去了。问他,武老师您吃了吗?今天食堂可不好吃呀。他说,可以了、可以了,凑合吃一口吧。想一想又说,哪里好吃,要不我请你们吧?  我其实总觉得跟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石。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突破乡村人才机制障碍,优化环境。机制活,人才兴。要真重视。乡村人才是一支巨大的潜力股,特别是对于西部山区来讲,乡村人才可以较小的成本释放较大的能量。乡村人才要
湖北广电  2020“最美社区人”颁奖仪式暨抗“疫”故事分享会在汉举办  6月30日上午,“疫路同行 感恩有您”——2020“最美社区人”颁奖仪式暨抗“疫”故事分享会在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举办。来自梨园东山亭、关山保利、后湖惠民苑等社区的最美社区个人和集体代表,以及关心关注社区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嘉宾出席颁奖仪式。仪式现场公布了“最美社区个人”及“最美社区团队”获奖名单,部分“最美社区人”代表分享了
据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翚回忆:“1956年春节,我随父亲董必武、母亲何莲芝在上海过春节。由于父亲是党的一大代表,2月22日,上海市有关方面邀请他到一大会址陈列馆视察。他受邀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这句题词出自《庄子》,是说有些事情开始时极其微小,不被重视,后来却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句富有哲理的题词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写照。”  1995年,这幅题字经国家文物局鉴定确认,专家组审定为
转眼,离开学校已经半年多了。今天,我再次回到这个地方,熟悉中带着陌生,有些彷徨、有些无措,似乎还带着些许情侣间的怦然心动。今天,我想向您汇报,踏入社会的半年多里,我做了些什么,是否学有所用,能及格吗?  我选择了乡镇。去年6月考核离校后,我就步履匆匆地迈入了就业考试的行列,8月上岗,12月完美收官。很多人不理解,有人问我,省法制办、市工商局财务岗,为什么都不去,却偏偏要选择乡镇?我喜欢竹篱墙下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