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切莫成“瘤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h2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咬文嚼字》列出“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蓝瘦、香菇”等网络流行语入选。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文字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值得肯定和鼓励;也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应当警惕和反思;当然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任何一种语言的流行,都有着某种合理性。网络流行语之所以盛行,源自其鮮明的特点:或语料灵动鲜活,或紧契时代脉博,或风格诙谐幽默……网络语言以其颠覆性、时代性、趣味性获得了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青睐。
  但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限定语是“网络”,决定了其生长的土壤性质——缺乏理性,不规范,不严谨,有些甚至是低俗的,充满了暴力等不健康色彩的。这些语言,难以登上大雅之堂,其生存的空间也仅限于网络。其次,“流行”的特性,也暗示了这种语言的局限性:没有受到时间的检验,有些可能是短时的,速朽的,很难成为永恒,更难成为经典。而网络上许多宣扬低俗乃至恶俗理念的流行语,其本质是社会庸俗、浮躁、喧嚣等思想在网络上的投射。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
  是全盘接受,甚至将之引入我们的写作?显然,有些语言会使我们语言的纯洁性大打折扣,那些精神平庸化的网络流行语,会对我们的人生观的形成产生负能量。
  全部否定,视之如洪水猛兽?这也大可不必。毕竟,网络语言中也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词,有些还被吸收进了词典。我们所要做的,是练就一双慧眼,让自己学会甄别。
  说到底,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尽管有思想的渗透,但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其不利影响,吸收其有利部分,引导语言走向正轨,让网络流行语言成为语言的一部分,拓宽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丰富我们的生活。
  【佳作展示1】
  流行与遗忘
  黄光阳
  当新世界踏过旧山河款款而来,纷繁的网络流行语以不可抵挡之势从虚拟涌向现实,成为众人借以调侃的语言载体。面对此现象,有人加以赞赏,亦有人持以批判,而在我看来,“流行”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遗忘”。
  在当今自媒体社会,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实属必然。
  通讯手段的多样化与社交平台发布的即时性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试想当一条恰好切中大众心理的调侃或吐槽发布于网上,势必会引起上亿的网友关注及转发。当简单的语言以“指数爆炸”的速度在网络上疯传,流行语便诞生了。
  诚然,网络流行语的确有诸多利处。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创造由精英智慧向大众智慧发展的趋势,是网民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网络流行语也是社会情绪的另类体现。当今社会压力过大,这使得民众偏向于用轻快、玩笑化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负面情绪,“蓝瘦、香菇”正是此类心理的体现,这是无可厚非甚至应予鼓励的。
  林达曾言:“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流行语的盛行这一表象,更应看到表象之下犹如冰山之重的本质,那就是沉溺于轻松氛围之中的人们对沉重现实的遗忘。
  每个人都是“吃瓜群众”,放弃了拼搏却也说自己已经尽了“洪荒之力”,遇到困难失败时只会感叹一句“蓝瘦、香菇”,再继续沉入懵懵懂懂的迷梦之中……这样的流行语确实会带来一种错觉: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轻松、多么容易、多么玩笑化的社会之中。如纪伯伦在《先知》中感叹道:“对安逸的渴望扼杀了灵魂的激情,而他却在葬礼上咧嘴大笑。”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断裂,存在着一道已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却在流行语带来的安逸感中渐渐迷失,渐渐遗忘。
  网络流行语是扭曲后的社会现实。在多数人享受云淡风轻的自嘲之时,有一些更为沉重的词却游离在被众人遗忘的界线外,比如雾霾,比如于欢,比如魏则西,比如雷洋。相较于轻快的流行词,这些沉重的词更能触及时代本质,是否也更应该被流行呢?
  众口一词的流行语终究只是浮于社会情绪表面的浮萍,而更深刻的时代情绪与问题更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易卜生曾说:“社会是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流行与遗忘之间,我们是否应该去实现更深刻的铭记?
  [点 评]作者的思索很深邃。当一般同学浮于流行语利弊的探讨时,作者却看到了流行语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创造由精英智慧向大众智慧发展的趋势,是社会情绪的另类体现。我们社会中人看到的只是沉溺于流行语的表象,实际上,沉溺的背后是对沉重现实的遗忘,其后果必然会让人们产生错觉:使得自己沉迷于轻松、容易、玩笑化的社会中,进而在安逸感中渐渐迷失了我们的心性。更为严重的是,当这种迷失成为一种群体性导向,更深刻的时代情绪与问题便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这将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哀。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这种理性思考的习惯,在学生中极为可贵。
  【佳作展示2】
  咬流行,嚼内涵
  卢云鸿
  狄更斯曾经说过:“一个人不会因为穿了件好袍子而变得有价值。”语言也是如此,“穿袍子”是它的权力,其内涵仍待审视。
  网络的普及可以使一句流行语顷刻间轰炸全球。不论好否,不论长短,只要符合大众独特的胃口,它就将享受到网络的“至尊待遇”。傅园慧奥运会采访时脱口而出的“洪荒之力”瞬间响彻大江南北,失恋农民工蹩脚口音“难受、想哭”也使“蓝瘦、香菇”名噪一时,但在流行语风靡全球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它的影响?
  不可否认,在“工匠精神”等流行语的推动下,国民注重了文化,注重了精神。这些流行语的的确确为这个浮躁的时代带来了一股清流。但大多流行语只是人们歪曲文字意义,罔顾传统文意而产生的,这些畸形的文字游戏真的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正面影响吗?试想懵懂无知的孩童模仿“蓝瘦、香菇”而忘了“难受、想哭”的正确读音,抑或是古老的文化内涵湮没在流行语的沼泽地里,那时候,唐时的明月只能在人们唇齿间的碎屑里照着“蓝瘦、香菇”的忧愁了。   不得不承认,精神的平庸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明显事实,信息的碎片化和文字的浅表化使得诉诸官能的大众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深层文化遗失在了时代的高速车道上。若一个民族只能在文化的浅滩上光着脚嬉戏,那么这个民族将永远不知道大海的秘密。
  是时候该做点什么了。
  流行给我们带来文化内涵消极影响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无知的“加害”。在对待网络文化冲击时,我们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们挡不住流行语的来势汹汹,但我们可以在这股浪潮中选择方向。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是靠精神站立起来的。”诚然如此,对待文化潮流,定要有根有基。我们在时代中咬住了流行,但其内涵才是我我们应该嚼的。
  [点 评]作者借助“咬”“嚼”两字,深入到了流行语的背后:流行语的风靡全球,古老的文化内涵湮没在流行语的沼泽地里。精神的平庸化、信息的碎片化和文字的浅表化,使得诉诸官能的大众文化泛滥;而诉诸心灵的深层文化,则遗失在了时代的高速车道上。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我们需要一点精神的根基,选择正确的方向,嚼出文化的内涵。这种犀利独到的眼光,烛照现实的本领,解剖本质的深刻,显示出了作者非凡的思索。
  【佳作展示3】
  让流行“流形”,让经典“永恒”
  周子尊
  陶渊明有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说的是不为世事繁杂所干扰,保持内心的淡泊坦然。但仔细品味,如果把这句话的立足点转移到当今的网络流行语上来,我们岂不可以说:不囿于流行语的纷繁,只坚持永恒的经典!?
  诚然,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语言文字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是文学跟进创新的趋势:“洪荒之力”是“竭尽全力”的新表达,“工匠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新型诠释。不仅许多词语获得更好更易于理解的解释,人们亦从中获得许多欢乐:一句“蓝瘦、香菇”显得呆萌可爱,活跃气氛。然而,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当我们热衷于“吃瓜群众”等新一波流行语时,曾经的“宝宝心里苦”已在心底荡然无存。即使偶尔用出,其收效亦极其细微。为何网络流行语之寿命如此短暂?或许,流行语的性质一如它的名字——流行,只是名噪一时罢了!
  另一方面,当我们装模作样地甩出几句网络流行语,引得大家欢笑连连,自己也收获了被关注的满足感时,我们会发现,流行语的作用也仅限于此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与远方。同样的,我们的思想中不只需要欢乐,还要有一些能沉浸于我们心灵的东西——那个东西叫经典。“蓝瘦、香菇”纵使再流行,也没有李清照的“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忧伤意境,“洪荒之力”纵使再震撼,亦无诗仙“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冲天豪气。我们可让《论语》《诗经》传诵千古,却无法延缓网络流行语的衰亡,哪怕是一天的时间。其中孰优孰劣,一眼可知!
  仔细品味,网络流行语终究只是人们娱乐的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但我们的人生真正需要的是对生命的体悟,心灵的提升。端正自己的态度,于纷繁的流行语之间,请坚持对经典的那一份执著。
  季羡林说过:“人这一生处理三大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心中思想情感的矛盾与平衡。处理得好,人就快乐;处理不好,人就痛苦!”于我而言,我觉得还应加上第四大关系:流行与经典的关系——流行终究只能“流于其形”,而经典,却能立心,心无拘碍,方能海阔天空!
  [点 评]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将流行与经典作了对举:网络流行语有其创新特质,但只是名噪一时,寿命短暂;而经典却让我们的心灵浸润于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中,生命永恒。由此说开去,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终究只是人们娱乐的方法与工具,缺少对生命的体悟。我们所需要的,是对经典的那一份执著。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对季羡林的名言作了提升理解,将流行与经典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深化,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他文献
“一则金素材,半篇好文章”,这是说经典素材对于作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典素材主要包括语言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等,有些考生在使用经典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要么若即若离,没有把握精髓。这些都影响了文章的表现力。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高考满分作文,介绍几种常见的素
期刊
宋代举子朱庆余曾试探考官张籍,询问自己的文章是否合其口味,于是有了“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佳话。时过境迁,时人对议论文的口味也不尽相同。但对于考场作文而言,短短800字左右议论文,决不能隔靴搔痒浅尝辄止,而应该字字珠玑全为干货。因此,无需试探,可以旗帜鲜明地树立“画眉出众终须深”的理念,把立意深刻、论证深入的思想贯彻到底。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写作经验,探索了一些实用技法,和同行专家分享就
期刊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队在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直到1938年2月,日军暴行持续了6周。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事件,众多文艺形式都纷纷反映这
期刊
时评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当下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做出迅即的反映,及时解析,当即批评,在依托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深开掘、精加工,发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颖而有价值的东西,洞幽烛微,言人未言,引领大众视听。  网络文学新人奖引导意义大  欧阳友权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文学进入一个重要的窗口转型期和内容提质期。推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与精品化,成为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然。近日启动的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
期刊
在全国卷高考语文阅读量增加,难度增加,题型改变的大背景下,时间不变,高考达标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让作文完篇就已经成为应考学生的阵痛。那么,如何缓解甚至解决这种阵痛。就变得尤其重要。在此,笔者提供一个小偏方,即在考前近1个月时间选择一篇结构突出的时评类文章,或者是自己平常的作文中最为满意的一篇习作,然后,以其为模板,进行多种材料的作文磨合写作,最后在高考中运用即可。  一、甄选范文,分析结构  这
期刊
【作文题目】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过年,它是团圆的喜悅,是美食的享受,是烟花的壮景,是冬日的温暖,更是新年的开始。年复一年,往事如烟。经过岁月的淘洗,年味都将成为你脑海中那美妙的乐曲,让你无法不被它吸引。  请你以“年味”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不少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这道题以其开放性和张扬个性的特点而受到学生的青睐,在实际写作
期刊
《战狼2》截取的故事背景是非洲撤侨。随着中国走向非洲,以及在全球投资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以及商业人士走向非洲。但是因为非洲经济发展缓慢,以及“颜色革命”等,中国人在非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局势的混乱。电影《战狼2》就是从这个背景的角度,演绎了中国撤侨的故事。主人公冷锋是被开除军籍的特种兵,进入非洲是为了寻找龙小云,但是却被卷入了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因为国家之间的政治立场原因,中国军队无法
期刊
【方法导引】  美味的料理和普通的快餐,品尝起来总有很大差别。形成差别的原因,不仅在于二者的用料和做法不相同,更在于制作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不同。写作文也同样如此,一篇缺少情感投入的文章,读来总会有生硬冷涩的感受,如同吃粗制滥造的食物。而情感处理恰到好处的文章,便香酥可口、余味悠长。那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写作中,准确处理好文章中的情感,既确保自己的作文不干瘪不冷涩,又不过分煽情呢?具体而言,需要把握以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贴近生活,关注生活,考场作文要求我们抒真情,但为什么学生贴近了生活,关注了生活,写出的记叙文很多却是千人一面、乏味无比、泛泛而谈的流水账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生活的真实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可以虚构。“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