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是让少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是让学生被动参与还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在同一层次上参与还是在不同层次上参与,教师在反思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这些方面。通过改进,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克服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少数学生学习,多数学生陪坐的倾向,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笔,每个学生都会听、会想、会说、会做,让课堂动起来。
然而,在目前的课堂中,这种有效的行为没有很好的开展,主要表现在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之间“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这种课堂的互动可以说是“形”动而“神”不动。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呢?
一、平等和谐的对话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传授不可能产生行之有效的互动。课堂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师生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这样才能会被学生主动的接受。反之,如果这种对话的基础是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那么学生便不能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扉,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互动是达不到境界的。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让平等和谐的对话的走进课堂。
二、放手让学生尝试
1.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学具,把学具按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物体的边画一画,画出的图形与同桌互相欣赏,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然后让学生看看“蚂蚁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并通过蚂蚁小画家知道它画的是树叶的周长,这是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来感受物体的周长,反过来,让学生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是什么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确物体周长的概念,再让学生摸摸自己课本的边再一次体会什么是物体的周长。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有效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利用创设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大可能地开展生生互动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中,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量一量对方的头围、腰围、腿围、胸围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和监督,学生对物体的周长由模糊过渡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生生之间的监督合作与交流,比教师的传授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是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师生互动,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知道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
课堂的有效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和参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章广中心小学)
然而,在目前的课堂中,这种有效的行为没有很好的开展,主要表现在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之间“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这种课堂的互动可以说是“形”动而“神”不动。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呢?
一、平等和谐的对话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传授不可能产生行之有效的互动。课堂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师生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能做到思想和思想的融和,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恰当的反馈,这样才能会被学生主动的接受。反之,如果这种对话的基础是压抑的心情或是地位上的不平等,学生体会不到宽松的环境,那么学生便不能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扉,释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互动是达不到境界的。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让平等和谐的对话的走进课堂。
二、放手让学生尝试
1.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挑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学具,把学具按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物体的边画一画,画出的图形与同桌互相欣赏,这是学生对物体周长最初的感受和体验,然后让学生看看“蚂蚁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并通过蚂蚁小画家知道它画的是树叶的周长,这是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来感受物体的周长,反过来,让学生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是什么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明确物体周长的概念,再让学生摸摸自己课本的边再一次体会什么是物体的周长。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有效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利用创设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大可能地开展生生互动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中,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量一量对方的头围、腰围、腿围、胸围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和监督,学生对物体的周长由模糊过渡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生生之间的监督合作与交流,比教师的传授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是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师生互动,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知道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
课堂的有效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和参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动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章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