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昇《仙山楼阁图》考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ajian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碧山水,曾作为重要的绘画流派辉煌过绘画史。因年代久远,相关作者的承续脉络,作品与文献的对应链接等问题,都较为混杂模糊,导致流传的相关作品难以找到准确的归属。
  公藏的金碧山水,较有代表性约有十件,主要包括故宫博物院四件:《宫苑图卷》《宫苑图轴》和《京畿瑞雪图》《九成宫图》两件团幅;台北故宫三件:《曲江图轴》《上林密雪图》和《杜甫丽人行图》:上海博物馆的两件团幅:《山殿赏春图》和《云山殿阁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宫苑图》团幅。
  对于这些作品的归属,早在80年代,傅熹年和陈传席两位学者便相继撰文,傅先生从人物、建筑等绘画元素的考证,结合文献资料,认为金碧山水与李思训无关,属于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而陈先生则从绘画史发展的脉络和流派画风,尤其是宫观建筑的兴盛历史,结合作品的特征,推断“创作于隋至唐初,作者应属阎立本画派,而且应属于阎立本画派的早期作品”。
  从论述的证据可知,傅先生偏于图像,而陈先生偏于文献,结论之所以不同,在于各自对所掌握的文献和图像进行不同的解读和判断
  这是每个研究学者都无法回避的寻找证据的方法,但在论证过程中不免要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相关的文献和图像是否到位:二是解读和判断是否准确。这两点都将影响最终的推论结果。
  面对新发现的《仙山楼阁图》,首要任务便是观察和分析其基本特征。此作绢本,团幅,直径40cm,海外回流,至今保持宣和式的日本装裱(图1)。其特征大概归纳如下:
  1.色彩以青绿为主调,参入大量的泥金渲染和勾勒,偶有朱砂、黑、白点缀。
  2.以非写实的宫观为主体,丘壑简单、平面地重复延伸,结构组合不合理,呈现多角度复合透视。
  3.卷云呈螺旋状,水纹呈网巾状,具备装饰性;人物大多不画五官,人物和松树水平较高。
  4.技法随性写意,有别于宋元绘画具象的写实手法。
  5.画面呈现繁华又幽闲的景象,犹如人间仙境。
  从风貌特征和用色规律判断,大多与上述金碧山水相类似,只是各有侧重,因此,归为同一流派,应无疑义。笔者拟根据确定的脉络方向,寻找相关的图像和文献加以解读和判断,以期形成新的逻辑链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金碧山水起源和承续脉络:这个流派的代表画家:李思训父子是否画过金碧山水;金碧山水在不同年代的差别等等。当然,最核心的问题则是通过这些链条推断《仙山楼阁图》的年代和作者。
  一、金碧山水的脉络传承与主要代表画家
  提起金碧山水,人们习惯与李思训、李昭道画风相连,其实,晚唐的《历代名画记》,尚未出现“金碧”、“青绿”这类词汇,最早将“金碧”用于绘画是在宋代,不但散见于各种诗文,也刊录于《宣和画谱》。这部皇家典籍共收录6396件历代作品,但金碧山水仅有两件,分别为王诜的《金碧潺湲图》和王齐翰《金碧潭图》。不但“金碧”作品与大小李无关,相关的论述也同样无关,却在日本国条目出现:“设色甚重,多用金碧。考其真未必有此。第欲彩绘粲然以取观美也。”
  有关李思训的表述,则见如下几处:
  李思训条目:“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道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今人所画着色山水往往多宗之。”
  董元条目:“然画家止以着色山水誉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元所画,信然。盖当时着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于时。”
  此外,荆浩《笔法记》,形容李思训“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前者“富丽”,显然并非一般意义的“着色”,与后者“巧而华”词意无异,均是表达李思训华丽多彩的风格特征。
  唐代绘画多为着色,少有水墨,这从大量的董元之前的敦煌绢画、壁画可以证实。而能彰显“富丽”风格的,大多是浓彩加泥金(或银粉)的作品,可见泥金(或银粉)在其中的重要角色,由此推测李思训的山水用色理念或与此相近,只是其“富丽”不在道释,而在山水景物。
  米芾在《画史》间接证实了这一推测:“立本画皆着色,而细销银作月色布地,今人收得,便谓之李将军思训,皆非也。”可见北宋人对于阎立本和李思训的误判并非个案,这其中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李思训以银粉、泥金绘制的作品在北宋还曾留存;二是阎立本与李思训的画风相似。
  阎立本的画法也被张彦远证实,其《历代名画记》载:“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所谓“近代”,便是二阎兄弟所处的时代,而“焕烂”则是色彩斑斓,光耀灿烂,这个时代风格,其代表画家二阎不可能置身度外,“着色”加“细销银”,正好呈现“焕烂”的风貌。可以想象,除了“金碧”绘画,没有其他表现形式可以达到“焕烂”的效果。
  通过脉络寻找,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存在共同的师承渊源,都是从展子虔发展而来,这有文献为证: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国初二阎,搜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
  汤厘《画鉴》载:“展子虔画山水法,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
  《画鉴》又言:“观其(李昭道)笔墨之源,皆出展子虔辈也”。
  明确将金碧山水作为风格流派提出的,是南宋赵希鹊的《洞天清禄集》:“唐小李将军始作金碧山水,其后王晋卿、赵大年,近日赵千里皆为之”。
  之后,元代汤厘《画鉴》言:“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其子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
  这两个有关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直接或间接地与米芾的描述相对应。而赵大年的金碧山水,有北宋末王安中诗作《题赵大年金碧山水图》为证。有关赵伯驹的作品,普遍认为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江山秋色图卷》,具备其基本特征。而大都会美术馆的《明皇幸蜀图》(图2),过去虽然对于作者难有定论,但归属南宋一流名家却普遍公允。从文献得知,仇英多方临摹赵伯驹名作,董其昌甚至称之为“千里后身也”,说明两者技法高度相似,从《明皇幸蜀图》的人物、鞍马、松树以及丘壑等元素果然反证了董氏论点(图3),并且在左侧山体丘壑渲染大面积的金泥,人物线条也符合“随笔写成,工细如春蚕吐丝”的赵伯驹特征,因此,当是难得的赵伯驹真笔。另外,故宫博物院所藏无款《万松金阔图卷》,因赵孟頫题跋推定赵伯骗真迹而被认可。伯骕是伯驹的兄弟,两者风格相似。这三件与赵伯驹相关的作品,均采用泥金薄染。   文献记载的王诜金碧山水,有《宣和画谱》刊录御藏《金碧潺湲图》。除此,据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二载:“王介石虎臣所藏栏目记录,王晋卿临小李将军山水,宗子敬画滩鱼。”周密鉴赏并举,慧眼确认王诜的金碧山水来自李昭道。
  与王诜同时代的米芾载:“王诜学李成,皴法以金碌为之,似古。今《观音宝陀山状小景》,亦墨作平远,皆李成法也。”之后,《画继》延续此说:“其所画山水学李成,皴法以金碌为之,似古。”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王诜“金碌为之”就是以泥金和青绿等颜料绘制金碧山水。
  王诜的山水幸有留存多件。上博所藏《烟江叠嶂图》,呈现“墨作平远”的李成风格,而故宫藏《渔村雪景图》则属于青绿山水(图4),丘壑和浓绿的树叶等处加染金粉,这两件作品风格不同,从中可以完整地理解米芾、周密的不同评述。因此,《宣和画谱》所录的《金碧潺湲图》《云烟过眼录》和卷二记录的《临小李将军山水》,以及米芾眼中的王诜金碧山水,虽然不见真容,但从《渔村雪景图》和《烟江叠嶂图》的风格特征或可见其端倪。
  北宋以前的著录,之所以没有提及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明代唐志契在《绘画微言》的相关阐述或可参考,其言:“画院有金碧山水,自宣和年间已有之,《汉书》不云‘有金碧气无土砂痕’乎?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于青绿山水上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易之‘金笔’,可笑也。”按照这个分析,当时所谓的青绿山水,其实便是金碧山水。这么一说,倒是可与“着色”相契合。
  不同的称谓,也导致金碧山水作者的谁先谁后出现了差异。艺术史往往会出现莫名的误差,如没骨画,宋代以来的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没骨画始于徐崇祠,而早先二百四十年的《宣和画谱》所载御藏没骨画共两件,分别为黄筌和徐崇祠,而黄筌早于徐崇祠已是不争的事实,不知是否因徐崇祠的现实影响而黄冠徐戴。从称谓导致差异,说明金碧山水的发端,要早于李氏父子,只是李氏父子最先被后人认可。
  除了上述王诜、赵大年、赵伯驹兄弟以外,晚唐的李昇,也是大小李之后金碧山水的传承者。支持这个论点,历代不乏重要的文献证据,仅北宋时期就有三个:
  《宣和画谱》载:“初得李思训笔法而清丽过之。”此处清楚说明李昇师法李思训,只是笔法较之清丽。
  《益州名画录》载:“明皇朝有李将军思训者,擅名山水,称李将军,蜀人皆呼异为小李将军,盖其艺相匹。”之后的《蜀中广记》也都沿用此说。蜀人将本是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的称号,给了李昇,源于“其艺相匹”,这显然有两层意思:一是水准相当,二是题材技法相同,也就是两人都具备相同的金碧山水的风格特征。
  米芾《画史》:“余昔购丁氏蜀人李升山水一帧,细秀而润。上危峰,下桥涉,中瀑泉,松有三十余株,小字题松身曰:蜀人李升。以易刘泾古帖,刘刮去升字,题曰:李思训。易为赵,今人好伪不好真,使人叹息。”刮字改款,将李昇换成李思训,可见两者风貌特征何等相似。米芾生活在北宋,又是大鉴定家,离李思训和李昇的时间,分别相当于现今离董其昌和邓石如的时间,说明米芾对于接触和判断二李真迹,是完全可信的。
  此外,明代《陆俨山集》记述了鉴定李昇《出峡图》的历程,此作原为无款,初定李思训,改由王维,经勤勉考证,最终定为李昇。“是卷雪景山头皆衬金着色,法度森整而笔墨清润,极为精工”说明李昇此画的“衬金着色”,与李思训、王维作品有共同之处,以至于明朝人也一时莫辨。
  从艺术史的发展规律,往往是画家创作在前,史论家根据人文、画风和形式等因素归纳总结在后。因此,金碧一词的产生,历经彩色、着色、青绿、金碧的演化过程,是绘画史发展到宋代而总结出来的技法和流派的专有名词。正如陈传席所言:“名词是随时改变的,丹青、图画、图绘、儒画、国画,就是一例。”
  通过梳理以上关系可知,金碧山水的承续脉络、名称变化和主要代表画家大体如下:
  1.金碧山水发端于展子虔,唐初阎立本、阎立德作过尝试,中唐李思训、李昭道通过大量实践奠定了这个流派的地位;南北宋交替之际,赵希鹊、汤厘等人将之作为流派提出。主要传承者有晚唐的李昇,北宋的王诜、赵大年和南宋赵伯驹、赵伯骕兄弟等。
  2.在唐代没有“金碧”、“青绿。等概念和词汇,而是以“彩色”称呼;唐宋分别以“焕烂”“富丽”表达金碧辉煌的效果,北宋开始萌芽“金碧”一词,但多以“着色”表达。唐《历代名画记》所言的“彩色”,《宣和画谱》所言的“着色”,乃至后来的“青绿”,其实都包括了金碧山水。
  二、《仙山楼阁图》“错乱而无旨”的安排理念显示晚唐特征
  通观《仙山楼阁图》,作者并非规矩地摹写山水景象,技法也并非写实,而是带有明显的写意笔触。其整体布局,呈现多方面不成熟的审美理念:
  1.视角俯仰交汇:通览全景,画面展现仰视图式,单纯观赏上部与远景,也仍是如此;但其主峰山顶的平台,却是绝然相反的高空俯视效果;至于宫观庙宇,则以平视示人,这种多角度的复合透视极为反常,显示作者正处于山水画理念不成熟的年代。
  2.布局平面而无序:此作的宫苑建筑、山石丘壑、林木云水、桥梁舟车等各种元素的布局平面化,不像五代之后的山水讲究前后虚实;元素之间的组合,虽然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连接,却又缺少合理的安排,其繁复错乱的布局,展现繁华热闹的情景。
  3.比例不合常规:《仙山楼阁图》前景、中景、远景的各种元素都存在比例失调。其前景的树木竟然大于山头,显示景物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其前景、后景的楼阁显示前大后小,而人物却几乎大小一致,这又显示人物与场景的比例不协调。这种多方失调,在五代或之后的山水画作不曾有过,但在八世纪的唐代墓壁画却常有出现。
  4.娴熟与简率并存:《仙山楼阁图》看似金碧辉煌,青绿重彩,细察技法却呈现原始创作的率意简朴,在勾勒山水形态时常会出现复线,这个技法只有在八至九世纪的敦煌道释画才能具备(图5)。相对于山石的简朴,松树却丰富地表现了道劲挺拔的特征,其人物千姿百态,生动有趣,显示作者高水准的技能,这种多方面的反差,同样也说明其年代不应低于晚唐。   综上所述,《仙山楼阁图》在尺幅之内,布置不成熟、不合理的诸多元素,正如傅熹年先生所言:“各个群组似乎是由单体建筑堆垛成的,有时颇不合传统布局,甚至单体建筑给人以由不同构件拼合而成,夸张而不合通常做法之感:在群组间也没有呼应关系,只求画面富丽美观而已。”可以说,其画面繁复而杂乱无序。
  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感叹:“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错乱”,即杂乱无序,失却常态。张彦远为晚唐画家,其《历代名画记》在唐穆宗大中元年(847年)撰成,距唐王朝灭亡正好还有50年。所言“错乱而无旨”正是晚唐的时代风格,而《仙山楼阁图》恰好完全符合。
  如果不了解晚唐的时代风格,而是以宋画完备的写实技法和审美需求作为验证标准,结论必然会南辕北辙。类似的误判已有先例,五代赵千真迹《江行初雪图》,被黄宾虹先生视为匠人画,将之踢出早期绘画范围,其根本原因便是此作技法的生拙,与我们熟悉的精熟的宋元技法完全不一样。
  虽然《仙山楼阁图》“错乱而无旨”,但放置于八至九世纪绘画当中,其展现的艺术水准显然难有比肩。
  三、《仙山楼阁图》丘壑的技法形态显示晚唐特征
  山水画的主要元素,由山峦丘壑,楼阁房屋、林木云泉等组成,但是最能体现风格特征的,无疑是山峦丘壑。在唐代以前,山水画仅是原始雏形,“群峰之势,若锢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可知树石仅仅附属于成熟的人物、道释两科,这种状况延续到唐代,才逐渐从附属分离独立,成为山水画科。
  存世的唐代作品,缺乏公允可靠的原创山水,但人物和道释两类,以墓壁画、敦煌壁画和绢画等形式流存的作品却不在少数,其背景不乏配置峰峦或山石元素。“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寺塔记》等书所载206名唐代画家中,就有110人参加过壁画创作活动”。因此,这些作品能够最真实、原始的保留唐画技法特征和时代信息,相对于融入后代审美的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的壁画无疑是唐代壁画中的杰出代表作。其丘壑形态简单朴拙,主要依靠线条完成,而山石质感却近乎忽略。这个理念和方法在中唐的莫高窟第159窟《文殊变》依然如此(图6),八至九世纪的《佛传灯》和《药师净土变相图》等敦煌绢画还在延续(图7)。
  五代时期,山水画的丘壑结构趋于全面多样,注重阴阳凹凸的立体感,更为重要的是,由简单的勾画丘壑而逐渐关注质感表现,从《王处直墓》(924年)壁画的图景,得知这个变化至少在晚唐五代交汇时期便已产生(图8),之后日渐成熟,至两宋时达到高峰。可以说,五代至两宋期间,不管南派董元、巨然,还是北派的关仝、李成、范宽,虽然风格各异,但技法丰富,结构多变的表现理念,却是一致的(图9)。正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言:“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
  从上面的各组山石丘壑比较中,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山水画在唐代至宋代的几百年时间,时间越靠前,技法、形态就越简单和朴拙,山峦丘壑的重复则越明显;相反地,时间越是往后,山石丘壑的变化就越复杂,技法也越丰富扎实。
  通常而言,模仿前代的作品,总会不自觉地融入自身的审美或习惯,尤其是像上述的诸多不完备的技法或形态更是如此。《游春图》便是典型的范例,此作有宋徽宗题签“展子虔游春图”,赵伯驹入手之前,一直当作隋代展子虔亲笔,但傅熹年从斗拱、蹼头、鸱尾、兽头等元素切入,推断此作不早于北宋,这个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同样的,藏于台北故宫的传为李思训的《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图10),丘壑结构复杂,勾线刻板,似摸墙过路,染色也轻薄,所有的技法形态,都与唐代风格差距挺远,却呈现南宋之后的画风。通过图像比对,《明皇幸蜀图》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代胡廷晖《春山泛艇图》如出一辙(图11),显现同一作者特征,对此,杨新先生曾有过专门的考证。因此,临摹之作,无论如何也无法掩盖模仿者的痕迹。换个角度讲,是无法准确完整地传递原迹的技法形态和精神实质。
  《仙山楼阁图》的布局看似繁复,但个体丘壑却显简拙,即不断重复简拙的丘壑,以构成复杂的山脉气象。这个表现模式,早在盛唐时期的第103窟《法华经变》和中唐时期的第159窟《文殊变》便已具备(图12),且丘壑更为简拙,八至九世纪的《佛传图》(大英博物馆藏)和新发现的王维《着色山水》(海外私藏)也大致类似。
  在具体的技法上,《仙山楼阁图》采用圆弧使转、正欹参差的寥寥笔意勾勒形态,而后加入繁密无序的短线,这个不成熟的极简皴式,如二阎的“冰澌斧刃”,因被青绿厚彩所覆盖而略显模糊,相较于图9所示的五代北宋名作,以及《京畿瑞雪图》、《九成宫避暑图》等金碧山水成熟的技法形态,其年代明显要早。而中唐的莫高窟第159窟《文殊变》(图13),八至九世纪的《佛传灯》和《药师净土变相图》(大英博物馆藏)等敦煌道释绢画的山石丘壑乃至断岸,却与之极为相近(图14、图15),显示《仙山楼阁图》的最低年限不晚于九世纪。四、《仙山楼阁图》的绘画元素符合九世纪绘画特征
  除了山石丘壑,《仙山楼阁图》的其他绘画元素,与存世作品也多有关联,对于判断时代风格,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1.树木枝叶:《仙山楼阁图》林木葱茸,种类丰富,每一类的结构布局都不分前后、虚实,呈现平面化,略具“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特征。其中的六株松树无疑是重点,其线条挺拔道劲,树干主勾略皴,树节、分叉处等细节处理自然生动,相较于《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的其他盛唐树法,略显成熟(图16),但与五代北宋时期姿态万千的树法相比,却显生拙。以风格特征的角度,最为相似的则是《京畿瑞雪图》《九成宫避暑图》等金碧山水,但后者在处理主干关节、分叉等细节却是趋于北宋的精熟(图17)。
  此作枯树主干仍用双勾线,粗细不匀,外形多方折,分叉处内侧则以圆转处之,显得恣肆奇崛,这种不合常规的结构在晚唐之后未曾见过。但其平面化的树枝分布,与《佛传图》等道释作品颇为相近,从实际效果检验,与《京畿瑞雪图》《九成宫避暑图》等金碧山水一脉相承(图18),同样,后者趋于北宋的成熟,显示其年代靠后。   李思训出生不详,去世的时间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
  李昭道也缺失生卒年份,但根据其父李思训去世的时间推算,李昭道只能处于八世纪。
  而王诜、赵大年等均属于十一世纪的北宋画家,他们都不在坐标之内。
  因此,交汇点只有晚唐的李昇。
  其二,从多个章节论证,《仙山楼阁图》的作者同时擅长山水和人物的表现。
  据《唐朝名画录》言:“思训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唯独不论人物,说明其人物还差强人意。而李昭道“虽豆人寸马,亦须毛毕现”,与《仙山楼阁图》不具五官的人物表现完全不同。另外,《唐朝名画录》称“昭道虽图山水,鸟兽甚多。”但此作不见鸟兽。以此可断《仙山楼阁图》并非李家父子的作品。
  因此,根据诸多绘画元素所确定的九世纪时间段,查找并擅山水、人物的画家,总共有三位:孙位,郭忠恕,李昇。
  孙位有传世真迹《六逸图》,虽然以人物为主,但其园林石表现技法与《仙山楼阁图》完全不同。
  郭忠恕以宫室界画名世,兼善人物,其界画“以毫计分,以寸计尺,以尺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矩,略无小差”,大阪美术馆所藏《明皇避暑宫图》,虽未必是郭忠恕真笔,但作为郭氏风格则无不妥,从文献和图像,均与《仙山楼阁图》不相符合。
  关于李昇,《图画宝鉴》评述其“善画人物,尤善山水”。《画鉴》也言:“古人以画得名者,必有一科是其所长,如唐之郑虞,蜀之李昇,并以山水名,《宣和画谱》皆入人物等部画目,称其能山水而所收人物、神仙耳,其他不可枚举。”
  对于李昇的人物表现,《画鉴》作了详实的描绘:“至京师见《西狱降灵图》,人物百余,体势生动,有未填面目者。”所言“体势生动,有未填面目者”的人物特征,从唐代以来只有李昇具备,而《仙山楼阁图》正好完全符合,而且,现存的早期作品,也只在《仙山楼阁图》展现,其他的金碧山水,如《九成宫避暑图》虽然形态服饰几乎乱真,但却是五官配备(图31)。
  《仙山楼阁图》的六株松树,道劲挺拔,显示作者具备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技法,是除了人物以外的另一个亮点。据《宣和画谱》记载,晚唐至五代,画松的画家大约如下:卢鸿、王洽、项容、毕宏、张躁、关仝、董元、李成、宋道、冯觐、巨然,这些画家要么时段不符合,要么风格不符。而米芾《画史》却提供了李昇画松的物证:“余昔购丁氏蜀人李昇山水一帧,细秀而润,上危峰,下桥涉,中瀑泉,松有三十余株……”存世的唐代绘画,未曾见过松树的绘画,能够绘制三十余株松树,必然是此道高手。
  据载李昇曾收藏张藻的画作,而张藻“善画松石山水”,传能“手握双管,一为生枝,一为枯木卉柝”,卒章更言“谁如张躁工松石,拟裂鲛绡画作”。张躁的绘画思想对李昇影响很大(后面将专门论述),因此,其松树画法或不可避免地对李昇产生影响。
  《清明书画舫》卷十一载:“王蒙画宗李昇,品在子昂子久之间。”将王蒙的传世真迹《太白山图》的大片松林和《摹王维剑阁图》左侧的独松与《仙山楼阁图》加以比对,确有相似之处,在宋元期间这个松树也算是独一无二的画法。其他林树的形态和浑厚道劲的线条技法,从《仙山楼阁图》也能找到依据(图32)。这从反向验证《仙山楼阁图》的松树与李昇有关。
  元代贡性之《南湖集*赠友生潘大本》:“昔时采药之楼船,左瞰更有西子湖,南峰北峰耸翠,绝似小李将军新画图,楼台金碧,捻佛刹,朱帘画舫,满载黄金叵罗、白玉壶,美人珠翠,照水若明镜水精盘。”尽管描述西湖景观,所言的小李将军,我们也很难弄清指的是李昇还是李昭道,但所描述的画面感比照《仙山楼阁图》,仿佛图景再
  按照上述的坐标和相关方法,其他金碧山水的相关年代也就顺理成章。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成宫避暑图》,其宫观、门帘、屋顶、树木、人物的技法和形态,与《仙山楼阁图》颇为相似,但布局已暂离“错乱”而趋向规矩,其成熟程度与宋代绘画还有距离,从其晚唐五代的衣帽特征,判断此作或是五代时期李昇的直接传人所画。
  《京畿瑞雪图》和克利夫兰美术馆的《宫苑图》,虽然大多元素延续李昇风格,但山石丘壑却大不一样,加皴加点,努力在完善技法,明显刻意于外形的曲直变化和立体感的经营,而且《宫苑图》采用了近景模式,这些都显示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的基本特征。
  而《宫苑图卷》《宫苑图轴》的布局理念显示与《九成宫避暑图》趋同,从这个层面或年代相近,因缺少辨别细节的高清图像,无法判断。台北故宫的数件也因欠缺图像,按下不表。
  参照上述的诸多元素做比较,其他几件作品的年代则早不过南宋,其中《山殿赏春图》的人物,有明显的元人服饰特征。
  通过分析,发现金碧山水在诸多绘画元素大多相似,尤其是格子门的格式和朱、黑、白的三色搭配,鸱尾、松树、圆点树叶的特殊画法,更是这个流派独有的表现手法,历经数百年承续衍传。当然,差别是多方面的,既有图式安排、绘画理念的,还有技法表现,但这些差异,正是断代的重要证据。
  六、李昇的审美思想“心师造化”的渊源
  李昇的生卒年不详,仅知“唐末成都人也”。《益州名画录》记载:“初得张藻员外(唐时名士,善画山水)山水一轴,玩之数日,云:未尽妙矣。遂出,意写蜀境山川平远,心思造化,意出先贤。”
  “心思造化”曾多次出现于《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等北宋文献,是对李昇的技法表现、创作理念、审美思想的全面概括,其渊源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是技法层面。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历代名画记》卷一有两个重要的论述:
  “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
  “国初二阎,搜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莞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   杨、展分别指杨契丹和展子虔。“细密精致”即以细密的结构和精致的笔法描述宫观对象,“臻丽”则指色彩鲜艳,显然,杨、展所画的宫观,采用写实加青绿的表现技法。“精意”,言善于写意或意造。结合上面两个评述,即二阎师承杨、展的宫观山水,以“精意”的手法“渐变”其“细密精致”之“所附”,简言之,便是以写意改变了写实的技法。
  米芾在《画史》载:“苏氏《种瓜图》,绝画故事,蜀人多作此等画,工甚,非阎立本笔。”因为“工甚”,便判断“非阎立本笔”,反证了阎立本的画风趋于写意。结合米芾曾自述李、阎作品相似,北宋人不分彼此,以及李昇初学李思训的记载,李昇以写意描绘宫观题材的技法,要追溯到阎立本、李思训。
  其次是思想层面。根据《益州名画录》等文献描述,李昇曾经得到张躁的山水轴,认真研究之后,便不以为然,“遂出,意写蜀境山川平远,心思造化,意出先贤。”张王喿为水墨写意大家,《宣和画谱》评其“善画松石山水”,李昇能“意出先贤”,不可否认得力于“意写蜀境山川平远”的技法实践,但更多恐怕源于“心思造化”,而这个思想,则得悟于张王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启发和影响。
  “心思造化”,体现在技法便是“意写”,显示必然要脱略现实形态的面面俱到,而是直抒胸臆表达主观审美意识,这个思想理念恰恰与唐初阎立本、盛唐李思训的“精意”技法相呼应。因为“意写”,故《仙山楼阁图》的线条随意率性,“木石天成,都无笔踪”,诚如《清明书画舫》所言:“李昇蜀产笔游龙”。其绘画元素之间,墨与色之间并非各自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宫观的斗拱忽略了写实形态,淡化其中细节,仅勾勒大致外形(图26)。丘壑泉瀑采用泥金渲染,并以短促金线表现“如冰澌斧刃”的丘壑皴法,更为重要的是,以金线表现螺旋状的卷云和装饰性的网巾水纹,从材料到形态,都显示其主观审美理念,以此推断,格子门或未必便是写实形制,更有可能是主观的装饰手法。
  七、《仙山楼阁图》表现的题材和历史意义
  安史之乱后,藩镇之间相互混战,朝廷党派之争日趋激烈,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对抗也逐渐明显,终于在874年,黄巢引领农民爆发大起义。长安沦陷后,唐僖宗“与诸王妃数百骑”,逃往成都,跟随而去的画家有孙位、滕昌祜等。
  相对于中原的乱象,蜀地环境优美,安宁富足,因此,四方画家纷来沓至,加上原来随唐玄宗逃难入蜀的卢棱伽、常粲等一批中原画家,西蜀可谓名家荟萃,正如《画继》言:“蜀虽僻远,而画手独多四方”。
  不但是经济中心,也成为文化艺术中心。
  巴蜀自古多名山古迹,历来备受文人画家青睐,因此蜀地画家创作不少相关题材,一方面是对逝去故土的眷念,另一方面也是表达对安宁富足的现实生活的珍惜。李昇身处巴蜀,“意写蜀境山川平远”也就情理之中,所以,《益州名画录》收录的《桃源洞图》《武陵溪图》《青城山图》《峨眉山图》《二十四化山图》等五件作品,都与此相关;在《宣和画谱》所录御府珍藏的五十二件李昇作品中,以《避暑宫图》《江上避暑图》命名的山水也有二十一件。根据文献提供的李昇作品画目,大概可分两类,一类是现实中的巴蜀名山真水,如上述的《青城山图》《峨眉山图》等:另外一类是传递理想中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如《桃源洞图》《武陵溪图》等。但不管哪一类,单从画目内容,也都能感受到“幽闲”的意境,而《仙山楼阁图》展现的景象,既有现实山水场景,也融入仙境飘渺的理想情景。
  《宣和画谱》载:“昇笔意幽闲,人有得其画者,往往误称王右丞者焉。”所言误称,除了相似的技法,更多或是相似的“幽闲”意境,而“幽闲”同样来自李昇的“心思造化”。
  《仙山楼阁图》以盈尺团幅,展现“上危峰,下桥涉,中瀑泉”的图景安排,其“峰峦秀拔,山顶蒙茸”,金线勾勒云水,青绿加泥金的重彩渲染,使人如临“湍濑潺湲、烟霞缥缈”之“幽闲”仙境(图1),而水榭桥梁,“楼台金碧,捻佛刹,朱帘画舫”(图26),雄伟而壮观,近百个人物鞍马,千姿百态,看似“错乱而无旨”,实则富丽繁华,呈现蜀人“幽闲”自在,享乐逍遥的生活状态。
  根据文献记载,北宋灭亡后,宣和御府藏品大多散失,南迁后,南宋的皇家图书馆中兴馆重新搜集名画1098轴,这些作品都录于宋代杨王休《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而李昇作品仅有《峨眉寿山图》和《青城寿山图》,惜迄今不见踪影。因此,《仙山楼阁图》的发现,弥补了艺术史的重大缺憾,作品所展现的“意写”技法、杂乱无旨的布局和“幽闲”境界,均具有清晰的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为研究晚唐山水的创作理念、金碧山水在晚唐的表现风格,提供重要而全新的实物证据。
  (康耀仁,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委员)
  组稿/苗菁 责编/李乘
其他文献
(上接2015年第6期)  二、近三十年创作中的转型案例  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可以通过几个重要的知名度较高的画家创作经历,讨论他们在前后不同时期的风格样式及创作观念上的变化。显然,这种讨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其共同的转化趋向,从中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内涵,由此呈现其创作思想的流向。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个体性实践具有多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艺术风格具有多大的覆盖面,也许他们的创作转向只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在
【栏目要求】   1. 将学生习作根据中考评分标准给出成绩;2. 在应该修改的地方划线并标注序号;   3. 根据所标序号进行修改并说明修改的理由;4. 给学生习作点评“优点与不足”;   5. 请点评名师提供简历一份,包括:学校、职务、 职称、荣誉、教研教学成果、照片一张。   来稿请寄: 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学生英语》 杂志社初中部 收    姜经志 男,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1. Mr. Bear goes to the market to sell kelp, but none is sold out. Mr. Bear is worried to cry. 熊先生拉了一车海帶到集市上去卖,结果一斤也没卖出去。熊先生着急得要哭了。  2. Mrs. Bear and Baby Bear come and say, “Mr. Bear, Don’t worry. We
Speaking of table manners, every country or cultur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table manners in our life occupy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People think that repast (吃饭;就餐) is not only for
(1)学术研究与应用: 推介各應用领域内的学术科研成果,尤其是已经、或即将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学术科研成果。  (2)系统开发与应用: 刊发推动各应用领域发展的系统性研发成果及解决方案,包括工作过程采用的方法、技术研发成果和主要应用研究结论。  (3)智能研发与应用: 捕捉智能研发动态,推广各专题技术领域的综合智能研发应用成果,促进智能科技应用领域的较新成果交流。  (4)工程实践与应用: 紧扣
明代绘画的后期,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来自董其昌。董以其显赫的地位、广泛的交游、经史文学乃至书画方面卓越的造诣,加之艺术理论上特立独行的主张,借助于清初几位皇帝的推波助澜,在其身后留下深刻的影响。  董的书法学习始于其科考落第的刺激,其时没有一手漂亮的书法,文章的内容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董因此发奋,遂在书法一道,臻于晚明的顶峰。尽管曾经有一种说法,把他和同时期的另外三家——邢侗、张瑞图、
一、在中国书画的拉升下,2013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企稳回升  自2011年秋拍开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了调整期,尤其是在高价位拍品大幅减少的背景下,2012年春秋两季拍卖均呈现下调之势,环比分别下调41.5%和18.1%。经过一年的调整,2013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了整体企稳并回升的趋势,各大拍卖公司也朝着更加注重专业水准、价值营销和品牌建设的方向不断努力。  (一)全年两季均实现
一个家伙的脚踏车后制动器坏了。
《哈佛教育通讯》(Haward Education Letter)  2011年9-10月  老师们在课堂上总会经历没有学生提問的尴尬场面,然而改善这种状况可能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問题形成”技巧(Question Formulation Technique)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建立更好的教学秩序,改善学生进度不均衡的問题;而对老师来说,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将提問权完全
《铁甲钢拳》是一部由梦工厂影业制作,迪士尼影业发行的科幻动作片。该片根据Richard Matheson 1956年所写的短篇故事 Steel 改编而成,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肖恩·利维导演,澳洲影星休·杰克曼主演,围绕未来世界的机器人拳击比赛,讲述了一个饱含动作、梦想与亲情的励志故事。    Plot  In 2020, the whole world has changed grea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