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1年被确定为“国际化学年”,其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由此看出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本文是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的导入、过程的实施、教学成果的巩固(作业)等环节进行课堂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并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以期取得同行共鸣,并能进行共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所谓化学科学素养是指经过化学学习,当事实性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化学科学意识、化学科学精神和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当前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说,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有效课堂”。而“有效”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教师如果能从社会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活化化学知识,实施生活化教学,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更多的活力,也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从生活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高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化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因此,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很重要的。如《铝的性质》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铝的还原性,具体表现在铝跟氧气、酸、强碱溶液、某些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教学的难点是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为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笔者把《绍兴晚报》上的一篇报道投影了出来。这篇报道大致内容是:铝塑板上长出了“白花”,有人怀疑这花是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出于好奇,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篇报道吸引住了。于是笔者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学化学知识,推测这“花”中可能有什么成分?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结合所给情境“铝塑板上长出”,同学们还是能同答出这花可能是氧化铝、氢氧化铝、碳酸铝等等。当然,最有可能应该是氧化铝。看似这样一个小问题,但他解答了铝的两个性质:一个是铝能够与氧气反应,另一个是生成的氧化铝不全都是致密的。这样就避免了氧化铝在铝表而总是致密的、起保护作用这样一种片而的观点。所以,结合生活情境来设计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二、 从情境创设着手,在教学过程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 以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化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把化学现象与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用时事新闻、电视广告等创设问题情境、笔者平时自己比较关注时事新闻,也很爱看插播的广告,因为这里面蕴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而将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中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可增加形象感和人文性。化学课也不再枯躁乏味,课堂也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 以回归生活为本,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如何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常见的形式便是作业。作业是学生学习的检测器,它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为此,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可布置一些常规性作业或实践性、趣味性作业,让源于生活的知识又运用于生活。
三、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一) 生活化教学的资源需要整合。新课标和教材已经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也就是规定了“教什么”,但至于“怎么教”,具体通过教什么内容来落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的过程做研究。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个性魅力、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从而也决定了他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教师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核标准进行全面的调整和选择。但生活处处皆化学,这对教师个人对相应教学素材的积累就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教师群体如备课组等对教学内容加以研究、选择和重组,不仅能保证资源共享,也可将生活化教学推向整体化和系统化。
(二) 别让化学课堂教学止于“生活化”。前段时问刚好在读周彬老师的《课堂密码》一书,结合教学实践深有感触。高中化学学科,其知识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积淀与抽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学科知识。但生活经验虽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但它并不能转存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则学生还是不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真正走近化学。因此,高中化学知识生活化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活动其中一个步骤而已,教师在将化学生活化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即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重新建构和储存以生活经验形态存在的学科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真正地做到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实现学生“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当学生有一天不再学习化学了,我们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那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积极的态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所谓化学科学素养是指经过化学学习,当事实性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化学科学意识、化学科学精神和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当前高中新课改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说,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有效课堂”。而“有效”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教师如果能从社会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活化化学知识,实施生活化教学,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更多的活力,也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从生活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高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化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因此,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很重要的。如《铝的性质》的学习,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铝的还原性,具体表现在铝跟氧气、酸、强碱溶液、某些金属氧化物等的反应,教学的难点是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为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笔者把《绍兴晚报》上的一篇报道投影了出来。这篇报道大致内容是:铝塑板上长出了“白花”,有人怀疑这花是三千年一开的“优昙婆罗花”。出于好奇,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篇报道吸引住了。于是笔者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已学化学知识,推测这“花”中可能有什么成分?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结合所给情境“铝塑板上长出”,同学们还是能同答出这花可能是氧化铝、氢氧化铝、碳酸铝等等。当然,最有可能应该是氧化铝。看似这样一个小问题,但他解答了铝的两个性质:一个是铝能够与氧气反应,另一个是生成的氧化铝不全都是致密的。这样就避免了氧化铝在铝表而总是致密的、起保护作用这样一种片而的观点。所以,结合生活情境来设计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二、 从情境创设着手,在教学过程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 以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化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把化学现象与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用时事新闻、电视广告等创设问题情境、笔者平时自己比较关注时事新闻,也很爱看插播的广告,因为这里面蕴含着许多的化学知识。而将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中与学科知识有关的内容设计成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密切地联系起来,可增加形象感和人文性。化学课也不再枯躁乏味,课堂也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 以回归生活为本,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如何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常见的形式便是作业。作业是学生学习的检测器,它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为此,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可布置一些常规性作业或实践性、趣味性作业,让源于生活的知识又运用于生活。
三、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一) 生活化教学的资源需要整合。新课标和教材已经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也就是规定了“教什么”,但至于“怎么教”,具体通过教什么内容来落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的过程做研究。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个性魅力、知识结构和教学风格,从而也决定了他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教师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核标准进行全面的调整和选择。但生活处处皆化学,这对教师个人对相应教学素材的积累就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教师群体如备课组等对教学内容加以研究、选择和重组,不仅能保证资源共享,也可将生活化教学推向整体化和系统化。
(二) 别让化学课堂教学止于“生活化”。前段时问刚好在读周彬老师的《课堂密码》一书,结合教学实践深有感触。高中化学学科,其知识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积淀与抽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学科知识。但生活经验虽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但它并不能转存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则学生还是不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真正走近化学。因此,高中化学知识生活化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活动其中一个步骤而已,教师在将化学生活化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与完善学生生活学科化的过程,即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重新建构和储存以生活经验形态存在的学科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真正地做到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实现学生“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当学生有一天不再学习化学了,我们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那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积极的态度,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