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著作等身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herChen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1948年定居苏州,毕生致力于书法事业,是我国现代书法史上成就卓著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
  祝嘉先生定居于苏州的近半个世纪,为苏州的书法艺术、书法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6年6月16日下午,笔者满怀敬仰之情,走访了祝嘉书学院院长叶叙玄先生(祝嘉女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祝嘉书学院院长)以及祝老的女儿祝雅,一代宗师祝嘉先生的形象又一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书香门第,出世即结书法缘
  1899年3月,祝嘉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市清澜镇溪田村,名朝会,其父宝斋公,讳声璞。同年,我国安阳出土甲骨文。因此,祝嘉先生刻有“龟甲出土吾堕地”一印常用于书法作品上,以示与文字、书法之缘。
  祝嘉先生的父亲是当地广文小学的校长,爱好书画,每有所得必张于四壁,欣赏,临摹。先生常侍于左右,耳濡目染,因此从小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6年至1920年,祝嘉以优秀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广东一中),师从胡仁陔先生学习古文、诗词、书法。这一时期,先生大字临《郭家庙碑》,小字学赵子昂《洛神赋》。
  拙诚刚正,著作等身成大家
  祝嘉先生一生著作等身。1935年出版了首部著作《书学》。1941年,因查阅书学史,寻遍目录仅发现日译本《中国书道史》,先生感慨之余,遂发愤撰写《书学史》,历时八个月,引用五百多种典籍,完成了二十五万字的《书学史》,填补了国内空白。书稿完成后,深得民国元老、书法大家于右任认可,欣然为之作序。此后,祝嘉先生笔耕不止,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70种计360余万字。作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近代论书法之著作,以祝嘉最为宏富。”
  祝嘉先生在书艺上同样造诣深厚,生前系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书协顾问。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展”赴比利时、法国展出。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当代名家展”、“现代国际临书大展”、“全国书法邀请展”等,为各艺术院、博物馆竞相收藏。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祝嘉先生生前最后一部书法论著——《书法罪言》。此书除了发表一些学术见解外,重要内容是批评当代中国书坛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如今读来,这位八十多岁的耿直老人发聋振聩的肺腑之言、逆耳之言犹在耳畔。
  定居苏州,教书育人美名扬
  祝嘉是1947年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由四川迁到苏州定居的。他先在社会教育学院任职图博系副教授,讲授图书馆学、目录学、金石学等课程,又兼任学生课外书法活动组导师,既指导书法书写技能,又讲授书学理论知识。他的学生从五六岁的孩童,到七十多岁的老者都有,桃李芬芳。先生退休后,还经常赴全国各地讲学,传播书法理论,弘扬书法文化。
  1993年6月,祝嘉书学院在苏州成立,先生任名誉院长。至今,祝嘉书学院一直为苏州的书法教育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评为苏州市十大“书法名师工作室”。1995年10月1日,祝嘉先生病逝于苏州,但他为苏州所做的贡献定会美名远扬,永世留芳。
  祝嘉先生一生著作等身。1935年出版了首部著作《书学》。于右任在该书序言中写道:“王君德亮函示祝嘉所著此书,阅之甚为兴奋;且欲请其于历代草书作家,再为加详,而竟未获讨论之机会,亦憾事也……《书学史》取材甚富,眉列亦详。有志于书道者手此一篇,可免搜检之劳;而于文字改良,谋猷孔多之今日,尤为需要。”此后,祝嘉先生笔耕不止,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70种计360余万字。作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近代论书法之著作,以祝嘉最为宏富。”
  祝嘉先生的弟子葛鸿桢(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曾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先生认为,祝嘉先生于书法,十分重视书写方法与点画的锤炼,与汉魏碑刻、摩崖以及商周铜器铭文的线条质感是颇相吻合的,笔法沉雄,线条古拙,独树一帜。祝老很喜欢写“拙诚”两字。在《祝嘉书法书论》中,刊有一幅篆书《拙诚》,92岁时作,有行书自跋云:“昔人云‘巧诈不如拙诚’,此至言也。余性刚才拙,不知用巧,故深有感焉。”这既是祝先生书法的美审取向,又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祝嘉先生生前最后一部书法论著——《书法罪言》。此书包括“逆耳集”“书法管窥”“书法罪言”三个部分。其中除了发表一些学术见解外,重要内容是批评当代中国书坛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面对书法热潮中夹杂的歪风邪气,许多书法名家、书协领导保持沉默,而这位八十多岁的耿直老人发聋振聩的肺腑之言、逆耳之言犹在耳畔。
  祝嘉先生一生撰写书学专著70种,360余万字,涵盖书法史论、教育、疏证、批评等领域。在书法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祝嘉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且大多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后学有很大指导意义。也因此,先生被誉为二十世纪书学史上最重要的书法教育家之一。笔者遍阅《祝嘉书学论丛》《书法三要》《怎样写字》等著作,结合对叶叙玄先生的采访,择其五个要点予以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碑帖相融
  1921年至1927年,祝嘉先生回海南家乡当小学教师、校长。教学之余始学治印。期间仍常练字,以唐碑为主,有时也喜欢学习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但经常感叹笔性不好,学无长进。1928年至1931年间,祝嘉先生与其弟漂泊马来半岛及新加坡之间。1930年起在新加坡育英学校执教两年,其时受同事张叔仁影响,重新奠定了他学书的信心。张先生师从康有为学北碑,于《郑文公》造诣尤高,鼓励祝嘉先生研究执笔方法,多临碑帖、多读书。此后先生开始接触及研究包世臣《艺舟双楫》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书法碑学理论对碑学研究有突出的贡献。
  尽管祝嘉先生在碑学研究上颇有建树,但他并不否认帖学的重要性。在《怎样写字》一书中回答“碑学帖学究竟谁优谁劣呢?”时指出:“除了甲骨钟鼎文字外,学小篆学隶学楷一定是离不了碑学的……但已得古人笔意了,然后再来学帖,当然不妨了。”先生本人对于《兰亭序》《圣教序》之类的名帖也是爱不释手,据叶叙玄先生所述,先生临《兰亭序》不下千通。因此,对于碑学、帖学,祝嘉先生的主张是“碑帖相融”。这种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的治学风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全身力到
  在祝嘉先生的书法教育理论中,“全身力到”论也广为人知。
  祝嘉的“全身力到”论系统总结了古人零星的实践经验,他在教学时反复强调笔抓紧、抓低,全身力到。他的著作中提及:“玩古碑上字,常觉其‘笔力惊绝’,这是抓笔的问题。笔抓紧,则力劲,笔抓低,则力沉。”在日常临习过程中,祝嘉身体力行,从坐姿、执笔、运笔中,练就了书法习作的独特功夫,形成了书法作品的苍古雄浑。
  叶叙玄先生回忆“先生在教学时告诉学生,为了能让全身的力度传达到笔端,第一步应先安两足,脊背挺直。悬臂,使筋骨通畅,力易达毫端。即使右手执笔,左手也应踞案出力,两脚出力,肩背出力,使得全身之力聚集笔端。笔悬空,笔锋容易中正。腕悬空,以逆势入纸,自然能达到涩进的效果,能涩则步步停顿。笔画既长而实短,以短画连成长画,则强弩到末力终不减。”
  1985年祝嘉返乡省亲讲学,《海南日报》记者戴文曾亲眼看见先生挥毫展墨的神采:“先生所倡全身力到论,令人印象深刻。先生讲,落笔要有如老鹰扑小鸡,一笔下去,力到尽显。”
  祝嘉的“全身力到”论,一直贯穿于他的书法基础理论始终,先后有《全身力到论》《还要谈全身力到》等专门论述。
  三、古胜于今
  祝嘉先生认为:以现在的甲骨文钟鼎书推之,书法之产生,当在有史之前,所以书法之于商周时代,已很完备,也就可以知道其历史之悠久。古文大篆到了商周时代就已登峰造极,后人若再作大篆,则必不如商周。到了秦代,一变而为小篆,绝不依傍大篆门户,古既没有,当然没有比它高的。到了汉代又从小篆变化而成隶书,所以又独绝千古。六朝的楷书是从隶书来的,所以也是后无来者。到了唐以后的楷书,则专模仿六朝,所以不及六朝。继之宋则学唐,元明又学宋,清又学明,所以每况愈下,甚至有学当代的,那更不必问了。所以,学书古胜于今,如果于流行书风之外回归传统,那么,寻根溯源之后才能别开生面。
  祝老“古胜于今”的思想并不否认代代书家的创新追求与个性发展,只是倡导初学书法时,一定要先老老实实从临摹古帖、临摹经典名帖开始,继而研究结构、章法,千万不要根基未立就崇尚流行书风、追求所谓个性,这种虚浮的思想是极其有害的。
  四、博习专精
  祝嘉先生把“博习专精”作为临书的要诀,一生贯之。先生初治书学,便精勤无比,采用的是“临碑倦了又读,读倦了又去临碑”(《书学·自序》)的方法,临书不满百通,不算学过。藏碑百余种,至少临过百通以上,多者临几百通至近千通。祝先生又自述:“其实我所临过的,自商周到明清,各个朝代都有,数在百五十种上。包括篆、隶、楷、行、章草、今草各种字体。其中有记得所临回数的,到目前为止,临百回上的有九十多种,临二百回、三、四百回、至六、七百回的也有二十多种。”有的书家认为,书专学一家或专学一碑一帖更容易出成绩。祝先生则认为:“大大不然!”他拿文学来做比喻:“大概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文学家是读一篇文章或一家文章而成功的。”祝先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八十岁后仍然每天临写《月仪帖》,或以临写“金文”为晨课,九十岁时,仍悬臂作蝇头小楷,临习不懈。他在《九十初度书怀》一诗中写道:“生来茹苦若山珍,百炼千锤日日新。历尽劫波成好汉,一帆风顺属庸人。”真实地道出了他治学严谨、博习专精的书学主张。
  对照当今书坛,不少学书者心浮气躁,或蜻蜓点水,虽临遍名家名帖,可惜都不精熟,以至于根基摇晃,终无成就;或急功近利,五种书体只练一种一帖,以至于作品形虽相似却毫无气质神韵,难成大家。与祝老相比,真应脸红矣!
  五、首倡书法进高校
  祝嘉曾撰文指出:“我国自古书画并称,以现在观之,书虽不像画效用之大,但书较画之应用为广,亦为美术之一种。现图画已有专校教授,书则仅于中小学有教授,且多不重视,学校当局随便委一教员担任,多没有书学的学识,敷衍时间,即有亦等于无,这实为不可解之事。”祝先生的这番话,一方面大声呼吁书法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应像国画一样进高校,进学府;另一方面也明确指出,书法教学不可只教技能,不学知识,不学理论。这一见解,放之今日仍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书法的传承,不仅仅是书写技能的传授、练习,还包含着知识的学习,理论的研究,文化的浸润,素养的提升,精神的延续。
  1943年,在于右任、陈立夫、沈子善、沈尹默等名流的倡议下,重庆成立了抗战时期最大的书法研究团体“中国书学研究会”,同年编辑出版了第一期会刊《书学》杂志。共同的愿景加上主编沈子善先生的诚意邀约,促使祝嘉先生奋笔写出了《论中国书法之高等教育问题》,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讨论书学高等教育问题的论文。同年,他在当时的教育部主办的《读书通讯》杂志上发表《怎样复兴我们的书法》等一系列论文,在书学界、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解放后,还曾致函时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相当于教育部长)的郭沫若先生,再次提出复兴书法教育、书法进高校的主张。
  一、《书法罪言》何有罪
  祝嘉先生一生著述宏富,未出版的著作也还有不少。然而其念念不忘、身前亲自校对,最后出版的一部著作却是《书法罪言》一书。如果说祝老前数十种著作均是以学术为主,而较少掺入个人意气的话,那么,这本200多页的小册子算是一个例外。据祝老自解,“罪言”二字出自《唐书·杜牧传》中“牧自谦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指祝老并无一官半职,却敢于直言。也是祝老的自谦之词,意为书中所言并无什么真知灼见。其实,《罪言》一书中大部分文章语言犀利,褒贬中肯,在当代书坛是绝无仅有的。摘录两段:
  “现在不少‘书家’全是捧出来的,不是苦学来的。什么碑帖都未用过苦功,而且唯利是图,满纸江湖气。不论名怎样大,也是站不住脚的。懂得书法的人日多,也就是他们失败之时,可以拭目以待。不幸而言中的时候总会到来的。”
  “有些‘书家’,对于‘三通’‘四史’都不知道是什么,真实倒吊起来无点墨,也混入书家之林。古代的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不过是骗一碗饭吃,今日的南郭先生,有些还是各地书协的会长、理事、秘书长、顾问,身居高位,瞎来指挥人家哩!”   祝老一生为人正直,不图名利。从以上所言也可见祝老坦荡之心、直言之口,其正直刚毅就像与他同乡的明代名臣海瑞。这些忠言逆耳不仅对于当时书坛种种不良风气、种种恶俗弊病有着警示作用,而且直至今天,仍应为书学后辈所谨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书家对中国书法的赤诚之心、忧患之心、使命之心溢于言表!著作出版后不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先生在《书法导报》上发表题为《姑苏无罪言》一文,高度评价这本书的出版。
  二、书学结缘跨国情
  1935年,祝嘉先生在南京“首都新闻检查所”当事务员。这段时期先生致力于写、读。每晚临《张猛龙》二通,用三个多月时间临满二百通。期间,偶然购得一本日本的《书学大道》杂志,读后觉得颇有收获,于是与其主编伊藤东海先生通信,切磋书艺,遂成知交。这个时候正好祝先生的处女作《书学》出版。祝先生将此书寄给伊藤,伊藤读后,即在《书学大道》杂志上发表《读祝嘉先生之<书学>》以及《万里神交》等文,以记其事。之后两人鸿雁交往,将近五十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83年,伊藤东海先生决定来中国探望祝嘉先生,却突发疾病,于是年四月逝世。两位跨国神交书学的老人,始终未能相对晤谈,深感遗憾。伊藤逝世后,他的女儿岗田东华女士,还常与祝老通信,以对父执之礼,殷切问候。可以想见,两位国际学人,正是从书学观念的共识进而产生了深厚的情谊,留给中日两国人民一段书坛佳话。
  三、赤诚之心育后辈
  祝老一生在书学研究、实践上颇多造树。及至晚年,更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免费设帐,开馆授徒,精心培育书学后辈。
  据祝嘉先生的学生张镛回忆:祝嘉虽为一代书学大家,却无大家的架子,相反的,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每逢星期天,他的家里就挤满了学书法的孩子。祝老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课,纠正他们的执笔、运笔、临帖等种种毛病。每当他们有点滴进步,老人都会喜不自禁地向来访的客人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据《中国书画》杂志特约编辑、江苏国画院特聘书法家王鉴伟在《我与祝嘉》一文中回忆:“秋日的午后,祝嘉先生站在课堂上。其时已九十五岁,身形瘦小,说话却如古铜器撞击发出的洪响,极为高亢。”祝老谈碑派书学,“全身力到”“疾涩”……因为他早年四处漂泊,口音混杂,不易听懂,其婿叶叙玄在一旁做翻译。这样大约过了半小时,祝老开笔示范,于是众人都往前聚拢。最廉价的生宣,祝老抓紧毛笔,运笔逆势一挥,纸上“沙沙”作响,现出“宁拙勿巧”四字,雄浑朴拙,苍劲有力。顿时,四周沸腾起来。
  祝老整天念叨着要给学生上课,但他的女儿祝雅念及他的身体,总是尽量减少上课安排。祝先生有一套西服,深色的,碰到重大的日子才穿。先生平素不喜应酬,极少外出。这日,居然西装革履,说要出门授课。祝雅女士担心他的身体,便将他的拐杖藏了起来。先生遍寻不着,大声嚷嚷着,手臂挥得老高,很是生气。大家都劝不住,只好许诺马上替他安排授课事宜,这才平息。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鼓励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传承。开发本地美术教学资源,将金陵碑刻融入美术教学,既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十三五”省级规划课题“触摸历史:以‘金陵碑刻’为载体的美感通识课程实践与研究”相关课程的研究提供新的
摘要: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各业务系统的数据用起来,通过数据中台建设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各业务系统的数据打通,使其为业务发展赋能。供应链成本控制和销售策略场景是高价值的数据中台应用场景,分析了采购、销售、库存、物流环节通过大数据进行成本控制的场景以及大数据销售策略应用。  关键词:数据中台;数字化;供应链;成本控制;销售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新河路校区学生 顧书玚 指导老师:杨君荣
【摘 要】书法是最适宜普及教育的艺术形式,书法是人们心灵的真实写照。凭借南通悠久丰富的人文资源,南通中专改变教育观念,把书法作为复合性、兼容性、集体性的艺术课程,坚持面向全体同学进行书法普及教育。把书法家请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带学生走出教室观看多彩的书画展览;以地为纸、以水当墨让书法回归自然。经十五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快速、活泼、面广的教材教法。学生人人都喜欢上书法课,学校的广场集体书法也
一个人要有知识,还要有见识,更要有胆识。  ——崔希亮  崔希亮,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学名誉博士
无论是国资委自说“无垄断论”,东盛集团总裁陶朝辉自话(画)“馒头论”,还是“中国综合国力世界第六”,其共同点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自说自话,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或许正如流行歌手刀郎的一首歌中所唱“……我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在你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刀郎一首《冲动的惩罚》唱响了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在你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12月22日,国
10年内开150家连锁店 欲作百货业龙头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集团”)董事长、总裁王健林正谋划着一场狂飙突进百货业的大手笔。  10月25日,万千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千百货”)哈尔滨店的开业庆典在哈尔滨开发区的香坊万达广场隆重举行。成立于今年5月的万千百货,是万达集团与境内外多家投资机构共同打造的全国连锁百货企业。据万千百货总经理丁遥介绍,今年12月,万千百货成都店将正
9月19日,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联合年会在新加坡开幕,而前一天,即18日晚,IMF的184个成员以投票表决方式通过了增加中国等四国投票权的决议。根据该决议,中国在IMF的投票权由2.98%提高至3.72%,排名由第八位升至第六位。  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但却因为美国一反常态的“友善”,使舆论颇有一些“阴谋”、“利诱”之类的揣度。我们认为,当此中国大幅迈向全球市场之际,在重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新河路校区学生 姜承希 指導老师:杨君荣
“‘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它对金门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11月13日,台湾地区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电话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这也是他本月6日在“县议会”提出金门做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想之后,首次面对媒体。       “ 对‘一国两制’试验区构想抱有希望”    11月6日,台湾地区金门县县长李炷烽在“县议会”提出金门做为“一国两制”试验区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