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探析

来源 :科教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在语文教学中, 若能用心去发掘和调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潜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 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 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在训练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同时, 用心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体验、美的认识、美的创造中来完成学生的心理结构的塑造, 更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89-02
  
   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 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有很大的美学价值。通过语文教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而且可以在情感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逐步养成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从而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激发他们在自己生活中去体现美和创造美。
  美育因素俯拾皆是, 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美育内容, 施以各种美育活动, 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学生从小就会追求优美的事物, 感受美好的生活和钦慕高尚的情操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的教育呢?下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使学生感受美
   生动、丰富的现实美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理想材料。而对艺术美的感知和欣赏, 又是培养学生美感能力的主要手段。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 审美感受也必须通过审美感知的过程, 它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因此, 美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对美的事物及属性的感知能力。
   美感能力的培养还应发展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比较、想象、联想等能力。没有一定的比较能力, 就不可能正确辨别美与丑, 也不可能对美的属性有细致的区分。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没有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 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美好的艺术形象。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用语言唤起人们对事物的种种表象。不象现实美和图画那样具有直观性,因此它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再现生活的图景。通过长期的培养, 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许多课文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 或大自然雄伟壮丽、绚丽多姿的景色; 或社会生活波澜壮阔, 丰富多彩的情景; 或人物形象高尚机智, 生动感人的细节。在教学中如果把蕴藏在文字中的这些美感因素挖掘出来, 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儿童心灵中的火花, 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儿童的爱美心智, 就能达到润物无声之教学妙境。如 桂林山水!一文, 作者通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 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各自美的特点, 从一个侧面来描写祖国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山河的多姿多彩。作者描写漓江的“水”, 抓住了三个特点:“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分别从动态、形态、色彩三方面写出了漓江水的美, 感觉细微, 想象丰富, 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写桂林的“山”, 又突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奇”, 二是“秀”, 三是“险”, 特别用上“象老人, 象巨人……象新生的竹笋”。这几个比喻句, 把美层层推进, 更显示出大自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的节律, 全文虽没有一个“美”字, 但读后使人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 学完课文, 使学生有“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之感。教学时教师如果把这些美的词句发掘出来, 再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媒体予以展现, 那么这种大自然的神奇美, 祖国山河美就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这类课文时, 教者可以借助作者对事物的描绘刻画, 抓住优美词句的品味, 使学生沉浸在课文意境中,情不自禁的在思想品德、感情个性上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寻觅文中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有代表的辞章佳句,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品评, 就能启迪学生的美感,达到培养他们追求美, 从而净化心灵之功效, 比空泛的说教要胜几倍。
   二、引导学生体会美
   作者以优美的辞章为我们呈现了自然山水、社会风情之美, 那么注重对这些辞章的朗读,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 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叶圣陶先生说:“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意境, 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语文八册第一单元就提出了朗读训练的要求和重要性。如《幸福的回忆》一课, 小作者从家里挂着与邓小平爷爷的合影, 想起七岁时在峨嵋山巧遇邓小平爷爷的幸福情景,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可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感情。如“邓爷爷邓爷爷您在哪里? 我要看看您”, 则要读出渴望见到邓爷爷的急切心情, 速度宜快一点;最后第二句, “我紧靠着邓爷爷甜甜地一笑,”要读得缓慢些, 以表达“我”甜蜜而幸福的回忆, “妈妈,我要和爷爷照相! 我要”更要读出兴奋、激动、急切之情等等, 教师在范读课文和讲读课文时, 如果能用适当的音量音速和饱满的感情语调, 再现小作者见到邓爷爷时的幸福情景,把学生带入一种深切怀念的情境之中, 那么对小平爷爷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此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即已水到渠成地完成。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 而且可丰富学生的想象, 同时, 这种语感训练又可“寓教于乐”, 即融化在美的享受之中,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教学效果。正如中国现代教育家美学家陈望道先生所说: 审美的境界是以“具象化、直接化为其特性, 它始终摄无限为有限, 藏普遍为特殊, 也始终是具体地而又直接地, 通过官能而感受, 到达愉悦的境界。”
   三、教学生鉴赏美
   我们不否认有共同美的存在,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 美还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 评价美的能力不仅仅限于文艺修养, 还要有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
   如何使学生的感情与文中的情与境融于一体, 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如《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妙文。课文一开头, 作者就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 草地中绿色的小丘、羊群一会、一会儿……”读着这些, 学生仿佛走进了坦荡无垠、神奇美丽的大草原, 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从而以想象的方式构建美的表象。接着作者又写了草原主人的好客之情,民族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 分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情切切, 意深深, 把蒙汉人民的共同心声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 如果把学生步步引入情境之中, 让他们反复咀嚼、回味, 从特定的环境中去享受美、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美,从创设的意境中去鉴赏美, 那么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 还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这种美育实则是一种“情感”教育, 但这“情”中包含着“理”, 是寓“理”于“情”, 是在情感的陶冶中, 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但是情感过程, 而且是认识过程。
   四、让学生表达美
   审美感受同一切感受一样, 通过表达就愈明确, 愈巩固,愈提高。因为表达可以使思想定形, 使感情深化。一个人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 本身也随之提高了。写作是发展学生表达美的才能的手段之一。学生长期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 大量的美的感受就会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歌颂美即愿望。在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观察之后, 在掌握了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写作方法以后,在对美能够做出较正确的鉴赏和评价以后, 他们就能更好地用自己的笔来歌颂伟大祖国纪壮丽山河, 描绘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 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同时, 也给假、恶、丑以无情的鞭答。一些学生的优秀习作, 虽称不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也不失为才情横溢的得意之作。他们还力图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对自己的习作加以评判,并积极借鉴他作的优良之处, 对习作加工、提炼, 力臻完美。这样写作不仅发展学生表达美的才能, 而且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他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在学生感受、欣赏作者优美辞章和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 让学生拿起画笔, 将自己所感受到、理解到和鉴赏到的事物用图画或文字表达出来, 则是一种将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结合为一体的美育方法之一。我校设计的一种使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融为一体的 绘画周记!即体现了这一教育设想和目的。这一活动为训练学生表达美, 创造美提供了广袤的天地,它既是语文教学的延伸, 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另一种表达。如《赵州桥》一课有赵州桥建筑特点的介结和“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的具体描述, 学了课文后, 让学生画一画这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 写一写它怎样“坚固和美观”。通过图和文的训练, 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生充分利用了生活的积累,贮存加进想象的参与, 使美的感受得到不断的加深。
   参考文献:
   [1]朱鹏飞. 让美与语文教学相依相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0, (03)
   [2]胡倩.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04)
   [3]朱力明. 审美教育:生物教学的亮丽窗口[J]. 成才之路, 2010, (15)
   [4]段昱宏.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加强审美教育[J]. 小学时代(教师), 2010, (04)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注入中国,广东省作为国内经济大省,吸引了大量外资,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外资额迅速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客观上不断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理论界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三鹿奶粉”、“瘦肉精”、富士康员工跳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在绪论部分对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进行了叙述。对其他学者、作者在商业地产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结合实际提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并介绍
IT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如IT知识员工的工作压力与日剧增,离职率较高等。以北京IT知识员工为调查对象,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以及离职倾
期刊
教育是教与学的统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若能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对体育活动,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趣到乐趣,由乐趣到知趣,那么不仅有助于学术掌握体育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人才。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之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