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升本后的理化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探析,探索出“以质量为办学根本,以特色求生存”的学科建设之路。
关键词:升本后理化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模式实践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黑河学院是新提升的本科院校,其前身为师范专科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水平、办学质量、教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是专科层面上的佼佼者。但是,作为本科院校里的一支新生力量,与教育部提出的合格本科院校标准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教育部把新升本科院校定义为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培养,无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为了使学校尽快办成合格的本科院校,学校从加强学科建设入手,狠抓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对黑河学院升本后理化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对同行有帮助。
1升本后所面临的问题
黑河学院理化学科同属理化系,升本后理化学科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为“三个不到位”和“六多七少”。“三个不到位”即办学定位不到位;教育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到位。“六多七少”即教辅人员多,专业教师少;单兵作战多,团队攻坚少;低学历多,学科带头人少;基础实验设备多,高精尖实验设备少;低水平课题重复多,高层次成果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专业少。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理化学科建设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凝炼出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和领域,没有凝聚成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学研究基础,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升本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理化学科结合专业特色,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之路。
(1) 更新观念构建特色学科
在升本之初,理化系领导带领教师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从抓学科特色建设入手。选准带头学科并重点建设, 扶植基础学科的建设。将物理学专业、化
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来抓,把物理学、化学专业建设成校级重点专业。并通过拓展本科专业,加强学科发展。建设成一个以物理学、化学专业为基础学科,以应用化学、应用物理专业为发展学科,形成物理学、化学两大专业体系学科群。
黑河学院地处黑河市,黑河市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海兰泡)之间仅相距750米,是开放最早的中国边境城市,并且对岸有多所先进的大学。理化学科抓住机会,依据地域优势与俄搞联合办学,构建自己的学科特色,现已与俄罗斯远东农业大学,布市国立师范学院建立了有好办学关系,并已招收了四届联合办学的项目生,正在申办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2) 凝练学科梯队发挥团队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关键。“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至理名言。沒有一流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创造一流的学科。理化学科本着“结构合理、梯队整齐、优质高效” 的原则,经过培训和建设,使一批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走在全校同行的前列,实现全系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学高质量、科研高水平”的目的。
汇聚学术精英,打造学科团队。采取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促进高职称、高学历和高水平学术人才的成长,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科人员到校外任兼职硕导,鼓励梯队成员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高层次学位和高级访问学者,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三个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到2010年,物理、化学学科培养教授8名,博士2名,引进和培养硕士15名。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全面提升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理化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着突出应用的原则,将原来的三年半的在校学习,半年的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三年的在校学习,一年的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途径,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4)注重科研与地方经济结合 提高科研的实用性
理化学科以“立足北疆,服务地方”的原则注重将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稳步提高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实际乃至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黑河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盛产蓝梅,蓝莓学名越桔,属于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是其它水果如苹果、葡萄的几倍至几十倍。蓝莓中富含的活性物质“花青素”是维护眼睛健康、预防视力受损的重要元素,其功能在于保护眼睛的微血管,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兼有加速视紫质朴再生的能力。 理化学科看好了蓝莓的应用价值,组建了蓝莓研究课题组,对其进行研究,现已生产出蓝莓饮料,在全国畅销,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打造精品课 带动优质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光学》《结构化学》为示范,选择一些专业基础课,结合理工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突出实训,重点建成一批优质课程,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并从而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6)构建特色实验室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调整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水平 ,提高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增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构筑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学科实验室。现已建立六个具有实践、创新特色的实验室。加强技能训练,加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在国内建立了五个实习、实训基地,在俄罗斯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得到了保障。
(7)发挥自身优势确立学术方向。整合现有物理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力量,优化重组物理、化学学科科研力量,在原有的物理学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基础上,逐步建设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光学等二级学科,确定各专业研究方向。
在建设过程中, 紧紧盯住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前沿的动态, 坚定地把握并能适时地调整学科建设的目标, 使学术方向在学科建设中更加清晰, 更具特色, 不断创新。理化学科依据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 现已确立四个稳定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学术方向,即药学、有机化学、凝聚态、光学四个方向。
(8)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学科队伍的凝聚力。用优惠的政策、光明的前途、温暖的氛围来吸引人才,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稳定置于能否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充分调动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科队伍的凝聚力,使学科建设有了保障。
(9)以考研为突破口打造实力品牌
黑河学院作为刚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院校,如何打造学科品牌,开创特色与优势,使学科在学校未来的竞争中立稳脚跟,常胜不衰,是关系到学科命运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理化学科领导班子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以抓考研作为“创学科特色,扬学科声誉,树学科品牌”的重要途径,以提高考研率为突破口,不断实现办学综合实力的提升,打造实力品牌。
从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理化系将考研工作作为理化学科内涵建设中的一项核心工作。确立了狠抓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把学生考研率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此促进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具体实践中,成立考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考研研究、训练小组,加强对考研工作的研究和强化训练;在保证完成学位课等核心骨干课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确保考研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充裕有效的复习时间;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以此提高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和积极性。
为切实调动学生“早准备,高起点”地进入考研状态,理化系着重在组织、动员学生考研,为考研学生提供课程辅导和信息搜集以及帮助调剂等方面下工夫。无论是具体负责人,还是普通教师,都为考研学生倾尽了汗水和才华。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认真设计,把提高就业率和考研率纳入办学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保证完备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加强考研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考研综合科目与专业科目的课程学习辅导制度,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加强考研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成功激励等,全面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化系一面努力克服生源素质下降的压力,一面采取体现人性关怀的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带领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克服功利化色彩,严把质量观,注重基础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007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13.6%,考研率连年提升,到2010年已达到35%,居全省高校考研率的首位。这一成绩不仅是考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教学工作和学风建設进入良性循环的证明,并为理化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作为高层次就业方向,考研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实战中,蔚然成风。
3 理化学科的发展现状
2004年在学校升本之际物理教育专科升为物理教育本科专业,化学教育专科升为化学教育本科专业同年招收本科生。由于师范教育逐年萎缩,2008年又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制药和环境监测两个方向)。2010年又申报了光电子技术专业、新功能材料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与检测专业。经过五年多的发展,理化学科从原来单一的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的涵盖理、工科,本、专科的多专业、多层次的综合教育。目前理化学科教学设施齐全,教师队伍合理。拥有三个学科梯队,三名学科带头人,两名校级名师,建立了三门校级精品课,主持了多项具有高质量的省校级课题,建立了五个固定的国内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在俄罗斯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考研率达35%以上。
4结语
升本后黑河学院理化学科“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求生存”,明确定位,深化改革,加强建设,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强化服务,提高质量。探索出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为今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铁君,田丽,朴雪涛. 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王伟.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2007,(10) .
[3]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9,(5):16~20.
关键词:升本后理化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模式实践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黑河学院是新提升的本科院校,其前身为师范专科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水平、办学质量、教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是专科层面上的佼佼者。但是,作为本科院校里的一支新生力量,与教育部提出的合格本科院校标准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教育部把新升本科院校定义为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是以本科教学为主,个别专业可以承担少量硕士生培养,无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的大学。为了使学校尽快办成合格的本科院校,学校从加强学科建设入手,狠抓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对黑河学院升本后理化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对同行有帮助。
1升本后所面临的问题
黑河学院理化学科同属理化系,升本后理化学科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为“三个不到位”和“六多七少”。“三个不到位”即办学定位不到位;教育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到位。“六多七少”即教辅人员多,专业教师少;单兵作战多,团队攻坚少;低学历多,学科带头人少;基础实验设备多,高精尖实验设备少;低水平课题重复多,高层次成果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专业少。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理化学科建设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凝炼出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和领域,没有凝聚成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学研究基础,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解决问题的对策
面对升本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理化学科结合专业特色,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之路。
(1) 更新观念构建特色学科
在升本之初,理化系领导带领教师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从抓学科特色建设入手。选准带头学科并重点建设, 扶植基础学科的建设。将物理学专业、化
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来抓,把物理学、化学专业建设成校级重点专业。并通过拓展本科专业,加强学科发展。建设成一个以物理学、化学专业为基础学科,以应用化学、应用物理专业为发展学科,形成物理学、化学两大专业体系学科群。
黑河学院地处黑河市,黑河市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海兰泡)之间仅相距750米,是开放最早的中国边境城市,并且对岸有多所先进的大学。理化学科抓住机会,依据地域优势与俄搞联合办学,构建自己的学科特色,现已与俄罗斯远东农业大学,布市国立师范学院建立了有好办学关系,并已招收了四届联合办学的项目生,正在申办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2) 凝练学科梯队发挥团队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关键。“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至理名言。沒有一流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创造一流的学科。理化学科本着“结构合理、梯队整齐、优质高效” 的原则,经过培训和建设,使一批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走在全校同行的前列,实现全系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学高质量、科研高水平”的目的。
汇聚学术精英,打造学科团队。采取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促进高职称、高学历和高水平学术人才的成长,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科人员到校外任兼职硕导,鼓励梯队成员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高层次学位和高级访问学者,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三个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到2010年,物理、化学学科培养教授8名,博士2名,引进和培养硕士15名。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全面提升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理化学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着突出应用的原则,将原来的三年半的在校学习,半年的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三年的在校学习,一年的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途径,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4)注重科研与地方经济结合 提高科研的实用性
理化学科以“立足北疆,服务地方”的原则注重将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稳步提高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科成员的科研成果与教学实际乃至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黑河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盛产蓝梅,蓝莓学名越桔,属于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富含多种维生素是其它水果如苹果、葡萄的几倍至几十倍。蓝莓中富含的活性物质“花青素”是维护眼睛健康、预防视力受损的重要元素,其功能在于保护眼睛的微血管,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兼有加速视紫质朴再生的能力。 理化学科看好了蓝莓的应用价值,组建了蓝莓研究课题组,对其进行研究,现已生产出蓝莓饮料,在全国畅销,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5)打造精品课 带动优质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光学》《结构化学》为示范,选择一些专业基础课,结合理工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突出实训,重点建成一批优质课程,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并从而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6)构建特色实验室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调整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水平 ,提高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增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构筑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学科实验室。现已建立六个具有实践、创新特色的实验室。加强技能训练,加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在国内建立了五个实习、实训基地,在俄罗斯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得到了保障。
(7)发挥自身优势确立学术方向。整合现有物理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力量,优化重组物理、化学学科科研力量,在原有的物理学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基础上,逐步建设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光学等二级学科,确定各专业研究方向。
在建设过程中, 紧紧盯住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前沿的动态, 坚定地把握并能适时地调整学科建设的目标, 使学术方向在学科建设中更加清晰, 更具特色, 不断创新。理化学科依据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 现已确立四个稳定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的学术方向,即药学、有机化学、凝聚态、光学四个方向。
(8)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学科队伍的凝聚力。用优惠的政策、光明的前途、温暖的氛围来吸引人才,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稳定置于能否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地位,充分调动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科队伍的凝聚力,使学科建设有了保障。
(9)以考研为突破口打造实力品牌
黑河学院作为刚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院校,如何打造学科品牌,开创特色与优势,使学科在学校未来的竞争中立稳脚跟,常胜不衰,是关系到学科命运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理化学科领导班子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以抓考研作为“创学科特色,扬学科声誉,树学科品牌”的重要途径,以提高考研率为突破口,不断实现办学综合实力的提升,打造实力品牌。
从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理化系将考研工作作为理化学科内涵建设中的一项核心工作。确立了狠抓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把学生考研率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此促进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具体实践中,成立考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考研研究、训练小组,加强对考研工作的研究和强化训练;在保证完成学位课等核心骨干课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确保考研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充裕有效的复习时间;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以此提高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和积极性。
为切实调动学生“早准备,高起点”地进入考研状态,理化系着重在组织、动员学生考研,为考研学生提供课程辅导和信息搜集以及帮助调剂等方面下工夫。无论是具体负责人,还是普通教师,都为考研学生倾尽了汗水和才华。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上认真设计,把提高就业率和考研率纳入办学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保证完备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加强考研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考研综合科目与专业科目的课程学习辅导制度,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加强考研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成功激励等,全面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化系一面努力克服生源素质下降的压力,一面采取体现人性关怀的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带领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克服功利化色彩,严把质量观,注重基础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007年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13.6%,考研率连年提升,到2010年已达到35%,居全省高校考研率的首位。这一成绩不仅是考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教学工作和学风建設进入良性循环的证明,并为理化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作为高层次就业方向,考研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全身心投入到考研实战中,蔚然成风。
3 理化学科的发展现状
2004年在学校升本之际物理教育专科升为物理教育本科专业,化学教育专科升为化学教育本科专业同年招收本科生。由于师范教育逐年萎缩,2008年又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制药和环境监测两个方向)。2010年又申报了光电子技术专业、新功能材料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与检测专业。经过五年多的发展,理化学科从原来单一的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的涵盖理、工科,本、专科的多专业、多层次的综合教育。目前理化学科教学设施齐全,教师队伍合理。拥有三个学科梯队,三名学科带头人,两名校级名师,建立了三门校级精品课,主持了多项具有高质量的省校级课题,建立了五个固定的国内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在俄罗斯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考研率达35%以上。
4结语
升本后黑河学院理化学科“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求生存”,明确定位,深化改革,加强建设,规范管理,突出特色,强化服务,提高质量。探索出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为今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铁君,田丽,朴雪涛. 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王伟.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2007,(10) .
[3]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9,(5):16~20.